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K药(Keytruda)
icon
搜索文档
资本与管线双重锚定 Sac-TMT成默沙东(MRK.US)全球管线“压舱石”
智通财经· 2025-11-04 21:33
合作核心与战略意义 - 默沙东与Blackstone达成7亿美元研发资金协议,资金将专门用于核心ADC资产sac-TMT的全球开发 [1] - 此次合作标志着中国创新药通过“全球研发+资本赋能”双重驱动,加速冲击全球重磅药物阵营 [1] - 合作模式为默沙东以sac-TMT未来的一定收益权换取融资,属于近乎“纯资金的支持”模式 [3] 默沙东的战略布局 - 协议旨在助力公司充分挖掘sac-TMT潜力,同时维持稳健的财务状况 [2] - 随着K药专利悬崖临近,默沙东对ADC药物的布局愈发坚定,sac-TMT的临床数据及与K药的协同潜力精准匹配公司战略缺口 [2] - 双方合作始于2022年,默沙东获得sac-TMT等多款ADC合作授权,总交易金额超百亿美元,创下当年中国创新药出海纪录 [2] - 默沙东已围绕sac-TMT在多个肿瘤领域开展了15项全球性III期临床研究 [2] Blackstone的资本价值认可 - Blackstone作为全球顶尖私募机构,凭借临床与商业经验已助推200余种药物上市 [3] - 此次7亿美元注资是基于对sac-TMT临床数据竞争优势与广阔市场前景的认可 [3] - Blackstone此前参与的Moderna流感疫苗、Alnylam心血管药物等项目均实现高价值落地 [3] sac-TMT的临床进展与商业潜力 - sac-TMT在中国的商业化已步入快速增长阶段,2025年半年报显示该产品在报告期内营收超3亿 [4] - 在近期ESMO会议上,sac-TMT拿下2项LBA和5项poster,是重磅报告数量最多的国产创新药之一 [4] - 默沙东明确将sac-TMT列为“具有重磅炸弹潜力”的候选产品 [4] - 按照规划,2027年起该产品将迎来多项全球III期临床试验数据披露 [4] 协议具体条款 - 根据协议,黑石将向默沙东支付7亿美元资金,专门用于资助sac-TMT在2026年预计产生的部分开发成本 [2]
默沙东联手Blackstone,7亿美元加速科伦博泰生物-B授权产品Sac-TMT的全球开发
智通财经· 2025-11-04 20:58
融资交易核心 - 默沙东于11月4日针对芦康沙妥珠单抗(sac-TMT)启动专项融资,从Blackstone获得7亿美元资金,用于该产品2026年的全球开发 [1] - 默沙东保留sac-TMT的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全部决策权与控制权,并以该药物未来的部分收益权换取本次融资 [1] - 此次融资动作罕见,反映出默沙东对该产品的高度重视 [1] 产品背景与战略重要性 - Sac-TMT是2022年科伦博泰生物-B授权给默沙东的重磅ADC药物 [1] - 随着Keytruda(K药)专利悬崖临近,默沙东持续加码ADC赛道,已与科伦博泰、第一三共等企业达成百亿美元规模的合作 [4] - 默沙东管线中其他ADC药物进展不及预期,例如HER3-DXd的全球III期临床未能突破关键终点,导致上市申请被撤回 [4] - Sac-TMT因此成为默沙东ADC战略布局中至关重要的资产,被视为肿瘤布局中的“压舱石” [4][5] 临床进展与数据表现 - Sac-TMT已率先在中国获批,并在近期ESMO大会上获得2项LBA(含一项重磅主席论坛报告)和5项海报展示,成为重磅报告最多的国产创新药之一 [4] - 该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等领域展现出突破性疗效,其与K药的联合方案在前列腺癌等领域成功打破了K药的治疗瓶颈 [4] - 默沙东已围绕sac-TMT在肺癌、乳腺癌、胃癌、妇科肿瘤等多个领域开展了15项III期全球性临床研究 [5] - 根据2025年ASCO投资者交流会信息,2027年至2029年间,sac-TMT将有9项III期临床试验数据集中披露 [5] 投资方视角与市场前景 - Blackstone的投资反映了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独到眼光,其过往案例包括通过战略融资推动siRNA疗法英克司兰上市,该药已成为诺华管线核心资产,今年销售额将突破十亿美元 [6] - 此次合作体现了Blackstone对sac-TMT潜力的深刻洞察,愿意通过资金支持加速其全球开发进程 [6] - 该中国原研药物正快速推向全球市场,有望成为全球肿瘤治疗的基石产品,市场空间广阔 [6]
最新世界500强出炉:沃尔玛稳坐第一,还有这些最赚钱制药公司
第一财经· 2025-07-29 22:45
世界500强总体情况 - 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营业收入总和达41.7万亿美元,占全球GDP超三分之一,同比增长1.8% [1] - 上榜门槛从321亿美元微增至322亿美元 [1] - 上榜公司净利润总和同比增长0.4%至2.98万亿美元,资产总额和净资产总额均创历史新高 [1] 零售行业表现 - 沃尔玛连续12年蝉联榜首,亚马逊保持第二,国家电网、沙特阿美、中国石油分列第三至第五 [3] - 沃尔玛Q1财季总营收1656亿美元(同比+2.5%),营业利润71.35亿美元(同比+4.3%),山姆会员店和电商板块为增长核心 [4] - 家乐福、乐购、麦德龙分别排名第113、129、477位 [4] 能源与电力行业 - 国家电网连续第二年位居全球第三,特高压输电和智能电网技术领先,加速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6]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排名第六,山东黄金集团为新上榜中国企业(第465位),受益于2024年黄金价格上涨 [6] 制药行业动态 - 最赚钱50强中制药企业占3家:默沙东(利润171.17亿美元)、诺和诺德(146.44亿美元)、强生(140.66亿美元) [8][9] - 默沙东利润同比激增45.9倍,Keytruda销售额达294.82亿美元(占营收46%);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系列销售额293亿美元(同比+38%) [9] - 2025年Q1司美格鲁肽以78.64亿美元销售额超越Keytruda(72亿美元)成为新"药王" [10] - 广药集团为唯一上榜中国药企,2024年营收351.64亿美元(同比-3.2%),利润3.17亿美元(同比-2.3%) [11] 制药企业新增与变动 - 安进新上榜(营收334.24亿美元,同比+18.6%),但利润下降39.1%至40.9亿美元 [11] - 制药企业总数增至15家,诺华退出,默沙东、诺和诺德新晋 [8][9]
医药生物行业跟踪周报:2030年GLP-1有望为1000亿美金“药王”,关注博瑞医药、歌礼制药、信达生物等-20250727
东吴证券· 2025-07-27 22:4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医药生物行业投资评级为增持(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GLP - 1药物加冕“药王”,2030年销售额有望突破1000亿美金,未来减重药物发展方向分为Amylin联用GLP - 1、口服、减脂增肌三大赛道,建议关注博瑞医药、歌礼制药等 [2] - 本周医药板块持续大涨,底部资产医疗服务、医疗器械等涨幅更大,创新药出现明显分化,看好的子行业排序为创新药>科研服务>CXO>中药>医疗器械>药店等 [1][1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本周及年初至今各医药股收益情况 - 本周、年初至今A股医药指数涨幅分别为1.9%、18.8%,相对沪深300的超额收益分别为0.2%、14%;本周、年初至今恒生生物科技指数涨跌幅分别为0.7%、83%,相对于恒生科技指数跑赢 - 1.8%、56% [1][12][55] - 本周A股医疗服务(+6.7%)、医疗器械(+4.4%)股价涨幅较大,生物制品(+1.8%)、中药(+1.4%)及医药商业(+1.8%)等股价涨幅相对较小 [1][12][55] - 本周A股涨幅居前海特生物(+46%)、振动制药(+42%)、塞力医疗(+31%),跌幅居前永安药业(-13%)、力生制药(-13%)、首药控股(-13%);本周H股涨幅居前奥星生命科技(+153%)、中国智能健康(+60%)、创胜集团(+45%),跌幅居前大健康国际(-17%)、顺腾国际控股(-17%)、富森药业(-8%) [1][12][55] - 具体配置建议看好的子行业排序为创新药>科研服务>CXO>中药>医疗器械>药店等,并给出不同角度的具体标的选择思路 [12] GLP - 1药物相关情况 司美格鲁肽销售额首超K药,WHO拟将GLP - 1纳入肥胖治疗指南 - 2025年一季度司美格鲁肽销售收入78.64亿美元,首次超过K药成为新“药王”,替尔泊肽2025Q1销售额61.5亿元 [17] - WHO计划于2025年9月正式发布基于GLP - 1的疗法治疗成人肥胖症的新指南,有望推动GLP - 1类药物销售 [17][18] Amylin为下一风口,重点关注博瑞医药等 - 胰淀素(Amylin)有抑制胃排空、控制食欲等功能,目前仅阿斯利康普兰林肽上市,多家大MNC布局Amylin彰显其潜力 [19] - 礼来、罗氏等公司的Amylin相关管线有一定减重数据,Amylin与GLP - 1联用具备想象空间 [20] - 全球在研Amylin管线仅27条,国内博瑞医药等三条管线处在临床前阶段,博瑞医药管线布局全面且有联用潜力,建议关注 [21] 口服以小分子、多靶点多肽为主要方向,建议关注歌礼制药、博瑞医药 - 小分子可分为礼来路线与辉瑞路线,歌礼ASC30具备独特给药方式潜力,起效更快,疗效有望超越礼来Orforglipron [23][24][26] - 口服多肽向多靶点迭代,递送技术或为开发重点,博瑞医药BGM0504片剂IND申请获受理,有望年内进入临床1期,且其所有管线均有机会开发成口服 [29][30][31] 研发进展与企业动态 创新药/改良药研发进展(获批上市/申报上市/获批临床) - 7月24日,拜耳的BAY 2927088在国内申报上市,用于治疗特定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成人患者 [37] - 7月21日,强生向FDA提交Icotrokinra的上市申请,用于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 [37] - 7月24日,艾力斯的甲磺酸伏美替尼片申报新适应症,针对EGFR exon 20ins非小细胞肺癌,已纳入优先审评 [3][51] 仿制药及生物类似物上市、临床申报情况 - 本周有阿达帕林凝胶等仿制药已上市,阿法骨化醇滴剂等申请上市,冻干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等申请临床 [43][45][49] 重要研发管线一览 - 7月16日,苏中药业和迈度药物启动苏特替尼的首个III期临床 [51] - 7月22日,Abivax的Obefazimod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两项III期研究达到主要终点 [51] - 7月22日,齐鲁制药启动QLS31905的首个III期临床试验 [51] - 7月21日,阿斯利康III期FLAURA2研究最终总生存期分析取得积极结果 [51][52] 行业洞察与监管动态 - 7月22日,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发布《生物类似药药学相似性研究的问题与解答》 [54][56] - 7月22日,药审中心公示已上市药品ω - 3鱼油脂肪乳注射液说明书增加儿童用药信息的相关内容 [54][56] 行情回顾 医药市盈率追踪 - 截至2025年7月25日,医药指数市盈率为37.98倍,环比上升0.73倍,低于历史均值0.44倍;医药指数盈利率溢价率为181.2%,环比上升2.9%,高于历史均值0.7% [58] 医药子板块追踪 - 本周A股医疗服务上升7%,优于其他子板块,医药板块持续大涨,底部资产涨幅更大,创新药分化 [61] 个股表现 - 本周A股涨幅居前海特生物等,跌幅居前*ST苏吴等;2025年年初至今涨幅居前舒泰神等,跌幅居前普利退(退市)等 [66]
药价比欧洲贵5-10倍,美国“天价药”背后“操盘手”是谁?
美国药价形成机制 - 美国药品价格远高于其他国家,同一药品在美国售价是欧洲的5-10倍[2][22] - 药品定价涉及政府医保(B部分和D部分)、商业保险和自费三个渠道,不同渠道定价机制不同[23][35] - 药企设定挂牌价(公开价格)和实际净价(保密折扣价),GLP-1类药品毛价和净价差距可达50%[28][30] - 政府医保B部分(医疗机构用药)价格保护强,折扣少;D部分(处方药)外包给商业保险公司,折扣较大[35][36] - 商业保险渠道通过产品包(bundle pricing)谈判,议价权取决于药企产品优势和竞争状况[34][35] 药价改革困境 - 特朗普2023年5月签署行政命令要求药品降价30%-80%,但因缺乏法律授权和具体方案,药企股价不降反升[9][10][12] - 2003年立法规定美国政府不能直接与药企谈判药价,基于保护商业独立运作的哲学[12][17] - 药企通过政治捐献在国会保持强大影响力,保护药价以维持美国医疗创新高地地位[20] - 医药行业支撑庞大产业体系和就业,全球收入占比35%-80%,美国人口仅占世界5%[20] - 拜登政府IRA法案首次引入药品谈判机制,但仅针对上市9-13年的药品[71][77] 全球药价对比 - 欧洲药价平均比美国低30%,部分药品如GLP-1在欧洲仅50-100欧元,是美国价格的5-10%[51][53][55] - 中国通过带量采购大幅降低仿制药价格,创新药谈判使肿瘤药价格降至15-20万人民币/年[64][66][67] - 美国学习中国医保谈判系统,但选择已上市药品而非新药进行谈判[71] - 药企采用全球区别定价策略,如吉利德丙肝药在美国8万美元/疗程,在中国降至2000美元[95] - 罕见病药和肿瘤药欧美价差较小,如Zolgensma基因疗法在欧洲和美国价格相近[58] 药品福利管理机构(PBM)角色 - 三大PBM(CVS、UnitedHealth、Cigna)控制约80%美国处方药市场[140] - PBM作为中间商获取30-50%的药品价格差价,成为药价体系中最强势但最不透明的环节[133][141] - PBM存在的商业逻辑是整合分散的医保需求,提高与药企的议价权[137] - PBM与上下游(医保、药店)整合产生潜在利益冲突问题[140] - 部分大公司(沃尔玛、亚马逊)尝试直采模式绕过PBM,加州等州立法要求PBM披露回扣[148][149] 医药行业特点 - 研发新药平均成本约10亿美元,折算失败项目后行业平均回报率约20%[73][88] - 药品收入曲线呈爬坡形态,最赚钱阶段在上市后期,价格谈判影响投资回报[76] - 美国拥有全球最大医药市场(规模是中国的2倍)、顶尖生命科学学术体系和FDA监管体系[105][110] - 中国生物医药崛起得益于庞大患者基数、高水平临床资源和"干净"的患者群体[113] - 丙肝治愈药和GLP-1减肥药等案例显示药品定价需平衡短期患者利益和长期创新动力[45][91]
同样的药,在美国的售价为何是欧洲的5-10倍?
虎嗅APP· 2025-07-24 17:42
核心观点 - 美国药品价格远高于欧洲市场5-10倍,形成机制复杂涉及多方博弈[3][13] - 政府无法直接干预药价源于2003年立法限制,体现美国保护商业独立运作的哲学[8][9] - 药企高定价包含研发成本补偿逻辑,行业平均回报率约20%但存在存活者偏差[45][49] - PBM作为中间商收取30-50%差价,三大机构控制80%处方药市场但透明度低[77][81] - 全球药价差异显著,欧洲采用政府谈判机制,中国通过带量采购实现仿制药降价[40][42] 药品定价机制 政府渠道 - Medicare分为B部分(诊所注射)和D部分(家用处方药),B部分价格保护更强接近挂牌价,D部分通过商业保险公司谈判折扣较大[13][24] - 政府医保B部分药企利润较高,如肿瘤静脉注射药物Keytruda等几乎不给折扣[26] - D部分实际支付价可能低至挂牌价50%,如GLP-1类减肥药[17][21] 商业渠道 - 采用产品包谈判模式(bundle pricing),药企通过优势产品换取新药折扣空间[23] - 竞争产品上市会迫使折扣加大,如GLP-1市场出现礼来替尔泊肽后诺和诺德让步[23][29] - 罕见病药物议价权极高,如Reata口服药定价40-50万美元/年[26] 自费渠道 - 患者支付全额挂牌价,理论利润最高但实际销量有限[25] - 极端案例如诺华基因疗法Zolgensma定价212万美元/针[27] 全球药价差异 欧洲市场 - GLP-1在丹麦本土售价仅50-100欧元,相当于美国5-10%[35] - 重症药物价差较小,如肿瘤药和SMA基因治疗药物[36] - 采用QALY质量调整生命年定价标准,约3-4万美元/年[51] 中国市场 - 仿制药通过带量采购实现价格突破,如部分品种降价超90%[40] - 创新药定价趋向15-20万人民币/年水平,通过医保谈判扩大可及性[42] - 特殊案例如吉利德丙肝药医保谈判后降至2000美元(美国3%)[54] 行业生态与创新 研发投入 - 平均单个药物研发成本约10亿美元(含失败成本)[27] - 临床开发策略受政策影响,如小分子药9年谈判期限改变肿瘤药开发路径[46][48] - 美国NIH年拨款400亿美元支持基础研究,形成产学研闭环[58] 定价策略 - 参照系定价普遍,如替尔泊肽参照司美格鲁肽1000美元/月基准[16][29] - 医疗经济学定价应用于突破性药物,如吉利德丙肝药定价8万美元/疗程[52] - 生命周期管理关键,专利过期后仿制药冲击价格[40] PBM体系 运作机制 - 三大PBM(CVS/Cigna/UnitedHealth)控制80%处方药流通[81] - 通过需求整合获取议价权,但实际差价分配不透明[77] - 存在上下游整合导致的利益冲突,如CVS拥有药店网络[82] 改革方向 - 直采模式探索者包括沃尔玛、亚马逊等零售巨头[88] - 加州等地立法要求披露回扣信息提高透明度[88] - 行业认为砍掉PBM可能导致议价效率下降[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