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传感器

搜索文档
炬华科技预中标1.66亿电网大单 在手资金近25亿负债率仅13.98%
长江商报· 2025-09-04 08:02
中标情况 - 公司成为南方电网2025年计量设备第一批框架招标项目中标候选人 预计中标金额约1.66亿元[1][2] - 公司2025年6月曾中标国家电网11个包 合计数量74.83万只 总金额1.97亿元[3] - 同行业公司林洋能源 海兴电力 三星医疗分别预中标南方电网项目2.44亿元 2.14亿元和2.74亿元[3] 行业背景 - 国家电网2025年规划电网投资超6500亿元 南方电网规划投资1750亿元[3] - 公司业务发展与电网投资规模规划密切相关 产品服务于国内外电力及非电力用户[3][4] - 公司是德国EON公司长期战略合作供应商 产品出口欧盟 南美及非洲等地区[4] 财务表现 - 公司2019-2024年营收从8.92亿元增至20.29亿元 连续六年保持增长[5] - 同期净利润从2.43亿元增至6.65亿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2.3%[5] - 2025年上半年营收8.84亿元同比下降12.88% 但净利润3.44亿元同比增长1%[5] 业务结构 - 物联网通讯 传感器及配件业务2025年上半年营收8055万元 较2024年同期6314万元增长27.6%[7] - 该业务毛利率从2024年同期35.6%提升至47.28% 盈利能力显著增强[7] - 公司以物联网系统为核心 推动智能电表 水表等产品在公共能源领域应用[4] 资金状况 - 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货币资金达24.73亿元 资产负债率仅13.98%[1][7] - 短期借款1726万元 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27.38万元 偿债压力极低[7] - 订单波动导致2025年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减少 但高盈利产品支撑净利润增长[6]
数据链“锁鲜”中国粮 中国移动内蒙古公司以数智力量守护粮食安全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9-01 20:08
数字化转型实施 - 公司通过温湿度传感器、360度高清摄像头和AI识别系统实现粮仓智能化管理 从传统人工转向技术防护[1] - 粮堆中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温湿度及CO₂数据 通过5G网络回传至云平台 监测精度达98%[3] - 高位监控和地磅AI识别系统通过5G网络实时回传高清影像 管理人员可直接调取360度全景画面[3] 运营效率提升 - 车辆出入库流程通过"一卡通"系统实现全自动化 单车出入库时间从2小时压缩至1小时 效率提升50%[4] - 区块链技术确保每批燕麦形成不可篡改的数据链 消除管理漏洞[4] - 系统自动生成标准化报表并存储视频数据 人工巡检成本下降70% 粮情响应速度提升90%[4] 全链可控体系构建 - 数字化转型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可控体系 保障高效流转和品质稳定[5] - 技术应用使消费者获得更新鲜、更安全、更优质的燕麦产品[5] - 通信技术成为农业领域"藏粮于技"实践的核心支撑[5]
退网、停更、失联:智联网产业发展二十年的隐忧
36氪· 2025-08-14 19:43
自 2005 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ITU 互联网报告 2005:物联网》,系统展示"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概念以来,物联网产业已经走过 20 年的历程。 二十年间,物联网的概念不断拓展、内涵不断丰富,从 IoT 进化成智联网 AIoT;也是在这二十年间, 数百亿的连接设备逐渐遍布全球每一个角落。根据 Statista 预测,到 2030 年,全球将部署超过 290 亿个 物联设备,它们正源源不断地向云端发送数据,构建一个数字与现实紧密融合的世界。 不过,突然有一天,这些设备停了下来,不是因为被破坏、不是因为断电,而是因为固件的终止、协议 的失效、认证的过期、网络的迭代等等……换言之,这些互联设备在物理层面依旧存在,但却在数字世 界中逐渐"游离",变成无声无息的"数字孤岛"。这些被遗弃的基础设施不仅带来不便,甚至沦为新 式"电子垃圾"。 在肯尼亚,部署于多个农村郡县的智能水表大规模失效,原因并非破坏或需求不足,而是供应商撤回了 支持——固件更新并未如期而至。当地技术人员无法获得诊断工具,原本旨在普及用水权的项目,最终 变成了催生维护合同和滋生不信任的源头。 类似的故事在前几年 ...
李博伦:AI为中印尼农业合作提供助力
环球网资讯· 2025-08-12 06:40
来源:环球时报 而且,印尼智慧农业技术需求主要集中于具备规模经济的大型农场,精准农业试点多分布于大型农业运 营商,小农户面临较高准入门槛。资金约束与信贷获取困难,成为印尼小农户采用智慧农业硬件的主要 障碍,多数小农户拥有的土地规模有限、资金匮乏,难以承担AI硬件、物联网传感器及智能无人机等 产品的高昂成本,且因缺乏抵押物与稳定收入来源,这些小农户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 人才短缺同样制约印尼智慧农业的发展。智慧农业设备的操作需要从业者掌握物联网平台的软硬件及通 信组件知识,但印尼在农业与科技融合领域的人才培养方面相对滞后,具备技术应用能力的农业从业者 数量有限。据通信和数字部部长哈菲德透露,至2030年,印尼数字专业人员的缺口预计将达到900万。 这些发展痛点为中印尼在农业及AI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发力方向。通过AI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南方国家基 础民生产业的智能化转型,在实践中探索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范式,亦是当前学术研究的一个重点课 题。总体而言,未来中印尼农业合作可着重评估新质生产力融合的可行性,推动前沿科技与基础民生行 业在两国间实现深度融合,让更多民众从中受益。(作者是Diinsider联合创始人、北京大学 ...
资产运营管理的核心业务是什么?
搜狐财经· 2025-06-03 14:32
商业资产动态监控 - 物联网传感器与云端数据平台联动实现设备运行状态、能耗波动和空间使用效率的实时监控,某物流园冷库部署温湿度传感器后每月能耗异常报警减少62%,设备维护成本下降27% [1] - 智能电表和水流量计作为基础数据采集设备可快速搭建资产监控骨架系统 [1] - 分层响应机制将传统"事后维修"转变为"事前干预",某科技园区实施后年度设备报修量下降53% [2] 资产全周期监控技术 - 筹建期采用BIM模型+RFID标签技术使验收通过率提升40% [2] - 运营期通过振动传感器+AI分析减少65%停机时间 [2] - 维护期利用机器学习+维修记录库优化30%备件库存 [2] - 退出期借助区块链存证+市场数据实现18%处置溢价提升 [2] 数字化合同管理 - 电子合同系统实现租户线上签约到支付全流程手机端操作,审批流程从平均3天缩短至2小时 [4] - 区块链技术固化电子签章确保法律效力并实时追踪修改记录 [4] - 租约到期预警和续约率分析数据看板为招商策略提供依据 [4] 财务自动化管理 - 智能账单引擎将每月3000余份租赁账单处理时间从5天压缩至2小时,消除人工抄录误差 [5] - 押金管理平台实现批量冻结、到期提醒和线上退还,减少70%重复劳动 [5] - 全流程电子留痕提升审计追溯效率 [5] 智能审批流程 - 规则引擎自动识别合同类型、金额阈值或租期范围,审批流程从3-5天压缩至2小时 [6] - 物流园区入驻审批自动触发风控审核并同步电子化材料至相关部门 [6] - 写字楼续租场景实现三级电子签章串联审批 [6] 三维空间定位技术 - 三维建模技术帮助工业园区快速定位空调管道故障点,维修效率提升 [8] - 物流园结合定位系统优化仓储空间利用率 [8] - 租户可通过三维可视化界面查看办公室布局和模拟装修效果 [8] 分类标签管理 - 多维标签使物流园区维修响应速度提升40% [9] - 动态标签体系自动标记低效空间(使用率连续3个月低于20%)并触发租赁策略调整 [9] - 自定义分类维度支持生成特定需求分析报告 [9] 精细化运营 - 智能管理系统将物流园仓库空间利用率从65%提升到82%,年节省成本近百万 [10] - 系统自动推送个性化服务方案(如冷链设备维保提醒、网络升级建议) [10] - 电子合同与线上支付功能将签约周期从两周压缩到三天,租户满意度提升30% [10] 运营优化案例 - 物流园通过货车停靠数据分析将闲置装卸区改为临时仓储,年增收三十万 [11] - 写字楼根据会议室使用热力图调整租赁套餐,出租率提升15% [11] - 动态定价策略(旺季会议室租金每小时涨20元,淡季送免费茶歇)提升资产收益 [11]
农学专家分赴我省多地助力农作物抗旱
新华日报· 2025-05-03 07:20
文章核心观点 4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有完整观测记录以来“第三暖”,某省平均气温同期最高且2 - 4月降水量较常年偏少40%,春耕时节“抗旱”成关键词,扬州大学多团队通过多种方式助力农业抗旱[1] 分组1:旱情现状 - 4月全国平均气温12.95℃,为1961年有完整观测记录以来“第三暖”的4月,某省平均气温为同期最高,2 - 4月该省降水量较常年偏少40% [1] - 全省小麦受旱面积突破400万亩,正值小麦开花和籽粒灌浆关键期 [2] - 扬中市新坝镇桃园土壤水分严重不足,正值桃树果实快速生长期 [2] 分组2:专家指导 - 朱新开指导盐城市大丰区草庙镇种植户把握水肥协同,下午4点后适量喷灌,结合无人机喷施叶面肥和调节剂缓解旱情,讲解喷灌注意要点 [1] - 朱新开团队为种植户提供“线上问诊 + 线下指导”服务,依托江苏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在多地进行20多场专题培训,到30个乡镇实地指导春管工作 [2] - 谢兆森教授团队建议扬中市新坝镇桃农改用滴灌带精准补水,在果园悬挂黄色黏虫板诱杀蚜虫,采用生物农药开展果树病虫害防治 [2] 分组3:智慧灌溉 - 扬州大学孙成明和刘涛团队研发“空—地”协同智慧灌溉系统,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和智能算法实现精准调控,在苏州、盐城等江苏小麦主产区建立多个示范基地,累计推广面积近1000亩,相比传统漫灌节水30% - 50% [3] 分组4:新品种培育 - 扬州大学徐辰武教授团队首次揭示玉米根系抗旱的关键基因,已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多份育种新材料,预计7 - 10年内可实现抗旱新品种田间应用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