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
搜索文档
《主流媒体所办新媒体发展研究报告(二〇二四—二〇二五)》概要
人民日报· 2025-11-23 06:19
论坛与报告背景 - 2025年10月30日,主题为“人工智能+,推进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党媒网站发展论坛在四川巴中举行,超过200名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参会 [1] - 论坛上人民网发布了《主流媒体所办新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24—2025)》,报告依据党的二十届三中和四中全会部署,结合2024年以来媒体典型案例分析主流媒体新媒体发展趋势 [1] 重塑内容生产模式 - 主流媒体围绕全国两会、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重大主题,推出大量正能量、高质量、大流量的融媒精品 [1] - 探索互联网语态、年轻态叙事和故事化情感化传播,打造更符合新媒体语境和青年受众接受度的传播产品 [1] - 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拓展思想文化产品创作题材和传播空间,推出众多生成式AI作品,全面升级用户体验 [1] 技术驱动探索前沿 - 数智技术革新媒体内容生产工具,成为推动媒体新质生产力跃迁的关键力量 [2] - 媒体推出多种智能应用产品提升制播效能,打造垂类大模型并探索开发智能体,为高质量新媒体产品提供智能支撑 [2] - 推动算法迭代升级构建“人机协作型”内容风控平台,打造高质量语料库并推进新媒体数据分类分级以提升数据供给水平 [2] 完善渠道终端布局 - 主流媒体推动新媒体平台多端合一,整合资源、用户和功能,实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和优势互补,为融合发展提质增效 [3] - 积极利用第三方流量平台,发掘其传播特性以实现分众化、差异化表现力,增强传播力和影响力 [3] - 顺应技术迭代升级,更好连接用户和服务用户 [3] 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 主流媒体建立健全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统筹打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环节 [4] - 上海、重庆、江苏、广东等多地报业、广电集团推出系统性变革实施方案,通过重构组织架构、优化评价体系和探索多元薪酬机制激励全媒型人才成长 [4] 跨界融合谋发展 - 各级主流媒体发挥制度优势和资源优势,拓展“新闻+政务服务商务”多元化运营模式提升市场竞争力 [5] - 在新闻+政务服务方面打造智慧政务平台、综合服务平台和垂类服务智能体,推进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智能化和精细化 [5] - 在新闻+文娱服务方面拓展微短剧、影视动画、游戏等产品形态,在新闻+商务服务方面拓展直播电商、MCN服务和数据业务与智能服务 [5] 创新外宣方式方法 - 主流媒体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中央媒体建强自主可控对外传播新媒体方阵,省市级媒体构建区域国际传播枢纽 [7] - 积极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对外宣传阐释,创新叙事方式与表现形式有效开展国际舆论斗争 [7] - 探索智能技术服务国际传播的新场景和新应用,助力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7]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 - 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为主流媒体在新媒体端的快速发展提供强大动能 [8] - 主流媒体应全体系构建AI能力,探索传统业务与新端口的连接形式,构建开放多元的内容供给侧生态 [8] - 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分发机制,打造超级流量平台,与商业平台共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 [8]
为红色档案补充“拼图”(国防视线)
人民日报· 2025-11-23 06:19
档案记录,房铭德,牺牲前为新四军六师四十八团一营营长,1945年6月壮烈牺牲于浙江天目山反顽战 役,年仅32岁,如今安葬于浙江省安吉县孝丰镇烈士陵园。 房铭德的故事,是"苏供薪火"志愿者重新擦亮的众多红色记忆之一。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茆国庆、茆国 珍兄妹第一次来到江苏泰州兴化市芦洲村,瞻仰祖父茆健群烈士之墓;严建明找到了离家几公里远、属 于父亲严尚贤烈士的墓碑;吴剑生了解到哥哥吴为民烈士的完整事迹……4年来,他们梳理完善了苏州 全市2797名英烈信息,为688名英烈补充事迹档案,编制《追寻英烈红色记忆》百名英烈事迹集和重点 英烈事迹册,整理出180余万字的宝贵资料,形成影像集13部,逐步建起一个涵盖影像、图片与文字的 多维度英烈事迹库。 "保护英烈红色档案,既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未来负责。"蔡榕说。根据多年来的寻访成果,"苏供薪 火"志愿服务队创建互联网平台,收录2000多位英烈信息,方便公众随时随地线上瞻仰;志愿者们还在 线下开展英烈事迹宣讲230余场,弘扬英烈精神,激发爱国情怀,为奋进新时代凝聚磅礴力量。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23日 06 版) 每次想念父亲,91岁的老人房月雁便会拿出父亲房 ...
续写新时代的英雄故事(金台点兵)
人民日报· 2025-11-23 06:19
英雄事迹与精神传承 - 英雄连队“刘老庄连”82名官兵为掩护群众转移与千余名日伪军血战到底并壮烈殉国 [1] -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誓言镌刻进人民军队的精神基因 [1] - 从“刘老庄连”到抗美援朝“冰雕连”再到喀喇昆仑高原的青春誓言忠诚已刻进子弟兵的骨子里 [1] 新时代的战斗力建设 - 公司通过隐身无人机与歼—20战斗机组成编队探索未来空战的全新样式 [2] - 新型两栖攻击舰解缆启航开展航行试验任务 [2] - 从大漠戈壁的实战化演练到体系化对抗公司正以时刻准备着的战斗姿态锤炼胜战之刃 [2] 人民军队的价值追求 - 英雄连队用生命诠释肩扛使命为人民手握钢枪护人民的情怀 [2] - 在抗震救灾和抗洪抢险等行动中子弟兵逆行守护生动实践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2] - 人民军队的魂始终熔铸于忠诚志始终聚焦于打赢根始终深扎于人民 [2]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教育力量——访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权威访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人民日报· 2025-11-23 06:04
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擘画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十五五”规划建议,对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作出重要部署 [1] - 教育强国建设是“十五五”时期的顶层设计,深刻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 [2] - 教育是激活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先导,需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3] “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成就 - 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上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已全面高质量完成 [5] - 建成世界规模最大且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义务教育2895个县域实现基本均衡 [5] -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2%,惠及1200多万儿童享受免保育教育费政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8%,进入普及化阶段 [6] - 高等教育累计向社会输送5500万人才,职业教育供给了现代产业70%以上新增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6] - 在全球合作建成36所“鲁班工坊”、8家海外卓越工程师学院,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覆盖220个国家地区 [7] “十五五”教育改革具体举措 - 全面实施立德树人“一号工程”,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摆在首要位置 [8] - 加快推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战略领域探索培养新模式 [9] -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建设国家交叉学科中心 [9] - 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扩大学龄人口净流入城镇的教育供给,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10] - 推动教育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打造“留学中国”品牌以提升全球人才集聚能力 [10][11]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物质支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人民日报· 2025-11-23 06:04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重要性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十五五”规划建议中的首位战略任务,旨在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1] - 实体经济是国家强盛之基,中国经济发展靠实体经济起家,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1][3] - 现代化产业体系连接生产和消费,是国民经济的关键枢纽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5] 实体经济的现状与支撑作用 - 2024年工业增加值达40.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约30%,今年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拉动经济增长1.8个百分点[4] - 实体经济吸纳就业超4亿人,占全国就业人口的一半以上[4] - 中国拥有24个全球百强创新集群,位居世界第一,深圳—香港—广州集群排名首次跃居全球之首[4] 产业升级的路径与成效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在于推进实体经济的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升级[7] - 智能化转型案例:上海汽轮机厂通过“智能革命”,产能较传统模式提升12%至15%[7][8] - 绿色化转型案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从2010年不足1万辆增至2024年超1200万辆,渗透率达40.9%,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并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9] - 融合化转型趋势:企业从“产品制造商”转向“生态服务商”,通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价值链[10] 新兴支柱产业的定位与发展前景 -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着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其需兼具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的特征,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11][12] - 新兴支柱产业是突破经济增长瓶颈的现实所需,部分传统重点产业如石油化工面临需求达峰和贸易环境挑战[14][15] - 预测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超17%,较“十三五”末提升约5.3个百分点[18] - 低空经济是新兴支柱产业例证,今年市场规模预计达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3.5万亿元[19][20] 传统产业与未来产业的协同发展 - 传统产业是当前产业体系的“基本盘”,其增加值在制造业中占比约80%,推动其提质升级未来5年预计新增10万亿元市场空间[21] - 未来产业作为今日的幼苗,未来10年新增规模可能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21]
雪声微处,见山川与人间(读画)
人民日报· 2025-11-23 06:01
扫描二维码,观看吕纪《寒雪山鸡图轴》视频。 作为"长安画派"的领军人物,赵望云将目光从文人案头转向黄土高原的寻常百姓。《初冬小雪》描绘的 不是山林清境,而是脚下的土地与普通农人。画中土坡起伏,小径蜿蜒,薄雪未满,已生清寒。左侧树 木枝头尚存数片红叶,与白雪相映成趣;右侧男人牵着毛驴、女人挽着篮子正踏雪而行,不远处还有大 人牵着孩童,衣袂褶皱间可见步履坚实;远处农舍的篱笆墙在雪中若隐若现,一派平淡真实的生活景 象。笔墨上,赵望云以速写般的线条勾勒人物动态,用浓淡墨色表现雪后土坡的质感,不追求工细,充 满泥土气息。赵望云以"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理念,让"小雪"从文人的"雅玩"回归到生活 的"本真"。与宋人"借雪寄情"不同,赵望云更借雪写"人"。他笔下的"小雪"不再是"孤舟独钓"的背景, 而是农民脚下的土地、肩头的风霜;画中的人物不再是隐士的符号,而是鲜活的劳动者。雪的形态未 变,画家的眼光却随时代发展不断迁移。 小雪时节,天地乍寒,偶有雪粒轻飘,如絮未盈。古人尤喜小雪,因其清、淡、静,最合文心。雪使世 界降噪,使心灵归于澄静,因此中国山水画中的雪景,往往被视为"清境"之极致,既写物象,也写人 心。 历代 ...
吉林新雪季“开板”
人民日报· 2025-11-23 06:01
800余项文旅体商活动将贯穿新雪季。吉林省推出1亿元冰雪消费券,叠加餐饮优惠、免费公交等惠民政 策。多地滑雪场扩容造雪系统、配备专业教练团队、新增特色雪道。沈白高铁开通带动交通升级,新增 长白山西站至北京朝阳站高铁线路,32条冰雪旅游直通车、30条旅游公交专线织密"快进慢游"网络。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23日 03 版) 图为11月22日,滑雪爱好者在吉林市中旅松花湖度假区滑 雪。 新华社记者 许 畅摄 本报吉林11月22日电 (记者孟海鹰、郑智文)吉林省2025—2026新雪季开板暨第三十一届吉林雾凇冰 雪节开幕式22日在吉林市中旅松花湖度假区主会场举行。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
传承文脉育艺树繁花
人民日报· 2025-11-23 06:00
兼收并蓄、绚丽多彩的荆楚文化和宁鸣不默、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孕育了湖北美术开放厚重的艺术 品质和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在新中国美术史上留下浓重一笔。成立于1965年的湖北省美术院,是继北 京画院、广东画院、上海中国画院、江苏省国画院之后成立的全国第五所省级画院,汇聚了湖北重要美 术创作和研究力量,为湖北美术事业发展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累。建院之初,湖北省美术院便定位为综 合性美术机构,全院践行"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形成了中国画、油画、版画、雕 塑、水彩、壁画、漆画等多画种整体发展的格局,在各领域所进行的艺术探索形成了优良的创作传统。 画院是创作、研究、培养人才、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60年来,湖北省美术院构建起老中青梯 次衔接的创作队伍,涌现出王霞宙、张振铎、杨立光、周韶华、汤文选、王福臻、冯今松、唐小禾、程 犁、陈立言、董继宁、傅中望等一代代美术名家;近年来通过系统性的文献整理、典藏研究与展览策 划,强化理论支撑,使创作与理论互相生发。 随着"扎根人民60年——湖北省美术院艺术展"的举办,湖北省美术院创作成果时隔40余年再次在国家艺 术殿堂——中国美术馆集中亮相,掀起观展热潮。聚焦同 ...
“从南京看到城市如何实现更好发展”
人民日报· 2025-11-23 06:00
11月19日晚,江苏南京中华门外大报恩塔流光溢彩。夜幕下,无人机编队腾空而起,勾勒出和平鸽、长 江浪涛、城市剪影等图案。中外青年携手吟唱《文明互鉴·青春领航》。"2025世界市长对话·南京"活动 19日启动,来自德国、意大利、塞尔维亚、纳米比亚、马来西亚、墨西哥、尼泊尔等国家的友好城市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城市市长及代表,共同分享城市治理经验,探讨城市发展趋势,为推 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 滨水城市,绘就绿色共生新图景 文化交流,在共鸣中缔结情缘 11月19日下午,南京雨花台中学的绿茵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点球大战展开。多国市长与该校青年运动 员同场竞技。 "太棒了!""好球!"精彩的射门与扑救,引来阵阵欢呼喝彩。赛后,高二学生张炜钦将蓝色球衣赠予外 国宾客,为这场体育交流写下友谊的注脚。 "足球场上的协作,正如城市间的合作,需要信任、配合与尊重。"埃及外交事务理事会成员穆罕默德· 赫加吉道出了此次对话的深意。 中国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南京的生 态实践为全球滨水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绿色方案"。 "看,江豚!"11月20日,嘉宾们登上长江 ...
去年保险业提供科技保险保障约9万亿元
人民日报· 2025-11-23 06:00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23日 04 版) 本报北京11月22日电 (记者屈信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近日发布的《中国保险业社会责任报告 (2024)》显示,保险业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为科技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等领域提供一揽 子风险管理和保险服务。2024年,科技活动主体签单42.44亿件,赔款支出177.28亿元;保险业提供科技 保险保障约9万亿元。险资运用方面,保险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6800亿元,同比增长17%;支持科 技自立自强存量资金8800亿元,同比增长107%。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报告显示,保险业扩大健康保险覆盖面,将更多医疗新技术、新药品、新器械的应用纳入保障范围。去 年,长期健康险新增保单4489.35万件,新增保险金额150.30万亿元,赔付支出1187.77亿元、同比增长 3.07%,年末有效保险金额330.55万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