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科技指数基金
搜索文档
令我们亏损的不是行情,而是投机取巧心
雪球· 2025-11-14 15:57
↑点击上面图片 加雪球核心交流群 ↑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一、我并非完全踏空科技 , 我持有一部分科技股 , 并且获利不菲 。 例如 , 我持有的金发科技 , 一度浮盈130% , 持有的歌尔股份一度浮 盈70% , 卖出的北证50指数基金获利85% , 在纳斯达克100指数基金和恒生科技指数基金上也获利了二 、 三十个百分点 。 虽然 , 这些持仓只占我总持仓的30%比例 , 但我已经很满足 。 我是按照自己原来的投资计划坚定执行 , 并且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 自然无怨 无悔 。 只要是策略必然有其不足之处 , 世上没有完美的策略 , 我对这一点认识很到位 。 我们不能既要 、 又要 、 还要 。 选择走上长期稳健盈利之路 , 必然要在股票投资进行取舍 , 对于我个人而言 , 付出的代价就是控制高科技 股的持仓比例 。 二、科技股是我能力圈以外的事情 。 我做股票的宗旨是 " 留有退路 " 。 中年以后 , 我深刻认识到人生与投资的最高境界是进退自如 。 怎么样 才能进退自如 ? 那就是要留有退路 。 凡事如果有退路 , 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 ...
指数+:在AI热潮中稳健布局指数基金的智能导航
搜狐财经· 2025-10-22 12:58
行业趋势与市场观点 - 广泛采用人工智能可能在未来10年内每年提升中国企业的收益2.5% [1] - AI产业在政策与技术双重驱动下,多家机构的研究模型给出积极信号 [2] - 科技板块仍被视为未来重要的投资主线之一,AI技术加速落地和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5] 指数+平台核心价值 - 平台通过专业筛选和智能工具,帮助投资者在热门赛道中更稳健地布局 [1] - 平台整合22家基金公司的高胜率行业轮动模型,客观展示专业机构一致看好的行业板块机会 [2] - 平台提供一套完整的配置+选品+工具解决方案,降低了普通投资者的参与门槛 [5] 产品策略与筛选逻辑 - 平台着力布局指数增强基金,结合指数基金和主动基金的优势 [4] - “追求年年增”专区专门筛选历史上每年都跑赢跟踪指数的增强基金 [4] - 产品筛选不追求短期爆发力,而是注重长期稳健的超额收益 [5] 智能工具与投资行为 - 智能定投功能可在市场回调时自动加仓,帮助投资者摊薄成本并把握市场波动机会 [4] - 采用越跌越买的策略,有案例显示其收益比一次性投资高出15% [4] - 蚂蚁基金场外指数投资者平均持有时长达到1239天,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表明平台投资者更倾向于长期持有 [4]
指数基金,才是普通人的躺赢神器!尤其是这四类人,现在看还不晚
搜狐财经· 2025-09-08 09:39
指数基金核心优势 - 复制特定市场指数实现同涨同跌的被动投资工具 本质为复制指数的工具 通过完全或抽样跟踪沪深300、中证500、纳斯达克100等特定市场指数 [1] - 覆盖范围远超主动管理基金 可自由选择不同市场指数 通过定期调仓实现优胜劣汰的自我更新 如沪深300每年调仓两次 A股每年约20家公司退市 [1] - 管理费率显著低于主动型基金 指数基金管理费率0.15%-0.5% 主动管理型基金费率0.8%-1.5% 以10万元本金计算 20年投资周期低费率可多积累约3.4万元收益 [3] - 成本优势源于运营结构差异 主动管理基金需支付基金经理薪酬及研究团队成本 指数基金仅需少量人员维护系统和跟踪指数 [4] - 通过投资一篮子股票分散风险 彻底规避个股黑天鹅风险 如沪深300指数基金持仓覆盖300家公司 单只股票占比不超过3% [5][8] - 持仓透明度高且严格遵循指数成分股比例 每日公开持仓信息 可通过基金公司官网或第三方平台查询 避免主动管理基金风格漂移风险 [6] - 分散投资效果显著 2021年某主动管理基金因重仓教育股暴跌40% 同期跟踪中证500的指数基金仅下跌2% 因持仓分散于500家公司 [5] 指数基金分类体系 - 大盘指数覆盖高市值公司 如沪深300覆盖A股市值最大的300家公司 上证50聚焦超大盘蓝筹 适合稳健收益投资者 [7] - 中小盘指数代表中等市值及高成长企业 如中证500代表A股中等市值公司 创业板指聚焦高成长科技股 适合看好中小公司潜力的投资者 [7] - 行业主题指数精准捕捉特定行业红利 如消费ETF跟踪中证消费指数 新能源ETF覆盖光伏、锂电池产业链 [7] - 跨境指数实现全球资产配置 如纳斯达克100ETF投资美股科技巨头 恒生科技指数基金布局港股互联网企业 [7] 目标投资者群体特征 - 定投投资者可通过指数基金淡化择时影响 2018年市场低点定投沪深300ETF的投资者到2021年收益超60% 远超同期多数主动管理基金 [10] - 新手投资者可借助指数基金简化决策流程 无需研究基金经理风格或分析财报 选择年化跟踪误差小于2%、规模超10亿元的指数基金即可 [11] - 长期投资者受益于指数与宏观经济的高度关联 沪深300指数自2004年发布以来年化收益约10% 与美国标普500指数过去50年年化收益持平 [12][14] - 忙碌上班族可实现省时省力投资 某互联网公司员工每月定投3000元配置多类ETF 3年后账户收益超25% 远超银行理财收益 [16] 投资策略与绩效表现 - 定投策略结合指数基金可产生显著复利效应 以沪深300指数基金近10年年化收益8%计算 每月定投5000元20年后本金120万收益可达约180万 [13] - 分散化组合构建可通过多元指数实现 覆盖A股、港股、美股及债券指数 如案例中配置沪深300ETF(50%)、中概互联ETF(30%)、国债ETF(20%) [16] - 需关注技术性风险因素 避免高溢价交易场内指数基金 如基金净值1元时市场交易价1.02元会导致直接亏损2% 选择年化跟踪误差小于2%的基金 [16][17]
恒生科技基金哪家强?丨智氪
36氪· 2025-03-12 21:44
市场对离岸中国科技资产的偏好变化 - 春节以来宏观政策发力、消费数据回暖及DeepSeek爆火推动资本市场重新审视中国资产投资机会 [2] - 2025年市场更看好离岸中国资产 恒生科技指数2月至今累计涨幅26% 年初至今34% 去年9月以来反弹71% 显著跑赢A股主要指数及纳斯达克 [2] - 港股具备更大估值修复空间 恒生科技指数具有更高科技/AI含量 成为资金配置重点方向 [3] ETF资金流向反映的结构性变化 - 2月以来ETF资金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进攻 宽基ETF份额净减少764亿份 主题及行业ETF分别增长144亿份和79亿份 [7] - 机器人/人工智能主题ETF份额较2月初增长82%和41% 证券公司、800消费、电力指数挂钩ETF份额显著增加 [8] - 跨境ETF中港股偏好提升 份额增长前10均为港股指数产品 港股通互联网ETF、港股创新药ETF、港股科技50ETF份额分别增长113.8亿份、42.8亿份、42.5亿份 [10][12] - 科技主题结构性特征明显 份额增长前10的跨境ETF中5只与港股科技指数挂钩 港股通互联网ETF前五大重仓股科技含量更高 [10] 恒生科技指数的核心特征 - 指数由30家香港上市科技企业组成 代表中国质量最好的科技龙头 被誉为"港版纳斯达克" [15] - 采用流通市值加权 单股权重上限8% 外国公司上限4% 仅ASMPT一家外国公司 权重分布均匀降低个股风险 [15] - 行业覆盖多品类零售、信息技术、电脑、汽车、半导体、电子元器件、软件等 分布均衡 [16] - 成分股包括阿里、腾讯、美团、理想汽车、小鹏汽车、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小米、金蝶等 覆盖互联网、新能源车、半导体、消费电子、软件多元领域 [18] - 相比港股通互联网指数 覆盖未纳入港股通但科技含量高的标的 整体覆盖更全面 [19] 境内恒生科技ETF产品选择 - 境内共有10只恒生科技ETF 规模最大为华夏恒生科技ETF(229.8亿元) 华泰柏瑞恒生科技ETF(199.9亿元) 易方达恒生科技ETF(74.5亿元) [23][24] - 近一年回报率在65.3%-67.7%之间 华夏、摩根、广发产品表现前三 [24] - 总费用率最低为汇添富(0.25%) 最高为嘉实(1.24%) 华泰柏瑞因挂钩香港ETF存在双重收费 [24] - 综合业绩、流动性、成本 易方达和汇添富产品表现突出 [25] 香港恒生科技ETF产品选择 - 港股通纳入5只香港上市ETF 规模最大为南方恒生科技ETF(450亿元) 贝莱德安硕恒生科技ETF(152亿元) [26][27] - 近一年收益率安硕恒生科技ETF最高(65%) 华夏恒生科技ETF次之(64.5%) 南方恒生科技ETF最低(63.7%) [28] - 总费用率最低为安硕产品 最高为南方产品 [29] - 综合流动性、费用率、业绩 安硕恒生科技ETF为最佳选择 [29] 场外恒生科技挂钩基金选择 - 共有29只场外基金 包括8只指数基金和21只ETF联接基金 [31] - A类份额规模最大为天弘恒生科技指数A(45.1亿元) 近一年收益率天弘(79.2%)、华夏(78.2%)、华安(77.9%)领先 [34] - C类份额规模最大为天弘恒生科技指数C(48.9亿元) 近一年收益率天弘(78.2%)、建信(77.8%)、华夏(77.7%)领先 [38] - 特殊I/F类份额销售服务费低至0.1% 华安和广发产品折后仅0.01% [39] - 资金量小且持有期短投资者建议选择C类或I/F类 资金量大且持有期长投资者建议选择A类 [40] 综合配置建议 - 资金量大且投资经验丰富者优先选择香港本土发行ETF 规避QDII汇率及时差风险 [43] - 资金量不足50万但需流动性者选择境内发行ETF [44] - 无流动性要求者选择场外基金 根据资金规模和持有期限匹配A/C/I/F类份额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