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清热颗粒

搜索文档
专家提醒:感冒别乱吃“消炎药”!
新华社· 2025-08-29 19:24
感冒用药误区 - 病毒性感冒具有自限性 病程通常为五至七天 治疗应以对症缓解为主 [1] - 发热头痛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 鼻塞流涕可选用感冒清热颗粒等中成药物 咳嗽痰多可用祛痰或止咳药物 [1] - 阿莫西林 头孢 左氧氟沙星等抗菌药对病毒性感冒无效 仅适用于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 中耳炎 扁桃体炎等 [1] 抗菌药滥用风险 - 滥用抗菌药易引发过敏 肝肾损伤 神经系统损害甚至过敏性休克 [2] - 随意使用抗菌药导致耐药性增加 使原有药物失效 需更强效药物才能起效 [2] - 感冒后若对症治疗未缓解 出现黄绿色浓痰 稠脓鼻涕或发热超过三天需就医检查是否合并细菌感染 [2] 用药指导原则 - 所有药物需在专业医生或药师指导下使用 [1][2] - 不同抗菌药物的抗菌谱 用法用量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均不同 不可自行使用 [2]
同仁堂科技:数智化投入兑现 夯实增长基底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8-29 11:40
核心观点 - 公司深化数智化战略 将数据链嵌入从药材种植到终端销售的全价值链 驱动决策智能化与精细化管理 显著提升运营效率和质量管控水平 [1] - 技术应用未替代传统智慧 而是延伸匠心精神 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理想结合 [1] - 数智化转型支撑产品定价权与消费者忠诚度 并成为企业核心战略资源和价值增长引擎 [1][2] 溯源体系与质量管控 - 40余个中药材品种纳入追溯系统 覆盖种植面积 地块名称 种源信息 施肥浇水次数 农药化肥种类与添加量 采收时间与数量 质检结果 仓储及运输数据等全链条信息 [1] - 实现来源可溯 去向可追 责任可究的质量监管闭环 将传统质量理念转化为可视可感的市场竞争力与品牌溢价 [2] 数据驱动营销与供应链 - 全国销售数据直连系统覆盖600余家经销商和4000余家连锁终端 实时汇总进销存数据与品种流向信息 [2] - 日度销售数据抓取300余个品种品规 实现市场响应速度指数级提升 案例显示长沙地区京制牛黄解毒片销量近期增长20% 系统快速响应增调货源 [2][4] - 数据直连驱动柔性生产模式 优化产能配置并降低库存成本 [4] 智能化生产与效率提升 - 生产可视化系统实时监控设备状态 工艺参数 能耗水平及质量指标 覆盖制备灌装包装全流程 通过图形界面直观展示生产状态 [4][7] - SCADA系统实时抓取设备状态 温度参数 能耗信息等数据 提升设备协同度并压缩故障响应时间 [7] - 颗粒剂包装连线经智能化改造后单班产能提升40% 人力成本降低25% 生产数据驾驶舱使跨部门协同和决策效率提升30% [7] - 数据驱动精细化管理提升产品均一性和稳定性 保障高质量输出 [7] 未来战略方向 - 持续投入数智化运营 积累优化种植生产营销全链路数据 打造全链条数据闭环 [8] - 探索AI智能排产 预测性维护 物联网深化应用等前沿技术 为产品创新 效率提升与成本优化注入持续动能 [8]
佛山:在药店购买这47种药物须实名登记
央视网· 2025-08-05 09:32
药品清单概览 - 清单共包含47种药品通用名 覆盖感冒用药 抗病毒药 解热镇痛药 抗过敏药及外用制剂等多个类别 [1][2] - 所有药品均包含儿童剂型 显示清单对儿科用药市场的全面覆盖 [2] 口服感冒类药品 - 风寒感冒颗粒 (复方)感冒灵 感冒清热颗粒等20余种感冒用药被列入清单 显示感冒用药市场的产品多样性 [1] - 双黄连(所有口服剂型) 连花清瘟胶囊(颗粒) 疏风解毒胶囊(颗粒)等中成药占据重要地位 [1] 解热镇痛类药品 - 布洛芬(所有口服剂型) 对乙酰氨基酚(所有口服剂型) 阿咖酚散等主流解热镇痛药均被涵盖 [1][2] - 安乃近片等传统解热药仍在清单中 但市场份额可能逐渐被更安全的药物替代 [1] 抗病毒与抗过敏药品 - 磷酸奥司他韦(所有口服剂型) 利巴韦林(所有口服剂型)等抗病毒药物被列入 反映抗病毒治疗需求 [2] - 氯雷他定片(胶囊) 地氯雷他定(所有口服剂型) 马来酸氯苯那敏片等抗组胺药物齐全 [2] 外用药与专科用药 - 炉甘石洗剂 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 洛索洛芬钠凝胶贴膏等外用制剂被纳入清单 [2] - 塞来昔布片(胶囊) 双氯芬酸钠(所有口服剂型)等非甾体抗炎药覆盖疼痛管理领域 [2]
内控存在重大缺陷,葫芦娃股票明起变更为“ST葫芦娃”
贝壳财经· 2025-04-29 22:45
文章核心观点 - 葫芦娃因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问题被实施风险警示,短期内两位总经理辞职,公司业绩下滑且存在内控、质量控制、推广合规性等多方面问题 [1][6][10] 公司风险警示情况 - 4月28日晚公司宣布因最近一个会计年度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股票交易触及其他风险警示情形 [1] - 公司股票于2025年4月29日停牌1天,4月30日起实施风险警示,股票简称变更为“ST葫芦娃” [1] 审计报告保留意见原因 - 公司对2023年度财务报表重述,截至审计报告日未提供与重述事项相关的完整财务及原始资料,立信无法获取重述事项对2024年度财务报表影响的充分审计证据 [3] - 控股股东通过个人名下银行账户向客户提供资金支持,2024年末应收账款余额排名前10的部分客户期后无回款或回款少,管理层未提供合理解释和资料,立信无法获取相关审计证据 [3] - 2024年度公司向关联方海南中旺外购8个研发项目支付4205.37万元,未提供合理解释和资料,立信无法获取外购研发交易商业实质的审计证据及确定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4] 内部控制审计情况 - 立信在内部控制审计中注意到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出具否定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5] 人事变动情况 - 4月28日公司披露总经理张铭芮因个人原因辞职,距其上任不足两月,辞职后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2][6] - 今年3月4日刘景萍申请辞去总经理职务,继续担任董事长等职务,其自2007年任董事长,2016年起兼任总经理 [7][8] 公司过往问题 - 刘景萍任内公司通过拳头产品打开市场并上市,但2019 - 2022年间多次因药品质量问题被监管部门通报,显出质量控制失序 [9] - 2023年审计报告显示公司合作的学术推广服务商多为“皮包公司”,监管机构曾对其进行商业贿赂等问题问询,推广合规性存疑 [9] - 公司重销售轻研发模式受诟病,2021 - 2023年销售费用分别为5.46亿元、5.84亿元、6.38亿元,同期研发费用远低于销售费用,2024年销售费用6.11亿元,同比微降4.33%,占营收比例仍达43% [9] 公司业绩情况 - 张铭芮上任后公司因2023年年度报告财务信息披露不准确被责令整改 [10]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14亿元,同比下降21.26%;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 - 2.74亿元,同比下降2629.23%,主要因部分产品销售下降较多 [10] - 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7亿元,同比减少28.4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435万元,同比减少11.23% [10]
同仁堂科技:聚焦!品种建设再升级
证券日报· 2025-04-01 15:44
文章核心观点 - 同仁堂科技实施大品种战略五年,将资源分配给核心品种传递“提质增效”信号,2025年继续深化该战略构建营销矩阵 [1] 大品种战略发展情况 - 2020年企业从近两百个中成药品种中筛选出二十余个单品按系列分类,还发展出“焕彩系列品种”“御药300年”系列产品 [1] - 大品种战略实施后企业年销售额超亿元的品种达9个 [1] 2025年战略深化举措 核心大单品 - 筛选出京制牛黄解毒片等5个核心大单品,制定差异化营销策略扩大市场份额 [2] “御药300年”系列品种 - 该系列产品作为营销活动核心,携手KA主流连锁做好铺市和动销工作 [2] 中小规模品种 - 规划出散结类等迎合市场需求的中小规模品种,建立激活机制与配套营销策略,培育梯队品种群 [2] 非药产品板块 - 深挖非药类品种市场潜力,加大线上线下渠道开发,在新品研发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2]
同仁堂科技:深化全渠道动销 打造良性市场生态
证券日报· 2025-04-01 15:42
文章核心观点 同仁堂科技以数据赋能布局渠道资源,打造良性市场生态,推动营销模式转型,整合渠道资源提升盈利能力,并开展多项活动促进产品销售和品牌传播 [1] 渠道建设与营销模式转型 - 建立直达终端的数据收集与分析系统,监控产品流向、流速,快速调整营销策略,实现产品有序销售 [1] - 推动营销模式向更灵敏方向转型,以“扁平化”配置缩短销售链条,提高流通效率,优化控销效果,掌控各环节,搭建品种发展生态 [1] 渠道资源整合与精准施策 - 年初对战略合作伙伴、终端渠道、电商渠道等资源深度整合,根据不同情况精准施策,倾斜营销资源 [1] 终端门店支持与活动 - 发力打造单体旗舰店,出台标准化管理流程,提供全方位终端支持,合作粘性高的旗舰店嵌入AI健康筛查服务 [2] 市场拓展活动 - “插旗行动”推出升级版,以核心品种为突破口,拓宽活动深度和广度,传递产品信息和健康知识,提升品牌形象,促进销售 [2] 品牌推广与销售转化活动 - 深化“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系列课程趣味性和吸引力,尝试销售转化,试点触达外埠扩大影响力 [2] - 开展“同仁药学坊”连锁店员竞赛活动和训练营,培养业务精湛店员,加强品牌基层渗透和传播 [2]
政策红利叠加原料市场趋于稳定,同仁堂科技(01666.HK)开启价值新周期
格隆汇· 2025-03-28 21:33
文章核心观点 2025年政府明确医疗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中医药产业再迎政策利好 同仁堂科技凭借品牌、产业链及政策卡位优势 具备“短期业绩修复+中期增长点突破+长期国际化布局”价值重构路径 其业绩稳健 从政策、产业、成本端看有成长机遇 协同效应初显 有望价值重估 [1][11] 财报亮点透视 - 2024年公司营收72.60亿元 同比增长7.18% 净利润8.87亿元 归母净利润5.22亿元 每股股息0.18元 虽成本上升致利润调整 但收入端稳健 [2] - 公司核心中成药产品增长稳健 销售额超500万产品达56个 超亿元产品9个 主导产品如六味地黄丸系列等均有同比增长 [3] - 2024年公司海外市场稳中向好 旗下主要子公司同仁堂国药及其子公司销售收入14.73亿元 同比增长7.04% 净利润4.56亿元 [3] - 2024年末公司现金流状况良好 现金及现等价物达41.29亿元 同比增长50.36% [3] 三大维度审视价值成长新机遇 政策端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相关政策并部署促进消费 各地也实施促消费政策 为公司核心品种和中医药产品市场拓展提供有利条件 [5] - 公司心脑系列等核心品种在基层医疗市场有前景 受益于促消费政策可扩大市场覆盖 若相关产品进入医保有望修复收入端 [6] 产业端 - 公司全产业链布局 覆盖药材种植到终端服务 旗下六家子公司可提供稳定原材料供应 还推进产品市场推广活动 [7] - 公司研发创新积极 中药创新药芪参颗粒将进入临床试验 推进经典名方研发 开展现有产品二次科研和临床研究 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8] - 公司依托集团康养产业资源 可延伸至保健品和健康管理服务领域 释放协同效应打开新增长极 [9] 成本端 - 中药材价格上涨使公司业绩承压 但自去年7月指数逐步回调 近91日下跌品种多 下游企业成本压力有望减弱 [10] - 公司借全产业链布局和品牌优势 有望在成本下降和行业整合中提升竞争力 兑现盈利弹性 [10] 价值重估预期 - 公司协同效应初步显现 动态市盈率约9倍处于港股中医药板块中间水平 稀缺品牌价值等支撑估值溢价 后续业绩修复等有望催化价值重估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