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 Pro

搜索文档
万亿蓝海待启!外骨骼机器人加速 “跑” 进千家万户
机器人圈· 2025-05-21 17:40
外骨骼机器人市场现状 - 今年"五一"假日期间外骨骼机器人在黄山、泰山、华山等景区大受欢迎,被称为"懒人爬山神器",概念股在资本市场受追捧[1] - 外骨骼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商业化临界点,需在人机协同技术、轻量化材料、续航能力和成本控制等方面实现突破[1] - 深圳市肯綮科技2021年首款产品"C1 Pro"重20公斤遭冷遇,新一代产品"π"重量降至1.8公斤,今年"五一"在泰山投放500台满负荷运营,运营点扩展至全国10多家景区[2] - 杭州智元研究院推出"踏山"采用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和生长型运动控制算法,长沙优龙机器人"游龙"在岳麓山、衡山完成试验[2] 应用场景与市场规模 - 外骨骼机器人已渗透工业、军事、应急救援及养老领域:工业领域提升装配效率,军事增强单兵作战能力,消防救援携带重型装备,养老辅助失能老人行走[3] - 机构预测2025-2028年全球外骨骼机器人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47.7%,2028年规模达58亿美元[3] - 中国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42亿元,2023-2028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50%[3] 技术瓶颈与解决方案 - 高性能芯片是关键,国民技术推出N32H7系列双核架构芯片提升计算能力,支持端侧轻量级机器学习算法[4] - 轻量化材料是市场接受关键,浙江精工集成科技研发碳纤维材料用于髋关节外骨骼助力机器人[4] - 电池续航需从几小时提升至1天甚至数天,格林美研发高比能、高倍率高镍三元正极材料[5] - 消费级产品生产成本仍高,需AI、芯片、新材料、电池技术全方位突破才能规模化降低成本[5] 政策与资本支持 - 2023年工信部《"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推动外骨骼机器人在养老服务场景应用验证[6] - 2023年《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突破轻量化骨骼、高强度本体结构等技术[6] - 2024年上海、四川等地出台政策支持外骨骼机器人发展[6] - 资本市场热度高涨:上海傲鲨智能累计完成5轮融资,优龙机器人获长沙国资数千万元战略融资[7] - 探路者与北京新兴东方航空、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发外骨骼产品[7] 行业展望 - 在政策、资本、企业合力推进下,外骨骼机器人正向消费端逐步渗透[8] - 未来外骨骼机器人将成为科技普惠人类的核心载体之一[8]
外骨骼机器人从概念走向生活
经济日报· 2025-05-21 05:57
行业概况 - 外骨骼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商业化临界点,需在人机协同技术、轻量化材料、提升续航能力及成本控制等方面突破 [1] - 应用场景从工业、医疗向消费级市场延展,技术加速迭代 [2] - 2025-2028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以47.7%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2028年达58亿美元,中国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42亿元,2023-2028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50% [3] 技术进展 - 肯綮科技产品重量从20公斤降至1.8公斤,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与AI算法,"五一"期间在泰山投放500台新一代产品"π"并扩展至全国10多家景区 [2] - 杭州智元研究院的"踏山"采用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和生长型运动控制算法,实现个性化体验 [2] - 国民技术推出N32H7系列芯片,采用双核架构支持端侧轻量级机器学习算法,提升计算能力 [4] - 浙江精工集成科技研发碳纤维材料,对髋关节外骨骼助力机器人进行商业化调试 [4] - 格林美研发高镍三元正极材料,致力于缩小电池体积并减轻重量 [5] 应用场景 - 工业领域:上肢外骨骼机器人提升装配效率 [3] - 军事领域:增强士兵负重和持续作战能力 [3] - 应急救援:消防员可携带重型装备攀爬高楼 [3] - 养老护理:辅助失能老人独立行走,已进入社区试点 [3] - 消费级市场:景区租赁模式推动商业化,如黄山、泰山、华山等 [1][2] 政策支持 - 2023年《"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推动外骨骼机器人在养老服务场景应用验证 [7] - 2023年《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要求突破轻量化骨骼、高强度本体结构等技术 [7] - 上海市2024年方案提出推广康复外骨骼机器人,四川省2025年计划推动人机协同外骨骼规模化生产 [7] 资本动态 - 上海傲鲨智能累计完成5轮融资,2024年5月获彬复卿云和国仪福光投资 [8] - 优龙机器人2024年5月获长沙领新基金数千万元战略融资,用于研发、产线扩建和场景开拓 [8] - 探路者与北京新兴东方航空装备、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合作开发智能穿戴设备 [8] 商业化挑战 - 续航能力普遍仅几小时,理想需达1天以上且需减轻电池重量 [5] - 消费级产品生产成本较高,需依赖AI、芯片、新材料等技术突破以降低成本 [6] - 当前主要采用景区租赁等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普及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