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点膜
搜索文档
激智科技:公司量子点膜产品暂未用于钙钛矿等领域
新浪财经· 2025-11-19 15:40
激智科技(300566)11月19日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量子点膜产品主要应用于VR眼镜、电视等终端显示 产品中,暂未用于钙钛矿等领域。 ...
激智科技:公司量子点膜产品暂未用于钙钛矿等技术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9 15:39
激智科技(300566.SZ)11月19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量子点膜产品主要应用于VR眼镜、电视 等终端显示产品中,暂未用于钙钛矿等技术。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AI快讯,有投资者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提问:公司量子点膜技术是否可以用在钙钛矿领域?公司是 否有布局钙钛矿? ...
激智科技(300566.SZ):量子点膜产品暂未用于钙钛矿等技术
格隆汇· 2025-11-19 15:17
格隆汇11月19日丨激智科技(300566.SZ)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量子点膜产品主要应用于VR眼 镜、电视等终端显示产品中,暂未用于钙钛矿等技术。 ...
激智科技接待15家机构调研 积极发力复合膜、量子点膜等高附加值光学膜
全景网· 2025-11-04 10:08
公司近期经营业绩 - 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162,779.53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6,712.75万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1] - 2025年前三季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4,500.5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30% [1] - 2025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为55,394.44万元,同比增长6.49%,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5,060.26万元,同比增长12.99% [1] - 2025年第三季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4,581.91万元,同比增长16.79% [1] 公司业务板块与产品战略 - 公司主要业务分为四大板块:光学板块、光伏板块、汽车板块和电池板块 [2] - 光学板块销售在过去17年稳步增长,高端光学材料市场占比不断提升 [2] - 公司积极发力高附加值光学膜产品,包括复合膜、量子点膜、COP/CPP、Mini-LED光学膜等 [1][3] - 公司是国内突破多种光学复合膜研发生产的少数公司之一,DPP产品及其他高端复合膜已成为利润增长点 [2] - 公司研发多款具备竞争力的新产品,如偏光片表涂功能膜、电子纸PS膜、VR用高色域量子点膜以及裸眼3D膜 [2] 光伏业务发展状况 - 受组件电池类型转变及国际贸易影响,光伏背板市场有所下降 [2][3] - 公司紧密联系BC电池和组件发展需求,积极开发反光膜、分光膜、膜板一体等新产品 [2] - 光伏胶膜开始出货,销售额上涨 [3] - 公司拥有自主结构发明专利的间隙反光膜,具有更高的功率增效,已在诸多一线组件企业批量交货 [3] 研发投入与未来展望 -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聚焦精密涂布技术与终端应用开发能力提升 [3] - 已构建覆盖光学、光伏、电子纸、VR等多领域的功能膜研发体系 [3] - 公司致力于成为行业领先的功能膜公司,持续完善业务布局、加强研发创新和团队建设 [3] - 在光学显示领域,公司将强化核心技术优势、优化成本结构,巩固领军地位 [3] - 在光伏等新能源领域,公司将以间隙反光膜为突破点,背板及胶膜为基础,持续打造功能性薄膜平台公司 [3] 行业趋势与市场判断 - 随着终端产品(如电视)面积增长以及国内终端企业在全球市场占比增加,预计高端复合光学膜市场有望持续扩大 [2]
激智科技:已与知名头部AI眼镜公司开展研发合作
第一财经· 2025-10-23 20:58
公司业务进展 - 公司已与知名头部AI眼镜公司开展研发合作 [1] - 公司已多次送样验证高端光学材料 [1] - 送样验证产品包括量子点膜等 [1]
激智科技:已与知名头部AI眼镜公司开展研发合作 多次送样验证高端光学材料
新浪财经· 2025-10-23 20:56
公司业务进展 - 公司已与知名头部AI眼镜公司开展研发合作 [1] - 公司已多次送样验证高端光学材料 [1] - 送样验证的产品包括量子点膜等 [1]
激智科技(300566.SZ):公司是小米的重要合作伙伴
格隆汇· 2025-10-09 15:53
公司与小米的合作关系 - 公司是小米的重要合作伙伴[1] - 为小米电视提供扩散膜、增亮膜、复合膜、量子点膜、核心层等光学膜产品及技术方案[1] - 公司光学膜应用于小米某些型号的手机上[1] 公司投资与研发活动 - 公司于2017年通过宁波沃衍基金投资OLED发光材料公司宁波卢米蓝[1] - 小米17系列手机搭载的M10新型红色发光主材由卢米蓝与小米联合实验室研发[1]
“四轮”驱动 激智科技穿越行业周期
上海证券报· 2025-09-11 02:48
公司发展历程 - 2007年光学膜市场被日韩企业垄断 张彦博士放弃通用电气高管职位 带领团队创立宁波激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4] - 创业初期选择显示用光学膜切入 团队曾连续38小时研发100米样品 2009年3月国内首条自主设计光学薄膜生产线投产但产品存在瑕疵[4] - 2009年投产后两三个月内 研发团队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睡在生产车间 最终攻克技术难关实现光学扩散膜量产[5] - 2016年激智科技在创业板上市 2025年半年报显示营业收入10.74亿元 归母净利润1.17亿元[5] - 高端显示用光学膜产品(量子点膜、复合膜)销售额同比增长20.92%[5] 技术突破与市场策略 - 成功打破光学膜国外技术垄断 成为LCD面板核心材料"光线调节器"的国产替代者[3] - 选择国内市场作为突破口 通过产品性能打磨和成本控制为进入国际品牌体系做准备[5] - 采用"一轴一带一核心"战略:以光电行业为主轴 延伸至光伏/汽车/电池领域 核心是涂布技术[6] - 2018年切入光伏背板市场 基于与光学复合膜相似的工艺技术逻辑[6] 业务布局与产品结构 - 四大业务板块:光电薄膜保持全球最全产品线 光伏/汽车/电池领域采取差异化竞争[6] - 光伏领域开发间隙反光膜获龙头组件企业认可 汽车领域突破高技术含量车窗膜 电池行业开发阻燃薄膜[6] - 计划实现四轮驱动:各业务板块营收规模向当前光电业务看齐甚至超越[7] - 构建产业生态:投资宁波勤邦/卢米蓝等上下游企业 孵化见睿新材料/博旭光电等中小企业[7] 研发与创新体系 - 设立百万级研发大奖 对重大效益项目予以重奖 通过股权激励/销售分成等制度确保回报[8] - 采用AI技术实现"大脑AI化" 将科研经验通过AI实现以加速新品推出速度和提高产品迭代率[7][8] - 引进中国科学院黄维院士团队 培育光固化树脂项目/智能反光膜等多个光电新材料项目[7] - 新质生产力理念:先质后量 注重产品创新性和盈利能力 强调解决客户问题和提升客户价值[8] 行业地位与愿景 - 光学膜是LCD面板核心材料 影响屏幕亮度/显示清晰度和正常成像功能[3] - 公司致力于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功能膜公司" 愿景是"最专/最精/最强/最有爱"的企业[3] - 牵头成立宁波新型光电显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帮助孵化宁波创业生态[7] - 显示行业存在周期性波动 上半年业绩通常低于下半年 客户采购集中在下半年[6]
洪波“甬”起——宁波新材料从“看不见的突破”迈向“看得见的跃升”
上海证券报· 2025-07-29 02:58
宁波新材料产业发展概况 - 宁波构建"资本+科创+产业"新生态体系,加速新材料技术向规模化应用进阶,30位投资人参与"资本聚焦宁波前沿新材料产业"主题交流活动[8] - 宁波新材料产业作为"361"现代化产业体系三大标志性产业集群之一,已聚集25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6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10家高新技术企业[9] - 宁波在科研平台密度和"产业+人才+金融"协同方面形成区域优势,青年科研群体活跃,制造业底座厚实[9][10] 产业生态建设 - 甬江实验室聚焦新材料与智能制造,引进23支科研团队,在纳米抛光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构建"盈诺孵化器+科创学院+天使基金"孵化体系[17][18] - 盈诺孵化器已集聚20余家科技创新型企业,覆盖泛半导体、新能源等产业,入驻企业视曼科技LED显示驱动芯片月订单量突破5000万颗[18] - 宁波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生态,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等平台落地,2025年上半年科技服务业投资增长37.3%[25] 企业技术创新 - 天璇新材料在光学界面材料领域实现折射率1.9的突破,预计将达2.0与世界顶级厂商持平,技术应用于AR/VR波导场景[22] - 激智科技量子点膜等高端产品2024年营收8.7亿元同比增长超40%,成为国内少数能量产量子点薄膜的企业,下游客户包括TCL等头部厂商[22][23] - 激智科技间隙反光膜提升太阳能组件发电效率0.5%-1%,目前全球仅两家公司掌握该技术,公司执行"量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战略[24] 资本合作动态 - 精裕投资与净源膜科技签署全生命周期合作协议,计划助力其成为全球影响力上市公司[11] - 鑫紫投资与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达成投资意向,标志其从二级市场向一级市场拓展的里程碑[12] - 多家投资机构考虑在宁波推动并购协同或二级市场合作,认为宁波企业产业化逻辑清晰是优质标的"策源地"[14] 产业未来展望 - 2025年上半年宁波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4682家规上工业企业有新产品产值占比42.9%[21] - 企业家期待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扩容,培育终端品牌和精细化工等关键基础环节企业,构建更有韧性产业底座[26] - 甬江实验室将布局AI赋能的材料数字化研发平台,聚焦塑性陶瓷等颠覆性材料,建立动态快速响应机制[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