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电制氢
搜索文档
检验检测如何守护“氢安全”
科技日报· 2025-10-23 08:47
近日,一场围绕氢能产业的"质量对话"在辽宁大连展开。作为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 的活动之一,"检验检测赋能氢能产业发展"专题交流会议上,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产业链企业的70余 名代表以拆解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的检测需求与技术瓶颈,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寻策问计。 这场交流会通过政企研协同对话,勾勒出检验检测作为"质量基石"赋能氢能产业的清晰路径。 全链检测破局:从安全底线到质量高线的守护 生态协同赋能:从单点突破到区域联动的升级 如果说全链检测是氢能产业的"安全网",那么检验检测平台搭建的产学研协同生态,则成为产业创新 的"加速器"。本次交流会上,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的多方对话,不仅梳理出检测技术的迭代方向,更 探索出"检测—标准—应用"三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在圆桌对话环节,"如何通过检测技术推动氢能应用场景创新"成为核心议题。中广核、远景等企业正依 托该检测技术,在大连布局绿电制氢、绿醇项目,预计年内开工建设,投产后将推动高耗能行业低碳转 型。而大连海事大学研发的氢动力船舶检测标准,更是直接支撑了"醇氢号""蠡湖未来号"两艘氢燃料电 池样船的下水试航,为氢能在航运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技 ...
兰州新区化工园区:扎根黄土地 筑梦“绿智城”
中国化工报· 2025-09-22 13:49
行业背景与园区定位 - 化工园区智慧化管理与绿色高质量发展是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 [1] - 全国700余个化工园区中,跻身国家智慧化、绿色化试点示范的园区占比不足10% [3] - 园区核心产业定位为精细化工、新材料、医药农药中间体等高附加值领域 [5] 战略规划与顶层设计 - 园区近期规划面积40平方千米,自2018年设立起即摒弃粗放式发展老路,将“绿色化、循环化、高端化”作为核心定位 [3][6] - 园区总体规划系统性嵌入智慧化、绿色化发展理念,以《智慧化工园区建设指南》等标准规范为指导 [7] - 建立“初筛+专家论证+政府审核”三级准入审核机制和“专家+第三方机构+安全环保管家”三位一体服务模式 [7] 智慧化建设投入与成效 - 截至2025年9月,园区已累计投入7600余万元推进智慧化建设,建成综合智慧应急管控中心作为“智慧大脑” [8] - 智慧管控平台集成重大危险源数据1140项、高危工艺数据247项,实现危险源、污染物排放动态监控和超标秒级预警 [11] - 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使巡检效率达人工巡检数倍,30分钟可完成人工一天工作量,响应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15分钟内 [12] 企业智慧化升级与产业生态 - 在已投产的140家企业中,通过智能制造成熟度评估的企业达42家,占比30% [12] - 百林科、兰州助剂厂建成数字化车间,甘肃康巴斯等50余家企业完成数字化提升改造 [12] - 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占比提升至45%,形成“基础原料—高端材料—终端产品”的化工生态产业体系 [14] 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 - 园区选址位于主城区下风向,规划300米绿化隔离带,绿化率从不足5%大幅提升至36% [13][16] - 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能耗准入门槛,要求新建项目单位产值能耗不得高于0.4吨标煤/万元 [14] - 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4%,危废规范安全处置率达100%,中水回用管网覆盖80%以上企业 [15] 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 - 建成西北首个精细化工中试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周期缩短40%,专利授权量增长70% [14] - 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试车成功,西北地区首个规模化电解制氢示范项目年产氢500吨 [15] - 有企业通过MVR蒸发器等先进技术,将吨产品水耗从15吨大幅降至0.8吨 [15] 未来发展规划 - 印发《兰州新区绿色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持续深化智慧化建设 [18] - 未来将聚焦高端医药、高效农药等特色产业集群,奋力实现投资规模与产值双超千亿元 [21] - 目标建成国家重要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形成特色鲜明、高质量发展的现代绿色产业集群 [21]
中国超七成石油能源依赖进口,这就像把自己的“命门”交到别人手里。
搜狐财经· 2025-09-16 22:42
另一方面,智能电网建设亟待突破。德国能源转型的经验表明,传统电网难以承载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 网。中国正在推进的"源网荷储"协同互动项目,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动态平衡电力供需,或将成为新型电 力系统的破题之道。 来源:有杨天宝科普 中国超七成石油能源依赖进口,这就像把自己的"命门"交到别人手里。战时美国要是封锁海上运输通 道,那石油供应可就悬了。陆上运输通道里,也就俄罗斯能不受西方控制,其他国家大多不敢和西方硬 刚。 这就好比打仗,粮草都掌握在敌人手里,咋跟人抗衡?所以发展其他能源替代石油依赖迫在眉睫。像太 阳能、风能、水能这些可再生能源,得加大投入和开发力度。就像给自己多备几条后路,有了底气,才 能在面对西方的打压围阻时更从容,不至于被人"卡脖子"。 石油安全关乎国家命脉,而能源转型正是破局的关键。近年来,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布局已初见成 效——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全球第一,风电并网规模连续多年领跑,特高压输电技术更是成为"中国名 片"。但要从根本上摆脱能源掣肘,仍需在多条战线同时发力。 一方面,需加速构建"新能源+储能"的稳定体系。风光发电具有间歇性,必须配套大规模储能设施。当 前锂电储能成本较高,可探索氢能、压 ...
油田企业:探索新能源与油气生产融合发展
中国化工报· 2025-08-29 10:12
行业转型背景 - 油田企业作为能源生产与消耗大户 面临传统油气替代加速和碳约束严格化的压力 推动能源转型成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1] - 开采中后期老油田面临资源接替不足 油气稳产难度大 开采成本上升等挑战 迫切需要以新能源发展为契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1] - "十四五"期间政策引导推动新能源开发利用与油气生产融合已初见成效 "十五五"需重点解决规模化效益化发展及深度融合问题[1] 战略规划方向 - 需抓好顶层设计 系统研究产业政策 技术发展 应用场景 多能互补和资源潜力 确定新能源发展方向与重点[1] - 按照节能降碳 降本减费原则 统筹推进高效高效益新能源开发利用[1] - 构建与油气生产深度融合 多能互补 协同高效 效益明显的综合能源供给体系 实现能源保障与绿色转型统一[1] 绿色能源替代路径 - 加大用能电气化替代研究 包括稀油油田井口/井筒电加热 稠油油田电加热制蒸汽 输油管道电伴热 装备油改电等绿电替代路径[2] - 深化绿热替代研究 聚焦稠油热采 原油集输伴热等场景 采用绿电加热 集光集热 余热回收技术减少或替代燃气燃煤用量[2] - 论证废弃井改地热井可行性 利用废弃油水井资源为生产和生活场景供热[2] 新兴业务拓展 - 探索电化学及新型储能 高效聚光集热 高效储热 氢能产业链 生物质能等业务[2] - 跟踪评估绿电交易和碳资产开发潜力并适时介入[2] - 试点电化学储能 压缩空气储能项目保障电网稳定 跟踪氢能在钻井和井下作业的应用场景 探索绿电制氢与氢能利用闭环[3] 市场拓展策略 - 依托矿区 自用电网和地热资源 向周边供应绿电绿热 探索绿电上网交易和外部供电[3] - 与国内大型能源公司合作开发外部新能源市场 多渠道实现增收创效[3] - 加强油地沟通 将新能源规划纳入地方政府规划 争取土地 税费等政策支持 推进合作开发[3]
国电南瑞蝉联国务院国资委“科改标杆”
证券时报网· 2025-07-14 16:49
公司改革与治理 - 国电南瑞连续两届获评国务院国资委"科改标杆"企业 体现其在市场化改革和科技创新方面的领先地位 [1] - 公司系统谋划改革路线图 围绕传递压力、增强活力、加大吸引力、提高竞争力推进改革 高质量部署"科改行动"和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1] - 动态优化董事会6项重点职权落实途径 加强董事会专委会建设 开展领导班子竞聘上岗 营业收入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2] 科技创新体系 - 构建"一个委员会、两个层级、三极架构"科研组织体系 新设院士研究中心和"十年磨剑"研究团队 搭建"紫金论电"学术交流平台 [1] - 与西交大等高校共建联合研发中心 优化"应用基础-共性平台-场景应用"科技创新模式 研发投入强度持续保持在7%以上 [1] - 创新成果包括全国产化直流控保、5000A级特高压换流阀、构网型技术、绿电制氢、虚拟电厂等 成功投运世界首套6kV构网型SVG、兆瓦级构网型储能等设备 [2] 技术成果与行业地位 - 新立国际标准4项 牵头发布国家行业标准7项 入选国家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目录12项 34项成果经鉴定达国际领先水平 [2] - 4家单位入选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家单位入选制造业单项冠军 连续十年获上交所信息披露A类评价 [2] - 连续三年入选"央企ESG·先锋100指数" 首次入选"长三角ESG·先锋50指数" 显示公司在可持续发展和公司治理方面的卓越表现 [2] 未来发展布局 -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带来重大机遇 公司聚焦新型储能、绿电制氢、电算协同、智能机器人等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 即将实现规模化推广应用 [2] - 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牵引 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 推动创新能力、产业实力、管理效能取得新领先 增强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 [3] - 致力于打造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样板 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