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产品

搜索文档
华熙生物被曝财务造假回应称捏造 营收净利连续双降市值蒸发1200亿
长江商报· 2025-07-28 07:36
公司风波 - 自称华熙生物前核心资本操盘手的李振举报公司财务造假、欺诈发行,并计划提交关键证据 [1][3] - 华熙生物紧急声明称举报内容纯属捏造,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并追究法律责任 [1][3] - 举报人李某曾因职务侵占900万元被公司报案,公安机关介入调查 [3] 历史纠纷 - 2022年11月前员工举报董事长赵燕侵占股东利益,涉及8.8亿元股票被低价强制转让 [4] - 华熙集团联合创始人崔广平自爆未获得约定的10%利润分红 [4] - 2024年6月夸迪前主理人枝繁繁起诉公司造谣诽谤,称品牌方谎称货款被其截留 [5][6] 经营业绩 - 2023年、2024年公司营收连续下降,分别为60.76亿元(-4.45%)、53.71亿元(-11.61%) [9] - 同期归母净利润大幅下滑,分别为5.93亿元(-38.97%)、1.74亿元(-70.59%) [9] - 2025年一季度营收10.78亿元(-20.77%),净利润1.02亿元(-58.13%) [9] 业务结构变化 - 功能性护肤品收入占比从2023年61.83%降至2024年47.84% [9] - 终端业务收入快速增长,2023年10.90亿元(+17.95%),2024年14.40亿元(+26.80%) [9] - 竞争对手巨子生物2024年盈利超20亿元,行业竞争加剧 [11] 市值变动 - 公司市值从2021年巅峰1500亿元跌至2025年7月259亿元,蒸发逾1200亿元 [1][11] - 2021年股价最高达314.99元/股,2025年7月25日股价为53.83元/股 [7][11] 创始人背景 - 董事长赵燕通过收购福瑞达生物进入玻尿酸行业,追加2亿元研发投资 [7] - 2021年以888亿元持股财富成为山东女首富,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榜排名第62位 [7][8]
艾塑菲大战:二虎相争,三败俱伤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7-27 16:37
代理权争端背景 - 江苏吴中控股孙公司达透医疗收到韩国Regen生物公司单方面终止艾塑菲产品中国大陆独家代理协议的《解约函》[3] - Regen公司宣布艾塑菲启用全新中文商标"臻爱·塑菲",被视为对江苏吴中的"公开切割"[4][7] - 争端根源在于2024年3月爱美客以1.9亿美元(约13.86亿元人民币)收购Regen控股权,间接掌控艾塑菲品牌所有权[8] 艾塑菲产品与市场表现 - 艾塑菲是聚乳酸面部填充剂(童颜针),2024年1月获NMPA批准成为国内第四款医美再生注射剂[12] - 2024年4月在中国上市后市场反响热烈,首年销量估算8.5万支,占全球销量一半以上[16] - 2024年为江苏吴中贡献收入约3.26亿元,毛利高达2.69亿元[16] - 获批上市的童颜针已达9款,医美产品生命周期通常仅8-12个月[17] 利益冲突与战略考量 - Regen 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7223.11万元,净利润2950.03万元,利润分配格局对爱美客难以接受[16] - 爱美客收购溢价率达1344.12%,不可能长期容忍"现金奶牛"掌握在竞争对手手中[16] - 爱美客已有"濡白天使"和"如生天使"两款童颜针产品,整合产品线减少渠道分流是重要战略考量[17] 三方影响分析 - 艾塑菲品牌受损最严重,原有品牌认知与客户口碑将"清零"[19] - 江苏吴中面临医美业绩"现金奶牛"归零,叠加财务造假被证监会处罚等压力[20][21] - 爱美客虽获得完整品牌但价值存疑,可能面临巨额赔偿(潜在赔偿金额或超1.9亿美元收购对价)[27] - 爱美客商业信誉受质疑,可能引发全球合作伙伴的信任危机[28][31] 后续发展 - 江苏吴中已启动应对方案,必要时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权[24] - 爱美客或考虑在中国大陆直销艾塑菲[30] - 爱美客海外扩张计划可能受阻,全球代理商可能采取防御性措施[31]
童颜针没有护城河:围猎圣博玛的,不只有新氧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7-22 19:53
童颜针市场竞争格局 - 国内获批上市的童颜针产品已达9款,另有十多家正在排队申报,叠加3款功效相似的"少女针",行业竞争白热化[1][23] - 2024年7月新增两款获批产品:康哲药业代理的丽真然和上海爱唯缇代理的Olidia,加剧市场竞争[3][22] - 主要竞品包括艾维岚、艾塑菲、塑妍萃、普丽妍、濡白天使等,2024年后密集上市的3款产品定价集中在15000-20000元区间[18][22] 艾维岚价格策略与挑战 - 作为国内首款获批童颜针,艾维岚官方指导价18800元/支,但新氧青春诊所推出含340mg艾维岚的5999元项目,引发渠道授权争议[5][8][11] - 行业规律显示医美产品上市3-5年内价格下行是必然,艾维岚终端价已从2023年12000元降至2025年10000元(首次进店优惠20%)[25][27] - 价格管控难度大:区域代理存在窜货现象,一线城市因代理商众多价格透明度高,新氧依托一线城市区位实现低价[33] 行业核心壁垒与商业模式 - 三类医疗器械资质是行业核心门槛,需3-5年研发周期和亿元级投入,厂商需维持6个月以上高价才能回本[34][38] - 上游供应商仅占20%-25%市场份额但攫取50%-70%行业利润,资质稀缺性决定利润分配[35][37] - 产品同质化严重:竞品在核心成分(PLLA/PDLLA/PCL)、辅料和目标效果上差异有限[23] 品牌建设与生命周期管理 - 高德美旗下塑妍萃通过"童颜针鼻祖"等品牌心智建设,价格稳定在18000-20000元,示范成熟营销策略[40][41] - 医美产品生命周期规律显示:明星产品通常在上市8-12个月内价格平稳下滑,如薇旖美从16800元跌至1500元仅用4年[25][26] - 品牌建设可延缓价格下滑:热玛吉等产品通过消费偏好变化实现"第二春",需强化讲故事能力[42][43] 圣博玛发展瓶颈 - 公司医美产品单一,除艾维岚外未推出其他消费医美产品,医用高分子材料背景使其医美产品化能力存疑[39][40] - 面临"九狼围城"竞争格局,需提升渠道管理、控货能力和营销体系以延长产品生命周期[23][44] - 早期先发优势(30个月高价窗口)源于海外产品准入空档期,但当前竞品获批速度加快压缩利润空间[26][27]
简军锚定国际市场谋破局 爱美客14亿收购童颜针寻增量
长江商报· 2025-07-07 06:36
公司发展历程 - 创始人简军41岁回国创业 2004年创立北京英之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爱美客前身) 当时国内医美玻尿酸市场被外资垄断 [3] - 2009年自主研发首款产品逸美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 打破外资垄断局面 [3] - 后续推出宝尼达 爱芙莱 嗨体 逸美一加一 紧恋等创新产品 均为国内首款对应类型产品 [3] - 2016年公司更名为爱美客 2020年9月以"玻尿酸第一股"登陆深交所 [3] 财务表现 - 2021年营收同比暴涨104%至14.48亿元 净利润同比飙升118%至9.58亿元 [5] - 2023年营收达28.69亿元 净利润18.58亿元 保持高增长 [5] - 2024年营收30.26亿元(同比+5.45%) 净利润19.58亿元(同比+5.33%) 增速显著放缓 [6] - 2024年一季度营收6.63亿元(同比-17.9%) 净利润4.44亿元(同比-15.87%) [6] - 毛利率长期维持在94%左右高位 [6] 资本市场表现 - 上市发行价118.27元/股 2021年7月股价最高达1300元/股(不复权) 市值超1800亿元 [5] - 2023年胡润全球富豪榜显示简军以525亿元财富位列第314位 [5] 国际化战略 - 2021年启动港股IPO推进国际化 但进程波折 [6] - 2024年以14亿元收购韩国丽臻生物科技85%股权 溢价13倍 计划18个月后收购剩余15% [1][6] - 丽臻生物拥有热门产品艾塑菲"童颜针" 国内售价上万元/支 [1][6] - 目标整合研发资源 加速全球渠道拓展 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6] 行业竞争格局 - 玻尿酸赛道监管趋严 竞争加剧 公司面临业绩调整压力 [1] - 通过产品创新(如嗨体 濡白天使)和国际化突破增长瓶颈 [1][6]
走私肉毒素流入市场,“轻医美原材料”安全需重视
新京报· 2025-06-15 17:03
医美行业走私问题 - 近期青岛、荣成等口岸频发医美产品走私案件,单案涉案数量高达数万支,包括肉毒素和玻尿酸等产品[1] - 走私医美产品通过快递发往全国各地,最终流入市场,直接影响消费者安全[1] - 走私肉毒素属于毒麻类药品,未经检验检疫,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存在极大健康安全风险[1] 医美产品质量风险 - 来历不明的肉毒素导致消费者中毒送医甚至危及生命的事件屡有发生[2] - 非正规渠道的玻尿酸产品容易引起过敏和排异反应,表现为红、肿、痛,甚至感染[2] - 部分假肉毒素出厂价仅20元,被仿冒成"进口水货"以千元价格出售[3] 行业监管现状 - 医美行业存在虚假宣传、经营资质存疑、价格不透明等现象[2] - 2023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指导意见,推进医疗美容行业跨部门综合监管[3] - 监管需要压紧压实,通过全过程监督让问题医美产品无处遁形[4] 行业发展特点 - "轻医美"已成为"颜值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被社会广泛接受[2] - 医美产品本质是医疗药品,管理和使用都有严格规定,需冷链运输[2] - 行业规范性短板未根本补齐,原材料安全问题尤为突出[2]
数万支走私肉毒素、玻尿酸流入市场,你的水光针安全吗?
央视新闻· 2025-06-14 21:16
医美产品走私现状 - 青岛海关查获未申报注射用医美产品19597支,包括玻尿酸针剂15337支、肉毒素制剂3380支、注射用溶解酶880支 [1] - 荣成海关查获夹藏在食品货物中的韩国产肉毒素和玻尿酸数千支 [3][5] - 近期单案涉案数量高达数万支,走私分子通过夹藏普通货物方式入境 [5] - 荣成海关查获特大走私案涉及肉毒素10826瓶、玻尿酸14418支,偷逃税款57.7万元 [13] 走私运输与销售模式 - 走私分子采用大箱套小箱、无标识包装等隐蔽运输方式 [5][7] - 通过申报高价普通货物(如不锈钢置物架)掩盖医美产品 [9] - 入境后通过快递渠道发往全国各地 [15] 产品分类与监管要求 - 肉毒素属于毒麻类药品,受《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严格管控 [16][20] - 仅限销售给医疗机构,禁止零售企业参与 [21] - 玻尿酸按用途分为三类管理:注射类必须按Ⅲ类医疗器械管理 [25][27] - 注射类产品需标明"国械注准"或"国械注进"编号 [29] 行业风险与消费者警示 - 走私肉毒素未经检验检疫,毒素含量不确定,易导致中毒 [16][23] - 走私玻尿酸可能引发过敏、感染,操作不当会导致血管栓塞 [33][34] - 非法产品运输缺乏冷链保障,存在失效变质风险 [35] - 化妆品宣称"注射级玻尿酸"属虚假宣传 [29][31]
10天蒸发百亿,陕西“最强夫妻店”深陷造假漩涡
盐财经· 2025-06-03 18:42
核心观点 - 巨子生物创始人夫妇成为陕西首富,持股市值超450亿元,但公司近期陷入成分造假和舆论风波,市值10天内缩水174亿港元[4][6][7] - 公司主打产品"重组胶原蛋白"被质疑成分不实,明星产品胶原棒被检测出胶原蛋白含量仅为0.0177%,远低于标注的0.1%[13][16] - 公司面临来自竞争对手华熙生物的公开指责,称其通过误导性信息引导市场认知[6][18] - 公司线上直销份额从2019年的16.5%增至2021年的41.5%,2024年净利润达20.62亿元,毛利率高达82%[10][11] 公司发展历程 - 2000年由范代娣夫妇创立,前9年亏损5000万元,曾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10] - 2008年生产基地投入使用,2009年实现重组胶原蛋白量产并创立可丽金品牌,2011年推出可复美品牌[10] - 2019年抓住直播电商红利,与李佳琦等头部主播合作,胶原棒在李佳琦直播间3分钟预订量达50万件[7][10] - 2022年港股上市后业绩快速增长,2024年可复美品牌贡献营收45.42亿元,占总营收82%[11][17] 产品争议事件 - 5月24日被美妆博主郝宇质疑胶原棒成分造假,检测显示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仅0.0177%,且缺少必需成分甘氨酸[13] - 公司回应称已按行业标准检测,胶原蛋白含量大于0.1%,但未公布第三方检测结果[13][15] - 4月曾被曝面膜含违禁成分表皮生长因子,虽经药监局检查未发现,但仍引发消费者讨论[18] - 胶原棒产品已下架1.0版本,2.0版本仍在销售[7] 行业竞争态势 - 华熙生物公开指责巨子生物与券商结盟,通过贬低透明质酸来抬高重组胶原蛋白[6][18] - 华熙生物2024年净利润暴跌70.59%,市值不足250亿元,而巨子生物净利润增长42%,市值突破730亿港元[19] - 两家公司营销投入巨大:巨子生物2024年营销开支超20亿元,研发1.06亿元;华熙生物营销24.64亿元,研发4.66亿元[21] - 行业专家指出检测方法不统一是争议焦点,目前缺乏权威检测标准[17]
两大医美巨头隔空“喊话”!华熙生物力挺“大嘴博士”,巨子生物深夜回应
北京商报· 2025-06-02 19:02
医美行业成分争议事件 - 华熙生物发布声明支持郝宇博士维护消费者权益,并提及双方共同投资同一家企业 [1] - 华熙生物暗指巨子生物擅长网络水军运营,称"汝求战,便得战" [1][4] - 巨子生物回应称已收到检测机构道歉声明,将追究造谣者法律责任 [1][5] 产品成分检测争议 - 郝宇团队检测显示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次抛精华液中重组胶原蛋白添加量仅为0.0177%,未达标注标准 [3] - 华熙生物组织专家评估郝宇提供的资料并进行多方法测试,确认检测报告真实性 [2][3] - 巨子生物启动自检并将产品送多家机构检测,称郝宇使用的HPLC检测法未纳入行业标准 [5] 公司业绩表现 - 巨子生物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3.64亿元、35.24亿元、55.39亿元,归属净利润分别为10.02亿元、14.52亿元、20.62亿元 [6] - 华熙生物2024年营收53.71亿元同比下降11.61%,归属净利润1.74亿元同比下降70.59% [7] - 巨子生物股价自5月20日历史新高后震荡走低,5月20日-6月2日区间累计跌幅18.07% [6] 行业技术争议 - 华熙生物强调透明质酸相关医美注射类产品三类医疗器械证数量行业最多 [4] - 华熙生物指出全球范围内透明质酸研究证据多于重组胶原蛋白 [4] - 专家表示透明质酸和重组胶原蛋白各有特点,企业应严格标注成分并确保质量 [6] 公司关系披露 - 华熙生物披露其参与的海南海熙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占比32.4%,与郝宇相关公司共同投资上海柳页医创医疗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3]
测不到胶原?医美龙头被质疑造假风波发酵,今日股价一度重挫1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6 22:31
核心观点 - 巨子生物旗下明星产品可复美被质疑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不达标,引发品牌信誉和技术真实性危机 [1][7][9] - 行业缺乏统一检测标准导致争议持续发酵,可能冲击公司业绩和行业透明度 [12][15][17] - 重组胶原蛋白行业处于高速增长期,多家上市公司积极布局但面临技术和商业化挑战 [19][20][22] 胶原蛋白检测争议 - 第三方检测显示可复美胶原蛋白含量仅0.0177%,低于0.1%的法规备案下限,且未检出标志性氨基酸甘氨酸 [9] - 巨子生物回应称多批次检测含量均超0.1%,质疑检测方法不符合行业标准 [11] - 争议核心在于国内缺乏统一的成品检测标准,不同方法结果差异显著 [12] 市场影响 - 巨子生物股价5月26日下跌4.04%,市值788.19亿港元,相关企业股价均受波及 [4] - 可复美1.0版本产品已从主要电商平台下架,2.0版本上线后销售超10万单 [16] - 争议可能影响"618"大促销售,引发退货潮和渠道商观望情绪 [15] 公司业绩 - 2022-2024年巨子生物营收从23.75亿元增至55.39亿元,净利润从10亿元增至20.62亿元 [16] - 可复美2023-2024年销售收入分别为27.88亿元和45.42亿元,占总营收79%和82% [16] - 被质疑的"胶原棒"产品3年销售超5.15亿支,服务111.25万消费者 [16] 行业现状 - 2022年中国重组胶原蛋白市场规模192.4亿元,预计2025年达585.7亿元,2030年2193.8亿元 [20] - 锦波生物2024年营收14.43亿元(同比+84.92%),净利润7.32亿元(同比+144.27%),毛利率92.02% [20] - 丸美生物2024年营收29.7亿元(同比+33.44%),净利润3.42亿元(同比+31.69%),胶原蛋白产品GMV增长96% [21][22] 技术发展 - 巨子生物2006年实现重组胶原蛋白吨级生产突破,目前拥有IV型胶原蛋白专利 [19][17] - 锦波生物实现重组III型人源化胶原蛋白规模化生产,覆盖4000家医疗机构 [20] - 丸美生物进入重组胶原蛋白2.0时代,实现纤维结构和羧基化程度与人体相同 [21]
440亿医美新贵范代娣陷争议风暴 巨子生物依赖单品研发费率仅1.9%
长江商报· 2025-05-26 09:08
公司概况 - 巨子生物核心产品为可复美和可丽金,主打重组胶原蛋白技术,2024年营收55.39亿元,同比增长57.17%,归母净利润20.62亿元,同比增长42.06% [7] - 公司2022年登陆港交所,截至2025年5月23日市值821亿港元(约753亿元人民币),创始人范代娣通过家族信托持股56.10%,合计持股财富约440亿元 [4] - 可复美品牌营收占比从2019年30.3%升至2024年82%,可丽金品牌营收占比萎缩至15.2% [7] 技术研发 - 2000年范代娣团队突破基因工程技术,研发出全球首个"重组类人胶原蛋白",获得中国第一项重组胶原蛋白发明专利 [1][3] - 2024年研发投入仅1.07亿元,占营收1.9%,远低于同行华熙生物(7.13%)和锦波生物(4.92%) [7][8] - 核心专利多集中于2005-2013年,新品迭代缓慢,而同行锦波生物已推出重组Ⅲ型胶原蛋白注射剂"薇旖美" [8] 市场争议 - 2025年5月美妆博主质疑可复美产品测不出重组胶原蛋白成分,公司发文严正驳斥 [1][5] - 此前可复美被曝涉嫌添加违禁成分表皮生长因子(EGF),虽经检测澄清但暴露供应链管理问题 [7] - 华熙生物2025年5月发文暗指"重组胶原蛋白概念被资本市场过度炒作",矛头疑似指向巨子生物 [5] 创始人背景 - 范代娣1966年生于陕西,1984年就读西北大学无机化工专业,1994年获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化工博士学位 [2] - 放弃上海工作和出国机会,在西北大学40平方米实验室开始医用大分子研究,2001年与丈夫创立巨子生物 [2][3] - 2025年4月履新西北大学副校长,2023年7月辞去公司执行董事职务由女儿严钰博接任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