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华社
icon
搜索文档
新华全媒+丨推动中阿贸易投资合作取得新进展——第七届中阿博览会亮点前瞻
新华社· 2025-07-25 22:04
中阿贸易投资合作现状 - 2024年中阿贸易额达4074亿美元,同比增长2.3%,中国连续多年保持阿拉伯国家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1] - 沙特白虾、突尼斯橄榄油、苏丹芝麻、埃及鲜橙等阿拉伯国家产品在中国市场受欢迎[1] - 中国企业在埃及、阿联酋和沙特等国建设多个产业园区,助力阿拉伯国家经济多元化转型[1] - 阿拉伯国家主权财富基金和企业积极在华投资石化、新能源和科技等产业[1] - 中国企业参与阿拉伯国家工程建设,项目领域从传统房建、路桥向高铁、电站、输油管线、通讯、港口等高科技领域拓展[1] 新兴领域合作进展 - 中阿双方拓展电子商务、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合作[2] - 中国企业在阿拉伯国家搭建5G商用网络,提升当地信息化水平[2] - 中国电商平台进入摩洛哥、沙特、埃及等国市场[2] - 本届博览会新增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展区,中国电信、联通、华为等企业展示人工智能发展成果[3] - 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网等世界500强企业展示风、光、水、氢等能源最新发展成果[3] 第七届中阿博览会亮点 - 举办"1+2+6+8"系列活动,包括开幕式、阿联酋主宾国活动、新疆主题省活动、6大展区和8场分项活动[2] - 首次引入中国—阿拉伯国家银行联合体理事会会议、境外园区和基础设施投资推介活动、"丝路电商"合作创新发展大会[3] - 新设中阿气象技术交流会客厅、标准化及知识产权对接交流、新品首发首秀、"一带一路"美食品鉴等活动[3] - 已有42个国家、30个省(区、市)及港澳台500多家机构和企业报名参展,西藏、澳门首次搭建形象展[3] - 阿盟秘书处等11个国际组织、约旦商会等73家国外商协会企业确认参会,中国交建、中国银行等400余家中方企业参会[4] 合作成果与机制 - 将发布《中阿经贸关系发展进程2024年度报告》等5项成果,举办40多场经贸对接活动,已征集合作意向125个[4] - 中国贸促会与阿拉伯19个国家45个对口机构签有合作谅解备忘录,构建中阿工商合作机制[4] - 阿拉伯农工商总联盟等21个国家22家境外商协会和70家企业确认参会,中方120余家商协会和企业将签署合作项目[4] - 自2013年以来,中阿博览会已成功举办六届,共有7500多家国内外企业参会参展,推动中阿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5]
新华时评丨守护好文化遗产,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
新华社· 2025-07-25 21:56
文化遗产是文明的具体物证与集中展示,可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突破民族、信仰等认知藩篱,凝聚全 人类的普遍心愿与共同价值。中国一直倡导各国携手以敬畏之心守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秉持"保护 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以博大胸襟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推动世界文明交 流互鉴。 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每一处文化遗产都标注创造之美。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世界,循文化 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潮流,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进步。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文明薪火,各美其 美、美美与共,既使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 艳,必能推动人类文明共同发展进步。 (新华社郑州7月25日电) 7月25日,在河南郑州举办的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上,由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课题组撰写的《共 同守护人类文明瑰宝——新时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与实践》智库报告面向全球发布。报告全面梳 理新时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实践,在学理层面提炼出文化遗产保护"OPEN"创新范式,深入诠释 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世界意义。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瑰宝,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文化遗 ...
北京迎入汛来最强降雨天气过程 防汛部门积极应对
新华社· 2025-07-25 21:49
降雨情况 - 北京从7月24日开始出现明显降雨,截至25日8时全市平均降雨量55.3毫米,已达到暴雨量级 [1] - 密云、平谷、顺义、通州、大兴、房山等区的部分地区达大暴雨 [1] - 预计25日北京市仍有明显降雨,傍晚至夜间为明显降雨时段,累计雨量为中到大雨 [2] - 门头沟、房山、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平谷的部分地区可达暴雨 [2] - 26日至27日仍有雷阵雨天气,西部和北部地区相对明显,短时雨强较大 [2] 应对措施 - 北京市水务系统8000余人在岗值守 [1] - 提前落实市属水务在建工程停工工作,做好人员及设备撤离 [1] - 封闭全部山洪沟道 [1] - 城区河道提前实施"西蓄、东排、南北分洪"调度,减少城区防洪排涝压力 [1] - 17座再生水厂提前开始大水量抽升处理,为管网腾容共计17万立方米 [1] - 城市河湖水系及北运河实施预泄调度,累计预泄腾容785万立方米 [1] - 水务部门累计核实积滞水点位42处,均已全部处置完毕 [1] - 对253个重点部位进行巡查排查,及时清理河湖垃圾,劝阻不安全行为 [1] 影响与提示 - 降雨天气对25日(周五)晚高峰交通将造成不利影响 [2] - 短时强降雨可能导致低洼地区和部分路段出现道路积水 [2] - 降雨期间路面湿滑,能见度下降,驾车出行注意交通安全 [2] - 山区强降雨可能诱发山洪及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2]
新华时评·年中经济观察丨充分释放财政政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效能
新华社· 2025-07-25 21:36
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关键工具。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财政政策在很多国家宏观 调控工具箱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成为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的关键手段。 积极发挥财政政策护航经济"稳"的重要功能。赤字水平和赤字规模均为近年最高,上半年新增地方政府 专项债券发行超2万亿元,下达162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中央金融机构注资 特别国债发行,债务置换政策落实落细……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今年我国财政政策从"积极"转 向"更加积极",政策力度更大、强度更高,在扩投资、促消费、防风险等方面持续发力。展望后续,国 际环境仍然复杂多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要根据形势变化和经济情景变化相机抉择、"开准药 方",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用好用足。 (新华社北京7月25日电) 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14万亿元,同比增长3.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4504万亿元,同比 增长9.2%……25日发布的财政收支"半年报"显示,财政加大支出强度、优化支出结构,彰显财政政策持 续加力、更加给力。 积极发挥财政政策推动发展"进"的关键作用。持续强化对教育和科技的支持,上半年教育、科学技术支 出同比增长5.9%、 ...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冷凉蔬菜“热”出圈 高原种出致富“绿”
新华社· 2025-07-25 21:35
日前,"活力中国调研行"记者团走进青海省海东市,发现高原的冷凉蔬菜,正凭借独特自然禀赋与产业创新走俏市场。 颜色鲜亮的彩椒、个头饱满的西蓝花、青翠欲滴的西生菜……这些产自高原的蔬菜,不仅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餐桌上的"新宠",还远销海外, 带动高原群众增收致富。 青海的冷凉蔬菜能"走红",首先源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青海年均气温仅3.4℃。昼夜温差达15℃以上的冷凉气候,为蔬菜提供了适宜的生 长环境。"乐都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主任马国业说,这样的气候条件降低了病虫害发生率,还延长了蔬菜生长周期,让蔬菜糖分积累更足、口感更 脆嫩。 在乐都区,记者跟随马国业参观了蔬菜大棚。依托设施农业发展,大棚内可实现一年内多轮种植。据介绍,大棚设施的部分建设成本由菜篮 子专项资金承担,且冷凉蔬菜经济效益好,种植户一年内即可收回成本。 马国业拿起一个彩椒说:"我们种植的彩椒口感爽脆、颜色鲜亮,在俄罗斯和中亚多国市场颇受欢迎,售价每斤达30元。" 7月23日,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的蔬菜大棚内,工人正在工作。新华社记者 齐芷玥 摄 互助土族自治县的露地蔬菜基地同样繁忙。互助县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朱安香介绍,紫甘蓝、红西芹、西生菜等冷凉蔬菜深 ...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风采丨网信先锋何元智
新华社· 2025-07-25 21:09
她,就是信息支援部队某研究所研究员何元智,一位矢志科研报国强国的网信先锋。 作为我国卫星通信事业从弱到强的亲历者,她深耕卫星通信领域30余载,瞄准网信科技前沿,紧贴备战 打仗急需,大胆创新,奋力攻关,带领团队自主设计并研制建成我国新一代某型通信系统,为我军网信 体系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海拔5000多米的风雪高原,边关哨所的积雪没到膝盖。 为了确保装备在极端环境下依然可靠,她跋山涉水来到祖国边陲,实地验证装备性能。 漫天风雪中,她踩着战士们踩出的雪窝艰难前挪,每挪一步,腿都像灌了铅,太阳穴突突直跳。 她很想停下来,可抬眼望去,替她背着实验装备的战士仍在风雪中顽强前行。 强烈的高原反应让她头痛欲裂,如针扎般刺痛着她的神经,那时,她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装备 做得更加轻便,绝不能给战士们增添负担。 回到实验室,她带领团队日夜攻关,终于研制出轻巧可靠的手持终端。从此,无论是雪山之巅还是海岛 礁盘,官兵们只需轻按按钮,就能实现信息"千里一键直达"。 "离基层越近我们越能了解官兵所需,离战场越近我们越能知道怎么才能打赢。"她说,"作为一名军队 科研工作者,必须真正了解战场需求。" 2024年4月19日,信息支援部队正 ...
通讯丨中国车企亮相印尼车展 助力提升未来出行新愿景
新华社· 2025-07-25 21:05
中国新能源车企在印尼市场表现 - 十余个中国汽车品牌亮相2025年印度尼西亚国际汽车展 包括比亚迪 五菱 奇瑞 小鹏 吉利 腾势等 其中部分品牌为首次参展 [1] - 中国新能源车以纯电和混动车型为主 具备车联网 智能座舱 驾驶辅助系统 动感设计 大空间 高配置 高性价比等优势 [1] - 印尼市场纯电动车销量同比增长267%至35749辆 中国品牌占比超九成 [2] 中国新能源车技术特点 - 语音助手可实现空调调节 音乐播放等智能交互功能 提升用户体验 [1] -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技术探索 退役汽车电池可用于家庭光伏储能系统 实现交通与能源协同降碳 [2] 中印尼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 - 五菱 赛力斯等中国车企开启印尼本地化生产 比亚迪计划与印尼矿企合建电池材料基地 [2] - 宁德时代 华友钴业 格林美等电池及材料厂商布局印尼 覆盖电池原材料加工 回收 充电接口标准 安全规范等领域 [2] - 双方通过校企对接 职业教育 工程师交换等方式培养高端技术人才 [2] - 印尼汽车工业协会强调与中国合作对本土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鼓励本土企业向中方学习 [3] 印尼新能源市场环境 - 印尼加快构建绿色能源体系 涵盖太阳能 风能 水能 生物质能 地热能等领域 [1] - 中国企业参与当地清洁能源项目建设 推动合作向绿色环保延伸 [1] - 消费者认可中国新能源车的环保与经济性 电动车长距离通勤可改善空气质量并节省油费 [2]
特稿丨成就彼此 惠及世界——开辟中欧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
新华社· 2025-07-25 20:51
新华社北京7月25日电 特稿|成就彼此 惠及世界——开辟中欧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 新华社记者张远 朱瑞卿 今年是中国和欧盟建交50周年。7月24日上午,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和欧盟委员会 主席冯德莱恩时指出,中欧建交50年来,交流合作成果丰硕,既成就彼此又惠及世界,其中的重要经验 和启示就是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开放合作、互利共赢。 习近平主席就中欧关系未来发展提出三点主张:坚持相互尊重,巩固伙伴关系定位;坚持开放合作,妥 善处理分歧摩擦;践行多边主义,维护国际规则秩序。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再次来到关键十字路口。作为当今世界两大建设性力量,中欧 更应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提供宝贵的稳定性和确定性。 促进对话合作 把握伙伴关系定位 五十载栉风沐雨,中欧如今已成为推动多极化的两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两大市场,倡导多样性的两大 文明。中欧关系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双边关系之一,为增进中欧人民福祉、促进世界和平和发 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习近平主席多次访问欧洲,为中欧架起友谊合作之桥。今年以来,习近平主席与欧洲领导人密切沟通互 动,包括同科斯塔通电话,会见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同科斯塔、冯德莱恩就中 ...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西藏乡村60年——克松
新华社· 2025-07-25 20:40
2017年,克松村成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17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并更名为"克松社区"。走在克松社区的 街道上,脚下是宽阔平整的马路,两旁雕梁画栋的藏式民居错落有致,不少居民正忙碌着翻新自家外 墙,拄着拐杖的老爷爷正在阳光下悠闲地散步。 这是克松社区大门。 在克松社区的一家茶馆里,记者见到多吉老人。70年前他出生在这里,当年他们全家都是农奴,身边很 多人都被饿死、冻死、甚至被活活打死。民主改革后,村民们生活越来越好。让多吉印象最深刻的,是 1985年,那一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多吉当上了村支书,带动村民们增收致富。他的命运, 与克松的发展同频。 西藏山南克松社区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克松村党支部旧址"。60多年前,这里还是克松庄园,石碑旁 边的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陈列馆记录着旧社会的西藏。 这是"克松村党支部旧址"石碑。 1959年,克松村率先进行民主改革,并进行了西藏历史上第一次由被解放农奴参与的民主选举,成立了 西藏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从此以后,农奴翻身做主人,开始了新生活。克松村成为了雪域高原上的一 块红色土地。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 7月的克松,沉甸甸的青稞穗泛着金色的光泽。记者从社区科技专干 ...
中外科技工作者合作揭示全球极端海洋热浪驱动机制
新华社· 2025-07-25 20:38
例如,在北大西洋,异常减弱的副热带高压导致云量减少、混合层变浅,增强的短波辐射和纬向平流为 海洋热浪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能量支撑;在西南太平洋,地区大气反气旋导致东风增强、西风减弱,进而 增强了海洋热能的经向输送。同时,云量减少使得更多太阳辐射进入海洋,加剧海表变暖;在北太平 洋,短波辐射增强与潜热损失减少共同作用,叠加变浅的混合层,致使海面迅速变暖;在热带东太平 洋,厄尔尼诺驱动的经向、纬向平流及上升流的变化共同加剧了这一区域的海洋增暖。 研究团队提出,构建基于物理机制的预报系统、强化海洋多要素实时监测,以及深入开展极端气候事件 的预警研究,对于应对未来气候风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这项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25日凌晨在国际学术 期刊《科学》以"2023年破纪录海洋热浪"为题发表。(完) 新华社宁波7月25日电(记者顾小立)记者从宁波东方理工大学获悉,由该校张东晓教授团队联合南方 科技大学曾振中教授团队及多所国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近日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海洋热浪或已成为地 球气候系统临界转变的重要"预警信号"。 2023年海洋热浪在覆盖范围、强度和持续时间上均创历史新高,可能对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与强度、海 洋碳汇能力、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