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感知产品
icon
搜索文档
自动驾驶商业化破局者?希迪智驾的“双面”招股书
智通财经· 2025-11-14 10:59
公司上市与市场地位 - 希迪智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国际、平安证券(香港),公司曾于2025年5月8日递表 [1] - 按2024年产品销售收入计,公司以16.8%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最大商用车自动驾驶公司 [1] - 在中国智能驾驶商用车整体市场中,公司以约5.2%的份额排名第六,但在以产品销售收入计的硬核竞争中变现能力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5] 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2024年营收达4.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70% [1] - 报告期内营收从2022年的3105.6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4.10亿元,两年半时间规模增长超过13倍,2025年上半年收入为4.08亿元,已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 [3][5] - 公司毛利率从2022年的-19.3%提升至2023年的20.2%,并进一步增至2024年的24.7% [4][6] - 报告期内公司分别亏损2.63亿元、2.55亿元、5.81亿元及4.55亿元,2024年亏损额同比扩大近128% [5] 业务战略与运营亮点 - 公司战略聚焦于封闭环境中的商用车智能驾驶,主要专注于自主采矿,利用路况简单、规则明确等优势降低技术难度和成本 [2] - 以2024年产品销售收入计,公司在中国自动驾驶矿卡解决方案市场排名第一,并为中国某矿区交付了56辆自动驾驶矿卡,组成了全球最大的混编作业采矿车队 [2] - 客户数量从2022年的44名增长至2025年6月30日的152名,市场接受度快速提升 [5] 行业前景与公司规划 - 全球自动驾驶商用车市场规模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6,158亿元,2023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23.0%,中国市场规模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7788亿元 [7] - 2023年封闭场景占全球自动驾驶商用车市场规模比例约为53.7%,远高于其他场景,中东、澳大利亚及南美洲成为战略市场 [9] - 公司计划将上市募集资金用于研发、商业化能力提升、产业链整合及国际化布局,包括在澳大利亚、欧洲、南美洲及沙特阿拉伯NEOM新城等项目推广产品 [9]
小米SU7供应商嘉晨电子冲击创业板,北斗院、马坑矿业等3家公司申报在即 | IPO
搜狐财经· 2025-11-11 19:49
上市辅导备案登记受理概况 - 11月4日至11月11日期间,共有7家公司在沪深两市提交发行上市辅导备案登记并获受理 [2] 安闻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公司于11月4日向河北证监局提交上市辅导备案报告,辅导机构为广发证券 [3] - 公司专注于汽车配件生产,业务涵盖汽车安全带提醒器、座椅加热系统及人体乘员传感系统等领域 [3] - 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为张海涛,持股比例为45.33% [4] 航中天启(重庆)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公司于11月4日向重庆证监局提交上市辅导备案报告,辅导机构为国金证券 [5] - 公司专注于通讯和数字能源芯片及解决方案,拥有10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授权 [5] - 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为孙向阳,持股比例为41.43% [6] 武汉嘉晨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公司于11月5日向湖北证监局提交上市辅导备案报告,拟创业板IPO,辅导机构为平安证券 [7] - 公司专业从事新能源领域高压安全系统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7] - 公司曾于2024年4月办理辅导备案,于2025年4月完成第4期辅导后撤回备案 [9] 内蒙古东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公司于11月6日向内蒙古证监局提交上市辅导备案报告,辅导机构为国联民生承销保荐 [10] - 公司是以环保水务运营投资、市政工程施工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环保水务集团 [10] - 公司曾于2023年1月办理辅导备案,于2025年7月完成第10期辅导后撤回备案 [12] 宁波锦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公司于11月7日向宁波证监局提交上市辅导备案报告,辅导机构为浙商证券 [12] - 公司是化工制品生产商,产品销往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五十多个国家 [12] - 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为朱兴荣,持股比例为69.84% [13] 安徽新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公司于11月7日向安徽证监局提交上市辅导备案报告,辅导机构为广发证券 [14] - 公司在环氧活性稀释剂和环氧树脂行业中具有突出行业地位,是全球生产规模最大的环氧活性稀释剂企业之一 [14] - 公司曾于2022年11月报送主板上市申请材料,于2024年6月主动撤回上市申请 [15] 华诺星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公司于11月7日向湖南证监局提交上市辅导备案报告,辅导机构为平安证券 [16] - 公司是我国实体空间安全领域的企业,拥有多体制和新体制雷达技术等核心技术 [16] - 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为衣晓飞,持股比例为22.83% [16] 辅导验收通过概况 - 11月4日至11月11日期间,共有3家公司境内发行上市辅导验收通过 [19] 长沙北斗产业安全技术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公司于11月6日通过辅导验收 [20] - 公司专注于无线电信号的生成、测量与处理,业务方向包括导航仿真与测试评估、时空安全与增强、航天测控与地面测试 [20] - 公司控股股东为湖南国科防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44.21% [20] 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公司于11月9日通过辅导验收 [21] - 公司是一家轴承制造商,拥有轨道交通车辆轴承、重大装备专用轴承等核心技术 [22] - 公司控股股东为洛阳国宏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38.00% [22] 福建马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 公司于11月11日通过辅导验收 [22] - 公司是国内特大型磁铁矿床之一,是福建省目前唯一的大型铁矿,地质勘探探明总储量4.34亿吨 [22] - 公司控股股东为福建省稀有稀土(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45.90% [23]
聚芯微港股IPO:招股书历史融资信息与官网展示大相径庭 直销收入仰赖单一客户扭亏靠“财技”
新浪证券· 2025-10-27 11:45
上市申请与募资用途 - 公司于9月29日正式向联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由海通国际和中信证券担任独家保荐人 [1] - 本次募集资金计划用于智能感知、机器视觉及影像技术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扩大全球销售网络、战略性投资及收购以及营运资金 [1] 财务表现与盈利质量 - 2024年公司通过确认递延税项资产4074.7万元人民币并全部用于抵减当期所得税,使净利润从除税前溢利-2328万元人民币扭亏为盈至973.4万元人民币 [1] - 2025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同比增长53.64%至4亿元人民币,但经调整净利润同比下降37.60% [1] - 报告期内(2022-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收入复合年增长率为128.7%,经调整净利润于2024年扭亏为盈 [13] - 2025年上半年除税前溢利为2192.5万元人民币,净利润同比仅增长12.39%,远低于收入增速 [14] 毛利率与盈利能力 - 公司整体毛利率呈持续下滑趋势,报告期内分别为27.6%、23.6%、23.4%和23.3% [16] - 智能感知产品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其毛利率从2022年的25.8%下滑至2025年上半年的22.8% [16][17] - 机器视觉产品毛利率波动剧烈,2025年上半年为12.3%,同比下降约20个百分点 [18] - 影像技术产品毛利率保持增长且显著高于其他产品,2025年上半年达47.9%,但收入占比仅7.8% [18] 客户集中度风险 - 报告期内公司对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依赖度很高,占比分别为99.7%、90.5%、78.3%和81.7% [19] - 客户E作为重要直销客户,在2022年和2023年分别贡献了公司直销收入的99.73%和97.13% [2][19] - 2025年上半年,客户E贡献的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12.3%,占直销收入的34.39% [19] 融资与股权结构 - 公司自成立以来已完成10轮融资,募集资金总额超过11亿元人民币,投后估值约53.1亿元人民币 [3] - 招股书披露的历史融资信息与官网展示信息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官网显示2018年A轮融资9000万元人民币,而招股书披露仅为800万元人民币 [5] - 上市申请前一周,多名股东完成减持,合计套现约1.4亿元人民币 [6] - 创始人刘德珩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持有公司41.94%的股份,为控股股东 [8] 管理层与薪酬 - 董事会由九名董事组成,包括四名执行董事 [10] - 报告期内董事薪酬总额分别为491.4万元、405万元、515.4万元和99.8万元人民币,董事会主席刘德珩的薪酬在各期中最高 [10] - 五名最高薪酬雇员的薪酬总额远高于董事薪酬,报告期内分别为3407.6万元、1919.5万元、1186.1万元和413.8万元人民币,其中包含大额股份支付 [11][12]
聚芯微电子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近三年营收复合年增长率达128.7%
格隆汇· 2025-09-29 22:27
上市申请基本信息 - 武汉聚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于9月29日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1] - 联席保荐人为海通国际及中信证券 [1] 公司业务定位与技术平台 - 公司是智能感知、机器视觉及影像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通过高性能数模混合信号芯片与优化算法的深度融合赋能智能设备 [2] - 技术围绕智能感知、机器视觉、影像技术三大核心领域,服务于机器人、物联网、移动智能设备、数字孪生及汽车电子等高增长场景 [2] - 解决方案构建“感知-决策-执行”闭环核心能力,致力于通过多模态传感融合与精准驱动突破复杂环境的感知极限 [2] - 公司已实现从单一传感技术向智能感知、机器视觉及影像技术综合平台的跃升,提供“芯片+算法”深度融合的整体解决方案 [5] 财务表现 - 收入从2022年的人民币1.27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人民币2.42亿元,并在2024年达到人民币6.67亿元 [5]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6个月收入为人民币4.00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2.60亿元显著增长 [5] - 公司于2024年实现扭亏为盈,年溢利为人民币973.4万元,而2022年及2023年分别亏损人民币1.37亿元及1.10亿元 [5]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6个月溢利为人民币2071.7万元,2024年同期为人民币1843.3万元 [5] - 研发开支从2022年的人民币99.7百万元有所下降,2024年为人民币77.1百万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6个月为人民币35.4百万元 [5] 收入构成 - 智能感知产品是核心收入来源,但其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97.3%下降至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6个月的78.7% [6] - 智能感知产品中,光学感知和智能音频是主要组成部分,振动感知业务占比相对较小但呈现增长趋势 [6] - 机器视觉产品收入占比从2022年可忽略不计增长至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6个月的13.5% [6] - 影像技术产品收入占比从无到有,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6个月达到7.8% [6] 近期运营数据与募资用途 - 截至2025年7月31日止七个月,公司收入及出货量均较2024年同期增长,出货量从约300.0百万件大幅增加至469.0百万件 [7] - 上市融资所得款项拟用于关键技术研发、扩大研发团队、采购流片服务及原材料、升级研发设备、扩大全球销售网络、战略性投资或收购以及营运资金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