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

搜索文档
酒企多举措谋“出海” 上半年白酒出口总额同比增超三成
证券日报· 2025-07-26 00:11
酒类进出口总体态势 - 上半年酒类市场呈现"进口弱、出口强"特征 进口总额17.3亿美元同比下降13.6% 出口总额10.6亿美元同比增长21.5% [1][2] - 进口总量3.6亿升同比下降2.5% 出口总量4.8亿升同比增长34.0% [1][2] 进口酒细分表现 - 烈酒重回进口第一大类别 进口额7.2亿美元同比下降27.9% 进口量5422万升同比增长10.3% 形成威士忌、白兰地、白酒"三分天下"格局 [1] - 葡萄酒进口额7.1亿美元同比下降0.1% 进口量11亿升同比下降12.7% [1] - 啤酒进口额2.4亿美元同比下降2.2% 进口量18亿升同比增长2.5% [1] - 国内消费场景变革导致进口洋酒被国产酒替代 [1] 出口酒细分表现 - 白酒出口额5.3亿美元同比增长30.9% 出口量831万升同比增长7.4% [2] - 啤酒出口额2.8亿美元同比增长25.8% 出口量4.0亿升同比增长23.8% [2] - 葡萄酒出口额2635万美元同比增长174% 出口量203万升同比增长176% [2] - 63.9%白酒企业已布局或拓展海外市场 主要目的地为亚太地区国家 [2] 行业海外布局建议 - 开发低度产品适应海外消费者口味偏好 [3] - 选择海外代言人和经销商提升品牌曝光 [3] - 通过收购或入股海外酒类品牌加速资源整合 [3]
从“贴”近生活到“穿越”考古 文创产品玩出科技新花样 新消费体验别样精彩
证券日报· 2025-07-26 00:11
科技驱动文创产业变革 - 2024年全国博物馆文创产品销售收入达34.28亿元,同比增长63.7%,体现文化符号向消费热点转化及AI、VR、AR技术深度赋能 [1] - AR技术通过虚拟信息叠加现实展品,增强沉浸式体验,如国家海洋博物馆AR导览设备使静态展品"灵动化" [2] - AR冰箱贴等产品通过手机扫描展示3D模型或历史场景,北京天坛公园AR冰箱贴创下日销1500余个的纪录 [3] 政策支持与技术应用 - 北京市《扩大时尚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鼓励应用VR、AR、AI技术创新消费场景,如VR购物、AR试穿 [4] - 河南省《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打造"人工智能+智慧文旅"沉浸式体验空间,推动5G+AR/VR技术应用 [4] - AI技术将博物馆文创升级为"跨场景体验入口",实现文物元素拆解重组为教育游戏、NFT数字藏品等形式 [4][5] 产品创新与差异化竞争 - 文创雪糕通过融入景区特色造型和本地风味实现差异化,而钥匙扣、书签等同质化产品易引发审美疲劳 [6] - 三星堆VR考古体验让游客模拟考古过程,中创文保科技公司通过"地域文化+科技赋能"增强互动性与参与感 [6][7] - 新疆数字大展《精绝奇遇》结合XR考古、AIGC交互等技术,数字化重现尼雅遗址,形成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 [7] 产业融合与发展策略 - 科技与文化融合需避免"技术炫技"与"文化叙事"脱节,解决数据壁垒、IP授权模糊等问题 [6] - 建议遵循"文化价值锚定—用户场景洞察—商业模型闭环"策略,利用知识图谱和AI捕捉需求,区块链技术保障可持续盈利 [8] - 文创产业通过"文化解构+现代表达"打破与公众的距离感,使文物符号融入日常生活场景 [3]
财政部:今年以来财政运行总体平稳 财政支出力度持续加大
证券日报· 2025-07-26 00:11
财政收支情况 -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566亿元 同比下降0.3% 降幅比一季度收窄0.8个百分点 [1] - 税收收入92915亿元 下降1.2% 非税收入22651亿元 增长3.7% [1] -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589亿元 下降2.8%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66977亿元 增长1.6% [1] -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1271亿元 同比增长3.4% 中央支出19914亿元增长9% 地方支出121357亿元增长2.6% [1] 财政运行特点 - 税收收入逐步回升 非税收入增幅回落 多数地区收入保持增长 [1] - 财政支出力度持续加大 重点领域支出得到较好保障 [1] -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9.2% 教育支出增长5.9% 卫生健康支出增长4.3% [2] - 科学技术支出增长9.1% 住房保障支出增长2.2% 节能环保支出增长5.9% [2] 债券资金使用 -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上半年支出2.43万亿元 带动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增长30% [2] - 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一般和专项债券2.6万亿元 支持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 [3] - 下达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预算6583亿元 支持"两重"项目和"两新"工作 [3] - 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 完成4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补充 [3] 消费提振措施 - 预拨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1620亿元用于消费品以旧换新 扩大补贴范围 [3] - 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 增强消费能力 [3] - 支持地方推广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 打造消费热点 [3] - 下达第三批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690亿元 剩余资金10月份下达 [3] 财政政策方向 - 加快预算下达 用好债券资金 保障基本民生 提振消费行动 增强地方财力 [2] - 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加快预算执行进度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
暑期档单日票房连续破亿元 动画电影释放潜力
证券日报· 2025-07-26 00:11
电影市场表现 - 电影市场工作日单日票房连续5天破亿元 7月25日当天票房有望冲击2亿元 [1] - 暑期档电影总票房已达45 78亿元 《南京照相馆》《长安的荔枝》《戏台》《罗小黑战记2》位于单日票房吸金榜前四 [1] - 《南京照相馆》单日吸金1 31亿元 打破过去三年暑期档战争片首映日票房纪录 [1] 上市公司参与情况 - 《南京照相馆》主要出品方包括中国电影 幸福蓝海 横店影视 万达电影 上海电影 [1] - 《罗小黑战记2》由中文在线 猫眼娱乐等上市公司参与出品 [1] - 《浪浪山小妖怪》由上海电影主要出品 [1] - 《非人哉:限时玩家》主要出品方包括大麦娱乐 光线传媒 中国电影 [2] 动画电影市场动态 - 暑期档是动画电影集中上映的大档期 市场期待更多具有竞争力的动画作品涌现 [2] - 动画电影市场的竞争本质是IP竞争 行业或加速对有粉丝基础的动画电影的开发 [2] - 《浪浪山小妖怪》和《非人哉:限时玩家》被列入第八批重点作品版权保护预警名单 [2] 行业趋势与预测 - 历史片在今年暑期档热度颇高 档期内同类型影片还有《东极岛》《山河为证》等 [1] - 国产动画出现"黑马备选" 《罗小黑战记2》口碑持续发酵 《浪浪山小妖怪》市场口碑持续上升 [1] - 伴随7月份至8月份国产重磅影片的密集上映 票房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2]
31省份外贸“半年报”出炉:22省实现正增长 外贸大省挑大梁
证券日报· 2025-07-26 00:11
外贸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全国外贸规模稳中有增,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22个实现同比正增长,18个省份增速超过全国平均2.9%的水平 [1] - 青海以57.7%的进出口总值增速位列全国第一,新疆、湖北、河南等中西部省份表现突出 [1] - 全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1.79万亿元人民币,创历史同期新高 [2] 外贸大省贡献 - 广东、江苏、浙江三省进出口总值分别达45491.5亿元、28148.5亿元、27326.9亿元,合计占全国64.1%,增速4.8%高于全国1.9个百分点 [2] - 出口前三强:广东(28908.3亿元)、浙江(20734.2亿元)、江苏(18809.1亿元) [2] - 进口前三强:广东(16583.1亿元)、北京(12307.5亿元)、上海(11976.6亿元) [2] - 沿海大省凭借产业体系、企业竞争力和物流优势巩固外贸领先地位 [3] 中西部省份崛起 - 四川、河南进入全国进出口总值前十名 [4] - 青海新能源产品出口18亿元(+560%),其中锂离子蓄电池出口14.4亿元(+3200%) [4] - 西藏贸易伙伴扩展至110国,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32.7亿元(+18.1%) [4] - 中西部通过特色产业培育、市场开拓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实现高速增长 [5] 未来发展重点 - 需推动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梯度化产业布局 [6] - 建议沿海大省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中西部完善开放基础设施并加强产业链协作 [6] - 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被列为培育新动能的关键方向 [6]
上海第六批次集中供地揽金超289亿元 核心区多宗地块高溢价成交
证券日报· 2025-07-26 00:09
上海第六批次集中供地市场表现 - 上海第六批次集中供地推出8宗地块,7宗溢价成交,1宗底价成交,总成交金额2896亿元[1] - 整体溢价率普遍在10%以上,个别热门地块溢价率超过40%[1] - 徐汇衡复地块以2003万元/平方米楼面价刷新全国住宅用地纪录,溢价率2238%[1] 核心区域地块竞争情况 - 虹口北外滩地块吸引7家房企竞买,绿城中国以6472亿元总价竞得,楼面价1266万元/平方米,溢价率4633%[2] - 浦东唐镇地块由中旅与招商蛇口联合体以273亿元竞得,楼面价52360元/平方米,溢价率4000%[2] - 静安东斯文里地块被中海地产以5363亿元拿下,楼面价90390元/平方米[3] - 普陀真如地块由中海地产以6525亿元竞得,楼面价58823元/平方米[3] 市场动态与行业趋势 - 上海土拍市场热度明显回升,核心区域优质地块稀缺性推动房企积极出手[3] - 房企争夺核心区域稀缺土地资源现象加剧,反映对上海房地产市场的长期信心[1][3] - 上海新房市场需求稳中有升,优质地块支撑房企未来利润空间[3] - 土拍市场热度传导叠加优质新房供应加快,有望持续支撑上海楼市稳定态势[3] 重点地块特征分析 - 徐汇衡复地块容积率13,属风貌别墅地块,毗邻徐家汇商圈[1] - 虹口北外滩地块由商办用地调整为住宅用地,配套教育资源丰富[2] - 浦东唐镇地块吸引保利发展、绿城中国等7家开发商参与竞价[2]
锡价突破27万元/吨 AI浪潮下行业有望维持高景气度
证券日报· 2025-07-26 00:07
锡价走势 - 国内锡锭价格连续上涨,7月24日至25日连续两日站上27万元/吨高位 [1] - 7月至8月锡价预计在25万元/吨至28万元/吨区间震荡运行 [1] - 锡矿供应紧张局面未缓解,为锡价提供底部支撑 [1] - LME锡库存持续低位运行,海外市场存在挤仓风险,可能阶段性拉高国内锡价上限 [1] 供需分析 - 2025年全球精锡供应预计存在0.83万吨缺口 [1] - 全球锡矿品位下滑,供给边际增量有限,成本中枢上移 [1] - 下半年全球锡矿供应有一定宽松预期,但新增供应至中国市场的原料较有限 [1] - 全球半导体销售额2025年第一季度达1677亿美元,同比增长18.8% [1] 需求驱动 - 锡焊料主要应用于电子行业,包括消费电子、通信、计算机、汽车电子等领域 [1] - 半导体、人工智能及工业机器人相关环节将促进锡消费 [2] - 汽车耗锡整体保持高增速,受渗透率和智能化率提升影响 [2] - 2025年全球AIPC出货量预计达1.5亿台,单台耗锡量高于普通电脑 [2] 行业展望 - 锡金属价格长期将兑现"成本定底线,需求定波动"的逻辑 [2] - 四季度锡金属整体消费水平较目前将有所改善,为价格上行提供空间 [3]
钨价持续走高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积极应对
证券日报· 2025-07-26 00:07
钨价上涨情况 - 截至7月25日黑钨精矿(≥65%)报价19万元/吨较年初上涨32.9% 白钨精矿(≥65%)达18.9万元/吨较年初上涨33.1% 仲钨酸铵(APT)为28万元/吨较年初上涨32.7% [1] - A股钨板块期间累计涨幅超60% 市场资金开始重新审视包括钨在内的小金属投资机会 [1] 供给端变化 - 2025年第一批钨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为58000吨较2024年第一批减少4000吨降幅6.45% 江西省、云南省开采量分别缩减2370吨、400吨 [1] - 钨矿矿山资源品位自然下降、原矿品位持续走低对钨价形成有力支撑 [1] 需求端增长 - 光伏、硬质合金等领域对钨制品需求不断提升 2022年至2025年我国光伏切割用钨丝市场规模将从7.19亿元增长至66.59亿元 [2] - 广东翔鹭钨业潮州凤泉湖厂区具备月产5亿米超细钨丝生产能力 正在推进年产300亿米超细钨丝建设项目 [2] 企业应对策略 - 章源钨业推进淘锡坑钨矿、新安子钨锡矿矿权整合 加大天井窝钨矿、黄竹垅钨矿资源勘查力度 [2] - 厦门钨业计划将钨资源保障率从20%提高至70% [3] - 中钨高新通过子公司将仲钨酸铵延伸至印制电路板用微型钻头生产显著提升产品毛利率 [3] 行业格局展望 - 钨供求紧平衡格局或将存在 若下游市场超预期发展可能进一步推高钨价格 [2] - 上游企业受益于价格上涨 下游企业需在产品升级方面下功夫实现成本传导与产品附加值提升 [3]
中外资机构竞逐东方财富股权 易方达、阿布扎比投资局等17家现身获配名单
证券日报· 2025-07-25 23:52
股权转让事件 - 股东沈友根通过询价转让方式高效完成15880万股股份转让,总价约34.4亿元,从发布计划到实施完毕仅用时7天 [1] - 转让股份占公司总股本1%,转让后沈友根持股比例由1.2%降至0.19% [2] - 采用询价转让机制,不通过二级市场减持,受让方6个月内不得转让 [1][2] - 转让价格21.66元/股,处于年内低位,估值吸引力凸显 [4] 获配机构情况 - 17家中外资知名机构获配,包括易方达基金(7150万股)、阿布扎比投资局(2500万股)、摩根士丹利(1200万股)等头部机构 [1][3] - 同行机构国泰海通(962万股)、中信证券(450万股)、广发证券(108万股)也参与获配 [3] - 102家机构收到认购邀请,27家提供37份有效报价,有效认购倍数达1.96倍 [2] 公司核心竞争力 - A股稀缺的"纯互联网券商+金融IT"双料龙头,经纪、两融、基金代销等核心业务市占率持续攀升 [1] - 独特的商业模式具备网络效应与规模效应,被视为券商板块中的"成长股" [1] - 自研金融大模型已全面嵌入用户服务、投研、投顾、风控等环节,是"AI+金融"落地最快场景之一 [4] 经营业绩表现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34.86亿元(同比+41.93%),归母净利润27.15亿元(同比+38.96%) [5] - 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116.04亿元(同比+4.72%),归母净利润96.1亿元(同比+17.29%) [5]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总资产3314.74亿元,净资产832.77亿元 [4] 发展历程与前景 - 2010年登陆创业板,2015年成为首家市值突破1000亿元的创业板上市公司 [4] - 通过资本市场收购实现跨越式发展,全资控股哈富证券、东方财富证券,2019年获公募基金牌照 [4] - 引入优质境内外长期机构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有望带来业务合作、资源整合等新机遇 [2][4]
多家券商因股权变更、并购重组更名
证券日报· 2025-07-25 23:52
本报记者 于宏 今年以来,多家券商纷纷进行更名。例如,瑞信证券更名为北京证券,宏信证券更名为天府证券,国泰君安更名为国泰海 通,国联证券更名为国联民生等。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上述券商更名的主要原因包括股权结构的重大调整以及企业之间 的并购重组。 7月23日,瑞信证券正式更名为北京证券,其在股权变更完成后正式转变为国资控股券商,并展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去 年6月份,方正证券将持有的瑞信证券49%股权转让给北京国资公司,瑞银也将持有的瑞信证券36.01%股权转让给北京国资公 司。今年3月份,中国证监会核准北京国资公司成为瑞信证券的主要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券商因股权结构变更、地方国资入主而选择更名的情况并非个例。5月29日,宏信证券正式更名为天府证券。公开信息显 示,该公司目前共有12家股东,第一大股东为四川信托,持股60.38%。去年9月份,四川信托破产重整完成后,蜀道集团成为 其控股股东。至此,该券商的全部股东均变为四川省省属或地方国有企业。 除了股权结构的重大变化外,并购重组也是券商更名的重要原因。当前,证券行业并购重组持续推进,多家券商在合并完 成后均选择变更公司名称及证券简称。 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