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面

搜索文档
萧山滋味养成史
虎嗅· 2025-08-02 20:06
2018年,高晓松在杭州开设了公益阅读机构"晓书馆"。 落成仪式上,高不吝对杭州的赞美。他说:"我的母亲是杭州人,从小家里吃饭,习惯了梅干菜捂肉、烩三鲜、肉饼蒸鲞、江米鱼这些本地家常菜。" 实际上,高晓松的"杭州血统"来自他的外婆、著名物理学家陆士嘉,她是萧山望族旱桥头陆氏的千金小姐。虽然今天的萧山已经是杭州行政上的一个区, 杭州最大的机场所在地,但从人文的角度解构,萧山却有着与"美食荒漠"完全不同的历史传承。 高晓松口中那些"杭州家常菜",则与臭名昭著的西湖醋鱼、龙井虾仁没啥关系,它们代表的,是风情曼妙的萧山餐桌,和水袖长衫的萧绍文化。 酵变滋味 和很多江浙地区的城市一样,萧山,有一个晦涩难懂、无法用汉语释读的故地名——余暨县。 和余姚、余杭一样,这个以"余"作为词根的地名,描绘的是上古时代的这片土地的地理地貌:余暨,百越语意为"盐乡"。 从宏观地理来看,萧山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它是杭嘉湖平原的南端,宁绍平原的起点;背靠连绵起伏的浙西丘陵,面朝开阔的杭州湾——山海相遇之地。 《汉书·地理志》记载,余暨县始建于汉初,是当时江南地区重要的盐产地。海潮退却,滩涂裸露,盐霜白茫,风起时,如绫似雪,铺天盖地。 盐,不仅 ...
左手一碗面,右手茅五剑
搜狐财经· 2025-07-29 04:28
消费场景创新 - 上海一家面馆采用"左手一碗面+右手茅五剑"的销售模式,将3元阳春面与按杯售卖的中高档白酒(茅台48元/杯、五粮液24元/杯、剑南春12元/杯,容量均为10毫升)结合,形成新消费场景 [2][3][5][7] - 该模式打破茅台固有阶层化消费认知,主要客群为外卖骑手、保安、高校学生等大众消费者,满足其"尝鲜需求" [5][7][9] - 社交平台传播后客流激增,验证"拆零销售"模式在低迷市场中创造增量商机的可行性 [9][10] 白酒行业现状 - 2022年以来的行业调整已持续近4年,2025年被从业者称为最艰难一年,主因包括消费低迷、经济通缩及"最严禁酒令"导致消费场景消失 [10][12] - 5月起各地层层加码禁酒令冲击产业链:酒厂、经销商、终端烟酒店及餐饮渠道均受重创 [10] 潜在复苏信号 - 近期超级工程项目及城市更新计划(2024年启动6万+项目投入2.9万亿,2030年前累计达10万亿)可能刺激商务宴请需求,被视作市场复苏潜在催化剂 [12]
三元面馆的烟火与迷雾:一场在解构与共谋中的流量时代缩影 | 热财经
搜狐财经· 2025-07-24 23:28
消费现象分析 - 上海闵行区"塘湾饮食店"因3元阳春面与48元茅台杯的组合成为短视频平台爆款消费现象,吸引深圳食客专程打卡 [1] - 三元面馆的火爆反映公众对高物价的集体焦虑,与叮咚买菜下架4000种"平庸商品"、一线城市基础餐饮均价突破30元形成鲜明对比 [3] - 消费主义将社会议题异化为行为艺术,深圳食客打飞的吃面后离开显示流量经济对实体商业逻辑的扭曲 [3] 商业模式解构 - 面馆3元定价实际亏损运营,依靠老板黄文明的打印设备公司补贴维持,免费续面与打印服务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4] - 48元茅台杯(10毫升)被包装为"平民体验精英符号",实质是消费主义通过降低单次门槛扩大受众,与和平饭店50元可乐共享"场景溢价"逻辑 [5] - 网红效应导致客流量激增,可能挤占原本服务的外卖骑手和学生群体,使公益性质商业模式难以为继 [4] 流量经济影响 - 面馆被平台传播超万次,茅台杯消费演变为阶层符号的民主化假象,快递员需数小时劳动收入换取体验 [5] - 流量浪潮使"宝藏小店"面临MCN机构介入、同行打压等商业化冲击,原生态社区关系遭受破坏 [6] - 实体店铺被流量叙事夺舍,从社区老店变为满足围观者自我感动的符号化存在 [6] 社会心理映射 - 三元面馆的反差感契合网民对抗消费溢价的集体心理,成为高物价时代的情绪宣泄口 [3] - 茅台杯消费揭示阶层焦虑转化路径:大学生用兼职收入模仿父辈商务仪式,实质强化而非消解等级观念 [5] - 公众将系统性社会问题寄托于个体善举,回避对公共福利缺位的结构性批判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