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米级被动式制冷涂层
搜索文档
树立“碳中和”赛事标杆
经济日报· 2025-11-22 06:41
核心理念与总体成就 - 赛事以“绿色、低碳、无废、安全”为核心理念,通过系统性创新实践,为全球大型体育赛事树立“碳中和”标杆 [1] - 开创全运会跨区域协作先河,实现首届“碳中和”全运会,该模式预计将在未来得到复制推广 [2] 绿色电力供应与减排成效 - 广东赛区采购18.8万张绿色电力证书,实现赛区全绿电供应,预计用电量为1.88亿千瓦时 [1] - 全绿电供应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6万吨,等同于种植树木888万棵 [1] 场馆建设与改造的绿色实践 - 广东赛区90%以上场馆利用现有场馆进行维修改造提升,香港和澳门赛区同样依托既有场馆办赛 [1] - 多数场馆引入节能环保材料、高效机电设备、智慧照明系统、多场景分布式光伏等提效减碳技术 [1] -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改造后成为全国首个近零碳大型体育场 [1] - 香港启德体育园超过10%屋顶面积覆盖太阳能板,用于提供热水和电力,每年可减少约1000吨碳排放 [1] - 澳门塔石体育馆加装太阳能光伏板和节能照明系统,降低30%碳排放 [1] 赛事运营与供应链的低碳措施 - 赛会制服如风衣、长裤等使用环保材料制成 [2] - 广州所有场馆团餐使用可降解材质餐盒,承担保障任务的出租汽车100%为纯电动车 [2] - 东莞实现赛事筹备全程电子化覆盖,减少纸质文件消耗 [2] - 香港启德体育园全面采用经环保认证的可降解纸杯和木制餐具 [2] - 应用“微纳米级被动式制冷涂层”技术于100个志愿者服务站点,预计提供30万瓦制冷量,节约20万千瓦时电,减少100余吨二氧化碳排放 [2] 碳管理体系创新与公众参与 - 探索构建“测算—减排—抵消—认证”全链条碳管理体系 [2] - 广州赛区接收31家企业捐赠合计约38万吨碳产品,深圳赛区接收捐赠碳资产总量达10万吨,用于抵消赛区碳排放 [2] - 深圳推出“零碳全运”小程序,供市民线上捐赠个人碳账户排放量,以新颖方式参与全运会 [2]
赛时秀科技,赛后留产业:130多款产品构建科技全运广东范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21 15:12
在日前第十五届全运会田径项目的第三个比赛日,一场吉祥物和机器人的赛跑在奥体中心上演,在观众 的欢呼声中,优必选人形机器人Walker S2以稳定的步伐和节奏,完成了一次百米跑。 这样充满"科技感"的画面正全方位地出现在全运会赛会各环节之中。开幕式上,人形机器人奏响青铜句 鑃;赛场上,AI相机捕捉高光时刻;赛场下,AI数字人24小时提供赛事服务。 作为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国家级体育盛会,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也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水 平科技创新能力。11月19日,南方财经记者在"科技全运"专题新闻发布会了解到,十五运会中,广东赛 区执委会协同广州、深圳等地市赛区共同遴选了130多款高科技产品,构建起科技赋能体育的广东范 式。 赛事之后,这些赛场上的"黑科技"还将继续赋能社会民生和产业发展,实现科技创新与城市发展的双向 奔赴。 科技赋能全运场景 广东作为全国科创产业高地,科技感是办赛的一大亮点。 十五运会广东赛区执委会高科技产品展示专班副组长、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夏奇峰表示,本届 全运会,立足广东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产业积淀与创新优势,协同广州、深 圳等地市赛区共同遴选了130多款 ...
十五运会赛场内外上演“科技秀”
科技日报· 2025-11-20 09:01
全球首个5G-A人形机器人火炬手"夸父"领跑火炬传递、全球首个基于车规级芯片实现的L4级无人 驾驶产品行驶在广州街巷……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期间,大量全球首个、全国 首发科技成果亮相赛场内外,赛事活动成为高科技产品的"超级秀场"。 11月19日,十五运会广东赛区执委会举办"科技全运"专题新闻发布会。十五运会广东赛区执委会高 科技产品展示专班副组长、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夏奇峰表示,广东省科技厅牵头组建高科技产 品展示专班,遴选出130多款高科技产品投入应用,全方位、多维度构建起"科技赋能体育"的广东范 式。 大赛运转"智慧""绿色"并存 指挥调度大脑、智能照明、追光跑道……十五运会赛场内外,节能环保类科技产品,让"智 慧"与"绿色"成为最大亮点。 在赛事项目上,科技支撑不可或缺。广州海关首创"马脸智能识别"系统,通过构建"马脸—马身— 烙印ID—芯片ID"生物特征数据库,实现了马匹行进间的无感查验,仅需2至3秒即可完成身份核验,准 确率高达99%。该系统不仅节约了30%的人力成本,还有效解决了赛马易应激、传统查验模式安全风险 高的问题。 为了让百姓可感、可知、可用,十五运会广东赛区执 ...
一百三十多款高科技产品涵盖十五运会多个领域 活力大湾区 满满科技范(全运大视野)
人民日报· 2025-11-15 06:35
赛事科技应用 - 超过130款高科技产品应用于第十五届全运会,涵盖技绽开幕、智慧场馆、赛事保障、科技助残四大领域 [1] - AI直播相机可自动追踪轨迹、捕捉高光、统计数据,AI摄像头组成的“天眼网络”可提前15分钟预判人流聚集风险并制定疏导方案 [3] - 香港启德体育园部署4个“全运AI义工”,具备三语沟通能力,累计处理超千次查询 [3] - 澳门赛区全面更新计分系统和即时通信系统,实现赛场内外同步显示和及时播报 [3] - 香港入境处在指定口岸设置16条专属自助通道,通过刷脸约7秒即可完成出入境检查 [4] 智慧场馆建设 - 深圳宝安体育中心构建数字孪生运营中枢,实时监控9873台设备的运行状态与能耗数据 [2] - 十五运会广东赛区75个比赛场馆中超过90%为现有场馆升级改造,深度嵌入AI、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 [2] - 广东移动针对重点场馆推进5G-A升级,规模部署3CC技术以满足高清直播需求,并试点粤港澳可漫游“集群通信”技术 [2] 自动驾驶与城市管理 - 滴滴自动驾驶作为广州城市合伙人,在赛事期间围绕体育场馆和媒体中心提供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车辆搭载自研软硬件系统实现多层安全冗余 [4] - 广州近百个城市志愿服务站外墙使用微纳米级被动式制冷涂层技术,预计大幅减少制冷用电和碳排放 [4] - 澳门借助科技赋能交通指挥系统,智慧交警实时在线保障路面异常情况第一时间解决 [5] 机器人技术产业化 - 乐聚机器人已交付第一百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给北汽越野车,并获多家知名车企订单 [6] - 优必选机器人产品进入吉利汽车、比亚迪、顺丰等工厂实训,专注于搬运、分拣、智拣环节 [6] - 众擎机器人计划未来两年在搬运、物流等场景落地,明年将交付3000台机器人 [6] 科技助残与成果转化 - 智能仿生手通过脑机结合技术帮助肢体残疾人,AI视障眼镜帮助视障人士感知环境,这些产品将纳入粤港澳大湾区无障碍城市建设标准 [7] - 为赛事定制的智能安防系统可改造后应用于机场、火车站等场景,健康监测技术可转化为消费级产品,数字孪生平台将成为智慧城市运营遗产 [7] - 130多项科技产品构建了“需求牵引—技术研发—场景验证—产业转化”的完整闭环 [7]
活力大湾区 满满科技范(全运大视野)
人民日报· 2025-11-15 06:03
科技赋能赛事运营 - 十五运会应用130多款高科技产品,涵盖"技绽开幕、智慧场馆、赛事保障、科技助残"四大领域 [6] - 超过90%的广东赛区75个比赛场馆为现有场馆升级改造,深度嵌入AI、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 [8] - 构建数字孪生运营中枢,实现对9873台设备的统一调度、实时监控与智能预警 [8] 通信与智能服务 - 广东移动针对重点场馆推进5G-A升级,规模部署3CC技术以满足高清直播需求 [8] - 试点应用粤港澳可漫游"集群通信"技术,实现一部终端在三地实时对讲 [8] - 香港启用4个"全运AI义工",具备三语沟通能力,已累计处理超千次查询 [8] 自动驾驶与智慧交通 - 滴滴自动驾驶为十五运会提供出行服务,车辆搭载自研软硬件系统实现多层安全冗余 [10] - 澳门运用科技赋能交通指挥系统,智慧交警实时在线处理路面异常情况 [11] - 香港入境处在口岸设置16条专属自助通道,刷脸过关仅需约7秒 [10]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应用 - AI直播相机可自动追踪轨迹、捕捉高光、统计数据 [9] - 由AI摄像头组成的"天眼网络"可提前15分钟预判人流聚集风险并制定疏导方案 [9] - 人形机器人"夸父"作为火炬手完成百米传递任务,相关产品已进入汽车制造与物流工厂 [12][13] 技术成果产业化 - 乐聚机器人交付第一百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给北汽越野车,并揽获多家知名车企订单 [13] - 优必选机器人产品已进入吉利汽车、比亚迪、顺丰等工厂实训 [13] - 众擎机器人计划未来两年在搬运、物流等场景落地,明年将交付3000台机器人 [13] 可持续技术与城市遗产 - 广州志愿服务站使用微纳米级被动式制冷涂层,预计大幅减少制冷用电和碳排放 [10] - 为赛事定制的智能安防系统、健康监测技术及数字孪生平台可改造后应用于机场、火车站及智慧城市 [14] - 130多项科技产品构建了"需求牵引—技术研发—场景验证—产业转化"的完整闭环 [14]
勇立潮头大湾区丨打造“智慧全运” 香港科技“够晒醒”
央视新闻· 2025-08-06 09:40
科技创新应用 - 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研发微纳米级被动式制冷涂层 无需电力驱动即可降低室内温度约5℃ [1] - 该技术预计在全运会期间节约38万度电 减少近200吨二氧化碳排放 [1] - 香港团队开发精准室内定位技术 通过手机小程序实现观众座位导航 提升观赛体验 [1] 香港科技贡献 - 本届全运会约40%核心技术源自香港 涵盖节能降温与智慧导航等领域 [2] - 香港科技力量不仅服务赛事创新 更推动国家产业突破 融入大湾区发展大局 [2] 政策支持与产业协同 - 香港特区政府推出《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 实施"产学研1+计划"和"新型工业化资助计划" [2] - 设立百亿港元创科母基金 加速技术从实验室向市场转化 [2] -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形成"香港研发+内地转化"模式 跨境研发集群初具规模 [2] 区域协同发展 - 香港科创力量通过全运会展示与大湾区市场的深度契合 [2] - 粤港澳协同创新进入新阶段 科研智慧依托产业生态持续成长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