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脑电帽
icon
搜索文档
为何“现场观影更打动人”?清华“神奇发帽”剧场实验为你揭秘!
新华社· 2025-06-19 19:56
脑机接口技术应用 - 清华大学神经工程实验室在真实剧院场景下首次应用无创脑机接口技术,通过便携式脑电帽同步捕捉学生欣赏演出时的大脑神经活动,解码审美体验[1] - 实验采用多人多组同步采集方式,脑电帽上的银白色电极接口采集脑电信号,通过微型数据采集器记录情感相关信息,数据无线传输至数据中心进行分析[4] - 研究发现观看艺术表演时,大脑中与情绪和感知相关的区域更活跃,这种激活与情绪体验和沉浸感密切相关,实景演出能更强烈唤起大脑共鸣[2] 脑机接口行业发展 - 脑机接口是人机交互的前沿技术,通过捕捉和解码大脑信号实现大脑与机器"对话",已应用于疾病诊断、高风险作业监测、运动康复及帕金森等脑疾病治疗[2] - 研究团队正与高校、文艺院团合作,利用脑机接口技术分析艺术作品对情感情绪的影响,为焦虑症患者等情绪困扰人群提供治疗科学参考[4] 实验场景与设备 - 实验在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演出现场进行,学生志愿者佩戴布满电极接口的脑电帽,配合微型数据采集器完成神经活动数据采集[3][4] - 技术突破在于真实演出现场实现了实验室研究级的脑电采集,为艺术欣赏过程中的神经活动规律研究提供新方法[1][4]
清华惊现神秘高科技组织?实验团队回应
科技日报· 2025-06-19 16:08
神经美学研究突破 - 清华大学神经工程实验室首次将无创脑机接口技术系统性应用于神经美学研究 这是国内首个真实剧场神经美学实验 旨在通过高精度脑电设备解码观众在剧院场景下的审美体验神经活动 [4] - 神经美学作为新兴交叉学科 聚焦人类在神经层面如何感知美 结合艺术人文与自然科学 将人视为生物+文化的混合体进行研究 [5] - 实验采用8位志愿者佩戴无创脑电帽 实现多人同步非侵入式脑电数据采集 该技术在中国已有30年研发历史 在失能康复领域应用效果显著 与传统方法相比训练时间缩短33% 效果提升33% [6] 技术应用与发现 - 无创脑机接口技术具有高时间分辨率优势 可在自然艺术场景中动态记录神经反应 突破以往脑电图 近红外光谱等技术限制 [6] - 研究发现现场艺术表演触发观众更广泛的动态神经响应 这种神经活动分布与情感沉浸度直接相关 证实现场体验比视频观看更具神经层面的共鸣性 [8] - 团队计划未来结合舞蹈 音乐 灯光等多元艺术元素 研究"沉浸""共感"机制 探索艺术创作支持系统与康复辅助等应用方向 [13] 行业地位与影响 - 中国无创脑机接口技术与国际并跑 部分领域领先 清华大学作为国内该技术研究起点 已积累近30年经验 [6] - 此次实验标志着神经美学研究方法的创新 为艺术认知开辟新路径 推动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的跨学科探索 [4][13]
脑机接口走进现实!华中首位患者在同济医院完成大脑信号采集
长江日报· 2025-06-06 08:48
脑机接口技术进展 -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成为全国第二家启用脑机接口专病门诊的医院,标志着湖北在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医疗应用领域取得突破 [1] - 该门诊采用无创大脑信号采集技术,结合32通道电信号系统和90通道近红外信号系统,将信号采集准确率提升至75% [5] - 团队正在研发在线分析技术,未来可将脑信号分析时间从2-3天缩短至10分钟 [5] 临床应用案例 - 首例患者夏女士因脑出血导致左侧偏瘫,在接受30分钟脑信号采集后,有望通过脑机接口技术改善运动功能 [2][4][5] - 门诊通过行为学评分系统(满分57分)评估患者运动能力,夏女士左侧上肢仅得13分,被判定为中度偏瘫 [4] - 脑电帽实时捕捉患者"意图—执行—感知"闭环信号,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和人工复核双重解读生成治疗建议 [4][5] 行业发展趋势 - 脑疾病占人类已知疾病总负担的23%,脑机接口技术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方向 [6] - 同济医院将开展首例半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帮助脊髓损伤患者通过意念指挥受损肢体 [10] - 技术未来可能扩展至截瘫、失语、失明、睡眠障碍及抑郁症等疾病治疗领域 [10] 医院战略布局 - 脑机接口门诊面向全国开放,提供评估与治疗咨询,优先纳入临床试验队列 [10] - 同步启用研究型病房,聚焦脑卒中、脊髓损伤等疾病的侵入式与非侵入式技术并行探索 [10] - 医院强调技术转化目标为解决患者生存质量难题,而非追求"科幻级"应用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