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Isaac平台
icon
搜索文档
从边缘AI到人形机器人:英伟达Jetson生态拥200万开发者,Thor平台问世
智通财经网· 2025-08-19 09:33
机器人技术堆栈开发者生态 - 机器人技术堆栈吸引超过200万开发者使用 [1] - 自2014年推出Jetson平台后形成超过150家硬件/软件/传感器合作伙伴的生态系统 [1] - 生态系统已助力7000余家客户在多行业部署边缘AI技术 [1] Jetson Thor平台技术特性 - 新一代Jetson Thor平台专为物理AI与人形机器人设计 [1] - 平台兼容主流AI框架及生成式AI模型 [1] - 与云端至边缘全栈软件形成协同效应 包括Isaac平台/GR00T基础模型/Metropolis视觉方案/Holoscan传感器工具 [1] 机器人领域战略布局 - Jetson系列从单一计算模块发展为覆盖模拟/感知/决策的多维度系统 [1] - 通过整合硬件生态与软件工具链构建从开发到部署的全流程解决方案 [1] - Thor平台发布预计强化在工业自动化和服务机器人领域的市场地位 [1]
物理AI如何变革机器人产业?英伟达与宇树、银河通用创始人闭门会全实录
36氪· 2025-08-12 11:22
英伟达的物理AI战略 - 公司正积极布局物理AI 使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汽车等自主机器具备运动技能 帮助它们理解并与现实世界互动 [1] - 物理AI将撬动万亿美元级的实体经济 制造、物流、医疗等物理产业总量达100万亿美元 是IT产业5万亿美元规模的20倍 [1][5] - 物理AI将计算力量从5万亿美元的信息市场带入100万亿美元的物理世界市场 机器人是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 [5] 中国市场优势 - 中国在物理AI和机器人领域具备独特的规模和人才优势 全球近一半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和开发者在国内 [2][6] - 中国拥有全球无可匹敌的电子制造产业和技术研发能力 为物理AI和机器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6] - 中国拥有大规模部署和测试机器人的真实场景 可快速收集数据、迭代算法 让机器人不断进化 [6] 英伟达技术平台 - 公司打造三台计算机:机器人本体计算机(如Jetson Thor)、AI工厂计算机(如DGX/HGX系统)、仿真计算机(如Isaac Sim) [6][12] - Jetson Thor专为物理世界智能推理代理打造 计算能力是上一代Jetson Orin的7.5倍 每瓦性能提升3.5倍 [7][12] - Isaac平台包括仿真框架Isaac Sim、强化学习平台Isaac Lab 以及世界基础模型框架NVIDIA Cosmos [12] 仿真技术核心作用 - 仿真是构建可靠机器人系统的唯一选择 可生成训练数据并测试安全性 避免现实世界测试的危险性 [28] - 公司通过提升仿真器精度、利用AI加速仿真、直接捕捉现实世界三种方式弥合仿真与现实差距 [32][33] - 合成数据占银河通用训练数据的99% 真实世界数据仅占1% 仿真技术是突破数据瓶颈的关键途径 [20][30] 机器人公司进展 - 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售价从9.9万元降至3.9万元人民币 新版本具备强市场竞争力 预计年底前完成量产 [10][11] - 公司机器狗A2自重37千克 持续负载达30千克 空载续航20公里 具备防尘防水性能 [13] - 银河通用G1机器人采用轮式双臂双手形态 已实现自动充电和稳定运行 达到大规模自主商用标准 [19] 技术挑战与突破 - 当前限制机器人执行复杂动作的最大因素是硬件物理极限 而非算法 [14] - 多模态大模型发展受限于数据不足 文本-图像配对数据较少 动作数据更稀缺 [36] - 人形机器人规模化部署的核心瓶颈是完成任务能力不足 需突破目标识别与定位技术 [39] 商业化前景 - 人形机器人市场产值预计三年达1万台 六年达10万台 以每台数十万元计 总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 [43] - 银河通用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签约超过100家药店 提供24小时无人药房解决方案 [21] - 公司预计到2024年底将有几十台机器人进入工厂车间实际应用 主要集中于搬运和分拣领域 [48] 行业发展趋势 - 机器人行业人员和出货量有望每年翻倍 未来十年市场规模可能超越汽车和手机产业 [43][46] - 双足设计提供更强通用性 能覆盖上半身所有可达空间 是未来发展方向 [40][41] - 硬件成本不再是商业化主要障碍 具身智能模型的泛用性和实用性成为关键挑战 [45]
深夜!暴涨、熔断!一则利好突袭
券商中国· 2025-06-26 23:23
美股市场动态 - 美股三大指数集体走高,道指涨0.66%,纳指涨0.56%,标普500指数涨0.56%,逼近历史新高 [4] - 大型科技股多数走强,英伟达涨超1.2%创历史新高,Meta、博通涨超1%,微软、亚马逊、谷歌小幅上涨 [5] - 银行股全线上涨,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集团、高盛均涨超1%,因美联储计划放宽银行杠杆率要求 [10] Cyngn股价异动 - 微型自动驾驶技术公司Cyngn股价一度暴涨超539%,多次触及熔断 [2][6] - 股价暴涨源于被英伟达博客文章提及,列为使用Isaac平台开发工业自动化的创新企业,并宣布在Automatica 2025展会上合作 [2][6] - 公司通过DriveMod软件将自动驾驶技术集成到OEM车辆,已在商业环境中运行,专注降低劳动力成本和提高产量 [8][9] 宏观经济数据 - 美国第一季度实际GDP按年率计算-0.5%,预期-0.2%,为三年来首次萎缩,进口增长37.9%和政府支出下降4.6%是主因 [12][13] - 5月耐用品订单环比初值16.4%,创2014年7月以来最大增幅,非国防飞机订单环比增长230% [14] - 6月14日当周续请失业救济人数升至197.4万人,为2021年11月以来最高,但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降至23.6万人 [16][17] 高盛市场警告 - 投资者对质量较低股票需谨慎,其上涨由空头回补推动而非企业基本面,未盈利科技股尤其面临下行风险 [20][22] - 贸易谈判期限临近可能带来不确定性,关税对通胀和企业利润的影响仍不明朗 [23] - 7月起美国经济增长前景负面,高通胀或导致经济放缓,对低质量板块伤害最大 [24]
国泰海通|机械:华为VS英伟达的人形产业布局:技术路径、生态逻辑——华为与优必选全面战略合作事件点评
核心观点 - 华为与英伟达在具身智能及人形机器人领域采取不同技术路径和生态逻辑 华为通过垂直整合聚焦工业与家庭场景 英伟达通过通用平台构建全栈生态 [1][3][4] - 华为与优必选合作将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创新向工业、家庭等场景的效率提升和落地复制 双方将开发家庭服务人形机器人及"人形机器人+智慧工厂"联合示范方案 [2] - 具身智能及人形机器人被视为中美科技竞争的主战场 华为相关生态链具有发展潜力 [1][2] 技术路径对比 - **华为模式**:以"技术-场景-供应链"三位一体实现垂直整合 依托昇腾芯片、鸿蒙系统和AI工具链 结合优必选全栈式人形机器人技术 聚焦工业与家庭场景的技术纵深 [1][3][4] - **英伟达模式**:以通用平台驱动水平扩张 通过Jetson Thor芯片+Project GR00T模型构建全栈技术栈 降低行业准入门槛 吸引波士顿动力、小鹏等合作伙伴 [3][4] 合作与生态布局 - 华为与优必选合作内容包括:建设具身智能创新中心 开发家庭服务人形机器人 打造"人形机器人+智慧工厂"示范方案 [2] - 华为生态布局:与乐聚、优必选等合作 打造"盘古大模型+昇腾芯片+人形机器人"开放平台 覆盖硬件制造、算法开发和场景落地 [3] - 英伟达生态布局:与波士顿动力、Figure AI、小鹏等合作 提供Isaac机器人平台和算力支持 构建从训练到部署的全链条生态 [3] 技术能力对比 - **AI大模型**:华为基于盘古大模型5.0开发机器人具身智能模型 英伟达Project GR00T结合大规模语言模型与视觉感知技术 [3] - **算力硬件**:华为昇腾系列AI芯片支持边缘计算 英伟达Jetson Thor计算平台基于Blackwell GPU架构 [3] - **开发工具**:华为有毕昇编译器优化硬件性能 英伟达Isaac平台提供开发工具包 [3]
英伟达机器人生态加速,万亿市场在望
Wind万得· 2025-03-22 06:35
英伟达的机器人业务布局 - 公司早期专注于GPU,逐步发展为AI时代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领导者,近年拓展至机器人领域[2] - 2014年推出机器人大脑模块Jetson TK1,2018年发布自主机器平台Isaac,2023年升级Jetson AGX Orin模块和Isaac ROS/Sim[2] - 2024年联合微软、OpenAI投资Figure,发布人形机器人通用基础模型Project GR00T[3] - 2025年GTC大会发布全球首款开源人形机器人功能模型GR00T N1,采用双系统架构(快速反应+慢速推理),支持跨平台迁移学习[3][4] - 硬件生态以Jetson系列为核心,软件生态包括Isaac平台(加速库/AI模型)和GR00T N1开源模型,合作伙伴涵盖1X Technologies、Agility Robotics等[5][6] - 展示Newton开源物理引擎和机器人Blue,体现AI从数字向物理世界延伸的能力[5] 机器人市场规模 - 公司CEO黄仁勋预测机器人产业价值10万亿美元,2030年全球劳动力缺口达5000万将推动需求[8] - 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从2025年1005.9亿美元增至2030年1786.3亿美元(CAGR 12.2%),人形机器人规模从2024年3亿美元增至2035年378亿美元[8][11] - 技术驱动:传感器、AI、运动控制等核心技术突破提升机器人自主决策能力[8] - 政策驱动:中国《"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翻番[9] - 市场驱动: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加速护理型/陪伴型服务机器人需求[9] 机器人投融动态 - 2024年以来人形机器人领域大额融资频现:逐际动力A轮1亿元/A+轮4亿元,傅利叶E轮合计8亿元[12] - 融资热度反映创业者积极进入赛道推动技术商业化,拓宽应用场景[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