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人才贷
icon
搜索文档
湖北五大支柱产业有望全面突破万亿级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长江商报· 2025-08-21 07:55
科技创新实力提升 - 武汉科技集群全球排名从2020年第二十九位升至第十三位 科研城市全球排名从第十三位升至第九位 [2] - 湖北区域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较2020年提升6.98个百分点 排名全国前列且中部第一 [2] - 国家实验室实现零突破 科技领域国之重器达8个 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后达45家(全国第四) [3] 创新平台与体系建设 - 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 3家国家高新区进入全国前五十(数量全国第四) 东湖高新区排名全国第六 [2] - 湖北实验室达10家 在化合物半导体和生物育种等领域实现领跑 [3] - 新型研发机构达545家(数量全国前列) 基本实现市县全覆盖 [3] 科技企业与产业发展 - 高新技术企业从"十三五"末10404家增至近3万家(增长近两倍) 科技型中小企业从7439家增至46532家(增长超五倍 数量全国第四) [4] - 技术合同成交额从1687亿元增至5500亿元(全国第三) 连续四年每年跨越千亿台阶 [4]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从2402亿元增至5743亿元(增长139%) [4] 研发投入与人才建设 -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从1005.28亿元增至1408.17亿元(增长40.08%) [4] - 基础研究投入较"十三五"末增长69.08% 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从19.22万人年增至28.82万人年 [4] - 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15.3% [4] 产业体系与集群建设 - 形成"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体系(五大支柱产业 十大优势产业 二十个特色产业集群) [5] - 光电子信息 汽车制造与服务 现代化工 大健康 现代农产品加工五大支柱产业有望全面突破万亿级 [5] - 2024年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国债项目179个(全国第一) 认定5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并培育9个先导区 [6] 企业创新主体培育 - 规上工业企业突破2万家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722家(中部第一 全国第七) [6] - 国家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11家(全国第五) 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9家(中部第三 全国第八) [6] - 岚图汽车等9家企业入选全国独角兽榜单(全国第九) 17家企业入选潜在独角兽榜单(全国第八) [6] 创新平台与成果转化 - 建成12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其中2个升级为国家级) [7] - 首批认定40个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含九峰山实验室化合物半导体中试平台) [7] - 科技副总项目选派1476名人才 解决技术难题6567个 促进成果转化2789项 共建创新平台1524个 [7] 金融支持与产学研合作 - 知识价值信用贷 科技人才贷 创新积分贷累计发放贷款1033亿元(服务企业超万家) [4] - 技术创新专项贷覆盖2300余家企业 合作银行12家 发放贷款超140亿元 [7] - 省联合基金规模连续五年翻番式增长 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量子联合基金 [4]
广发银行做好普惠金融服务 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千企万户
证券时报· 2025-07-31 06:05
小微企业金融支持 - 小微企业是经济新动能培育的重要源泉 在稳定经济大盘 促进就业增加 激发创新活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 - 2025年上半年 普惠型小微贷款呈现"量增 价降 质优"态势 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2 08个百分点 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年初下降32Bp 不良率低于容忍度计划值 [1] - 公司构建普惠金融2 0模式 打造多层次普惠金融体系 标准化产品贷款余额达1500亿元 [2] 产品与服务创新 - 推出"科创贷""科技人才贷""惠民兴村贷""惠易贷"等产品矩阵 满足小微企业差异化需求 [2] - 开发区域特色专属方案 如华为 习酒 三一重工供应链产品及义乌"商城E贷" [2] - 打造"信贷+"服务模式 提供结算 财务咨询 汇率避险等综合金融服务 [2] 乡村振兴服务 - 普惠型涉农贷款及涉农贷款余额较年初均增长超9% [3] - 推出"惠农贷""菠萝贷""葡萄贷"等特色农业产品 累计为"百千万工程"投放贷款3100亿元 2025年新增700亿元 [3] - 肇庆分行运用"乡村E贷"构建"科技+金融+产业"闭环 创新"政银担"模式及供应链金融 助力170亩玉米基地增产 [4] 协调工作机制 - 制定《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行动方案》 聚焦顶层设计 机制完善 能力建设 服务提升四大维度 [6] - 累计走访小微企业超12万户 为"推荐清单"企业授信1100亿元 [6]
广发银行精准滴灌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
证券日报网· 2025-07-28 17:41
普惠金融发展态势 - 2025年上半年普惠型小微贷款呈现"量增、价降、质优"态势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2 08个百分点 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年初下降32Bp 不良率低于容忍度计划值 [1] - 截至6月末重点标准化普惠金融产品贷款余额近1500亿元 产品矩阵包括"科创贷""科技人才贷""惠民兴村贷""惠易贷"等 并针对区域特色开发供应链专属方案如"商城E贷" [2] 乡村振兴服务成效 - 普惠型涉农贷款及涉农贷款余额较年初均增长超9% 围绕50个乡村振兴帮扶点推出"惠农贷""菠萝贷""葡萄贷"等特色产品 [3] - 累计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投放贷款超3100亿元 其中2025年新增近700亿元 肇庆分行通过"乡村E贷"构建"科技+金融+产业"闭环 支持170亩玉米种植基地 [3][4] 服务机制创新 - 制定《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行动方案》 聚焦顶层设计 工作机制 专业能力 服务质效四大维度 建立"敢贷 愿贷 能贷 会贷"长效机制 [5] - 截至6月末累计走访小微企业超12万户 为"推荐清单"企业授信超1100亿元 通过"政银担"模式 供应链金融创新解决农民贷款难题 [4][5] 战略定位与规划 - 公司作为金融央企成员单位 强调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通过普惠金融2 0模式提升服务覆盖面 提供全周期综合金融服务包括结算 财务咨询 汇率避险等 [1][2] - 未来将持续优化产品机制与服务 为小微企业注入发展动能 突出"信贷+"服务模式整合行内资源支持企业初创 成长 壮大全流程 [2][6]
金融领域三大积极变化 助力广东经济稳中向好
广东经济金融运行态势 - 2025年上半年广东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金融领域支撑主要体现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五篇大文章"领域贷款增速高于总体贷款增速 [1] - 1-5月广东社会融资规模增量1.33万亿元,直接融资占比29.2%(同比提升2.5个百分点),其中地方政府债券融资2399亿元、企业债融资1252亿元 [2] - 制造业贷款上半年增加2787亿元(同比多增140亿元),占各项贷款增量22.6%,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速7.8%显著高于整体贷款增速 [2] 重点领域金融支持 - 城中村专项借款发放1697亿元,带动基础设施、房地产等相关行业贷款增加4840亿元 [2] - 粤东西北地区贷款余额2.8万亿元(同比+7.0%),受"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政策牵引 [2] - 科技贷款余额5.6万亿元(同比+7.3%),科技创新债券发行207.5亿元,包括东莞银行15亿元专项金融债 [3] 科技金融创新 - 推出"益企共赢计划""股贷担保租""认股权+贷款"三大服务模式,构建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3] - 研发阶段创新"科技人才贷""科技研发贷""前期贷",转化阶段落地全国首笔"技术入股贷"、广东首笔"中试贷" [4] - 生产阶段推广"创新积分贷"(江门肇庆授信1200亿元)、"评级贷"(东莞90家企业获贷1.9亿元) [4][5] 绿色金融发展 - 绿色贷款余额4.2万亿元(同比+18.4%),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贷款7.35亿元 [5] - 转型金融贷款发放33.6亿元(39笔),覆盖水泥、钢铁等高碳行业,推出"工业低碳转型贷""降碳贷"等产品 [5][7] - 系统化推进转型金融标准应用,包括国际国内互认标准、广东团体标准等 [7] 存款与融资结构 - 6月末住户及企业活期存款余额同比+8.8%(比各项存款增速高3.2个百分点),年初以来增加5297亿元 [3] - 存款活期化趋势显现,反映利率调整政策效应促进消费投资 [3] - 债券融资占比提升因优质企业和基建项目偏好低成本融资 [2]
共建生态、价值跃升!中关村论坛与合作伙伴共绘全球科技协同新范式
环球网· 2025-07-11 20:56
中关村论坛概况 -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主题 在北京举办 作为国家级科技创新交流平台 贯通实验室研究与产业化应用的关键链路 [1] - 论坛构建政府 产业 学术界 科研机构 金融机构等多方协同网络 推动国际技术对话与科技成果转化 [1] - 合作伙伴包括金融服务头部企业 科技制造领军者 政府投资基金等 共同优化全球科技创新生态 [1] 企业技术展示与合作模式 - 中关村发展集团展示国企新技术 构建科技与产业深度耦合的融通发展格局 [2] - 京东方展出全球首发光伏概念手机 f-OLED柔性显示技术旗舰产品 构建沉浸式智能交互场景 [2] - 北控集团将水务 环保 能源技术转化为城市服务样板 推动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2] - 合作伙伴突破传统赞助模式 将论坛作为技术应用试验场 展示商业逻辑 [2] 金融资本支持 - 北京银行连续7年参与论坛 打造"专精特新第一行" 引金融活水润科技创新 [4] - 北京农商银行推出"科技人才贷""科技订单贷"等产品 覆盖研发到产业化全链条 [4] - 君联资本联合发起"耐心资本+"计划 以基金投资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4] 区域与产业协同 - 山西省通过论坛对接头部科技企业 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实现区域创新资源整合 [9] - 中关村发展集团对接2000家创业主体 促成80余项合作 落地30余个硬科技项目 [9] - 中金公司打造绿色金融双向循环机制 重点投资碳捕捉 氢能储能等前沿技术商业化项目 [9]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 京东方共建"显示技术-物联网-数字技术"智慧生态 累计合作项目百余项 实现AI技术穿透性突破 [14] - 探路者将极地科考技术转化为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主导制定户外智能装备国际标准 实现"户外+芯片"双主业转型 [14] - 论坛推动企业从年度赞助模式升级为"技术共研-场景共建-生态共享"战略协同 [12]
北京经开区科创金融服务中心新增“科技研发贷”
新京报· 2025-07-02 17:51
科创金融服务中心运营成果 - 截至6月底累计受理科技贷款申请71笔涉及金额198亿元 [1] - 完成授信62笔总金额达195亿元授信成功率高达98% [1] - 中心于4月1日揭牌成立整合证券保险融资租赁等多元金融机构 [1] 科创金融2.0版本升级 - 试点银行从7家扩容至14家新增杭州银行等机构 [2] - 杭州银行推出科技人才类贷款2.0版选择权贷款2.0版及科技金融研发贷 [2] - 新增"科技研发贷"和"无还本续贷"产品线 [2] 创新金融产品案例 - 全市首笔科技研发贷向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发放1000万元授信 [2] - 业务全流程耗时1个月较传统贷款效率提升50%以上 [2] - 资金专项用于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降低企业研发成本 [2]
实探中信银行科技金融一线:从单一贷款走向综合金融
中国证券报· 2025-06-18 05:14
科技金融生态化服务趋势 - 银行与科技企业合作模式从单纯贷款转向生态化服务,投贷联动等新模式应用更广泛[1] - 金融机构通过产业链整合、人才储备及IPO全周期咨询等多元化服务深度介入科技企业发展[2] 华视诺维医疗科技创新案例 - 专注于眼科精准医疗领域,开发房水采集专用设备及检测系统,解决50-100微升微量样本检测技术难点[1] - 研发脉络膜上腔给药装置,可搭载基因药物/干细胞疗法等,覆盖大部分眼科病症治疗[1] - 获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等多项国家级奖项,被认证为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1][2] - 获中信银行1000万元信贷支持,资金用于团队建设与重点项目研发[2] 鑫华储科技储能技术创新 - 聚焦锌镍空液流电池体系,具备安全环保、成本低等特性,产品应用于多电压等级配电网调峰[3] - 技术源于北京化工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24年末获中信银行50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贷,采用专利质押增信[3][4] - 计划2024年四季度启动量产产线建设,2025年中旬投产[3] 中信银行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 推出"启航计划",未来三年计划支持1万家硬科技企业,提供技术突破至量产的全流程金融产品矩阵[5] - 构建资本助力圈、上市培育圈等五维生态体系,通过投贷联动与头部创投机构合作提供股贷债保服务[5] - 依托中信集团全牌照优势,整合中信股权投资联盟等三大协同平台形成立体化服务格局[6] - 重点布局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制造领域,弱化传统财务指标,侧重技术来源与专利数量评估[4][6]
中信银行温州分行打造科技金融“全链条服务”
人民网· 2025-06-09 18:42
中信银行温州分行科技金融发展 业务规模与成果 - 截至4月末服务近200家科技型企业 科技贷款余额超55亿元[1] - 与120家专精特新企业合作 贷款余额27亿元 较年初新增超10亿元[1] - 通过"股+债"模式服务新能源企业 首贷采用"科创属地化积分卡"产品 企业后续产值将突破1亿元[1] 产品与服务创新 - 推出六大专属金融产品:科技成果转化贷 积分卡贷款 科技人才贷 选择权贷款 科技固贷 科技并购贷[2] - 建立专职机构团队 配置专项资源 推动属地化产品运用 成为中信系统内首批"科技金融先锋军机构"[2] - 为电接触产品领域"小巨人"企业提供组合授信 联合中信证券开展战略配售业务[2] 战略定位与未来规划 - 打造"中信银行科技金融先行示范区" 通过体系重构支持温州产业升级[1] - 践行"开源式"综合服务 从信用中介转向"融资+融智"服务中介 提供"商行+投行+协同+整合"服务[2] - 未来将依托中信集团金融全牌照优势 构建开放生态合作 深化科技与金融融合[3] 标杆案例 - 服务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新能源企业 该企业拥有60多项专利 入选浙江省重大科技成果 技术国际领先[1] - 支持瓯海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该企业在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2]
解码中信银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统筹 以“五圈”构建新生态
中国证券报· 2025-05-09 05:42
科技金融发展战略 - 公司设立科技金融中心作为战略实施中心、发展驱动中心和资源统筹中心,推动全行科技金融业务发展[1] - 构建21家重点分行和超200家先锋军支行的敏捷行动团队,确保国家战略和政策高效落实[2] - 科技企业贷款余额达5643.72亿元,较年初增长19.34%,科技创新再贷款余额32.71亿元位居全国性银行前列[2] 产品与服务体系 - 建立"7+8+N"科技金融产品矩阵,覆盖专精特新企业近90%,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企业服务覆盖近半数[2] - 推出积分卡审批模式,基于创新要素综合打分提供不超过3000万元信用融资[4] - 开发火炬贷和科技成果转化贷,精准评价科技企业并支持高校院所成果孵化[4] 全生命周期服务 - 初创期提供科创e贷、科技人才贷等,成长期提供固定资产贷款和知识产权融资,成熟期提供债券发行和并购重组服务[4] - 依托中信集团金融全牌照和实业资源,搭建股贷债保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体系[4] - 作为中信股权投资联盟会长单位,专注"更早、更小、更硬"企业,以"股权+债权"服务破解融资难题[4] 生态圈建设 - 激活资本助力圈,通过股权投资联盟联动市场化机构,实现优质企业批量获客[6] - 强化政府赋能圈,对接工信、科技等部门,提供财政补贴和产业配套支持[6] - 打造上市培育圈,携手券商和交易所助力企业登陆资本市场[6] - 扩大产业牵引圈,推动产业链领航企业与科技企业对接[6] - 加速成果转化圈,参与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促进技术供需匹配[6] 差异化竞争策略 - 通过构建服务生态和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实现商业模式突围[1] - 强调差异化服务能力,深度经营科技企业客群以分享成长红利[3] - 将科技创新要素纳入评级模型,优化评估效果并提升授信效率[3]
今年项目集体砍估值
投资界· 2024-12-18 16:43
行业趋势与投资策略 - 投早、投小、投科技成为主旋律,但赛道竞争加剧,早期投资机构需调整策略应对[12][22] - 项目估值整体下滑超过一半,早期投硬科技更加谨慎[12] - 投资机构更加聚焦核心节点和链主企业,深耕产业链上下游[13] - 国家资本和产业资本在后期投资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资源仍然不足[22][23] 机构投资方向与特点 - 天创资本主要投资泛智能、新材料新能源和医疗健康领域,集中在A轮左右[5] - 英诺天使基金关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智能制造,专注于企业第一轮投资[5] - 元璟资本管理规模超100亿,投资方向从互联网转向科技、AI和硬科技[5][6] - 联想创投已投资270多家企业,早期A轮前项目占一半以上,注重产业协同[6] - 泰达科投管理规模超100亿,聚焦半导体全产业链布局,已实现近20家A股IPO[6][16] 投资数据与表现 - 天创资本今年投资下滑约30%,但投资案例数量保持15个以上[6] - 英诺天使基金今年已投超过35个项目[7] - 元璟资本今年投资超5亿,约20多个项目[8] - 联想创投今年新投30多个项目,加注共40多个[9] - 联想之星今年投15个项目,退出14个,退出金额是投资金额两倍[9] - 泰达科投在半导体领域投20多个公司[10] 赋能与支持 - 联想创投为被投企业提供供应链协同、海外资源支持,已有20多家机器人企业合作案例[14][15] - 泰达科投通过全产业链布局为半导体企业提供产能、验证机会和订单支持[15][16] - 中信银行推出科技企业积分卡审批模型,授信额度1000-3000万元,服务轻资产科技企业[19][20] - 中信股权投资联盟管理规模超3000亿,以"股权+债权"服务上千家企业[19] 市场变化与挑战 - 投资机构面临LP构成变化和退出路径调整的挑战[10] - 企业实质发展阶段与融资轮次不匹配,导致估值高估风险[23] - 市场需要平衡早期和中后期投资,形成良好生态[25] - 银行资金通过AIC基金开始进入股权投资领域,可能带来良性变化[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