平安行·出行安全守护计划

搜索文档
从“事后补偿”到“全程守护”:境内旅游保险加速服务范式升级
新华财经· 2025-07-25 16:32
旅游市场复苏与规模预测 - 2025年暑期国内旅游人数预计恢复至2019年水平的115%以上 [1] - 2025年暑期国民消费规模预计达1.8万亿元 [1] 传统旅游保险痛点 - 传统保险集中于"事后经济补偿",缺乏风险预防和紧急救援能力 [2] - 游客面临财物损失(如行李被盗)、人身意外伤害(如疾病发作)、自然灾害(如台风)等多重风险 [2] - 救援流程冗长、现场响应能力有限,影响消费者对保险的价值感知 [2] 旅游保险服务范式升级 - 行业转向"防、救、赔、用"四大功能为核心的新标准 [3] - "防":通过APP/小程序推送目的地天气预警、安全须知等行前预防信息 [3] - "救":平安产险推出"7×24小时秒级响应""15分钟内启动紧急救援"等服务 [3] - "赔":简化小额理赔流程,承诺"万元内当天赔付",扩大高原反应、冻伤等特殊病症保障范围 [3] - "用":整合医疗资源,提供在线问诊、紧急送药、医疗垫付等增值服务 [4] 平安产险的创新实践 - "平安行·出行安全守护计划"构建行前预防、遇险救援、事后康复的全周期保障 [4] - 投保年龄上限达80岁,适配银发人群的康养旅游需求 [5] - 针对滑雪、登山、潜水等高风险运动,拓展骨折、雪具损坏、高原反应等特色保障 [5] 行业趋势与场景适配 - 旅游业态多元化(研学、医疗、体育旅游等)推动保险产品向"基础保障+场景加购"模式升级 [5] - 保险从"隐形契约"转向"全程安全伙伴",强调个性化、场景化定制服务 [6] - 通过高频增值服务(如医疗咨询)提升用户对保险价值的感知度 [6]
「出行保护」的空缺,谁来填补?
36氪· 2025-07-21 21:20
出行安全服务市场现状 - 当前旅游、户外、极限运动市场快速升温,但配套的风险托底产品体系严重滞后[6] - 用户遇险第一需求是即时救援而非事后赔偿,传统保险无法满足"事中保护"的核心诉求[6][8] - 高风险场景如滑雪、登山、潜水等常被传统保险列为免责条款,形成行业保障真空[13] 传统保险产品痛点 - 产品逻辑停留在静态合约层面,仅提供事后赔付机制,缺乏动态响应能力[7][11] - 覆盖范围存在结构性缺失:不包含常见旅途病症(中暑/高反/感染)及救援费用(如直升机每小时数万元成本)[14][17] - 用户对"赔而无感"产品失望情绪加剧,保险行业面临信任危机[6][22] 创新解决方案特征 - 构建15分钟启动的多点联动救援体系,整合直升机/地面搜救/医疗转运资源[13] - 突破性覆盖高风险运动场景,提供减压病/高原反应/冻伤等专项保障包[13] - 新增线上问诊/送药上门/医疗垫付等预防性服务,缓解家庭出游医疗焦虑[17] 行业模式变革方向 - 保险产品需从"赔付机制"转型为"生活支援机制",建立全周期风险管理[7][24] - 服务边界扩展至事前预防+事中保护+事后保障三维度,形成闭环安全网络[4][18] - 通过科技赋能实现资源实时调度,解决"谁来救"和"怎么用"两大行业真空[12][19] 市场结构性变化驱动 - 旅游方式去中心化,小众目的地/即兴出行占比提升,风险场景碎片化[22] - 家庭自驾/亲子旅行普及催生"轻度健康风险"管理新需求[22] - 极限运动大众化倒逼保险产品覆盖逻辑重构[13][25] 产品价值定位升级 - 将保险从财务补偿工具转变为基础设施型安全托底方案[25] - 通过"救+用"双能力建设,实现用户对"出行安全"的要素化需求[12][18] - 构建商业机制填补公共救援资源不足的缺口,降低社会成本[14][25]
暑期3亿游客背后的安全保障 保险业态亟待全周期保障升级
新华财经· 2025-07-16 20:49
旅游市场复苏与保险缺口 - 2025年暑期全国预计接待游客3亿人次 文旅消费补贴达5 7亿元 旅游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 [1] - 国内旅游保险渗透率长期徘徊在10%-20%之间 人均保费仅1 8元 不足美国的1/25 [1] - 县域景区保险覆盖率不足8% 高风险野景点伤亡占比达37% 存在"事故高发—赔付不足—纠纷激增"恶性循环 [2] 保险行业创新实践 - 黄山景区通过"智慧投保码"实现95%参保率 九寨沟景区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2小时快速理赔 [3] - 平安产险推出"平安行·出行安全守护计划" 建立"防 救 赔 用"四大功能核心 提供7×24小时秒级响应 15分钟内急速救援 万元内当天赔付等服务 [3] - 行业创新产品形成"事前预警—事中救援—事后康复"闭环保障 技术穿透与场景细分提升服务能力 [3] 制度与技术解决方案 - 建议出台《旅游保险责任强制条例》 明确景区 交通 住宿三方投保义务与最低保额 建立"未投保不得售票"机制 [4] - 推动气象 交通 景区客流等公共数据与保险系统互联 实现动态风控 推广"秒级响应"模式提升救援效率 [4] - 以中央转移支付+省级配套设立县级景区"保险基金"(门票收入1%) 鼓励开发"低费率 广覆盖"产品如12元/天基础版 [4] 游客风险防范建议 - 游客需做到"三查三确认":查旅行社资质 保单号 免责条款 确认覆盖全部风险场景 [5] - 建议分层投保 基础款叠加高风险项目"专项运动险" 老年群体选择含急性病责任的"银龄版" [5]
从“保险兜底”到“防救赔用”,对出行保险的认知该更新了
犀牛财经· 2025-07-16 20:24
旅游保险行业趋势 - 现代旅行需求从基础行程规划转向安全风险防控,行业需提供更全面的安全保障方案[3] - 传统保险事后赔付模式难以满足用户即时救助需求,行业正向"防救赔用"一体化服务升级[4] - 高风险户外运动事故频发(2024年徒步占事故73%,登山死亡率达20%)推动专业救援保险需求[6] 平安行产品创新 - 首创"防救赔用"四维体系:行前风险提示(企业微信推送地质灾害预警)、15分钟启动海陆空救援(覆盖高山/雪地/水域)、万元内当天赔付、线上问诊及送药上门服务[4][5][20] - 救援资源整合:合作40支救援队+78家直升机公司,黄金72小时立体救援(含西藏/新疆受限航线)[21][22][24] - 细分场景定制:滑雪/登山/潜水加购包覆盖冻伤(最高3万)、高原反应(医疗2万)、潜水病(1万)等专项风险[24] 产品核心数据 - 基础版vs专业版保额差异:旅行意外身故50万/80万、高风险意外医疗3万/5万、住院津贴50元/100元每日[23][24] - 医疗救援服务:7×24小时线上问诊(15次/年)、4小时异地陪诊、副主任级门诊预约协助[22][25] - 特色赔付标准:自费药报销2万/5万、银行卡盗刷5万/10万、航班延误400元/800元[23][24] 行业标杆价值 - 重新定义境内旅游保险标准,将事后理赔转变为全旅程风险干预(行前提示→行中救援→行后赔付)[14][21] - 依托平安集团医疗资源实现"三省"体验:线上投保、秒级响应、异地就医零障碍[11][12][30] - 覆盖30项保障责任,成为首个整合"财务补偿+即时救援+医疗管家"功能的出行安全解决方案[9][20][25]
最好的保险,不能只是“赔”
虎嗅APP· 2025-07-16 18:41
旅行保险行业升级趋势 - 当代旅行需求从精致可控转向粗粝真实感,但存在渴望冒险与恐惧风险的矛盾心理[1] - 传统旅行险无法满足新需求,行业需从财务补偿转向全过程风险管理方案[1] - 头部险企如平安产险已推出"平安行·出行安全守护计划",整合救援资源实现平民化服务[4][6] 硬实力升级:救援能力 - 核心价值在于用确定性物理行动快速介入,而非事后补偿[4] - 案例:户外徒步被困可在15分钟内启动救援,含直升机转运、医疗垫付等全链条服务[6] - 成本从数万元降至"一杯奶茶"预算,保险公司转型为应急资源整合者[6] 软实力升级:风险前置管理 - 通过主动预警(台风/安全事件推送)和7x24小时安全顾问服务减少用户认知负担[9] - 规则重塑覆盖传统免责盲区:急性高原病(75%游客在3500米以上地区出现)、滑雪创伤(占崇礼院区冬季骨科病例70%)等[10] - 模块化设计打破信息不对称,重建用户信任[12] 巧实力升级:无摩擦体验 - 技术优化:1万元内小额理赔24小时到账,实现自动化处理[16] - 服务延伸:7x24小时在线问诊、送药、陪诊等一站式解决方案[16] - 目标是通过技术效率与服务温度彻底解放用户认知资源[15][16] 行业影响 - 商业力量构建安全网络,支持现代探索精神与不确定性共存[18] - 新契约本质是风险管理体系升级,成为"诗和远方"的底层保障[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