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icon
搜索文档
远航精密(833914):精密镍基导体材料“小巨人”,受益于新能源车等市场发展及固态电池技术革新
华源证券· 2025-07-15 17:5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5][7][10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预计公司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0.82、1.00和1.25亿元,对应PE为36.8、30.0、24.0倍 [7][101] - 行业端聚焦需求增长(新能源汽车、储能)和技术升级(固态电池),公司端强调业务契合度(镍基材料中上游定位)和合作稳定性,看好公司未来发展潜力 [10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固态电池产业变化?集流体材料技术路线如何? - 公司布局镍基材料行业上游镍带、箔生产及中游精密结构件制造,产品应用于消费电子、动力和储能领域二次电池及纪念币加工,与上下游企业合作紧密 [14] - 2024年以来中国电解镍价格趋于稳定,全球镍资源储量丰富但产量受印尼影响略有下滑,中国原生镍产量增长 [17] - 新能源汽车及储能市场发展拉动锂电出货量增长,2024年我国锂电池出货量1175GWh(yoy + 32.6%),储能电池出货量335GWh(yoy + 64%) [20][24] - 2030年固态电池技术或进入商业化阶段,有望解决液态电池瓶颈,成为锂电池升级方向,全球产业布局加速,中国政策推动发展 [26][34] - 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分硫化物、氧化物和聚合物三类,多家车企及电池厂确定硫化物路线 [42] - 2023年全球复合集流体市场规模18亿元,预计2025年接近300亿元,铁基集流体或成新路线 [6][49] 远航精密专注哪些业务?客户群及财务表现如何? - 公司专注电池精密镍基导体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分镍带、箔和精密结构件两类,2024年营收分别为6.15亿元和2亿元,毛利率分别达14.93%、19.99% [63][68] - 公司采取直销模式,定价模式不同,客户多元化,与多家客户建立长期合作,2022 - 2024年对前五大客户合计销售收入占比维持在14% - 20%区间内 [73][74][79] - 2021 - 2024年公司营收相对稳定,2024年营收8.52亿元(yoy + 5.25%),归母净利润6744万元(yoy + 113.37%),2025Q1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82][83] 公司特色及竞争优势如何看待?未来展望? - 公司掌握核心技术,拥有89项专利(含12项发明专利),产品技术指标高,2019 - 2021年镍带产品市占率维持50%以上 [87][93] - 同行业可比公司有诺德股份、中一科技等,2021 - 2024年远航精密营业收入持续高于东杨新材,但毛利率略低 [92][95] - 募投项目包括“年产2,500吨精密镍带材料项目”等,预计2026年末“年产2,500吨精密镍带材料项目”达可使用状态,2025年中“年产8.35亿片精密合金冲压件项目”达可使用状态 [97][98] 盈利预测与评级 - 假设2025 - 2027年镍带、箔等业务收入快速或稳定增长,测算得出各业务营收 [100] - 预计公司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0.82、1.00和1.25亿元,对应PE为36.8、30.0、24.0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101]
远航精密(833914) - 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6-27 21:00
投资者关系活动基本信息 - 活动类别为特定对象调研、现场参观、其他(投资者线上交流会) [3] - 活动时间为2025年6月26日,地点在公司会议室及线上会议 [3] - 参会单位众多,包括国泰海通、南方基金等多家机构 [3] - 上市公司接待人员有董事、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徐斐女士等 [3] 公司一体化优势 - 以镍带、箔生产为核心向下游延伸,实施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战略 [4] - 掌握核心技术,可实现产品串联研发,匹配下游新产品开发 [4] - 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前介入客户研发阶段,同步技术迭代 [4] - 具备自产镍带、箔成本优势,降低库存压力和采购成本,材料利用率近100% [4] 公司合作情况 - 全资子公司金泰科2023年9月18日与合肥国轩高科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5] - 国轩高科计划采购不低于2亿元人民币结构件产品,协议履行正常 [5] 公司利润增长情况 - 2024年归母净利润6744.28万元,同比增长113.37%,扣非归母净利润5454.54万元,同比增长143.07% [6] - 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1636.05万元,同比增长36.71%,扣非归母净利润1562.03万元,同比增长81.59% [6] - 增长原因是市场需求增长、业务拓展及成本控制有效 [6] 公司未来发展战略 - 实施精密导体材料一体化发展战略,强化技术壁垒和产业协同优势 [8] - 重点布局新材料研发和产品创新,把握新兴需求机遇 [8] - 优化产业资源配置,增强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