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产品

搜索文档
ETF产品加速涌现,中长期资金更青睐哪些方向?
第一财经· 2025-07-02 22:03
ETF市场发展现状 - 中国ETF市场规模在2024年首次突破万亿元,目前达4万亿元,2019年后行业主题ETF带领行业进入爆发期 [2] - ETF产品以费用低廉、持仓透明、风格稳定、交易便利的特点受各类投资者认可,2004年首只产品诞生后快速发展 [2] - 驱动因素包括政策支持增强资本市场稳定性、主动基金跑赢指数难度加大推动资金转向指数、产品创新构建多元生态、"三投资"理念与指数化投资特征契合 [2] ETF产品设计考量 - 机构布局ETF产品首要考虑未来配置资金类型,而非急于布局赛道,宽基类和红利类产品因波动率低更受配置型资金青睐 [2] - 标的指数需具备足够投资容量以避免资金进出导致大起大落,宽基类和策略类产品数量少但规模大,更受ETF经营者偏好 [2][3] - 金融科技、数据积累及市场资讯捕捉能力助力热点指数快速发布,AI工具可提前研究热点主题如AIGC、新质生产力等 [3] 避免产品同质化策略 - 大型基金公司可布局宽基指数产品满足资金配置需求,中小型公司可开发特色宽基指数或自身策略如城市科技ETF [4] 中长期资金青睐的ETF方向 - 沪深300指数产品渗透率低且规模超1万亿元,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6] - 红利类策略型ETF契合低利率环境及投资者低波动需求,可能成为基础配置工具 [6] - 债券ETF和港股ETF因配置属性及互补性(如网络科技、创新药)具发展潜力,港股或成全球资金配置中国资产的一站式市场 [6] - 险资持有ETF规模约2600亿元,偏好权益类产品包括A股宽基ETF、行业主题ETF、策略ETF等 [6] 未来ETF创新方向 - 险资看好场内ETF、指数增强型ETF及QDII-ETF三类产品 [7] - 宽基指数作为核心配置工具,策略指数采用"核心+卫星"模式,多资产指数通过股债配置分散风险 [7] - 策略风格ETF在全球占比显著高于国内,随着市场成熟度提升有望迎来规模与占比双重扩容 [7] - 热点指数如茅指数、宁组合及AIGC等有望转化为ETF产品,推动市场多元化发展 [7]
打响ETF更名第一枪的易方达
点拾投资· 2025-06-27 10:43
行业标准化趋势 - 易方达基金引领ETF产品集体更名浪潮,采用"标的指数+ETF+管理人"命名规则,被多家基金公司效仿[1][2][4] - 更名行动推动行业标准化,1月调整17只ETF简称,2月调整8只,旗下54只ETF(占总数六成)采用新规则[4][14] - 命名标准化解决投资者四大痛点:指数混淆、管理人缺失、名称冗余、品牌识别度不足[7][8][9] 用户体验优化 - 简化命名结构:剔除成分股数量标识(如"30")、去除"指数"冗余字眼、增加管理人品牌信息[10][11][12] - 分类体系重构:将股票指数ETF划分为宽基/风格因子/行业/主题四大类,细分市场维度(A股/港股/国际)和市值层级(大盘/中盘/小盘)[17][18] - 行业主题精细化:定义8大行业(金融/医药/科技等)和6大主题(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通过成分权重明确边界[19][21] 资管行业转型 - 从销售导向转向用户导向,命名规则从"好卖"转向"好识别",体现以持有人利益为核心的转型[26][27] - 参考海外成熟市场命名逻辑(如iShares S&P 500 Growth ETF),强化品牌化与风格因子披露[12] - 标准化举措符合普惠金融需求,推动投资者从追求收益转向稳定解决方案[6][24][28] 产品工具属性强化 - 更名后ETF便于投资者搜索(如输入"A500"即可定位相关产品)和品牌识别[16] - 风格因子产品分类为成长/价值/红利/其他四类,适应近年流行趋势[21] - 债券ETF(如公司债ETF易方达)同步纳入标准化命名体系[14]
上交所理事长邱勇发声
证券时报· 2025-06-18 17:13
6月18日,在2025陆家嘴论坛"全体大会三:推动资本市场持续稳健发展"上,邱勇表示,上交所下一步 主要做好几方面工作:一是全力维护市场平稳运行,着力构建市场内生稳定机制,包括强化市场监测和 风险预判,还要支持上市公司用足用好各类资本市场工具,进一步强化监管,夯实市场发展基础,优化 市场生态,同时持续强化预期管理,努力提振市场信心。 如何加快构建投融资协调的市场生态,进一步巩固市场回稳向好态势?上交所理事长邱勇最新发声。 二是深化科创板改革,着力提升包容性和适应性,推动更具有包容性、适应性制度改革,健全精准识别 优质科技型企业的制度机制,提升交易所预沟通服务质效,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促进资源向新产 业(300832)、新业态、新技术领域集聚,更好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三是进一步落实"并购六条",着力发挥资本市场在并购重组中的主渠道作用。上交所将以重组审核规则 修订为契机,进一步打通并购市场堵点,加强政策引导,提高重组审核时效,营造良好的并购生态,推 动更多收购优质未盈利资产、上市公司之间吸收合并等典型案例落地,形成示范效应,为转型升级提供 有力支持。 四是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着力构建长线长 ...
上交所理事长邱勇发声!
证券时报· 2025-06-18 17:04
上交所理事长邱勇关于资本市场发展的核心观点 - 全力维护市场平稳运行,构建内生稳定机制,包括强化市场监测、支持上市公司运用资本市场工具、优化生态及强化预期管理 [1] - 深化科创板改革,提升包容性,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促进资源向新产业、新技术领域集聚 [1] - 落实"并购六条",打通并购市场堵点,推动优质未盈利资产收购和上市公司吸收合并案例落地 [2] - 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丰富ETF产品布局,发展科创债、绿色债及股票期权产品体系 [3] 科创板及沪市上市公司表现 - 2024年科创板研发投入总额1681亿元,超净利润2.5倍,同比增长6.4%,近3年复合增速10.7%,研发强度中位数12.6% [4] - 科创板累计形成发明专利12万项,2024年新增2万项,科创债规模增至1.1万亿元,占公司债比例从5.2%提升至9.2% [4] - 沪市上市公司营收占全市场70%,净利润占80%,2024年主板营收49.6万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2%,扣非净利润增2.4% [5] - 科创板营收同比增0.2%,近70%公司营收增长,净利润475.2亿元,50%公司净利润增长,分红1.9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5] 并购重组与投资端建设 - 2024年沪市披露资产重组方案700余单,重大重组60单同比增50%,70%标的为半导体、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4] - 2024年ETF市值突破3万亿元,较年初翻番,社保及保险资金A股持仓金额增加33% [7] - 沪市公司近3年股息平均增长15%,股息率3.5%居全球前列,2024年增持回购超1100亿元 [5]
特稿 | 陈庆:全球资本市场合作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第一财经· 2025-06-18 09:35
交易所不再仅仅是一个资本流动的中转站,而是正在向"创新生态构建者"的角色转变。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全球技术变革的关键时期,人工智能、新能源、先进制造和可持续能源等领域的快速突破 正在重塑全球产业格局。在这一变革浪潮中,中国无疑占据着重要地位,已然成为了创新的前沿阵地。 在此背景下,资本市场所扮演的角色也在不断演变和深化,其功能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交易层面,而是成为了连 接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关键纽带,发挥着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全球交易所需在创新与信任间取得平衡 在全球资本流动日益频繁的当下,资本市场正在步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技术和速度虽然依旧重要, 但已不再是衡量交易所竞争力的唯一标准。如今,信任、韧性和包容性逐渐成为交易所发展的核心要素。交易所 不再仅仅是一个资本流动的中转站,而是正在向"创新生态构建者"的角色转变。 在新加坡交易所集团(SGX Group,下称"新交所"),我们积极拥抱变革,将人工智能工具深度融入到监管监控和 分析系统中。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更加精准地检测市场中的异常情况,并对市场走势做出更为准确的预测。 同时,我们也在部署云计算解决方案,以此来扩展我们的基础设施, ...
从被动竞速到生态赋能,嘉实基金的“超级”进化路|ETF领航者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7 14:47
文|杨娜娜 从规模化到转向高质量发展,更多加快优化指数投资生态建设的探索和行动正落到实处。 6月17日,嘉实基金旗下22只指数产品统一变更场内扩位证券简称,其中包括21只ETF与1只LOF产品。 变更后的简称采用"标的指数+ETF+嘉实"或"标的指数+ETF"的规则,相关基金代码、基金名称等其他 事项均保持不变。 场内扩位证券简称是投资者在场内搜索、买卖指数产品时使用的关键信息之一。近年来,随着指数投资 大发展,跟踪同一标的指数的ETF数量不断增加。 此次,嘉实基金旗下产品优化场内扩位证券简称、推动简称标准化,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相关产品场内交 易的辨识度,优化投资者的筛选、决策、投资效率,最大程度地便利投资者。 嘉实基金提出,看得懂才能选得对,希望通过这种"所见即所得"的命名方式,帮助广大的投资者们更直 观、更快速、更准确地理解ETF产品的核心特性。"投资者利益是ETF生态建设的核心,更是重中之重。 每一个有利于投资者利益的改变,哪怕再细微都应积极去落实。" 便利本就是ETF产品独有的特性,"超级便利"则体现为基金公司持续通过精细化的运营,提升流动性、 降低跟踪误差,不断地打磨更加便利和全面的产品货架。 "超级 ...
ETF纷纷“改名换姓”,什么原因?
券商中国· 2025-06-17 13:34
6月16日,嘉实基金公告:6月17日起公司旗下22只ETF产品进行集体更名。如"稀土ETF基金"变更为"稀土ETF嘉 实"、"A500指数ETF"变更为"A500ETF嘉实"、"纳斯达克指数ETF"变更为"纳指ETF嘉实"、"科创医药指数 ETF"变更为"科创医药ETF嘉实"、"上海金ETF基金"变更为"上海金ETF嘉实"等。 公告中表示,本次基金变更上述场内简称的事项不涉及对基金合同、托管协议的修订,不涉及变更基金合同当 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对基金份额持有人的权益无实质性影响,不需要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 从变更后的名称来看,本次变更基本按照"标的指数+ETF+管理人名称"的规则进行命名。以"稀土ETF嘉实"为 例,从该基金简称中,投资者可以直观地看到该基金跟踪的标的指数关键词"稀土"、产品类型"ETF"和管理 人"嘉实"三大核心信息。 6月16日,嘉实基金公告:6月17日起公司旗下22只ETF产品进行集体更名。此次调整涉及嘉实基金旗下中证 A系列、稀土、医药、黄金等多只核心宽基和行业主题类ETF的场内简称。 从变更后的名称来看,本次变更基本按照"标的指数+ETF+管理人名称"的规则进行命名。除了嘉实基金以 ...
陈茂波:香港成国际资金“避风港”
智通财经网· 2025-06-13 15:23
他表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过去全球化的逻辑正在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资金、技术和 人才流向的割裂,以及供应链与贸易体系的区域化与多边化。有几个大趋势正在影响未来十年乃至更长 时间的全球发展。 一是地缘政治,除了美西方的"压力源"以外,香港更应看到全球南方的"动力源"。全球南方目前占全球 整体 GDP 达到 40%,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达 80%。南南合作机制不断扩大,不论是"一带一路"倡 议、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以至多边发展银行所建构成的金融合作网络等,都正在推动更多的互利合作。 而这种合作,始终基于对各国自身发展模式的尊重。 另外两个大趋势,分别是科技变革和绿色转型。人工智能正在重新定义竞争力,而在当前科技小院不断 增大、高墙不断筑高的形势下,人工智能的发展正面临分途发展,可以预期,美国高投入和高能耗的发 展模式,与中国以 DeepSeek 为代表的高效创新模式,会在多方面展开比较长期的竞争。 绿色转型方面,美国作为人均碳排放最高的国家之一,退出《巴黎协定》,是碳中和进程中的逆流,但 绿色发展、低碳转型仍然是国际主流共识。以我国为例,推进"3060"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坚定不移。 在未来数十年,全球 ...
10年期美债招标需求强劲 多因素带动美债市场止跌回暖
新华财经· 2025-06-12 15:31
新华财经上海6月12日电(张天源)受10年期美国国债招标需求复苏,CPI数据低于预期等多因素影响,周三美国国债市场止跌回暖,10 年期美债收益率下行4.95个基点报4.420%,但部分机构投资者近期的交易行为显示市场对美国长期国债的未来仍存担忧。 美国财政部周三公布的数据显示,最近备受瞩目的10年期美债招标结果出人意料地显示了市场的强劲需求。该期10年期国债的中标收益 率为4.421%,低于拍卖前市场收益率约0.6个基点。此前有多家机构表示,本次美国10年期国债招标是重要的情绪测试。摩根大通就在招 标开始前警告,长期国债已非无风险资产,6月12日的390亿美元的招标或成市场"风暴眼"。 从历史数据来看,2020年1月至2025年5月,美国国债月度拍卖发行规模在9490亿至27120亿美元之间,期间呈现先上升后下滑然后再回升 的趋势,2024年达到27120亿美元的发行高峰。2025年1-5月,总拍卖发行规模117200亿美元,相较2024年同期增长0.10%。2023-2025 年,美国长债投标倍数波动下行,主权信用风险成为核心变量。2025年5月,穆迪下调美国主权评级、众议院通过特朗普减税法案、债务 限额悬 ...
港股持续走强,我们的TOP港股基金经理榜单
点拾投资· 2025-06-10 12:38
TOP 100主动权益基金经理榜单表现 - 榜单连续4年推出,连续3年跑赢万得偏股基金指数,2025年5月28日数据仍保持超额收益[1] - 定性筛选与定量筛选结合,每年访谈跟踪超200位基金经理,筛选出各细分领域优秀人选[3] - 港股基金经理表现突出,TOP 100港股组合收益率22.89%,显著跑赢恒生指数(17.45%)和主动港股通基金指数(13.61%)[9] 港股主动基金管理特征 - 港股市场流动性集中,小市值股票风险高,主动基金整体跑输指数(2016-2025年主动港股通基金年化5.1% vs 恒指5.7%)[9][10] - 公募基金中持续创造阿尔法的港股基金经理稀缺,但存在长期深耕且超额收益稳定的个体[4] - 南下资金占比提升推动量化基金发展,富国港股通量化精选和华泰柏瑞港股通量化等产品值得关注[69] 重点港股基金经理分析 张峰·富国中国中小盘 - 富国基金港股投研团队2012年组建,实力行业前列[12] - 管理代表作富国中国中小盘累计收益306.92%,远超同类(华安香港精选192.39%、景顺长城大中华159.58%)[14][15] - 超额收益稳定性强,2016-2025年持续跑赢基准[16] 宁君·富国沪港深业绩驱动 - 2018年9月管理以来业绩居前,注重性价比的成长风格[20][22] - 管理Fullgoal中国中小盘成长基金(覆盖中美港)海外获奖众多[26] - 管理总规模近80亿(公募73.7亿),规模效应可能影响灵活性[29] 柏杨·大成港股精选 - 学术背景突出(中科大少年班/港大金融博士),曾任摩根士丹利亚太策略师[34] - 管理的大成港股精选2021-2025年收益率9.38%,在同类前15名中波动率19.74%[38][39] - 自上而下风格擅长宏观择时,但超额收益稳定性不足[41] 熊潇雅·南方香港优选 - 南方基金港股团队经历核心人员流失,熊潇雅2022年3月管理以来收益率35.76%[56][57] - 成长风格显著,但团队变动可能影响后续表现[59] - 代表产品南方中国新兴经济9个月持有期同期收益率达71.18%[57] 张金涛·嘉实港股优势 - 23年从业老将,价值风格代表嘉实沪港深精选港股仓位40-60%[61][63] - 管理总规模153亿(港股约80亿),规模压力导致近期超额收益下滑[66] - 2021年管理的纯港股基金嘉实港股优势风控表现突出[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