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波士顿动力Atlas
icon
搜索文档
西部证券:运动控制为制约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关键环节 建议关注固高科技(301510.SZ)等
智通财经网· 2025-06-25 14:47
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 - 人形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是实现动态步态、精细操作和环境适应的核心技术,涉及硬件设备、软件工具和开发套件的综合应用 [1] - 运动控制包括对机器人关节的精确控制以及整体运动轨迹的规划,为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的广泛发展奠定基础 [2] - 基于模型的控制和数据驱动控制方法相辅相成,混合控制方式通过数学模型提供基础框架,数据驱动方法增强适应性和鲁棒性 [3] 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与挑战 - 人形机器人具备高度仿人外形、强大感知能力及智能决策能力,可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医疗康复、服务零售、危险救援、家庭服务、教育科研等领域 [1] - 随着资本和人才涌入、机器人控制及AI技术迭代,产业快速发展,但大规模商业化仍面临技术、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挑战 [1] 运动控制相关受益环节及标的 - 运控系统:固高科技(301510 SZ)、雷赛智能(002979 SZ) [1] - 软件及仿真工具:NVIDIA Isaac Sim、PyBullet、Gazebo [1] - 动作捕捉设备:Xsens、Vicon、凌云光(688400 SH)、诺亦腾 [1] 头部企业运控能力与产业链分工 - 特斯拉Optimus、宇树G1、波士顿动力Atlas等产品因硬件方案差异擅长不同领域,但均展现优秀运控能力 [4] - 运动控制软件算法通常由主机厂自研,硬件本体(控制器、执行器、传感器等)开发可能自研或采购第三方供应商 [4] - 机器人训练相关硬件(动捕设备、遥操设备、仿真工具)多由第三方供应商或开源平台提供 [4]
人形机器人的9个分岔口
经济观察报· 2025-05-12 20:56
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 2025年蛇年春晚和2023年4月北京亦庄马拉松是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后者20支参赛队伍中仅6支完赛,暴露技术不成熟与公众期待落差[2] - 行业处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必经阶段,9家头部企业在技术路线、应用场景等方面尚未形成共识[3] - 当前人形机器人呈现"博士生大脑、三岁小孩身体"的特征,技术成熟度与公众预期存在显著差距[43] 技术路线分歧 移动形态选择 - 轮式与双足路线并存:轮式占比44%(帕西尼/智平方/跨维/大象),双足占比22%(数字华夏/越疆),普渡科技两种兼有[6] - 轮式优势:续航超5小时(双足仅2小时),静态稳定性强,工业场景成本低效率高,上肢灵巧度突出[7] - 双足优势:通过狭窄空间能力强,适应非平面地形,理论移动自由度更高[8] 人机交互设计 - "无脸派"占主流(宇树/波士顿动力/特斯拉),采用简化设计降低成本,规避伦理争议[13] - 数字华夏"夏澜"机器人配备仿生人脸,支持22种表情交互,单张硅胶脸皮成本从3万元可降至200元(量产千台时)[15][16] 感知系统差异 - 视觉感知派(单目/红外/激光雷达)易受环境干扰[18] - 跨维智能采用双目视觉技术,抗遮挡性强[20] - 帕西尼研发六维力传感器,触觉感知维度达15种,机械手售价20万元/对[20][22] 核心部件竞争 - "大脑"(决策系统)、"小脑"(运动控制)、"本体"(硬件结构)三大技术模块存在主导权争夺[24] - 中小型企业倾向专注运动控制模块,避开与大企业的"大脑"算法直接竞争[25] - 硬件通用性不足导致算法适配困难,宇树科技G1本体参赛事件暴露产业链协同问题[26] 训练数据体系 - 数据来源分三类:真实数据(成本最高)、仿真数据(银河通用/宇树科技主导)、互联网数据(成本最低)[28] - 数字华夏建立专业数据采集中心,单动作需上万条训练数据[28] - 跨维智能开发Sim2Real引擎实现虚拟到现实的能力迁移[30] - 智平方采用三类数据融合,训练数据量达搜索引擎级别[31] 商业化路径 应用场景探索 - 工业场景最成熟(新能源汽车/3C电子/仓储物流),家庭场景预计2028年后才可能突破[34][35] - 科研教育成为过渡市场,优必选/逐际动力等通过开放式开发平台获取高校订单[35] - 数字华夏评估工业场景容错率需低于10%,家庭养老场景复杂度最高[35] 客户定位策略 - 大象机器人转型后主打8万元/台轻量型双臂机器人,定位"个人可拥有的机器人"[37] - 越疆科技按摩机器人获连锁品牌订单,解决用工成本高问题[38] - 行业普遍面临大宗订单不稳定问题,90%企业无法批量交货[40] 量产挑战 - 国内尚无真正实现量产的企业,主因软硬件一致性难题[40] - 同批次机器人因硬件精度不足可能出现性能差异,样机调试周期长达数月[40] - 数字华夏提出年产量1000台为量产门槛标准[40] 行业评价争议 - 亦庄马拉松中天工Ultra机器人2小时40分完成21公里复杂地形跑,显示技术进步[42] - 行业需平衡技术创新与实用主义,避免过度泡沫化发展[43]
外媒深度:机器人为什么要做成人形?
36氪· 2025-04-23 08:13
人形机器人市场潜力 - 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达到24万亿美元,家庭和工业应用各占50%份额[1] - 人形机器人具备家务协助、儿童教育、老人看护等功能,同时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1] - 美国ARK Invest预测家用机器人市场将达12万亿美元,可应对老龄化等全球挑战[17] 技术优势与适应性 - 人形机器人能无缝适应人类设计的环境,无需昂贵改造[2] - 可操作人类工具如螺丝刀、键盘等,无需定制末端执行器[2] - 拟人化设计提升人类理解度,缩短培训时间,适用于医疗、客服等场景[2] - 通用性使其胜任仓储、制造、护理等多角色任务,降低长期成本[4] 行业发展历程 - 1961年可编程机器人专利确立核心技术[5] - 1969年首款工业机器人Unimate 360用于焊接[5] - 1984年首款商业可编程教育机器人Hero Jr问世[7] - 2000年代Roomba确立机器人领域领导地位[7][9] - 2023年特斯拉Optimus标志价格合理家用机器人平台诞生[9] 中美竞争格局 - 中国2022年机器人安装量占全球52%,拥有14家主要企业[11] - 中国政府设立1380亿美元产业基金支持行业发展[11][12] - 美国依靠特斯拉等企业,在AI芯片、软件领域保持优势[11] - 全球已推出30款人形机器人,中国拥有14家顶级机器人公司[12][13] 成本与技术突破 - 价格从25万美元降至1.6万美元,预计2026年跌破1万美元[16] - 特斯拉Optimus目标售价2-3万美元,Figure 02目标低于2万美元[16] - 多模态AI、高扭矩执行器、LiDAR等技术增强机器人能力[14] - 固态电池技术突破预计2028-2030年商用,延长续航时间[14] 社会影响 - 机器人每天可处理23小时无偿家务,租赁成本约每月300美元[17] - 自动化将解放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提升生活质量[17] - 可能引发社会分化,存在"恐怖谷"效应等接受度问题[4][17]
宇树机器人能翻跟斗,跑马拉松却摔得东倒西歪,为何差别这么大?
新浪财经· 2025-04-21 11:27
硬件、算法与场景的"不可能三角" - 宇树H1机器人能完成高难度体操动作但在半程马拉松中频频摔倒,反映人形机器人领域硬件、算法与场景的平衡难题 [2] - 关节电机扭矩密度达230Nm/kg,实时控制系统实现0.5秒重心切换,但瞬时功耗达300W,远超普通行走需求 [3] - 连续奔跑时全身关节散热需求超500W,膝关节温度突破80℃导致扭矩精度下降23% [4] 短时爆发与长时续航的硬件矛盾 - 动态性能优先设计导致瞬时功率输出强,但牺牲续航能力 [3] - 以6km/h速度连续奔跑3.5小时时,被动散热系统无法满足42自由度的持续散热需求 [4] 算法分层与性能差异 - VSLAM系统实现60帧/秒环境感知,步态生成器反应延迟仅80ms,接近人类脊髓反射速度 [5] - 马拉松需提前构建能量消耗模型,未优化路径规划算法可能导致实际续航骤降30%(从21公里降至15公里) [7] - 第三方改造算法传感器校准频率仅50Hz,误差累积速率比原厂算法高4倍,导致比赛中左右脚扭矩偏差达18% [8] 行业技术分化与突破方向 - 天工Ultra通过减重8kg和仿生肌腱设计降低15%能耗,专攻巡检、物流场景 [9] - 波士顿动力Atlas采用液态金属散热系统降低关节工作温度40%,特斯拉Optimus通过碳化硅逆变器提升能效 [9] - 未来5年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可能实现"体操马拉松"双重突破 [9] 技术进化路径 - 算法优化是机器人性能跃迁关键,类似AlphaGo在相同算力下的突破 [10] - 当前阶段反映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向场景化落地的必然阵痛 [10] - "硬件平台+算法生态"分工模式将加速机器人时代到来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