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表演
搜索文档
徐汇风华 精雕细琢城市空间 千年古韵碰撞科创浪潮
上海证券报· 2025-10-30 02:01
产业规模与成就 - 徐汇区文旅产业通过文化加科技加消费融合创新已铸就千亿级产业规模[2] - 今年前三季度举办演出活动及体育赛事千余场 其中FISE极限运动赛事吸引34个国家地区近900名运动员参赛并联动200余家潮流品牌 带动经济增长9.62亿元[2] - 重点打造古韵龙华 魅力衡复 艺术西岸 徐家汇书院等区域 形成文商旅体融合的复合空间并展现出倍增效应[2] 产业生态与营商环境 - 游戏产业是区域特色 上海百分之60的游戏生态头部企业聚集于徐汇区[3] - 设立游戏产业服务中心 提供企业从孵化成长到出海的全生命周期陪跑服务 体现政策加服务双轮驱动[3] - 出台专项文创产业政策 聚焦游戏电竞影视演艺艺术品交易等重点领域 最高给予3000万元资金支持 在民营经济评价中营商环境与知识产权工作评估位列全市第一[3] 未来发展规划 - 加快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 促进元宇宙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培育无人机表演低空游览游戏互动等沉浸式体验新业态[3][4] - 深化消费转换推动力 以文旅活动为入口 利用IP联动票根联动等模式 依托徐汇滨江等精品线路做大做强户外经济冰雪经济等新型消费[4] - 持续优化服务保障支撑力 搭建市区联动政企协同校企合作的多层次平台 推动政策服务资源直达以支持企业发展[4]
前三季度服务消费提质升级 文旅融合+科技赋能激活市场活力
央视网· 2025-10-26 10:58
服务消费整体增长态势 - 前三季度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2%,高于同期商品零售额增速0.6个百分点[5] - 1-8月份规模以上文化艺术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3%[8] - 1-8月份规模以上旅行社及相关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5%[8] 文旅融合新业态 - 景区依托文化底蕴打造沉浸式服务项目,消费者从“看景”转变为“入戏”的深度参与体验[1][3] - 出现戏曲餐饮融合套餐等创新形式,以“八幕十景”展开宋韵长卷[3] - 文体休闲服务类、旅游咨询租赁服务类零售额实现两位数增长[5] 科技赋能消费体验 - 利用现代技术打造服务消费新体验,如2700平方米沉浸式探索中心通过VR技术再现古埃及[5] - 运用直径33米超大8K级球幕投影让游客感受极光[5] - 无人机表演企业销量增长超过100%,并迭代出“无人机+投影”等空中舞台式表演[6] 海外市场拓展 - 无人机表演企业出口占比达六成,非洲、拉美市场接连取得突破[6] - 无人机编队已进入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6] - 鼓励文化企业运用人工智能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表现形式[11]
科技游升温,文旅新体验
人民日报· 2025-10-23 06:02
行业趋势 -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迭代催生大量可感知、可交互、可延伸的文旅新体验[1] - 科技游将前沿科技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体验,使旅游从感官消费升级为探知价值[1] - 科技游成为文旅产业创新升级的新支点[1] 具体案例 - 江苏无锡市拈花湾景区通过融合多种数字技术打造高约25米的AI塔,配合1500架无人机进行虚实交融演艺[1] - 此类科技场景一经推出便迅速“出圈”,成为游客“触摸未来”的打卡地[1] 市场背景 - 近年来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航空航天等领域技术突破不断,极大激发公众对科技的好奇心[1]
科技游升温 文旅新体验
人民日报· 2025-10-23 05:58
越来越多景区与文化场馆打造的科技场景,成为游客"触摸未来"的打卡地。近年来,人工智能、量子计 算、航空航天等领域突破不断,极大激发公众对科技的好奇;而科技游将"高冷"科技转化为可触摸、可 感知的体验,让旅游从感官消费升级为探知价值,成为文旅产业创新升级的新支点。 夜空为幕,景区千架无人机腾空而起;戴上VR眼镜,沉睡的兵马俑在眼前活灵活现……这是多地真实 上演的科技游场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不断迭代,催生出大量可感知、可交互、可延伸的文旅 新体验。 夜幕降临,江苏无锡市拈花湾景区内,一座高约25米的AI塔灯光亮起,1500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光影 与水雾交织,游客纷纷拍照。这座AI塔是拈花湾景区融合多种数字技术打造的虚实交融演艺项目,一 经推出便"出圈"。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
丹阳 “十一” 假期文旅市场供需两旺,多元业态点燃消费活力
扬子晚报网· 2025-10-11 15:12
整体市场表现 - 丹阳市文旅市场在“十一”黄金周期间呈现供需两旺、活力迸发的良好态势 [1] - 纳入统计监测的9家景区景点在10月1日至8日共接待游客54.8余万人次,较去年同期的28万人次同比增长95.7% [1] - 主要客源地包括省内南京、常州、苏州及省外上海、安徽、浙江等地 [1] 新业态与文旅融合 - “运河1958大运生活集”作为文商旅新地标于国庆期间开幕,为眼镜城商圈注入活力 [2] - 眼镜城商圈以“配镜+休闲”为核心,打造多元业态与沉浸式体验,假期共计接待游客超22万人次,同比增加29% [2] - 香海琴枫浪漫庄园打造镇江市首个任务驱动式NPC互动游园项目,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三国文化 [2] - 黄连山景区通过快闪、音乐喷泉、非遗绝技、烟花秀、无人机表演等活动推动自然山水与人文艺术交融 [3] - 黄连山景区假期累计接待游客22.3万人次,自元旦开园以来累计接待游客已超100万人次,10月5日单日接待量突破8万人次 [3] 消费促进措施 - 丹阳市推出“券游丹阳,全城嗨抢”十一文旅消费券活动,总额20万元,覆盖美食、住宿、景点、文创、眼镜等多个领域 [3] - 此次消费券活动相较于五一期间覆盖商圈更广、种类更全 [3] - “丹阳 镜彩不一 YOUNG!”文旅全民欢唱盛会以零门槛、强互动为特色,提升商场客流量并带动周边商铺、餐饮、娱乐消费增长 [4] 文化惠民活动 - 丹阳市总前委旧址纪念馆成为红色旅游打卡地,假期接待游客8400余人次 [5] - 市文化馆承办群众艺术展演,市图书馆打造线上线下系列文化活动,市美术馆举办公益体验课和主题美术作品展 [5][6] - 丹剧团假期深入乡村、社区上演10场丹剧表演,彰显地方特色并传递时代气息 [6]
别只看人数和花费,6 个关键词揭“双节”文旅新趋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0 18:27
文章核心观点 - 传统旅游总人数和总花费指标已无法全面评估城市假日文旅消费吸引力,需从多维度观察城市消费竞争力 [1] - 提出六个关键词以呈现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国内城市文旅发展新趋势 [1] 游客规模与增长 - 纳入统计的11座城市中有8个城市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游客总量超过2000万人次,成都连续两年霸榜 [1] - 2024年国庆假期仅3座城市游客总量超2000万人次,显示2025年显著增长 [1] - 11座城市2025年游客总量均实现同比增长,上海同比多增接近700万人次,成都、重庆、杭州、南京增长约500万人次 [4] - 增长因素包括国内文旅市场整体发展推动、假期增加一天促进跨省旅行、中秋国庆重合带来的返乡团聚需求 [5] 人均消费水平 - 9座公布花费数据的城市中,2025年人均花费超1000元的城市从2024年的2座(北京、南京)增加至3座(新增成都) [6] - 所有城市游客人均花费较2024年同期均出现明显增长,反映各城市文旅消费供给能力增强 [6] 都市圈组团发展 - 都市圈交通一体化促使游客在圈内城市频繁流动,租车市场活跃 [9] - 成都假期租车订单排名首位,与其作为三星堆、熊猫基地及川西旅游中转地的周边文旅吸引力密切相关 [9] 科技赋能文旅体验 - 科技与假日消费结合紧密,无人机表演逐渐取代传统烟花秀,成为城市夜间经济重要消费场景 [10] - 无人机表演优势包括绿色环保及能立体生动表达地方文旅特色元素 [11] - 西安碑林博物馆通过"互联网+数字展览"接待游客同比增长36.97%,西安城墙MR项目接待27.79万人次,大唐不夜城曲江飞行剧院裸眼3D项目接待超8000人次,推动体验从"观看"向"沉浸"转变 [11] 文商旅体融合发展 - 演唱会、体育赛事带动旅行热潮,重庆谢霆锋演唱会吸引观众8.2万人 [12] - 广州第十八届中国国际漫画节吸引超45.2万人次,带动消费额超3.8亿元 [12] - 上海通过举办网球大师赛、摩托艇锦标赛等赛事构建"观赛+体验+文旅"全链条消费,吸引专程观赛游客 [12] 跨境消费增长 - 跨境游便利度提升带动入境游高峰,北京接待入境游客11.9万人次同比增长48%,实现入境游客花费12.3亿元同比增长54.1% [12] - 深圳外国游客入境9.1万人次增长145.2%,旅游总收入89.4亿元增长17.6% [12] 统计口径问题与改进建议 - 各城市统计口径差异导致排名不准确,如杭州景区接待游客口径下人均消费不足900元,与官方超1500元数据差距明显 [13] - 重庆仅统计国内游客,其他城市包含入境游数据,广州为文旅收入,长沙为抽样调查数据,造成横向对比不准确 [13] - 建议统一统计口径,增加都市圈消费总体情况披露,借鉴游客平均停留夜间统计,利用地铁客流、手机信令大数据等更全面反映消费活力 [14]
六个关键词,看国内城市“双节”文旅发展新趋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09 21:17
21世纪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李果 随着国庆中秋"双节"假期结束,又到了各个城市文旅部门交"答卷"的时间。每逢此时,总免不了对国内 城市的假日消费进行一次横向的对比与排名,市场习惯看的数据有两个,一是旅游总人数,二是旅游总 花费,或者更细一点,是人均旅游花费。但21世纪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认为,这两项数据其实无法准确、 全面地复盘当下的假日消费发展状况,我们需要更多的维度去观察每一座城市的消费吸引力、竞争力。 举例而言,可能已经有细心的读者发现,很多城市对旅游人数和旅游花费的统计口径并不一样,直接横 向比较数据有失公允。与此同时,随着高铁、高速公路的加密成网,都市圈所形成的旅游消费聚集效应 越来越强,游客也越来越倾向于利用超长假期在都市圈内的城市逐一观光打卡,再仅仅去分析单一城市 的旅游吸引力,就已经无法覆盖整体情况了。 为此,21世纪经济研究院梳理了6个关键词,来呈现国内城市在今年国庆中秋"双节"假期文旅发展新趋 势。一、2000万人次 在纳入统计的11座城市中,有8个城市的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游客总量超过2000万人次,其中成都的游 客总量在2024—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连续两年霸榜。而在2024年的国庆假 ...
视频700架无人机以天为幕以光为笔,绘就“文旅+科技”新画卷,打造低空经济应用标杆性案例
齐鲁晚报· 2025-10-07 21:25
国庆中秋佳节,文旅名城扬州迎来一场科技与艺术融合的视觉盛会。这一活动,也为古城低空经济发展写下了生动注脚。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获 悉,10月5日至8日,由江苏宇晟通科技与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联合打造的无人机灯光表演秀,在扬州高铁东站夜空璀璨登场。活动现场,天为幕,光为 笔,绘就一幅"文旅+科技"融合发展新画卷。 家国同庆 双都市集 扬州好地方 四大中心 天涯共此时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扬州文旅产业积极探索创新路径,寻求差异化发展。低空经济的兴起,为文旅产业的升级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机遇。无人机表演作 为一种兼具科技感、观赏性和传播性的新兴形式,正迅速成为城市营销和文旅体验的创新载体。业内人士表示,此次将大型无人机表演嵌入"扬州新城双 都市集"这一创新形式,是该市推动低空经济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一次生动实践。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活动的吸引力,更向外界清晰传递出信号:扬州正 积极拥抱低空经济新蓝海,致力于拓展"低空+文旅"乃至更广泛的低空经济产业链,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打造新名片。 夜幕降临,扬州东站广场,700架无人机倏然齐飞,如流萤,似星河,在夜空中井然有序地排列、变换。无人机列队化身灵动画笔:先是勾勒 ...
700架无人机以天为幕以光为笔,绘就“文旅+科技”新画卷,打造低空经济应用标杆性案例
扬子晚报网· 2025-10-07 14:54
国庆中秋佳节,文旅名城扬州迎来一场科技与艺术融合的视觉盛会。这一活动,也为古城低空经济发展写下了生动注脚。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获 悉,10月5日至8日,由江苏宇晟通科技与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联合打造的无人机灯光表演秀,在扬州高铁东站夜空璀璨登场。活动现场,天为幕,光为 笔,绘就一幅"文旅+科技"融合发展新画卷。 天涯共此时 双都市集 扬州好地方 四大中心 家国同庆 夜幕降临,扬州东站广场,700架无人机倏然齐飞,如流萤,似星河,在夜空中井然有序地排列、变换。无人机列队化身灵动画笔:先是勾勒出"我爱你中 国心爱的母亲"的深情告白,点燃现场观众热情;随后变幻出"盛世华诞家国同庆"字样,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紧接着,"扬州好地方"的宣传语熠熠生 辉,展示城市的自信与魅力;而国产战机"歼15"与"华东航空谷"的造型相继亮相,则彰显了扬州在高端制造、航空产业与低空经济领域瞄准前沿、奋勇争 先的决心。 据介绍,这场震撼表演,每一帧画面都经过精密的编程与设计,为市民游客带来视觉享受,更成为展示扬州城市形象与文化内涵的动态窗口。本次无人机 光影秀为江苏宇晟通科技与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合作完成,是"技术实力"与"城市智慧"的 ...
巨幅“五星红旗”闪耀维港 1200架无人机共庆国庆
中国新闻网· 2025-10-02 23:32
活动概况 - 活动于2025年10月2日20时在香港湾仔水上运动及康乐主题区举行,拉开2025年香港国庆无人机表演的序幕 [1] - 活动由紫荆文化集团主办、紫荆杂志社承办,主题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 [3][5] - 表演共分为15幕,使用1200架无人机进行汇演 [1][3] 表演内容 - 无人机汇演呈现了巨幅五星红旗及"庆"字图案 [1][3] - 表演队形包括灵动的鱼群,以纪念东江水供港60周年 [3] - 表演队形包括手持火炬的可爱大熊猫,迎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到来 [3] - 表演高潮为"山东舰航母与舰载机编队"图案,最终汇聚成数字"76"献礼 [3] - 表演画面展现了香港地标,被评价为很有香港味道 [5] 公众反响 - 大量市民提前数小时抵达湾仔海滨占据最佳观赏点,现场有观众欢呼 [3] - 不少摄影爱好者记录表演瞬间,香港市民谢女士积极交流拍摄心得 [5] - 来自北京的王先生带家人特地观看,感受到国家快速进步并感到自豪 [5] - 主办方期望通过活动让观众感受到香港与国家血脉相连、共同发展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