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流授信评价体系

搜索文档
为科技企业保驾护航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55
核心观点 - 金融机构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和政策引导 加大对初创科技企业的融资支持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 [2][5][7] 政策导向 - 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 明确以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为导向 [2] - 国务院审议通过《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方案》 将支持初创期科技企业作为重中之重 加快形成股权投资为主、"股贷债保"联动的金融服务体系 [5] - 国家发展改革委与7家银行建立投贷联动试点合作机制 促进民间投资和扩大有效投资 [5] 银行创新服务模式 - 兴业银行推出"技术流"授信评价体系 从发明专利、科研团队等15个维度评估企业 已服务企业超1.5万户 提供贷款近8500亿元 [3] - 北京中关村银行以人才评价为核心推出"惠创贷" 通过学历背景、技术能力等维度综合测算授信额度 [4] - 工商银行苏州分行探索投贷联动模式 与政府产业基金、天使投资等外部金融资源联动 [6] - 兴业银行完善股债结合的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体系 聚焦专精特新企业 运用"商行+投行"工具搭建生态圈 [7] 具体案例与成效 - 安徽泽升科技通过兴业银行"技术流"体系获得3500万元贷款(1800万项目贷款+1700万流动资金借款) 从初创企业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3] - 工银投资与苏州创投合作成立200亿元产业集群基金 投向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主导产业 [7] - 建设银行江苏省分行通过"创业者港湾"为超2000家企业提供超10亿元信贷支持 连接政府、创投、科研院所等资源 [8] 行业协作生态 - 金融机构积极拓展"朋友圈"和"生态圈" 通过跨领域合作满足科技企业资金、人才、技术等多元需求 [8] - 招商银行指出科技金融生态需要各类主体打破服务边界 形成"科技-金融"相互促进的耦合效应 [8]
银行业“穿针引线” 共“绣”国内大循环缤纷图景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7-27 01:38
国内大循环战略下的银行业务布局 -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做强国内大循环是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的战略之举,银行业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正通过助力消费升级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等方式精准导流金融资源 [1] 金融支持消费升级 - 银行业通过场景化渗透、政策协同和数字化赋能,将金融服务嵌入消费全链条,例如恒丰银行升级"恒惠客栈贷"推动云南大理、丽江等地客栈智能化改造,带动区域旅游消费回暖,并推出"酒商贷"为15户中小微民企发放16笔融资共计1.14亿元 [2] - 专家建议银行可采取四项措施:创新消费信贷产品、提升支付便利性、深化场景金融合作、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以激活经济内生动力 [2] 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 银行业通过绿色信贷与科技金融双轮驱动支持新质生产力,例如浦发银行呼和浩特分行为风电项目提供67亿元绿色信贷(武川项目17亿元、通辽项目50亿元),中国银行河北省分行承销河钢集团30亿元绿色债券用于超低排放改造 [3] - 科技金融领域创新包括招商银行深圳分行降低科创企业融资门槛,兴业银行推出"技术流"授信评价体系,将技术软实力转化为融资硬通货 [4] 金融服务新兴服务业 - 中国银行广西分行为"南宁之夜"文旅项目投放4900万元固定资产贷款,并搭建商圈个人经营贷场景,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推动该项目成为当地热门打卡地标 [4][5] - 专家建议银行构建专业化服务体系,发展投贷联动与知识产权金融,优化供应链服务以支持产业链升级和新兴服务业渗透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