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

搜索文档
浙江世宝(01057):穿越周期成长,转向技术领航
天风证券· 2025-07-08 19:42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行业为非必需性消费/汽车,6个月评级为买入(首次评级),当前价格5.45港元,目标价格7.32港元 [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报告预计2025 - 2027年公司营收分别为35.1、43.7、52.0亿元,同比增长30%、25%、19%,实现归母净利润2.7、3.8、5.1亿元,同比增长84%、39%、34%,考虑公司先发优势、技术积累和客户优势,给予2025年20X估值,对应股价7.32港币,目标市值55亿港币,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概况 - 发展历程:公司是中国汽车零部件转向器行业龙头企业,前身为1993年的浙江世宝方向机,主营汽车转向系统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是转向器标准制定主要参与者,从制造机械式及液压动力循环球转向器起步,2006年开发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并上市,2023年成功开发线控转向系统 [12] - 股权架构:架构稳定,实控方为同一家族,第一大股东是浙江世宝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股东为张世权及其家族成员,张世权为实控人 [15] - 客户情况:客户结构多样,2024年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66%,包括奇瑞、吉利、蔚来、理想等,2024年乘用车业务营收占比约82%,商用车业务营收占比约18%,均实现电动化、智能化产品量产 [18][19] - 财务情况:2023年起多个新产品量产,电动助力转向系统销量提升,营收快速上升,新产品毛利率高,生产成本改善,规模效应带动整体利润率上行 [22] 坎坷:2015 - 2019年,新产品导入但增收不增利 - 受法规驱动,电动助力转向逐渐成为乘用车转向系统主流:国四、国五排放标准促进整车厂寻找降排省油措施,电动助力转向(EPS)较传统液压助力转向系统(HPS)更省油,2016 - 2020年间中国乘用车市场EPS渗透率从80.1%上升至96.4% [25] - 浙江世宝储备的EPS产品导入量产,带动营收上升:公司2014年前开发出多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并试制样机,部分小批量供货,2015年EPS系统销售增长,2016年收入首破10亿元,2017 - 2018年收入保持在11亿元左右,2019年因产品质量问题收入降至10亿元以下 [26][28][32] - 由于产品降价及产能利用率问题,公司毛利率处于下降通道:汽车行业“年降”机制使部分老产品售价下降拖累毛利率,新项目前期投入增加、量产初期成本高,受乘用车销量下降和产品质量问题影响,制造成本占比高,固定资产增加导致折旧摊销支出增加,研发、销售和管理费用上升,2019年销售费用因产品质量问题大幅增长 [33][34][39] 曙光:2020年往后,客户和新产品开拓拉动稼动率,规模效益显现 - α与β兼备,公司营收持续高增长:中国汽车整体销量上升,公司积极拓展新产品、新客户,2022年、2024年分别实现转向管柱及中间轴产品、齿条助力电动转向系统(R - EPS)量产,进入新势力客户供应链,蔚来和理想成为2024年第三、第四大客户,传统客户奇瑞和吉利营收增长明显 [40] - 公司稼动率提升,规模效应带动利润兑现:新产品量产且毛利率高,产量上升使生产成本改善,2024年产能利用率保持在80 - 90%,毛利率2023年重回上升轨道,2021年下降因财务统计口径修改,年资本开支逐渐回落,折旧摊销占营收比重下降,研发费用投入增加,但期间费用率因营收高增长下降,净利率提升 [42][44][46] 拥抱新技术,公司行业地位有望进一步提升 - 线控转向,公司积极跟进:线控转向取消传统机械连杆,通过电信号控制转向,具有整车厂可灵活布置方向盘、实现可变转向比、防止转向柱伤害驾驶员、提升车辆操纵稳定性等优势,被看作汽车转向系统下一个迭代方向,公司在线控转向领域技术储备扎实,已获多家主流车企定点,部分项目预计2026年量产 [51][53][54] - 商用车领域,EPS加速上车,公司已有成熟产品:国六标准及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提升推动EPS上车商用车,公司2016、2018年分别研发成功适用于重型、轻型商用车的电液、电动循环球转向器,相关产能建设有序推进 [3][55] 盈利预测 - 预计2025 - 2027年公司营收分别为35.1、43.7、52.0亿元,同比增长30%、25%、19%,实现归母净利润2.7、3.8、5.1亿元,同比增长84%、39%、34% [4][56] - 转向系统及部件业务:受益于已拓展客户持续放量,乘用车业务营收有望高速增长,商用车板块电动循环球和电液循环球转向系统随新能源渗透率提升和节能减排需求增加,但液压转向器增长乏力,拖累营收增幅,2025 - 2027年营收分别为33.4、42.0、50.2亿元,毛利率因新产品导入预计有所提升,分别为19%、20%、20% [56] - 其他业务:主要跟随汽车市场总量变动,预计2025 - 2027年营收维持5%左右年同比增幅,分别为1.6、1.7、1.8亿元,毛利率保持50%、50%、50% [56]
深度 | 智能驾驶系列专题:线控转向加速落地,线控底盘大势所趋【国信汽车】
车中旭霞· 2025-06-26 21:57
智能驾驶与线控底盘趋势 - 智能驾驶核心为感知、决策和执行三层面,线控底盘标准化加速,通过电子元器件取代机械件提升响应速度[1][12] - 线控底盘实现XYZ三轴电子化,将被动执行转为主动控制,适配高阶智能驾驶需求[15] - 线控底盘提升智能化水平,满足车企轻量化需求(减重15%)和模块化开发需求[17] - 当前线控制动国内渗透率近60%,线控悬架渗透率4%+,线控转向受法规限制进展较慢[1][20] 转向系统升级路径 - 转向系统从机械转向(MS)到电控转向(EPS)再到线控转向(SBW)升级,ASP从1000元提升至4000元[3] - EPS当前主流方案,2024年国内渗透率99%+,市场规模380亿元,预计2028年达480亿元[3][53] - EPS产品从C-EPS向R-EPS升级,R-EPS传动效率更高,价格达2200元以上[51][53] - 国内EPS市场外资主导,博世华域合资占27%,耐世特占16%,浙江世宝等加速替代[54][56] 线控转向发展现状 - 线控转向(SBW)取消机械连接,响应更快,适配L3+智能驾驶和Robotaxi无方向盘设计[5][67][73] - 2025年为国内线控转向落地元年,蔚来ET9率先搭载,2030年国内渗透率有望超30%,市场规模350亿元[5][26][105] - 全球线控转向2030年市场规模预计超800亿元,渗透率25%[5][105] - 国际厂商捷太格特、采埃孚等先发优势明显,国内耐世特、浙江世宝等加速布局[28][110] 线控转向技术特点 - SBW由手控执行器、轮控执行器及控制软件组成,核心增量为路感模拟器[71] - 相比EPS,SBW响应速度提升至1-10ms级别,释放前舱空间[95] - SBW技术壁垒在于安全冗余设计及成本控制,需解决传动比设定、系统稳定性等挑战[99] - 航空领域成熟应用,2021年法规松绑后加速上车[97] 线控底盘产业影响 - SBW补齐线控底盘能力,实现车身与底盘解耦,缩短整车研发周期1-2年[116][118] - 线控底盘提升智能化水平,通过统一域控制器协同管理各子系统[121] - 滑板底盘为终局形态,集成转向、制动等实现四轮独立驱动[124] - 蔚来、比亚迪、华为等车企积极布局智能底盘技术[127][128]
智能驾驶专题系列:线控转向加速落地,线控底盘大势所趋
国信证券· 2025-06-26 19:2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投资评级为优于大市 [1][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线控底盘大势所趋,线控转向加速落地,当前处于产业化初期,2030 年在 L3+智驾催化下,国内市场空间将达 350 亿元 [1][3][4] - 看好耐世特、浙江世宝、伯特利、亚太股份等相关标的公司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前言:线控转向加速落地,线控底盘大势所趋 - 未来汽车核心在能源、运动和交互,智能驾驶核心为感知、决策和执行,线控底盘标准化加速 [15][17] - 线控底盘核心是电子化、智能化,能提升整车执行端智能化水平,满足车企轻量化、模块化需求 [20][22] - 当前线控制动、悬架初步实现线控化,线控转向进入落地元年,有望加速放量 [25] 转向现状:EPS 主流方案,国产替代加速 转向系统持续向电子化升级 - 转向系统核心功能是将方向盘转动转化为齿条横向运动,从机械转向向线控转向升级,ASP 持续提升 [2][28] - EPS 是主流方案,截至 2024 年渗透率已至 99%+,国内市场规模有望从 380 亿元向 2028 年的 480 亿元升级 [2][50][56] - EPS 市场仍由外资、合资主导,耐世特、浙江世宝等国内公司渗透率快速提升 [57] EPS 核心零部件加速国产替代 - EPS 核心增量为 ECU/电机,分别占据成本 44%/20%,电机单价在 200 元左右,行业加速国产替代 [61][63] - 机械转向件占据 EPS 成本的 36%,国内北特科技在转向齿条市场市占率超 50% [66] 转向展望:线控转向落地元年,线控底盘版图完善 国内外 Robotaxi 进入 0 - 1 阶段,加速线控转向落地 - EPS 满足 L2+级智能辅助驾驶要求,L3 级以上需线控转向,其系统由手控执行器、轮控执行器及控制软件组成 [66][71] - 线控转向与 L4 级智能驾驶去方向盘设计、个性化异形方向盘设计适配,法规推动 robotaxi 领域发展,特斯拉 robotaxi 试运行反馈积极 [73][76][79] 2025 年是国内线控转向落地元年 - SBW 适配 L3 级以上智能驾驶,具有“去机械连接化”和“全电子化控制”优势,目前少数车型搭载量产,国内蔚来率先推动产品上车 [87][94][95] - 测算 2030 年国内线控转向市场有望突破 350 亿元,全球有望突破 800 亿元,海外巨头率先量产,中国供应商取得一定突破 [97][99][100] 线控转向落地完善线控底盘版图 - 对驾乘人员而言,SBW 落地意味着数字重构、主动安全、全链路容错、增加空间;对车企而言,补齐线控底盘能力,缩短整车研发时间,提升智能化、满足轻量化和平台化研发需求 [103][106][108] 相关标的公司 耐世特:线控运动控制资深玩家,产品拓展加速 - 百年转向公司,产品持续突破,股权结构稳定,过去四年收入复合增速 8.9%,2024 年归母净利润增长 68% [120][122][123] - 产品布局完备,包括 EPS、SbW、转向管柱与中间轴、动力传动系统、液压助力转向等,EPS 客户结构覆盖全球,SbW 在手订单 6 个 [129][137][143] - 预计 25 - 27 年收入分别达 44.86/47.04/51.05 亿美元,一年期合理估值 6.45 - 7.74 港元,首次覆盖,给予“优于大市”评级 [158][169][171] 浙江世宝:转向系统优质玩家,业绩改善加速 - 深耕汽车转向系统四十余年,股权结构稳定,家族成员为核心高管,过去四年收入复合增速达 25.0%,2024 年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创历史新高 [179][180][184] - 产品阵容完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自研 R - EPS 2024 年量产,智能转向系统线控转向有望 2026 年量产 [188][190] - 预计 25 - 27 年收入分别达 36.55/47.90/60.46 亿元,一年期合理估值 5.9 - 6.5 港元,首次覆盖,给予“优于大市”评级 [204][214][216] 伯特利:线控制动自主龙头,积极拓展转向线控底盘产品 - 扎根制动,探索线控底盘,稳居国产制动系统龙头企业,定点持续增加 [223][224][225] - 2025Q1 在研、新增量产、新增定点项目总数均增长,新品研发持续推进,加速线控底盘布局 [225][228][230] - 维持盈利预测,预计 25 - 27 年归母净利润为 15.64/21.26/35.14 亿元,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231] 亚太股份:制动领域优质自主玩家,角模块等新品储备充分 - 专注制动系统,持续突破技术与市场布局,四年收入复合增速达 9.9%,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业务收入与占比持续上升 [234][235] - 深耕角模块业务,技术储备充分,具备毫米波雷达、轮毂电机等产品布局 [240] - 维持盈利预测,预计 2025 - 2027 年归母净利润为 3.1/4.1/5.5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 +43.4%/34.2%/33.4%,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241]
耐世特20250526
2025-05-26 23:17
纪要涉及的公司 耐世特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经营情况与展望** - 2025 年第一季度经营总体符合预期,北美收入贡献超 50%,中美敞口小,关税对财务影响有限;亚太业绩强劲,中国市场增速超 10%,一季度订单 8 亿美元,整体营收跑赢大市,盈利稳定[2][3][4] - 下半年美国汽车行业需求或受关税和车市涨价影响,但目前影响有限,公司将关注政策变化调整战略;亚太区预计跑赢大势,欧洲新项目投产将提升市场份额[4][6][31] - **贸易战及关税影响** - 主要影响北美业务,但耐世特大部分零件生产满足 USMCA 本地化要求,削减负面影响;墨西哥出口美国大部分产品免关税,少部分关税成本由客户承担[2][3][5] - 已建立价格传导机制,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小于疫情后,成本转嫁渠道顺畅,负面效应得到控制[2][10] - **订单构成** - 2025 年订单 40%来自中国客户,60%来自海外客户;中国市场在 Raps 业务和后轮转向有新订单,新势力客户表现突出;北美获重要管柱业务订单,计划转移生产至墨西哥[2][7][8] - **利润率情况** - 北美业务 EBITDA 利润率已恢复至双位数,公司有信心维持该水平[2][9] - **国内市场情况** - 亚太区中国客户收入贡献超 50%,比亚迪是最大本地客户,贡献 11%收入;耐世特在中国乘用车市场份额约 16%,本地客户占比约 25%,已覆盖大部分重点客户[2][12][19] - 国内本土非外资体系转向供应商崛起,为耐世特带来新增长潜力;中国市场竞争激烈,耐世特通过设计优化、供应链管理和垂直整合降低成本[13][14] - **新业务进展** - Steer by Wire 项目获全球和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订单,预计 2026 年投产,产品价格约为 EPS 的 1.5 倍,未来采用车型将增多[21][22][23] - 积极推进后轮转向和线控制动(EMB)业务,后轮转向技术成熟,市场份额超 60%;EMB 在上海车展发布,公司认为是进入良机[24][28]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双小齿轮 EPS 产品在亚太开拓更多细分领域,定位于中高端车型,成长性较大,今年投产;首个后轮转向产品 2026 年投产[7][8] - 耐世特在电机电控领域有内部设计和制造能力优势,实现从转向到制动的新业务转变;具备成熟的大规模量产制动中心能力和转向与制动软件整合能力[25][26] - 博世在中国乘用车市场份额虽缩减但仍居第一,高峰时超三分之一[20] - 耐世特在比亚迪份额稳定在 25% - 30%,是重要战略供应商,凭借规模效应控制成本保持盈利[16][17] - 耐世特具备全球化研发体系和本地化运营模式双重优势,能迅速响应中国客户需求[18]
全球首发“线控运动控制”技术 耐世特上海车展打造未来出行生态
中国经营报· 2025-04-26 17:35
公司概况 - 公司是专注于安全关键型运动控制领域的全球创新企业,在中国和全球市场都是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2] - 公司目前在运动控制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创新产品和技术组合为底盘的"线控运动控制"提供助力 [2] - 公司产品包括电动助力和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线控转向和后轮转向系统等 [2] - 公司为电气化、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自动驾驶和共享出行等行业面临的运动控制挑战提供解决方案 [2] - 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拥有60余家客户 [2] 技术展示 - 公司在上海国际车展展示了最新的运动控制创新成果,参观者可通过模拟驾驶体验下一代安全、舒适和性能的突破性创新 [2] - 公司展示了转向、制动、驱动系统和软件技术的无缝集成,以实现高性能、高舒适、高效率和高可用 [2] - 展示的具体技术包括模块化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高输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优质半轴、紧凑型三销节、八钢球等速万向节、球花键轴杆半轴等 [2] 市场策略 - 公司与中国领先的整车厂并肩成长,助力并协同全球众多整车厂洞察市场趋势、敏捷响应变化 [3] - 公司凭借兼具卓越品质与突出价值的前沿技术,快速实现产品的市场投放 [3] - 整车厂选择公司的原因是远见、迅驰和价值对于在竞争极其激烈且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取得成功至关重要 [3]
NEXTEER(01316) - 2024 Q4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03-19 20:00
Nexteer Automotive Group (01316) Q4 2024 Earnings Call March 19, 2025 08:00 AM ET Company Participants Tony Wang - Investor Relations DirectorRobin Milavec - President, CTO, Chief Strategy Officer & Executive DirectorMike Bierlein - SVP & CFORebecca Wen - Executive DirectorBen Wang - Director Conference Call Participants Tim Hsiao - AnalystYiming Liu - Chief Analyst Operator I would now like to turn the conference over to Investor Relations Director, Mr. Tony Wong. Please go ahead. Tony Wang Thank you, Be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