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专列

搜索文档
提升入境游发展水平 让更多“头回客”变“回头客”
四川日报· 2025-06-18 16:30
打造高品质产品供给,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董事长刘勇也认可这一观点。他以"熊猫专列·成都 号"为例,该专列首趟列车尽管单张票价突破5万元,仍一票难求,近60%的乘客为境外游客。"这说 明,入境游产品需要高品质、好品牌。"刘勇介绍,目前该专列产品在韩国、新加坡等地销售火爆。 购物也是推动入境游发展的重要一环。商务厅厅长惠朝旭表示,要将入境游人次增长转化为消费增 长,需在三方面发力:一是"增商店",增加离境退税商店数量,扩展境外游客消费空间;二是"增品 类",将现有的以箱包服装类为主的消费,扩展至国潮、文创等领域;三是"增服务",让离境退税点从 旅途的"终点"变为"中转站"——为境外游客提供商品邮寄等服务,将购买的商品提前邮寄到机场,为消 费过程减负。 同时,针对"沟通难"这一痛点,四川旅游学院党委书记张学龙认为应强化人才支撑。作为旅游类院 校,该学院将围绕市场需求,有计划地扩大或增设小语种专业招生,弥补当下市场对小语种导游的旺盛 需求。(记者 王晋朝) 相关工作正有序推进。成都已打造8个支付便利化示范点位,正推动7000多家门店安装外卡POS 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打造一站式服务,满足境外人员移动支付、开户、现金兑换 ...
从资源大省到产业强省 四川文旅融合加速
搜狐财经· 2025-06-18 09:18
文旅产业规模与增长 - 四川省文旅产业规模和质量稳居西部第一、全国前列,对GDP的贡献率达11.97% [3] - 2022年至2024年,国内游客接待量从6.36亿人次跃升至11.19亿人次,国内游客总花费从7059.94亿元增长至1.76万亿元 [3] - 2024年举办营业性演出3.2万场,观众1250万人次,票房总收入29亿元,其中大型演出218场,拉动综合消费130亿元 [10] 文旅融合与创新 - 四川省拥有非遗、文物等文化资源305.7万余处,旅游资源24.5万余处,已建成5A级景区18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5个 [4] - 动画电影《哪吒》引发文化冲击波,其制作公司所在地成为影迷打卡点;歌曲《玉盘》焕新经典意象;三星堆文物与现代展陈技术结合 [5] - 成都东郊记忆从废弃厂房转型为文商旅融合示范区,引领城市消费升级 [5] 文旅产品与场景创新 - 光雾山与诺水河推出18℃避暑旅游产品,包括溶洞、漂流等,吸引都市游客 [6] - 冬季旅游活动提供滑雪场、温泉等7类产品,发放1.5亿元文旅消费券,吸引北方游客 [6] - "熊猫专列"创新银发游服务,融入川剧变脸、茶艺表演等巴蜀文化 [9] 科技赋能文旅 - 巴中恩阳区科普大视界飞翔影院采用7D技术,开业以来接待游客超62万人次,创收近千万元 [11] - VR/AR技术让游客与古蜀文明对话,超高清直播实时呈现九寨沟美景,智能导览系统提供个性化讲解 [11] - "成都2099:太空管理局"项目计划2026年试运营,面向青年群体 [11] 区域发展与政策支持 - 成都推出天府艺术公园、科幻馆等新场景;绵阳发展文旅科技融合项目;攀枝花、凉山发展康养业态 [7] - 2025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推进三星堆—金沙遗址申遗,打造文旅消费创新场景 [8] - 四川省委书记表示文旅发展水平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取得进展 [12]
巴山蜀水写新篇——四川牢记嘱托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四川日报· 2025-06-17 08:32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成效 - 四川文旅产业规模和质量稳居西部第一、全国前列 2022年至2024年国内游客接待量从6.36亿人次增至11.19亿人次 国内游客总花费从7059.94亿元跃升至1.76万亿元 [2] - 2024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890.3亿元 国内游客在川总花费达1.76万亿元 在全国长期保持第一方阵地位 [12] - 2024年第三产业对四川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5% 以文旅为主的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之一 [5] 重点文旅项目表现 - 三星堆博物馆国际影响力显著 代表性文物复制件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展出 吸引大量游客参观 [1] - 三苏祠博物馆2022年6月至2024年4月接待团体游客超6000批次 游客总量达420余万人次 创游客增幅最大、高峰持续最长纪录 [3] - 九寨沟景区"五一"假期接待游客15.49万人次 同比增长40.56% 智慧管理系统显著提升游客体验 [12] 文旅融合创新举措 - 推出"熊猫专列·成都号"特色旅游专列 包含16天15晚新疆之旅和成都文化地标探访 [7] - 绵阳打造航天科技馆、智造研学等新产品 运用"数字人李白"等科技手段创新文旅体验 [10] - 乐山2024年举办200余场文化活动 170余项赛事和近200场美食跨界活动成为流量担当 [10] 产业政策与规划 -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与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合并召开 促进资源和产业有效对接 [8] - 印发《四川省文化和旅游产业链专项工作方案》 明确数字文化产业等十大重点领域和七项重点任务 [10] - 出台《四川省进一步促进入境旅游行动方案(2025-2027年)》 提升文旅国际竞争力 [14] 县域文旅发展 - 2024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中四川占13席 居全国第二位 [13] - 2024年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中四川占15席 居全国第一位 [13] - 成都非遗博览园在第九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期间接待游客15万人次 现场销售总额达1222万元 [14] 国际文旅交流 - 2024年接待入境游客229.3万人次 双国际机场枢纽和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促进国际旅游 [14] - 美国学者贾和普25次探访蜀道 认为蜀道为不同文明对话提供重要启示 [14] - 三星堆文物国际巡展和学术讲座有效提升古蜀文明全球影响力 [1][14]
铁路端午假期运输启动 5月31日为客流最高峰
央视网· 2025-05-30 11:21
铁路端午假期运输概况 - 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8050万人次,客流最高峰为5月31日,预计发送旅客1830万人次 [1] - 客流主要由探亲流、旅游流构成,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及热门旅游城市客流集中 [3] - 热门出发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杭州、南京、郑州、深圳、武汉、西安 [3] - 热门到达城市包括北京、成都、上海、杭州、广州、南京、武汉、郑州、西安、长沙 [4] - 热门区间包括北京至上海、上海至北京、北京至济南、北京至郑州、北京至沈阳、郑州至北京、北京至太原、济南至北京、北京至南京、深圳至香港等 [4] 运力投放策略 - 全国铁路实行高峰运行图,日均计划开行旅客列车超1.1万列 [6] - 通过加开临时旅客列车、动车组重联、开行夜间高铁、普速列车加挂车辆等方式增加运力 [6] - 保持普速列车开行规模,持续开行公益性"慢火车"和"乡村振兴"旅客列车 [6] 旅游列车服务 - 设计精品旅游线路,开行"熊猫专列""齐鲁1号"等特色旅游列车和银发专列 [8] - 与沿线酒店、景区、餐饮企业联动提供"一条龙"服务,拓展消费新场景 [8] - 组织跨境旅客运输,开行广深港高铁跨境列车和中老、中蒙、中俄、中越国际旅客列车 [8] 旅客服务优化 - 运用12306候补购票、在线选座、铁路畅行码、老年常旅客积分优惠等功能提升购票体验 [10] - 优化进出站换乘流线,增加关键处所引导力量,加强老幼病残孕重点旅客服务 [10] - 提供地域特色端午美食,协调地方交通增加接驳班次,延长运营时间 [10] - 举办"美好旅途 粽享端午"文化互动活动,营造文明旅行环境 [10] 运输安全保障 - 加强节日值班值守,及时处置突发情况 [12] - 与气象部门联动掌握天气变化,严格落实汛期行车安全措施 [12] - 安排备用客车和乘务人员应对突发大客流 [12]
前4月14.6亿人次火车出行 再创历史新高|快讯
华夏时报· 2025-05-15 12:43
客运数据表现 - 1至4月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4.6亿人次 同比增长5.9% 创同期历史新高 [2] - 广深港高铁发送跨境旅客1017.2万人次 同比增长14.7% [2] - 中老铁路发送跨境旅客10.5万人次 同比增长32.5% [2] - 全国铁路发送外籍旅客568.7万人次 同比增长32.1% [2] 运力提升措施 - 新投用一批时速350公里复兴号动车组列车 [2] - 全国铁路日均开行旅客列车11224列 同比增长7.1% [2] - 高峰时段在主要通道加开夜间高铁 [2] - 动态优化调整旅客列车开行方案 [3] 旅游列车发展 - 1至4月全国铁路累计开行旅游列车367列 同比增长23% [2] - 研发投用适老化旅游列车 [2] - 推出"熊猫专列""伊春号"等特色旅游列车 串联景区和名胜 [2] - 与沿线酒店、景区联动 拓展消费新场景 [2] 跨境运输布局 - 开好中蒙 中俄国际旅客列车 促进跨境经贸交流 [2] - 积极适应国家过境免签政策 便利外籍旅客出行 [2] 未来运营计划 - 密切跟踪客流 灵活安排运力资源 [3] - 持续改进站车服务 满足出行需求 [3] - 加强汛期运输组织 应对极端天气 [3] - 确保铁路大动脉安全畅通 [3]
旅游列车,让路程变成旅程(新语)
人民日报· 2025-05-12 06:30
行业趋势 - 旅游列车市场快速增长,2024年全国共组织开行旅游列车1860列,运送游客超过100万人次,2025年一季度全国铁路累计开行旅游列车187列,同比增长30% [1] - 旅游列车业态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包括戏曲主题专列、红色研学旅游列车、苗乡侗寨"村火车"等特色产品 [1] - 行业正在探索解决"成长的烦恼",包括丰富场景、提升品质、优化线路、拓展客源、合理定价等问题 [3] 产品特点 - 旅游列车融合交通与文化功能,提供戏曲表演、诗词展示、非遗展陈、民族歌舞等特色活动,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 [1] - 产品设计注重舒适便利,采用一铺到底、往返同铺模式,免除换乘和行李搬运 [1] - 针对老年游客占比80%的特点,进行适老化改造,加装扶手、设置无障碍通道、开通紧急呼叫系统,并提供细致医疗餐饮服务 [2] 市场策略 - 通过"串珠成链"模式整合分散旅游资源,如"诗路高铁"串联浙东唐诗之路,发挥"乘数效应" [2] - 注重个性化需求设计,如"伊春号"配备弧形侧天窗,旅拍空间设置更衣室 [2] - 建立多层级产品体系,包括大众旅游列车、主题特色旅游列车,形成品质型、舒适型、普惠型产品组合 [3] 运营创新 - 采用"在途观光、车随人走"的游览方式,实现从"到此一游"到深度游览的转变 [2] - 提供全程服务支持,包括火车站到景点的接驳、针对性导览讲解等 [2] - 探索文化商业融合模式,支持老字号产品、特色文化演出、非遗技艺等上列车 [3]
“熊猫专列·成都号”首发试乘 交通工具进阶“文旅综合体”
央视网· 2025-05-09 09:47
产品升级与定位 - "熊猫专列"从2021年首趟列车开启文旅融合试验,到2024年'什邡号'实现产品分层,再到2025年'成都号'定位高端市场,五年间完成了升级到"文旅综合体"的质变 [1] - 第三代产品全列编组18辆,定员108席,最大载客量132人,车内陈列蜀锦、竹编等7大类近60幅国家级非遗作品,餐车提供川粤融合菜系,被称为"移动的非遗博物馆" [4] - 从初期1280元短途游到跨国专列客单价超8000元,再到如今5.59万元高端产品,品牌年营收突破5000万元 [4] 市场表现与需求 - 试乘列车首发线路"全景南北疆极致之旅"全程16天15晚,客单价5.59万元,5月到9月的票已提前半年售罄,多数为日韩、欧洲入境的游客 [4] - 产品推出至今已开行贵州、新疆等地119趟次,服务3.4万余名乘客,创下开行119趟零事故的纪录 [5] - 计划新增"列车+康养""列车+研学"产品,覆盖全年龄段客群 [4] 技术创新与服务 - 车内配备智能场景切换功能,包间灯光可从阅读模式切换至观景模式,超静音技术使环境噪声降至35分贝以下,Wi-Fi全域覆盖支持跨国漫游 [4] - 每趟专列配备18名'熊猫管家'、7名度假大使及医疗团队,安全预案包含47项细分条目 [5] - 采用"火车+目的地"设计理念,将14小时车程转化为沉浸式文化课堂 [5] 未来发展规划 - 2025年计划沿中老铁路开通东南亚线路,并探索"列车+邮轮"欧亚跨境联运 [5] - 从填补国内高端旅游空白,到获评"中国铁道专列精品案例",再到剑指"一带一路"文旅枢纽 [5] - 形成"一趟专列激活一条产业链"的典范 [4]
“车票+景区+酒店”织就辐射网 银发列车构建移动文化消费体验空间
央视网· 2025-05-03 11:15
文章核心观点 “齐鲁1号”等银发旅游列车投运,通过适老化改造、配套消费政策等,为沿线文旅资源注入活力,拉动消费、激活经济,2025年全国计划开行突破两千列,我国银发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1][18][20] 列车特色 - 设有老年艺术团进行文艺演出,功能车厢有特色商品售卖 [4] - 环境升级,增添新功能,设有吧台、茶室、棋牌室等,进行适老化改造 [8] - 推出适合老年人口味和营养需求的专属饮食 [10] 消费配套政策 - 沿线22个站点投用文旅驿站,游客可了解景区接驳和民宿优惠等情况 [11] - “车票 + 景区 + 酒店”联动,推出康养折扣等优惠活动 [12] - 构建移动的展销和文化体验空间,带来新消费体验 [18] 行业数据 - 2025年“五一”假期运输期间,全国开行跨铁路局银发旅游专列20趟,全年总数将突破2000列 [20] - 我国旅游列车数量每年以20%以上幅度增长,2024年开行1860列,运送游客超100万人次,老年游客占比近八成 [26] - 到2025年末,低龄健康老年人将超1亿人,银发旅游收入有望突破万亿元 [26] 政策支持 - 2024年8月,国务院要求增开银发旅游专列,进行适老化、舒适化改造等 [25] - 2025年2月,9单位联合发文激励各地开行银发列车 [25] 各地举措 - 多地优化旅游列车运行图,开行不同主题“银发专列”,如“乐游长三角”“熊猫专列”“环秦岭”等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