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

搜索文档
人体细胞会通过变形修复伤口
科技日报· 2025-08-20 09:13
细胞自我修复机制研究 - 人体细胞通过改变自身形状来闭合伤口裂缝 根据裂缝曲率和内部结构组织方式发生弯曲或拉伸 [1] - 上皮细胞覆盖人体内外表面 形成保护屏障 防止物理损伤 病原体入侵及水分流失 [1] - 上皮细胞在营养吸收 废物排除以及产生酶和激素等物质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1] 内质网形状变化机制 - 当伤口裂缝呈凸曲线时 内质网形成管状结构 当呈凹曲线时则形成扁平片状结构 [1] - 凸曲线边缘通过"爬行"运动伸展宽扁膜结构填补裂缝 凹曲线边缘通过"束线"运动收缩边缘闭合裂缝 [1] - 内质网能根据裂缝边缘曲率重新组织自身 决定上皮细胞迁移模式 [1]
在航天强国建设中书写“东极传奇”
科技日报· 2025-08-20 09:13
"黑龙江正全力打造国家级航空航天产业集群,佳木斯作为'排头兵',必将在航天强国建设中书写 更多'东极传奇'。"8月19日,第三届佳木斯卫星产业发展大会暨商业航天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会议举行, 黑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赵荣国在会上表示。 从政策发布到联盟授牌,从项目签约到战略研讨,一系列务实举措让"东极航天城"的蓝图愈发清 晰。 区位禀赋 产业生态渐成型 "佳木斯地处北纬45度至48度,与新疆喀什、海南三亚构成的'空间大三角',纬差分布均匀、测控 数据丰富,每日最多可接收6.5轨卫星过境信号,是布局卫星测控地面站的绝佳区位,也是佳木斯发展 卫星产业的核心底气。"现场,佳木斯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铁的推介掷地有声。 在大会核心环节的签约仪式上,抚远市、前进区等与上海垣信、中科星图等企业的签约落笔有声, 涵盖卫星测控地面站建设与扩容、遥感数据应用平台、"航天+农业"示范推广等重点领域。 株洲太空星际卫星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孙承志介绍,公司将在此建设数据中心,降低传输成 本,并设立二级运控中心,可直接指挥卫星,让卫星实施拍摄计划,从而使需求获取、指令生成及上 星、数据落地及用户应用的产研用闭环成为现实。 陕西星邑空间技术有限公 ...
破解人脑独特性的关键DNA片段发现
科技日报· 2025-08-20 09:13
研究团队将目光聚焦于人类基因组中一类特殊区域——人类加速区(HAR)。这些区域在人类进 化过程中积累了异常多的基因突变。他们推测,正是这些快速演变的HAR区域,帮助人类获得了区别 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独特特征。 在众多HAR区域中,HAR123脱颖而出。研究表明,这个DNA片段实际上是一个转录增强子,能够 精确调控基因的开启程度和时间。具体而言,它既能促进神经祖细胞(产生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细 胞)的发育,又能调控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比例。这种精妙的调控机制,最终造就了人类独有 的"认知灵活性",即更新替代旧有知识的能力。 科技日报北京8月19日电 (记者刘霞)究竟是什么让人脑与众不同?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研究 团队发现了一个名为HAR123的小型DNA片段,这将是解开人类大脑独特性之谜的关键。相关研究成果 发表于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 最新研究表明,HAR123并非普通基因,而是一个精妙的"大脑发育调控器"。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 的指挥家,精确指导脑细胞的生成方式和比例分配。值得注意的是,人类版本的HAR123与黑猩猩的表 现大相径庭,这种差异可能赋予了人类更强大的思维和学习能力。 实验显示,在培养皿中 ...
多学科协同赋能石窟寺保护
科技日报· 2025-08-20 09:13
石窟寺水害治理技术 - 大足石刻采用多学科协同水害治理工程 通过精细地质勘察手段明确渗水补给源和渗流路径 使用地质雷达 高密度电法 钻孔摄像和电磁波CT等多种方法[1] - 首次引入水电工程领域的帷幕灌浆技术 局部封堵地下水渗流路径使其改向 有效防止裂隙水流向文物本体[1] - 工程结束后五年跟踪监测显示 卧佛表面原渗水点不再出水 造像本体盐析现象明显减轻 治理效果显著[1] 文物保护技术应用原则 - 多学科技术应用需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低限度干预原则 确保文物保护措施有效实施[2] - 技术移植需进行扎实前期试验 筛选与文物本体兼容 耐久 环保的复合灌浆材料并明确使用条件[2] - 科技发展为文物古迹保护提供新可能 但需考虑文物珍贵性与不可再生性特点[2] 多学科协同保护体系 - 石窟寺保护涉及多领域多学科交叉融合 需要考古调查 病害评估 生物防治 修复材料研究等多工种协同发力[3] - 保护理念从抢救性保护转向预防性保护 由文物本体安全扩展至本体和文物环境综合保护[3] - 敦煌研究院改造洞窟门结构 通过调整开合方法和材质工艺来优化洞窟微环境保护[3] 科研平台与人才培养 - 建成文化遗产领域全气候大型物理仿真模拟平台——多场耦合环境模拟实验室 可模拟风沙雨等恶劣自然条件下文物劣化情况[4] - 遗产保护需要多学科背景人才 大学应提供跨学科学习实践机会 探索文理融合教育机制[4][5] - 通过国际专家交流互相借鉴学习 中国形成从理念到研究的完整保护方案并获得国际认可[5]
【科技日报】科研人员发现千叶蓍抗神经炎症关键成分
科技日报· 2025-08-20 09:08
核心观点 -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发现千叶蓍中的倍半萜类成分具有抗神经炎症活性,为开发治疗神经炎症疾病的天然先导化合物提供研究基础 [1] - 千叶蓍在传统医药中用途广泛,包括治疗胃肠疾病、肝胆疾病、高血压等,并具有促进伤口愈合和缓解皮肤炎症的作用 [1] - 科研人员从千叶蓍中分离出16个倍半萜,其中12个为新化合物,并通过高分辨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确定了其结构和构型 [1] - 5个化合物在实验中显示出抑制一氧化氮分泌的效果,其中1个化合物的活性接近地塞米松 [2] - 愈创木烷型倍半萜内酯被确定为千叶蓍抗神经炎症活性的关键成分 [2] 研究进展 - 科研人员利用脂多糖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模型测试了化合物的抗神经炎症活性 [2] - 实验结果显示,部分化合物对一氧化氮分泌的抑制效果显著,接近已知药物地塞米松的活性水平 [2] 传统医药价值 - 千叶蓍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被用于治疗胃肠疾病、肝胆疾病、高血压、呼吸道感染等 [1] - 其药用价值还包括促进伤口愈合和缓解皮肤炎症 [1] 化合物发现 - 从千叶蓍中分离出16个倍半萜,其中12个为新化合物 [1] - 通过高分辨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确定了这些化合物的平面结构和绝对构型 [1] 活性成分 - 愈创木烷型倍半萜内酯被确定为千叶蓍抗神经炎症活性的关键成分 [2] - 5个化合物在实验中表现出抑制一氧化氮分泌的效果 [2]
动物实验显示:电流重塑角膜技术能有效矫正视力
科技日报· 2025-08-20 08:36
研究人员此次探索的是一种名为"电—机械重塑"的方法,其原理是许多富含胶原蛋白的组织(包括角 膜)依靠带相反电荷分子的吸引力维持形态,当在组织中施加电流时,会改变其pH值,使这些分子间 的吸引力暂时减弱,从而让组织变得柔软可塑。当pH值恢复后,组织则固定在新形态上。 实验中,12只兔眼中有10只模拟了近视情况。结果显示,这些"近视眼"在处理后均达到了预设的聚焦效 果,意味着其恢复了清晰视力。同时,研究人员通过严格控制pH值梯度,确保角膜细胞在处理后仍能 存活。进一步实验还表明,该方法能逆转部分由化学损伤造成的角膜混浊,而这一病症目前只能通过角 膜移植治疗。 尽管初步成果令人鼓舞,但研究人员强调,实验仍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下一步,他们将测试该方法在 不同类型屈光不正(如远视和散光)中的适用性。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不少人选择通过LASIK等激光矫正技术矫正视力。但这种手术需切削角膜组织,存在一定风险。美国加 州大学尔湾分校研究人员正在探索一种通过电流重塑角膜,而不是切割角膜的"去激光化"视力矫正新技 术。相关成果18日在美国化学会秋季年会上公布。 在最新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制作了特殊的铂金"隐形眼镜"。它们既能 ...
应对万物互联趋势加剧和数据需求激增 “曲线球”系统可绕障传输超高频信号
科技日报· 2025-08-20 08:34
然而,如何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实时选择并优化最佳弯曲路径,仍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团队此次 引入神经网络,构建了一个能够快速适应环境变化的智能系统。其工作方式类似于职业篮球运动员的投 篮决策:运动员不会在每次投篮时进行复杂计算,而是依靠经验判断出手角度和力度。同时,团队开发 了一个高保真模拟器,使神经网络能够在虚拟环境中高效学习,适应各种障碍布局和动态变化。 最终,实验验证了该技术的可行性——超表面天线能够精细引导波束方向和形态,实现对信号路径的主 动调控。 这项工作解决了一个长期阻碍高频无线通信在动态环境中落地的关键问题。团队展望,随着技术进一步 发展,未来的发射器将能智能导航最复杂的环境,为沉浸式虚拟现实、全自动驾驶交通等目前仍难以实 现的应用,提供超高速、高可靠的无线连接支持。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创新"曲线球"系统,可高速稳定传递超高频信号。这一神经网络 系统,能够动态塑造无线信号的传输路径,就像"曲线球"一样绕过障碍物,从而维持稳定、高速的通信 连接,可应对万物互联趋势加剧和数据需求激增难题。该研究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通讯》杂 志。 超高频信号,尤其是位于 ...
先导编辑与碱基编辑双线出击 基因编辑治疗脑疾病曙光初现
科技日报· 2025-08-20 08:31
基因编辑技术突破 - 美国哈佛大学与杰克逊实验室联合团队运用先导编辑技术在小鼠模型中实现85%的儿童交替性偏瘫致病基因突变修正率 [1][2] - 经过治疗的小鼠癫痫发作频率显著降低 生存期延长两倍多 运动与认知能力明显改善 [2] - 中国上海交通大学与复旦大学团队通过碱基编辑技术成功逆转MEF2C突变小鼠行为异常 恢复多个脑区蛋白水平 [1][2] 技术优势与验证 - 基因编辑技术具备精准修复能力 可避免外源基因过量表达及错误神经元表达引发的副作用 [3] - 先导编辑技术通过单次脑部注射实现治疗 检测到微乎其微的脱靶效应 安全性与可行性获验证 [3] - 同步修正5种突变(包括4种最常见AHC致病突变)证明技术广泛适用性 [3] 临床转化挑战 - 脑部治疗需依赖腺相关病毒9载体突破血脑屏障 但高剂量可能引发致命免疫反应 [4] - 科学家正改良病毒载体以实现低剂量高效递送 并探索非病毒递送方案 [4] - 碱基编辑疗法治疗雷特综合征的人体临床试验预计需3-5年时间启动 [4] 行业发展瓶颈 - 基因疗法研发周期漫长且生产工艺复杂 导致美国生物技术产业面临资本寒冬 [5] - 投资者对基因疗法领域望而却步 资金支持成为实验室外最大阻碍 [5]
南网宝池储能站充放电量突破1亿千瓦时
科技日报· 2025-08-19 19:14
项目运营表现 - 截至8月15日宝池储能站充放电量突破1.03亿千瓦时 累计启动272次 长期保持单日"两充两放"高频次调用 [1] - 迎峰度夏期间电站每天高功率运行 相当于为电力系统增加40万台家用空调同时开启的调节能力 [1] - 电站占地50亩 规模达200兆瓦/400兆瓦时 配备52套可独立接受电网调度的储能系统 [1] 技术创新与突破 - 全球首套构网型钠离子储能系统在站内投用 支持慢充慢放/快充慢放/快充快放等多种工作模式 [2] - 应用5种差异化构网型储能技术路线 创下全球最大单机高压直挂式构网型储能系统等多项世界第一 [1] - 首次实现锂/钠两种电力储能材料同站性能对比 钠离子电池运行性能达到预期 [1][2] 电网支撑作用 - 有效保障新能源高占比电网稳定运行 助力周边30多个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厂站绿电稳定接入电网 [1] - 云南新能源装机突破6800万千瓦 电网渗透率接近70% 宝池储能站为高波动性电网提供关键调节能力 [2] - 项目作为新型储能试点示范平台 推动构网型储能技术由示范迈向成熟应用 [1][2]
我国天然气提氦技术取得新突破
科技日报· 2025-08-19 16:54
公司技术突破 - 自主研制低温精制及脱氖装置完成工程验收 产出氦气纯度达99.99997%且氖气杂质含量低于0.3ppm [1] - 实现国内首套从天然气中提取6N9级超纯氦气的装置 标志低丰度天然气提氦领域重大突破 [1] - 首创新型联合法提氦工艺体系 创新融合脱氢/膜分离/变压吸附/低温精制四阶耦合工艺 [1] 装置运行效能 - 装置支持24小时不停机连续运行 年提取高纯氦气量达40万立方米 [2] 行业战略意义 - 氦气为不可再生战略资源 具有超低温特性和化学惰性 被誉工业血液 [1] - 氦气在大科学装置/尖端医疗/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