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超级嘉贝
icon
搜索文档
ETF丛林时代:嘉实基金的“超级”生态样本
券商中国· 2025-08-06 21:13
被动投资市场趋势 - 中国ETF市场规模已突破4.6万亿元,从4万亿元到4.6万亿元仅用3个月,呈现加速增长态势 [2][8] - 行业集中度显著,前12家基金公司占据超八成市场份额,前5家占比近六成,马太效应凸显 [2][8] - 美国ETF市场成熟且巨头林立,中国ETF市场正以"中国速度"追赶,第四个万亿规模突破仅用7个月 [8] 嘉实基金战略定位 - 公司提出"超级ETF"品牌战略,聚焦四大核心内涵:超级宽基、超级机遇、超级便利、超级工具 [14][15][16] - ETF管理规模超2900亿元,稳居行业前五,旗下沪深300ETF规模达1760亿元,科创芯片ETF规模317亿元 [3][9][11] - 前瞻布局四大时代主线:自主可控、数字AI、绿色低碳、生命技术,相关ETF产品业绩表现亮眼 [5][6][7] 产品布局与业绩表现 - 科创芯片ETF(588200)规模从3.67亿元增长至317.4亿元,增长86倍,净值达1.6282元 [5] - 软件ETF(159852)规模超51亿元,被视为AI"精度"最高的ETF之一 [5] - 近一年嘉实恒生医疗ETF涨幅达100.95%,稀土ETF和沪港深互联网ETF涨幅超70% [6][7] - 近五年布局全市场首批、首只类ETF近25只,2025年已推出5只首批产品 [7] 服务生态构建 - 推出"超级嘉贝"指数投资小程序,提供"以股选指"等特色功能,覆盖全市场ETF [16] - 启动"超级ETF投顾大使计划",联合券商投顾解决客户需求痛点 [16] - 发布《"人工智能+"ETF投资全攻略》等工具手册,帮助投资者把握产业趋势 [17] 行业赛道布局 - 自主可控领域:科创芯片ETF、集成电路ETF、信息安全ETF、稀土ETF等 [5] - 数字AI领域:软件ETF、通信ETF、机器人ETF等 [5] - 绿色低碳领域:新能源ETF、电池ETF、绿色电力ETF等 [5] - 生命技术领域:科创医药ETF、恒生医疗ETF、标普生物科技ETF等 [5]
从被动竞速到生态赋能,嘉实基金的“超级”进化路|ETF领航者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7 14:47
指数投资生态建设 - 嘉实基金旗下22只指数产品统一变更场内扩位证券简称,采用"标的指数+ETF+嘉实"或"标的指数+ETF"的规则,提升产品辨识度和投资效率 [1] - 公司提出"所见即所得"命名方式,帮助投资者直观理解ETF核心特性,强调投资者利益是ETF生态建设的核心 [1] - 证监会发布《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加快优化指数化投资生态,包括指数编制、产品图谱、运作机制和投资者服务 [1] 产品布局与品牌升级 - 嘉实基金将指数业务子品牌"Super ETF"升级为"超级ETF",围绕"超级宽基、超级机遇、超级便利、超级工具"四大维度构建产品体验 [2] - "超级宽基"包括沪深300ETF(159919)、中证500ETF(159922)等首批宽基产品,形成全域覆盖,部分产品管理费低至0.15%/年 [2] - "超级机遇"布局科技、稀土、新能源等长坡厚雪行业,包括科创芯片ETF(588200)、软件ETF(159852)、稀土ETF嘉实(516150)等细分领域领先产品 [7] 数字化服务与生态协同 - 推出指数投资小程序"超级嘉贝",提供热门指数涨跌、流通市值、成交金额、估值分位等数据,以及热门概念和话题交流 [5] - 启动"超级ETF投顾大使计划",联动专业投顾解决客户配置痛点,首批20位投顾大使来自多家券商 [5] - 主动与被动投资协同,在新产品研发中引入主动投资思想,如科创机械ETF(588850)聚焦高端制造,现金流ETF嘉实(159221)融入深度选股逻辑 [8] 团队与架构建设 - 培养"专家"团队,要求指数基金经理成为对应领域研究专家,深度理解主题ETF持仓资产 [9] - 构建三层生态化指数架构:基础层"Smart产品"、中间层"Smart解决方案"(零售端投顾服务和机构赋能平台)、顶层"Smart服务"(定制化解决方案) [9] - 指数团队与主动研究团队合作判断产业景气方位,科技领域借助主动团队产业挖掘能力捕捉高景气赛道机会 [8]
嘉实基金22只ETF同日“改名”,51家公募角逐4万亿ETF蓝海
搜狐财经· 2025-06-16 16:29
ETF更名潮 - 嘉实基金对旗下22只ETF进行集体更名,涉及中证A500、中证A100、A50ETF、稀土、医药、黄金等多只核心宽基和行业主题类ETF [1] - 更名后采用"标的指数+产品类型+管理人"的标准化命名模式,旨在降低投资者信息筛选成本,提升产品辨识度 [1] - 更名不涉及产品代码、费率、投资策略等要素变更,原有持有人权益不受影响 [1][2] - 今年以来华夏、平安、易方达、天弘等多家公募已对部分ETF更名,但一次性更名22只属业内首次 [2] ETF市场现状 - 截至6月16日全市场共有1163只ETF,资产净值总值达3.99万亿元,51家公募参与管理 [7] - 头部10家公募合计占据ETF总规模85%,尾部10家公司管理规模不足14亿元,马太效应显著 [8] - 华夏基金以7227.83亿元ETF资产净值居首,易方达(6447.81亿元)、华泰柏瑞(4858.85亿元)分列二三位 [8] 行业发展趋势 - 全市场ETF规模从3万亿(2023年9月)增至4万亿(2024年4月)仅用6个月,指数化投资成为核心增长引擎 [6] - 头部公募ETF管理费持续增长,华夏基金2022-2024年管理费分别为11.9亿、16.9亿、24.53亿元 [9] - 低费率成主流,新成立ETF普遍采用0.15%管理费+0.05%托管费结构,部分债券ETF费率下调至0.15% [9] 政策与创新 - 上交所数据显示沪市ETF参与账户近1000万户,较2023年9月增长约200万户 [10] - 科创板ETF规模近2500亿元,"科八条"发布后上市42只、获批57只,数量翻番 [10] - 公募积极构建指数投资服务体系,如华夏"红色火箭"、嘉实"超级ETF"、鹏华"Ashares"等品牌化服务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