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资讯

搜索文档
MiniMax发布全球首个真实可用视频Agent,开启“Vibe Videoing”创作时代
环球网资讯· 2025-06-20 16:46
产品发布 - 上海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MiniMax于6月20日正式推出全新视频创作工具海螺视频Agent并开放Beta版本 [1] - 该工具通过AI技术大幅降低视频创作门槛,用户可通过自然语言输入一键生成专业级成片 [1] - 海螺视频Agent抛弃传统工作流,创新性地用LLM语言模型实现多工具、全流程自动创作 [1] 产品功能 - 海螺视频Agent将通过三阶段进化逐步提升用户创作自由度 [3] - 第一阶段:提供专业视频创意Agent模版,用户输入文字或图片即可生成高质量创意短片 [3] - 第二阶段:半自定义视频Agent,允许用户在视频生成任一环节进行自由编辑 [4] - 第三阶段:实现完全形态的端到端视频Agent [5] - 目前已实现第一阶段能力,例如输入6个主角即可生成敦煌壁画高燃混剪 [5] - 该工具可用于制作科普视频、广告大片等多种类型视频 [5] 技术创新 - 采用LLM语言模型实现自然语言驱动全局,AI自动拆解任务并调用最佳工具链 [6] - 打造视频构思、资料收集、分镜制作、剪辑、配音等全流程工具集 [7] - 通过Agent模型在不同阶段自动调用工具,智能匹配最优方案 [7] - 提供创作过程可视化功能,实时展示AI工作逻辑,支持用户监控和介入创作流程 [7] 公司动态 - MiniMax近期开启连续5日的科技发布周,陆续发布开源推理模型M1、视频模型Haluo 02、通用MiniMax Agent和海螺视频Agent [7] - 第二阶段的视频Agent创作工具计划于2025年夏季面世 [7]
送货到家门口 四川宣汉打通乡村消费升级“最后一‘米’”
环球网资讯· 2025-06-20 14:34
乡村消费升级 - 村民通过电商平台以旧换新购置智能家电 享受政府补贴和平台优惠 原价近4000元的冰箱实际支付2600多元 [1] - 城乡无差别服务模式普及 商家提供送货到院坝和上门安装服务 消除农村消费顾虑 [1][3] - 智能家电进驻农家院落 特色山珍通过电商外销 指尖购物成为农村生活日常 [3] 物流网络建设 - 村级服务驿站实现包裹随到随取 黄金村村邮站每日包裹量翻几番 [3] - 宣汉县建成300余个村级服务点 200余个乡级服务驿站 18个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 基本实现村村通快递 [6] - 多功能村级站点兼具包裹收发 农产品线上销售 费用代缴等功能 成为乡村生活枢纽 [4] 政策推动效果 - "快递进村"工程深入实施 全县物流企业达115个 形成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 [6] - 邮政快递货车定期配送至村级站点 再分发至周边村落 构建双向物流循环 [4][6] - 物流网络连接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 激活农村市场消费动能 [3][6] 典型案例 - 庙安镇八庙村电商运营中心既接收外部商品包裹 又外销本地脆李 实现产销双向流通 [4] - 村民可便捷购买南坝牛肉干等外地商品 同时通过电商将庙安脆李销往全国 [4]
祝贺!朱雀三号可复用火箭一级动力系统试车成功
环球网资讯· 2025-06-20 14:14
朱雀三号火箭动力系统试车成功 - 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一级动力系统试车于6月20日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顺利完成,试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1] - 此次试车为我国迄今规模最大、自动化水平最高的九机并联地面热试车试验,试验复杂程度和对飞行状态的还原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3] - 试车采用与首飞任务技术状态相同的箭体,全面覆盖箭地测发流程,验证全系统匹配性与流程合理性[3] 技术突破与工程意义 - 试车采用蓝箭航天自研天鹊-12A液氧甲烷发动机,9机并联总推力达7542kN,各系统工作正常,发动机起动时序准确[5] - 试验实现多机同步起动、多级推进剂分配与燃烧稳定性等关键技术突破[5] - 为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火箭首飞及我国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工程化落地奠定基础[5] 朱雀三号火箭技术参数 - 我国首型采用不锈钢箭体结构、具备一级重复使用能力的大型液氧甲烷火箭[6] - 起飞重量约570吨,全箭长度约66米[6] - 一级配置九台天鹊-12A发动机并联工作,配备辅助动力系统与可展开栅格舵,具备可控回收着陆能力[6]
水稻“作息表”被破解!科学家发现调控抽穗期的关键基因
环球网资讯· 2025-06-20 13:54
水稻抽穗期调控研究突破 - 南京农业大学万建民院士团队在水稻抽穗期调控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1] - 研究发现ELD1基因在长日照条件下特异性调控水稻抽穗,编码CCHC-type锌指蛋白负责基因"组装"和"修理"[1] - ELD1基因完全缺失会导致水稻胚胎无法发育,但特定氨基酸修饰可促进早抽穗且不影响其他生长指标[1] 分子机制发现 - ELD1与OsNKAP及多个核心mRNA剪接因子相互作用[3] - ELD1在全基因组范围内调控上千个基因的可变剪接,特别是生物钟核心基因OsCCA1[3] - ELD1通过OsCCA1-Hd1通路影响水稻抽穗期[3] - ELD1可与光敏色素phyB活性形式互作,参与红光调控OsCCA1剪接过程[3] - OsCCA1具有超过60种剪接异构体,功能差异和动态调控机制仍需深入研究[3] 育种应用价值 - 利用碱基编辑技术对ELD1关键氨基酸进行定点突变,成功培育出早抽穗新种质[3] - 研究为解决籼粳杂交F1代超亲迟熟问题提供重要基因资源和理论支撑[4] - 成果对培育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的广适性水稻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1][4] 研究团队与资助 - 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蔡亮、郝本元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4] - 万建民院士和周时荣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4] - 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物育种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多个项目资助[4]
我国科学家揭示植物寄生线虫“作案”新机制
环球网资讯· 2025-06-20 13:40
研究成果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团队在国际期刊《New Phytologist》发表重要研究成果,首次揭示甜菜孢囊线虫的独特"作案"机制 [1] - 研究鉴定出甜菜孢囊线虫早期寄生阶段的两个关键分泌效应蛋白:Hs28B03和Hs8H07 [1] - 该研究为开发新型植物线虫防控策略提供了关键理论依据 [1] 行业背景 - 植物寄生线虫是全球农业的"隐形杀手",每年造成作物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 [1] - 孢囊线虫和根结线虫的危害最为严重 [1] - 传统化学农药难以有效防治且会污染环境,急需探寻新防治方法 [1] 作用机制 - 线虫效应蛋白Hs28B03和Hs8H07具有与植物SKP1蛋白高度相似的结构域,能伪装成宿主泛素化途径组分 [3] - 效应蛋白与植物CUL蛋白结合形成E3泛素连接酶复合体,特异性降解植物关键抗病蛋白AtSRC2 [3] - AtSRC2降解导致植物根系RBOHF介导的ROS爆发能力显著降低,防御能力下降,线虫寄生效率提升 [3] 研究意义 - 首次揭示植物寄生线虫通过劫持宿主泛素化系统的独特策略 [3] - 破解"分子拟态"机制为设计精准防控装置提供可能 [3] - 为解析植物-线虫互作机制提供全新视角 [3]
9机并联 朱雀三号可复用火箭一级动力系统试车成功
环球网资讯· 2025-06-20 13:40
朱雀三号火箭一级动力系统试车成功 - 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一级动力系统试车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顺利完成,试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1] - 此次试车为9机并联地面热试车试验,采用蓝箭航天自研的天鹊-12A液氧甲烷发动机,9机并联总推力达7542千牛 [3] - 试验高度还原火箭实际飞行状态,采用与首飞任务技术状态相同的一子级箭体,全面覆盖箭地测发流程 [5] 朱雀三号火箭技术参数与研发进展 - 朱雀三号是一款具备一级重复使用能力的大型液氧甲烷火箭,起飞重量约570吨,全箭长度约66米 [3] - 火箭一级配置9台天鹊-12A发动机并联工作,配备辅助动力系统与可展开栅格舵,具备可控回收着陆能力 [3] - 去年9月,朱雀三号顺利完成十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 [3] 试验意义与行业影响 - 此次试车是朱雀三号运载火箭研制过程中最重要的大型地面试验,为即将展开的首飞奠定重要基础 [3] - 火箭动力系统试车被称为"不起飞的点火",是运载火箭研制过程中系统最多、状态最复杂、难度最大的地面试验,也是首飞前最重要的前置试验之一 [8]
行业大咖云集四川资中 共话异种移植事业发展
环球网资讯· 2025-06-20 12:03
异种移植临床突破 - 亚洲第1例猪肾脏移植患者术后存活105天 创造亚洲异种器官移植领域最长纪录[3] - 猪肾脏移植到猴的临床前试验受体猴存活时长突破233天 刷新韩国保持的221天亚洲纪录[3] -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通报猪到人异种肾脏移植突破100天成果 华中科技大学通报猪到猴移植创亚洲新纪录成果[3] 产业布局与合作 - 中科奥格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5家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 推动临床实验和成果转化[7] - 公司位于四川内江的DPF级培育中心已实现基因编辑供体猪标准化批量生产[7] - 计划未来5-10年内使异种移植成为常规医疗手段 重构全球器官移植格局[7] 技术研发进展 - 中科奥格在基因猪种群繁殖培育和异种器官移植临床前试验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技术实力跻身全球第一方阵[4] - 公司将继续优化基因编辑方案 探索更精准免疫调控策略 完善临床与安全性评价体系[7] - 未来将开发猪皮肤、红细胞等组织器官治疗技术 解决"一器难求"现状[7] 地方政策支持 - 资中县将异种器官移植作为生物医药产业"头号工程" 2019年引入潘登科博士团队创建中科奥格[4] - 计划创建国家异种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 抢占全球领先地位[5]
飞蛾借星光完成史诗般迁徙
环球网资讯· 2025-06-20 11:37
迁徙导航机制 - 布冈夜蛾成为已知第一种能够利用天体导航进行长距离迁徙的无脊椎动物 [1] - 每年春天数十亿只布冈夜蛾向南迁徙1000公里到达澳大利亚阿尔卑斯山脉 [1] - 飞蛾在繁殖后死亡并在次年秋天踏上返程 [1] 实验验证方法 - 研究人员使用透明圆柱形"飞行模拟器"投射星空影像并记录飞蛾运动轨迹 [1] - 操控模拟器中的电磁场观察飞蛾在失去提示下的导航能力 [2] - 记录昆虫大脑中视觉神经元活动研究其对星空的内部表征 [2] 导航能力发现 - 飞蛾在失去星空投影或电磁场信息时完全丧失导航能力 [2] - 获得星辰视觉线索后飞蛾能按季节正确方向飞行 [2] - 仅有电磁场而无可见星辰时仍能保持正确飞行方向 [2] 神经机制研究 - 发现飞蛾大脑中存在对银河形状等天空特征反应的视觉神经元 [2] - 这些神经元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反应模式 [2] - 飞蛾大脑虽小但能实现复杂导航功能 [2] 未来研究方向 - 将进一步探索飞蛾如何整合视觉和电磁线索 [2] - 研究导航行为背后的神经机制 [2] - 小型神经系统展现出惊人能力 [2]
新研究有望突破传统探针尺寸对分辨率的限制
环球网资讯· 2025-06-20 11:37
研究突破 - 厦门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团队在镧系元素掺杂光子雪崩上转换纳米晶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1] - 研究团队搭建了高性能测试平台,采用高度集成自动化架构,实现对非线性光学响应的高效可靠采集与分析[1] - 通过调控纳米晶内部晶格结构,研究人员在雪崩离子网络中诱导出晶体场畸变,显著提升离子间交叉弛豫速率[1] 技术参数 - 实现了超过500阶的光学非线性响应,刷新了光子雪崩材料性能纪录[1] - 27纳米颗粒的光学非线性提升至156,雪崩响应时间缩短至8.5毫秒,为传统核壳结构纳米晶的近1/70[2] - 在单束连续波激光扫描成像系统中实现横向33纳米、轴向80纳米的空间分辨率,成像信噪比大于20,定位精度达0.36纳米[2] 应用前景 - 光子雪崩在低成本超分辨成像、超灵敏光学传感和多物理场探测等应用展现出巨大潜力[1] - 在直径为176纳米的光子雪崩纳米盘中实现超过500阶光学非线性响应,首次揭示激光扫描过程中单个纳米粒子内部的区域响应差异[2] - 实现"成像尺寸小于物理尺寸",有望突破传统探针尺寸对分辨率的限制[2]
雄安新区首创智能管网检测新模式
环球网资讯· 2025-06-20 10:19
雄安新区智能管网检测技术突破 - 雄安新区率先投入市政管网全地形智能检测系统,搭载多模块检测设备与AI算法的机器人可解决地下管网"看不见的隐患"问题 [1] - 传统管道检测需停水断流且存在盲区,新技术攻克高水位、多淤积工况难题,支持满水管道及高甲烷浓度环境连续作业 [1] - 装备集成IP68级防水防爆技术,通过张力腿弹簧自适应调节系统实现特定管道全地形通行 [1] 技术性能与效率提升 - 多模态感知技术构建立体检测网络,管道剖面声呐每秒采集2000个三维坐标点,配合高帧率摄像头生成高精度数字孪生模型 [1] - 检测效率大幅提升,误检率显著降低,运维成本较传统方式下降53% [1] - AI通过数十万缺陷样本训练,自动识别管道病害准确率超90%,实现从被动抢险到主动防护的转变 [2] 行业影响与创新价值 - 带水作业、防爆设计等技术填补国内空白,为智慧城市运营提供可推广经验 [2] - 技术符合雄安新区数字城市建设标准框架,推动管网维护智能化跨越式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