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蓝色循环
icon
搜索文档
一块废塑料的逆袭:从台州海域到联合国领奖台|活力中国调研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0 14:04
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模式 - 台州创新推出"蓝色循环"项目 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难题 实现从回收到再利用的全链条管理 [2][3] - 项目调动渔民 当地居民和渔船船东参与回收 通过"小蓝之家"规范化收集点进行分拣 对接下游企业再生造粒 [3] - 目前台州有5家企业专门从事海洋塑料再生利用 产品包括丝巾 手机壳等 [3] 项目成果与认可 - "蓝色循环"项目于2023年10月获得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 从全球2500多个塑料治理项目中脱颖而出 [2][3] - 截至报道时 台州全市已累计回收塑料废弃物5.45万吨 [4] - 项目模式已从台州推广至浙江全省沿海城市 并扩展至青岛 三亚等地 [2] 政策与法规进展 - 台州率先制定全国首部海塑治理地方性法规《台州市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规定》 将于10月1日起施行 [4] - 法规通过标志着台州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工作进入法治化轨道 [4] 技术应用 - 项目运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真实性 实现海洋塑料从海洋到货架的可视化追溯 [3] - 技术应用解决了海洋废弃物收集难 处置难 监管难等问题 [3]
为全球海洋污染治理贡献“中国方案”——浙江省台州市开展“蓝色循环”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发展网· 2025-08-10 11:23
台州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法规 - 全国首部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地方性法规《台州市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规定》将于10月1日施行 [1] - 法规明确"蓝色循环"治理模式遵循"政府主导、市场参与、产业协同、多元共治"原则 [1] 蓝色循环商业模式 - 浙江蓝景科技构建"海洋云仓"智能装备和"蓝色循环"大数据平台 依托物联网、区块链和AI技术将海洋塑料废弃物转化为高附加值再生原料 [3] - 公司已在台州建设废弃渔网渔具再生工厂 并将模式复制到山东和海南 [3] - 海洋塑料粒子价格平均为传统再生塑料价格的1.3倍以上 产品附加值高 [4] - 台州齐聚再生资源公司建有5条生产线 年处置能力2万吨 2024年已完成4838吨收集利用 [4] 产业链运作机制 - 设立"小蓝之家"收集点和海洋废弃物监管调度中心 实现垃圾收集到再生的全流程管理 [4] - 通过"蓝色联盟共富基金"进行价值二次分配 实现生态保护与增收富民双赢 [4] - 采用区块链存证和国际认证 使产品具备碳汇属性 获得海内外买家认可 [4] 技术创新与数字化管理 - "海洋云仓"实时监控渔船垃圾回收量 "渔省心"平台用三色码显示环保表现 [6] - 大陈岛"海洋云仓"与"渔省心"平台结合 实现污染物全流程数字化监控 [7] - 2023年建成全国首个海岛"双碳"智慧平台 完成浙江省首笔"海洋蓝碳"交易 [7] 政策支持与推广 - 台州出台全国首个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规定 涵盖23项国家标准 [6] -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要求2024年实现沿海县市区"蓝色循环"全覆盖 [7] - 长三角三省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 共同推进海洋垃圾清理 [7] 国际认可与行业影响 - "蓝色循环"项目获2023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被作为典型案例全球推荐 [7] - 项目推动解决全球海洋废弃物治理难题 形成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7]
活力中国调研行|陆海生金!浙东沿海绘就“青蓝交织”生态画卷
新华社· 2025-08-09 09:03
海洋塑料垃圾回收利用 - 海洋废弃塑料垃圾经过加工处理可制成丝巾、背包、运动鞋等生活用品 [1] - 浙江台州涌现专门从事海洋塑料垃圾回收处理的企业,如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 [1] - 海洋塑料废弃物通过"蓝色循环"路径实现高价值转化,形成渔民赚钱、企业有动力的良性循环 [3] 海洋清洁能源开发 - 浙江是海洋潮流能资源大省,蕴藏波浪能、潮汐能、潮流能和盐差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 [4] - 浙江LHD海洋潮流能发电工程利用海水涨退潮动能发电,累计上网电量超783万千瓦时,等效减少3132吨标准煤,减排7811吨二氧化碳 [5][7] - 该工程攻克高效涡轮设计、海洋防腐等核心技术,持续稳定运行超过8年 [7] 港口绿色智慧转型 - 宁波舟山港实现岸电设施供电、桥吊远程操控、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等绿色智慧运营 [7] - 梅山港区形成"远控桥吊+自动化龙门吊+无人驾驶集卡"的自动化作业集群 [8] - 港区已实现5台风力发电机与屋顶光伏并网发电,累计绿电发电量超2600万千瓦时,绿电消纳超1550万千瓦时 [10] - 港区大型设备电气化覆盖率100%,集卡电动化率达53%,大型装卸设备清洁能源比例达88% [10]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陆海生金!浙东沿海绘就“青蓝交织”生态画卷
新华社· 2025-08-09 09:00
海洋塑料垃圾回收与再利用 - 海洋废弃塑料垃圾经过加工处理可制成丝巾、背包、运动鞋等生活用品 [1] - 浙江台州涌现专门从事海洋塑料垃圾回收处理的企业如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 [1] - 海洋塑料废弃物通过"蓝色循环"路径实现从污染物到再生资源的转化渔民通过收集废弃物获得收入企业通过高价值加工实现盈利 [1][3] 海洋清洁能源开发 - 浙江舟山秀山岛的LHD海洋潮流能发电工程利用潮汐动能发电已持续稳定运行超过8年 [4][5] - 该工程累计上网电量超783万千瓦时等效减少使用3132吨标准煤减排7811吨二氧化碳 [5] - 海洋能资源开发依赖科技突破如高效涡轮设计、海洋防腐等核心技术 [5] 港口绿色智慧化转型 - 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实现"远控桥吊+自动化龙门吊+无人驾驶集卡"的自动化作业集群 [6] - 港区大型设备电气化覆盖率100%集卡电动化率达53%大型装卸设备清洁能源比例达88% [8] - 梅山港区建成省内首个低碳码头示范工程累计完成绿电发电量超2600万千瓦时绿电消纳超1550万千瓦时 [8] 海洋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 - 浙江通过"蓝色循环"、潮流能发电、港口绿色化等措施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 [1][4][8] - 科技在海洋资源开发、废弃物处理、港口转型中发挥核心作用 [5][6][8]
你敢信?这么美的丝巾竟然是海洋垃圾做的!
新华社· 2025-08-07 12:23
海洋垃圾回收利用模式 - 浙江台州椒江区推出"蓝色循环"海洋生态理念,将海洋垃圾转化为生活用品如衣服、丝巾、购物车、飞盘等 [1] - 当地政府和企业鼓励渔民和塑料分拣人员回收塑料瓶、渔网等海洋垃圾,送至专业企业制作成塑料粒子 [1] - 回收的塑料粒子应用于电子电器、纺织服装等领域 [1] - 从利润中提取资金反哺垃圾回收源头,形成闭环经济模式 [1] 商业模式创新 - 建立政府引领、企业主导、产业协同、公众参与的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新模式 [1] - 通过产业链整合实现海洋垃圾从回收到加工再到终端产品的全流程利用 [1] - 商业模式包含回收激励、加工利用和利润反哺三个关键环节 [1]
大陈岛生态建设点亮“海洋蓝碳”
经济日报· 2025-05-29 02:44
生态治理 - 大陈岛通过"海洋云仓"智慧治污模式实现船舶污染物收集、转运和处置的数字化管理,2022年结合"渔省心"平台实现实时监控 [2][3] - "蓝色循环"海洋塑料污染治理项目成为我国最大海洋废弃物回收项目,获2023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3] - 大陈岛进行污水管网改造,覆盖28家公建单位、40家"六小行业"企业、579户居民家庭,新建管网5万平方米、改造40万平方米 [3] 清洁能源 - 大陈岛年平均风速6.8米/秒,34台风车年发电超6000万千瓦时,满足全岛用电需求并有富余 [4] - 全岛建成32家全电民宿、13家全电养殖基地,实现清洁能源车全覆盖,广源渔业全电养殖基地年节约用电成本7万元 [4][5] - 2022年投运全国首个海岛"绿氢"综合能源示范工程,构建"制氢-储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 [5] 碳汇经济 - 2023年大陈岛贻贝养殖固碳项目2223吨碳汇以10.5万元成交,完成浙江省首笔海洋蓝碳交易 [6] - 彩色森林项目100吨森林碳汇以7000元成交,发放台州市首笔碳汇金融贷款"椒蓝贷"15万元 [6] 生态修复 - 完成砂质岸线修复工程,在梅花湾、土地堂等地形成3处休闲沙滩,改善岸线资源 [7] - 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补种10余种珍贵彩色树种,吸引70多种鸟类及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栖息 [8] - 投资3000万元建成10.5万立方米人工鱼礁,228万元用于苗种投放,建成海洋牧场示范区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