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外骨骼机器人
icon
搜索文档
精工科技(002006):碳纤维专精龙头,积极拓展外骨骼机器人+PEEK材料
东北证券· 2025-11-03 21:19
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2][4] 核心观点 - 公司是碳纤维专精龙头,碳纤维设备整线市占率领先,下游应用广泛 [1] - 看好公司碳纤维主业受下游涨价影响及新技术突破,并积极探索外骨骼机器人及PEEK材料等新增长曲线 [1][2] 碳纤维设备主业 - 碳纤维产业链附加值高达200倍,公司碳纤维成套生产线具备年产千吨以上产能,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 [1] - 2025年上半年碳纤维设备业务收入达6.29亿元,占总收入的59.31%,同比增长59.53% [1] - 第一条原丝生产线基本安装完毕并进入单机调试阶段,全资子公司正全力推进高性能纤维项目投资建设 [1] - 碳化线在全面实现国产化基础上,单台最大产能已由3000吨提升至5000吨 [1] - 下游吉林化纤集团于9月22日对湿法3K碳纤维各牌号产品每吨价格上调5000元,公司具备全产业链一体化核心竞争力和规模化优势 [1] 新业务拓展 - 单关节外骨骼机器人第一代机已亮相,第二代已完成测试和定型,有望量产 [2] - 积极探索碳陶材料、碳纤维+PEEK等“碳纤维+”新应用领域,聚焦跨领域融合与高附加值场景延伸 [2] - 牵头设立“浙江省高性能碳纤维装备及复合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组建创新平台浙江华创碳纤维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实现高端碳纤维装备及先进复合材料共性关键技术首次商业化推广应用 [2] 财务预测与估值 - 预计2025-2027年收入分别为21.98亿元、27.63亿元、34.40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93亿元、3.93亿元、5.30亿元 [2] - 预计2025-2027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56元、0.76元、1.02元 [3] - 对应2025-2027年市盈率分别为38.25倍、28.51倍、21.14倍 [2][3] - 预计2025-2027年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99.20%、34.18%、34.86% [3] - 预计2025-2027年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1.77%、14.56%、17.83% [3]
医疗器械深度:行业拐点已至,创新并购出海造就全球性龙头
2025-09-28 22:57
行业与公司概述 * 纪要涉及的行业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 包括高值耗材 医疗设备 体外诊断 IVD 低值耗材等多个细分领域 [1] * 纪要涉及的公司包括惠泰医疗 微创医疗 乐普医疗 迈瑞医疗 联影医疗 美好医疗 亿瑞科技 新产业 英科医疗 南微医学 安杰思 华大智造 瑞迈特 时代天使 春立医疗 三友医疗 海得星光 依瑞科技 美豪医疗 维力医疗 万孚生物 雅惠隆 安图生物 圣湘生物 鱼跃医疗等 [1][5][19][21][22][23][24][36] 行业整体趋势与拐点 * 2025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迎来重要拐点 过去四年因政策压制业绩承压 但短期多个细分赛道出现复苏迹象 [3] * 长期来看 国产替代和渗透率提升是主要成长路径 部分赛道国产化率仍有提升潜力 [1][3] *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为5800多亿美元 2016至2023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6% 中国市场规模约为1万亿人民币 2016至2023年CAGR超过15% 全球市场约为中国的4至5倍 [12] * 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凭借强大的创新能力 工程师红利和完整产业链支持 正逐步开发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1][4] 细分领域投资机会与公司表现 * **高值耗材领域复苏明显** 骨科 神经介入 眼科 电生理等赛道存在投资机会 相关公司如惠泰医疗 微创医疗 乐普医疗展现出良好增长潜力 [1][5] * **医疗设备上游板块迎来拐点** 美好医疗通过CDM胰岛素笔等产品放量 并切入脑机接口和人形机器人赛道 亿瑞科技依托AI眼镜产业链 有望在2026年实现收入大幅增长 [1][6] * **体外诊断IVD板块** 受政策影响量价齐跌 但预计2026年情况将改善 新产业作为龙头 2025年四季度国内收入有望迎来正增长 [1][7] * **低值耗材领域** 虽大盘承压但仍具增长潜力 英科医疗凭借低估值和全球龙头地位具备性价比 [8] * **创新技术领域** 如AI医疗 脑机接口 外骨骼机器人等是投资热点 AI技术在医学影像 IVD 手术机器人 健康管理方面提升性能与效率 [29][30] 中国脑接口技术全球领先 是第二个进行侵入式脑接口人体临床植入实验的国家 [31] 外骨骼机器人向便携式发展 应用于消费及工业场景 [32] 企业战略调整与核心竞争力 * 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积极进行战略调整 包括降本增效 技术创新 转型消费型业务以降低对医保依赖 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及通过并购打开新增长曲线 [1][9] *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强大的研发能力与优秀产品力 实现从性价比优势到性能优势的跃迁 [14] * 创新是行业发展的基石 应关注有新产品催化的公司 如联影医疗的光子CT 奥华AQ400等 [26] * 医保政策支持创新器械发展 如DIP支付体系下更重视对创新技术的支持 [27] 国际化与出海战略 * **出海动因** 内因是研发能力提升 产品性能比肩全球头部公司 海外品牌认可度建立 外因是国内市场竞争加剧 国际市场规模更广阔 欧美市场支付能力强但门槛高 [11] * **出海模式多样** 包括海外业务主导型 出海潜力高型 业绩贡献弹性型 国际化刚起步型 具体路径有自主销售 代工 外延并购等 [13] * **国际化能力建设** 需要依托研发创新 临床注册 专利布局等综合能力 不同领域有特定要求 医疗设备需完善维保体系和专利布局 [14][15] IVD领域需注重代理商质量与维保能力 并可能需布局海外产能 [16] 高值耗材需应对专利诉讼和多样化销售模式 [17] * **销售模式** 主要包括ODM OEM 自主产品销售和License out 自主产品多以经销为主 部分建立直销网络 [18] * **公司出海表现** 迈瑞医疗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达45% 增速超20% 联影医疗2024年海外业务占比超20% 增速超30% 华大智造海外业务占比超30% 瑞迈特海外业务占比超60% [19][20] 并购的重要性与案例 * 并购是全球器械龙头公司快速获取技术 拓展产品线的重要成长方式 [10][33] * 全球公司如飞利浦 西门子 美敦力 强生 波士顿科学通过并购成为市场领导者 [34][35] * 国内企业如迈瑞医疗自2008年以来进行十多次并购 通过纵向整合和横向扩展成长 联影医疗 南微医学 安图生物 圣湘生物 鱼跃医疗等也通过并购拓展产品线或海外市场 [33][36] 地缘政治风险应对 * 为应对地缘政治风险 中国企业开始建设境外生产基地 如海得星光将成品转移至泰国生产 时代天使在巴西和美国建设产能 维力医疗在墨西哥及东南亚进行产能建设 南微医学 安杰思在泰国建立生产基地 [25] 政策支持与新兴方向 * 政策支持创新医疗技术发展 如2020年立项指南新增人工心脏 脑接口等项目 各地出台政策鼓励创新医疗器械 [27] * 新兴投资机会包括医学影像 家用呼吸机 手术机器人 电生理监测设备 CGM 外周血管介入设备 神经介入设备 IVD中的化学发光和伴随诊断等 [28]
9/16财经夜宵:得知基金净值排名及选基策略,赶紧告知大家
搜狐财经· 2025-09-17 00:00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年9月16日开放式基金净值表现呈现显著分化,高端装备、机器人等制造业主题基金领涨,而港股创新药主题基金普遍垫底 [2][4][6] - 市场整体表现强劲,上证指数微涨,创业板指反弹,全日成交额2.36万亿元,个股涨多跌少(3629只上涨,1689只下跌)[6] - 领涨基金(德邦高端装备混合)的重仓股集中于通用机械行业,且多只个股单日涨幅显著,推动基金净值增长;领跌基金(银华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则受其跟踪的港股创新药板块整体下行拖累 [6][7] 基金净值表现排名(前10) - 德邦高端装备混合发起式C单位净值从1.1635增长至1.2649,单日增长0.1014,位列第一 [2] - 德邦高端装备混合发起式A单位净值从1.1649增长至1.2664,单日增长0.1015,位列第二 [2] - 方正富邦远见成长混合A单位净值从1.3308增长至1.4460,单日增长0.1152,位列第三 [2] - 方正富邦远见成长混合C单位净值从1.3042增长至1.4170,单日增长0.1128,位列第四 [2] - 中航趋势领航混合发起A单位净值从2.5014增长至2.7146,单日增长0.2132,位列第五 [2] - 中航趋势领航混合发起C单位净值从2.4823增长至2.6938,单日增长0.2115,位列第六 [2] - 长城新兴产业混合A单位净值从2.6977增长至2.9202,单日增长0.2225,位列第七 [2] - 长城新兴产业混合C单位净值从2.6649增长至2.8846,单日增长0.2197,位列第八 [2] - 富荣福锦混合C单位净值从2.4112增长至2.6047,单日增长0.1935,位列第九 [2] - 富荣福锦混合A单位净值从2.4531增长至2.6499,单日增长0.1968,位列第十 [2] 基金净值表现排名(后10) - 港股创新药ETF单位净值从0.9913下降至0.9597,单日下跌0.0316,位列倒数第一 [4] - 银华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发起式联接C单位净值从1.5532下降至1.5070,单日下跌0.0462,位列倒数第二 [4] - 银华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发起式联接A单位净值从1.5543下降至1.5082,单日下跌0.0461,位列倒数第三 [4] - 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单位净值从2.0444下降至1.9868,单日下跌0.0576,位列倒数第四 [4] - 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发起式联接A单位净值从2.2060下降至2.1474,单日下跌0.0586,位列倒数第五 [4] - 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发起式联接C单位净值从2.1999下降至2.1415,单日下跌0.0584,位列倒数第六 [4] - 广发中证港股通非银ETF单位净值从1.7146下降至1.6730,单日下跌0.0416,位列倒数第七 [4] - 中航混改精选A单位净值从0.8606下降至0.8399,单日下跌0.0207,位列倒数第八 [4] - 中航混改精选C单位净值从0.8406下降至0.8204,单日下跌0.0202,位列倒数第九 [4] - 银华农业产业股票发起式C单位净值从1.4832下降至1.4488,单日下跌0.0344,位列倒数第十 [4] 市场与行业表现 - 综合类行业与IT设备行业涨幅均超过3% [6] - 减速器、人形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一体压铸、汽车热管理等概念板块涨幅均超过3% [6] - 船舶行业跌幅超过2% [6] 领先基金持仓分析(德邦高端装备混合) - 基金持股集中度高,前十大重仓股占净资产比例达71.85% [7] - 前十大重仓股中,汉威科技日涨幅达20%,斯麦股份日涨幅达12.02%,银轮股份日涨幅达10.01% [7] - 该基金风格偏向通用机械行业,属于聚焦人形机器人方向的主动型混合基金,规模为0.89亿元 [7] 落后基金持仓分析(银华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 - 基金持股集中度较高,前十大重仓股占净资产比例为64.58% [7] - 前十大重仓股当日无显著跌幅,但基金净值受其跟踪的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及港股创新药板块整体下行影响 [7] - 该基金属于跨市场被动型指数基金,跟踪医药行业创新药方向,规模为27.27亿元 [7]
《流浪地球》黑科技曝光,同款外骨骼已上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0 17:17
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特点 - 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可穿戴智能机械装置 通过机械结构与人体关节紧密耦合增强或替代人体运动能力 设计灵感源于生物学中昆虫的外骨骼结构 [1] - 技术融合传感 控制 信息 移动计算等技术 本质是实现人机结合的可穿戴式机器人 [1] - 工业级FIT-HV设备有三种工作模式 专为减轻人体腰部负荷设计 穿戴简单且提供高效率搬抬辅助力与步行助行支持 [2] 产品应用场景 - 消费级viatrix增程动力外骨骼适用于步行 跑步 登山 骑行等场景 可提升腿部力量并直接降低体能消耗 [1] - 单块电池最高支持25公里续航能力 [1] - 工业级设备旨在减轻工人劳动负担 特别针对腰部负荷减轻设计 [2] 公司合作与市场推广 - 公司支持《流浪地球》全系列拍摄 并将进一步升级《流浪地球3》科技装备 [1] -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新闻中心展示多款外骨骼机器人 吸引众多记者现场体验 [1]
《流浪地球》黑科技曝光,同款外骨骼已上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0 17:06
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发展 - 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可穿戴智能机械装置 通过机械结构与人体关节耦合增强或替代人体运动能力 设计灵感源于生物学中昆虫外骨骼结构[1] - 融合传感 控制 信息 移动计算等技术 本质是实现人机结合的可穿戴式机器人[1] -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新闻中心展示 吸引众多记者现场体验[1] 傲鲨智能产品矩阵 - 傲鲨viatrix增程动力外骨骼机器人为首款消费级产品 应用场景包括步行 跑步 登山 骑行等[1] - 穿戴设备可实现深蹲 抬腿等大幅度动作 带来腿部力量提升并直接降低体能消耗[1] - 单块电池最高支持25公里续航[1] - FIT-HV智能电动腰部外骨骼机器人为工业级助力装备 有三种工作模式 专为减轻人体腰部负荷设计[2] - 工业级设备穿戴如背背包般简单 打开控制器开关即可提供高效率搬抬辅助力与步行助行支持[2] 影视产业合作 - 公司支持《流浪地球》全系列拍摄 为《流浪地球2》提供能让搬运工化身为大力士的酷炫机甲[1] - 将进一步升级《流浪地球3》的科技装备[1]
从钢铁侠到流浪地球,外骨骼机器人距现实还有多远?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0 13:59
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发展 - 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可穿戴智能机械装置 通过机械结构与人体关节耦合增强或替代人体运动能力 设计灵感源于生物学中昆虫外骨骼结构 融合传感、控制、信息、移动计算等技术 [1] -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新闻中心展示多款外骨骼机器人 吸引众多记者现场体验 [1] 傲鲨智能公司产品 - 公司支持《流浪地球》全系列拍摄 将进一步升级《流浪地球3》科技装备 [1] - 首款消费级产品viatrix增程动力外骨骼机器人应用于步行、跑步、登山、骑行等场景 可提升腿部力量并降低体能消耗 单块电池最高支持25公里续航 [1] - FIT-HV智能电动腰部外骨骼机器人为工业级助力装备 有三种工作模式 专为减轻人体腰部负荷设计 穿戴简单如背包 可提供搬抬辅助力与步行助行支持 [2] 应用场景与功能 - 消费级产品可直接降低体能消耗 适用于日常运动场景 [1] - 工业级设备旨在减轻工人劳动负担 提供高效率的搬抬辅助力 [2]
21现场|从钢铁侠到流浪地球,外骨骼机器人距现实还有多远?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0 13:57
公司产品与技术 - 公司研发外骨骼机器人 设计灵感源于生物学中昆虫的外骨骼结构 通过机械结构与人体关节紧密耦合增强或替代人体运动能力 融合传感、控制、信息、移动计算等技术实现人机结合的可穿戴式机器人[1] - 公司首款消费级产品傲鲨viatrix增程动力外骨骼机器人应用于步行、跑步、登山、骑行等场景 可带来腿部力量提升并直接降低体能消耗 单块电池最高支持25公里续航[1] - 公司工业级产品FIT-HV智能电动腰部外骨骼机器人有三种工作模式 专为减轻人体腰部负荷设计 穿戴简单 可提供高效率搬抬辅助力与步行助行支持[2] 行业应用与市场曝光 - 外骨骼机器人成为国内外科幻大片标配 在《流浪地球2》中成为兼具视觉冲击力和现实意义的科技亮点[1] - 公司支持《流浪地球》全系列拍摄 并将进一步升级《流浪地球3》的科技装备[1] - 多款外骨骼机器人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新闻中心展示 吸引众多记者现场体验[1]
光大同创:公司已开展先期开发,将碳纤维产品逐步应用于外骨骼机器人结构件中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05 18:39
公司研发能力 - 研发团队拥有前瞻性技术布局和深厚技术积累 能够迅速响应客户需求并高效推进创新研发[1] - 为产品持续迭代与升级提供坚实支撑[1] 碳纤维业务进展 - 在碳纤维复合材料领域已开展先期开发[1] - 将碳纤维产品逐步应用于外骨骼机器人结构件中[1] - 已积累宝贵的研发及技术经验[1] - 与相关领域客户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1] 未来发展规划 - 将进一步拓展碳纤维材料的应用场景[1] - 重点聚焦碳纤维材料与各领域技术的深度融合[1] - 持续加强创新技术的应用与转化[1]
光大同创(301387.SZ):碳纤维产品在外骨骼机器人的应用通过先期的研发和产品化,与客户构建了友好合作关系
格隆汇· 2025-09-05 15:35
公司碳纤维产品应用进展 - 碳纤维产品已应用于外骨骼机器人领域 通过先期研发和产品化实现 [1] - 与客户构建友好合作关系 并积累技术储备和研发经验 [1] - 涉及商业机密内容将遵循信息披露要求 达到标准后在官方指定网站披露 [1]
又一外骨骼机器人公司转战人形?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9-01 21:37
公司发展背景 - WIRobotics由前三星机器人开发团队工程师李延白和金永在等人于2021年6月创立 专注于可穿戴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领域 [3] - 公司此前主要开发外骨骼机器人产品 包括WIBS工业背部支撑机器人和WIM日常行动辅助机器人 这两款产品在2024年和2025年连续两年荣获CES机器人创新奖 [3] - 公司在八个月内获得约500台商业化订单 并建立了韩国首个可穿戴机器人步态训练中心 目前正面向公众运营步行健康项目 [3] - 2024年3月完成130亿韩元A轮融资 用于加速可穿戴机器人普及 [4] - 2024年6月开设机器人创新中心 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开展合作 [4] 技术优势与积累 - 公司通过外骨骼技术积累了无与伦比的人体生物力学数据和步态分析经验 这些成为发展人形机器人的重要基础 [6] - 外骨骼核心技术包括高功率密度 高精度的关节执行器技术 可直接迁移到人形机器人关节设计 [6] - 外骨骼产品对安全性 舒适性和易用性有深刻理解 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哲学是人形机器人走向市场所必需的 [10] ALLEX机器人技术特性 - ALLEX是首款通用人形机器人 定位"全体验"机器人 能响应现实世界中的力 接触和冲击等物理刺激 [1] - 机器人上半身采用重力补偿机制 确保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 [6] - 配备15个自由度机械手 即使没有触觉传感器也能检测并响应低至100 gf的力 指尖重复精度为0.3毫米或更小 [7] - 可提供40 N的指尖力和超过30 kg的钩抓力 抓取性能堪称世界一流 [7] - 机械手重量约700克 肩部以下总重约5公斤 单手可搬运超过3公斤重量 相当于20公斤以上中型协作机器人的工作能力 [9] - 采用全新开发的超低摩擦 高负载执行器 实现与人体水平相当的适应性和力控性能 [9] - 是首款无需力传感器即可在手臂 手指和腰部进行基于力的响应的固有柔性人形机器人 [10] 商业化进展与未来规划 - ALLEX目前仍处于原型阶段 硬件尚未完成 动作需要通过单独程序手动控制 [12] - 公司已在工业 医疗康复 军事等领域建立客户基础 正尝试开发特定场景的人形机器人解决方案 [12] - 计划将ALLEX扩展为模块化平台 提供手臂 手部 身体和本体系统等独立或组合组件 [12] - 与物理人工智能初创公司RLWRLD建立战略合作 共同开发ALLEX的智能 [12][14] - 与麻省理工学院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等国内外研究机构开展合作 [12] - 自2025年8月18日推出以来 已收到多份关于研究采用和量产合作的咨询 [14] - 计划为ALLEX配备轮子提高机动性 并于2026年初推出下半身平台 [14] - 目标到2030年推出任何人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通用人形机器人平台 [14] 技术挑战 - 公司从外骨骼机器人起家 该类产品不需要处理复杂的动态平衡 但这是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难题 [15] - 如果ALLEX想要拓展下半身 公司缺乏相关技术和人才积累 需要从零开始构建或合作 [15] - 从"辅助平衡"到"自主平衡"所需的算法复杂性会呈指数级增长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