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烘干机
搜索文档
人民财评:超1亿吨秋粮入仓,守住“种粮卖得出”底线
人民网· 2025-11-14 16:30
秋粮收购总体情况 - 全国秋粮收购量已超过1亿吨,收购进展总体顺利,呈现进度快、市场购销活、优质优价等特点 [1] - 秋粮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三,其收储工作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市场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1] 政策支持与市场保障 - 国家有关部门在河南、湖南、黑龙江启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各地准备最低收购价收储仓容超1000万吨 [1] - 收购模式以市场化收购为主导、政策性收购为托底,并强化监管杜绝“打白条”,确保农户“省心卖粮、放心拿钱” [1] - 河南推出受损稻谷市场化收购补贴方案,并通过举办秋粮产销合作洽谈会,现场敲定20万吨秋粮订单、超5亿元合作金额 [1] 科技应用与效率提升 - 智能装备如智能扦样器、移动检测车和快速监测设备被广泛应用,使运粮车从取样、检验到过磅卸粮全程仅需半小时 [2] - 智能烘干设备可一键清理杂质、风干水分,12小时即达国家库存标准,有效解决“看天晒粮”难题,减少晾晒损耗和霉变 [2] - 移动烘干机、移动质检车等新型农机投入田间地头服务,提升了粮食产后减损和应急处理效能,增强了收储链条韧性 [2]
中经评论:把粮食收储服务搬到田埂上
经济日报· 2025-11-13 08:14
移动设备在粮食收储中的应用与优势 - 移动烘干机、移动质检车和储粮集装箱共同组成粮食收储移动化解决方案,颠覆依赖固定场所的传统收储模式 [1] - 移动烘干机集成在卡车等移动平台上,可直接开到田间地头、收购站点甚至受灾地区,为湿粮提供及时烘干服务 [1] - 移动质检车搭载专业检测设备,在田间地头完成取样、检测、分析一条龙服务,快速出具检测报告,大幅提升质检效率 [1] - 储粮集装箱可部署在港口、车站、灾区等任何需要的地方,遇到突发性粮食需求可迅速投入使用,做到"粮到即存" [1] 移动设备应对的行业核心挑战 - 精准破解农业生产分散性难题,移动设施如"流动服务站"可直接部署到田间地头,延伸服务半径,覆盖传统固定设施难以全面覆盖的区域 [2] - 高效应对粮食收获季节性强的挑战,移动设备可灵活调配,避免固定设施在丰年"吃不饱"、在灾年"不够用"的尴尬 [2] - 筑牢粮食应急保障屏障,在重大突发事件时,移动设施能瞬间化身高效率的"救火队",为粮食供应链注入强大韧性 [2] 服务模式变革与行业影响 - 推动粮食产后服务从"坐堂门诊"变为"主动巡诊",收储企业将服务端口前移,主动上门为农户提供服务 [3] - 减少农户来回奔波之苦,降低售粮成本,是"以农为本、服务三农"理念的生动实践 [3] - 移动设备与固定设施相辅相成,构建起集中与分布结合、静态与动态协同的现代化粮食收储体系 [4] - 移动设备精准弥补固定设施服务范围有限、投资成本高、无法快速调整部署等薄弱环节,增强整个粮食系统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4]
把粮食收储服务搬到田埂上
经济日报· 2025-11-13 06:19
现代化粮食收储体系的核心特征 - 构建集中与分布结合、静态与动态协同的现代化粮食收储体系 [1][5] - 移动设备与固定设施相辅相成,精准弥补固定设施的服务薄弱环节 [1][5] - 将服务“三农”的理念落实到田间地头,为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提供支撑 [1][5] 移动化解决方案的构成与优势 - 移动化解决方案包括移动烘干机、移动质检车和储粮集装箱,颠覆依赖固定场所的传统模式 [2] - 移动烘干机集成在卡车等移动平台上,可直接开到田间地头、收购站点甚至受灾地区,提供及时烘干服务 [2] - 移动质检车搭载专业检测设备,可在田间地头完成取样、检测、分析一条龙服务,大幅提升质检效率 [2] - 储粮集装箱可部署在港口、车站、灾区等任何需要的地方,实现“粮到即存” [2] - 移动设备机动能力强、调度灵活,成为提升粮食产后减损和应急处理效能的关键力量 [1] 移动设备应对的行业挑战 - 精准破解以小农户为主体、种植地块分散导致的传统固定式收储设施服务半径有限难题 [3] - 高效应对粮食收获季节性强、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湿粮的处理压力,避免固定设施“吃不饱”或“不够用” [3] - 在重大突发事件时化身高效应急“救火队”,为粮食供应链注入强大韧性,成为保障安全的“移动盾牌” [3] 服务模式的变革与影响 - 推动粮食产后服务模式从“坐堂门诊”变为深入田间地头的“主动巡诊” [4] - 服务端口前移,主动上门为农户服务,减少农户来回奔波,降低售粮成本 [4] - 这是粮食产后服务理念的升级,是“以农为本、服务三农”理念的生动实践 [4] 体系完善与未来展望 - 粮食收储体系从主要依赖固定基础设施的静态防御,转向固定设施为基础、移动设施为补充的精准治理新阶段 [5] - 固定设施存在服务范围难覆盖偏远产区、投资维护成本高、无法快速调整部署、粮食集中运输增加损耗风险等局限性 [5] - 移动设备与固定设施结合,增强了整个粮食系统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5] - 未来技术迭代将催生更多新型移动设备,核心逻辑始终是以更灵活、精准的方式满足基层需求 [5]
打好黄淮海秋收硬仗 要上哪些“硬手段”?
央视网· 2025-10-20 08:04
秋收整体进度 - 当前秋收进度与2023年和2024年同期基本接近 [3] - 截至10月20日秋收进度有望超过70% [3] - 2023年10月20日秋收进度为75.3% 2024年同期为76.5% [3] 黄淮海地区秋收进展 - 10月15日该地区秋收进度已超过六成 [3] - 10月18日进度超过七成 三天内推进了10个百分点 [3] - 进度推进速度处于比较合理的区间 [3] 秋收进度保障措施 - 加强农机调度 使资源在最短时间内到达最需要区域 [5] - 调度设备包括履带式收割机 移动烘干机和大功率抽水机 [5] - 加强技术指导 农业农村部与各省市成立应急专家工作组 [5] - 应用北斗导航系统 智慧农机和大功率农机解决作业瓶颈 [5]
秋收遇上连阴雨 抢收抢烘抢时效
金融时报· 2025-10-15 09:21
文章核心观点 - 北方多雨天气持续影响秋收秋种,金融体系通过专项贷款和应急机制为农机采购、粮食烘干和收储提供快速资金支持,以降低粮食损失并保障秋粮收购 [1][2][3][4][5][6][7] 金融支持农机采购与抢收 - 工商银行河北邢台分行启动应急机制,将贷款审批流程从3天压缩至1天,向河北冀新农机有限公司发放100万元贷款,支持其交付超50台农机,驰援3000余亩农田,使粮食损失率降低30%以上 [2] - 农业银行河南濮阳台前支行通过“农机贷”、“惠农e贷”等产品,近两个月发放农机贷款2000余万元,支持农户购买履带式收割机以应对轮式收获机无法下地的问题,实现3天内完成玉米收割 [3] 金融保障粮食烘干服务 - 农业银行山东菏泽东明支行向红义粮食收购站发放100万元“粮食收储贷”,用于收购粮食和添置烘干设备,使烘干塔每天可烘干玉米200吨至300吨,保障周边20公里农户湿粮处理 [4] - 农业银行山东淄博桓台支行向农邦邦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投放500万元流动资金,支持其烘干设备运行,将玉米水分控制在14%以内,防止霉变并提升市场竞争力 [5] 政策性银行与市场化收购协同 - 农发行安排秋粮收购信贷资金2000亿元,并出台10项措施,通过绿色办贷通道提高效率,支持多元主体入市收购,确保“粮出手,钱到手” [6][7] - 国家发展改革委及粮食部门强调推进市场化收购,强化人员、仓容、资金、运力保障,以活跃市场购销 [1][6]
时刻绷紧农业防灾减灾这根弦
经济日报· 2025-10-14 06:07
农业防灾减灾的重要性与现状 - 气象灾害是造成粮食减产的最重要因素,其发生迅速且影响巨大,若无充分准备将对农业造成严重冲击 [1] - 当前行业在粮食烘干、仓储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部分区域专业化防灾减灾力量不足、基础投入不够、应急队伍欠缺 [1] -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多发且降雨带北移,使得现有短板问题更加凸显 [1] 灾中应急与抢收抢烘措施 - 中央财政已迅速下达4.84亿元救灾资金以支持秋粮抢收抢烘工作 [1] - 受灾地区通过改造升级农机具(如小轮改大轮、双驱改四驱、换装三角履带)来解决雨后收获机下地难、作业难的问题 [2] - 行业需抓紧调度履带收割机与移动烘干机支援短缺地区,并调动各类服务组织积极抢时烘干 [2] 灾后补偿与粮食收购机制 - 农业保险是灾后恢复生产的重要工具,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已扩大至全国所有地区 [3] - 当前连阴雨灾害理赔存在查勘定损难度大等问题,保险机构需开通绿色通道,做到能赔快赔、应赔尽赔、合理预赔 [3] - 需推动政策性收购与市场化收购协同,支持多元主体入市收购,并稳妥解决不达标粮食的收购问题以防范籽粒发芽霉变 [3] 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战略 - 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常态,需高度重视降雨带北移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4] - 行业应开展农业气候资源动态评估和精细区划,发展气候适应型农业,调整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 [4] - 需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加强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的气象监测预警服务 [4] 农业基础设施与装备投入重点 -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是未来投入重点,需按照“平急两用”思路加快补上沟渠连通、烘干仓储等短板,建设农事综合服务中心 [4] - 装备提升至关重要,履带式收割机和烘干塔等设备对潮湿田间作业和快速收储具有关键作用,这些需依靠农业社会化服务来实现 [4]
空中“奇兵”+装备“上新”+金融“帮扶” 多地出实招保障秋粮收获
央视网· 2025-10-12 11:59
农业科技应用 - 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使用无人机进行秋粮抢收 无人机完成启动、定位、抓取和运输全程不到一刻钟 可运行一公里[1][4] - 无人机单次可抓取重达七八十斤的玉米 有效节省人力物力[5] - 原阳县拥有1400多架农用无人机和上千名飞手 政府在采购时提供数万元补贴[7][9] 农业机械化与保障措施 - 为应对阴雨天气 原阳县调配1676台轮式收割机和330台专用履带式收割机 提供收、烘、晒一条龙服务[9] - 原阳县已收获玉米63万亩 进度超过九成[9] - 山东省武城县企业将工业精密温控技术应用于农业 移动式烘干机正以每天一台的速度生产下线[10] 粮食烘干与收购金融支持 - 移动烘干机利用热风脱水和冷风分散湿气技术 可在6至8小时内将湿玉米烘至安全水分 避免烫伤粮粒[12] -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安排2000亿元秋粮收购信贷资金 并出台十项措施开辟绿色通道以保障阴雨天气影响地区的粮食收购[13]
硬装备+软技术双发力!我国持续夯实农业应急救灾能力 粮食生产韧性更强
央视网· 2025-10-11 16:02
应对极端天气的农业系统性解决方案 - 行业通过部署24万台履带式收割机应对持续阴雨导致的农田泥泞问题,确保秋粮抢收 [3] - 行业组织超过2000台移动烘干机并建立烘干中心热线,为湿粮构建“烘干急救网络”以解决缺乏晾晒条件的问题 [5] - 行业在一天内紧急协调24家农机制造企业备齐并运送所需救灾机具至河南受灾地区,发挥应急救灾中心和服务队作用 [5] 冬小麦晚播的农技保障措施 - 行业专家提供“晚播指南”,通过更换更耐晚播的种子品种来弥补播种时间延误 [5] - 行业采取增加播种密度的技术方案,以补偿因天气造成的晚播时间损失 [5] - 行业通过保证足量底肥的农技措施,确保冬小麦后期生长营养,实现“以技补晚” [5] 农业应急救灾能力的体系建设 - 国家在“十四五”期间加强农机应急救灾能力建设,基于“平急两用”原则推进区域农业应急救灾中心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建设 [6] - 行业通过配强应急救灾机具和建强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系统性提升粮食生产的韧性 [6]
各地集中力量,抢收、抢烘粮食 强化针对性措施保障秋粮颗粒归仓
央视网· 2025-10-11 15:17
秋粮抢收应对措施 - 江苏连云港岗埠农场利用降雨间歇,投入十多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抢收大豆玉米,一台机器日作业量超过100亩,粮食损失率控制得很低 [3][5] - 农场5条烘干线全部运行,工作人员两班倒保证机器不停,日烘干量从1500吨提升至2800多吨 [7] - 河南省调度省内自有8000台及从外省引进3000多台履带式玉米收割机,组织农机手昼夜抢收 [9] - 农业农村部跨省份调剂调度履带收割机24.55万台、移动烘干机2229台,以应对黄淮地区需求 [11] 人工与机械协同抢收 - 在河北邯郸大名县,因持续降雨导致田地泥泞,普通收割机无法作业,当地组织镇村干部、党员及帮扶单位人员深入田间,协助散户进行人工抢收 [15][17] - 针对机械不能下地或作物倒伏严重的地块,抓紧组织人工抢收,力争成熟一块、收获一块 [27] - 河北邢台柏乡县将抢收回的玉米棒装袋,在未脱粒状态下进行防霉存储 [19] 农机具适应性改装与田间管理 - 为适应潮湿泥泞的农田,通过增大农机轮胎履带接地面积以减少压强,或对现有农机进行改造,如河南将履带式水稻收获机换装玉米割台、将轮式收获机械动力轮换装三角履带 [25][27] - 针对沥涝严重地块,及时组织疏通沟渠、进行机械排水,以降低田间水位和土壤持水量,为秋收秋种创造有利条件 [27] 粮食晾晒与存储方案 - 最大程度利用现有空旷场所为农民晾晒玉米提供便利,同时引导农民在自家朝阳通风处搭建临时铁丝网"玉米囤"进行储存,注意避雨防水 [29] - 收割后的粮食进行统一晾晒烘干,达到水分标准后进入仓储中心存储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