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者

搜索文档
青岛银行 VS 齐鲁银行:山东两家头部城商行对决
数说者· 2025-07-10 06:27
济南与青岛城商行对比分析 核心观点 - 齐鲁银行与青岛银行作为山东省两大城商行龙头,在规模、区域布局、财务指标等方面竞争激烈,近年差距逐步缩小[2][11] - 青岛银行总资产(6899.63亿元)与营收(134.98亿元)略高于齐鲁银行(6895.39亿元/124.96亿元),但净利润(42.64亿元)低于后者(49.86亿元)[8][13] - 成本控制差异是利润分化的关键:青岛银行成本收入比34.95%显著高于齐鲁银行27.41%,职工薪酬多支出5.71亿元[24][26] 出身与股东结构 - 均成立于1996年,2008-2009年更名现用名[3] - 第一大股东均为外资银行:澳洲联邦银行持齐鲁银行15.43%,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持青岛银行17.50%[4] 资本市场与区域布局 - 青岛银行实现H+A两地上市(2015H股/2019A股),齐鲁银行仅A股上市(2021年)[5] - 青岛银行完成山东省内16市全覆盖,无省外分行;齐鲁银行未覆盖济宁/枣庄,但设天津分行及12家外省村镇银行[5] 子公司与人员结构 - 青岛银行拥有租赁和理财子公司,齐鲁银行控股12家村镇银行并参股济宁银行(11.36%)/德州银行(2.64%)[5] - 青岛银行员工5312人(硕士占比24.9%),齐鲁银行5675人(硕士占比15.8%)[6] 财务指标对比 资产与收入结构 - 贷款占比均低于50%(青岛49.38%/齐鲁48.89%),公司贷款占比均约71%[8][9] - 利息净收入占营收73%左右,手续费收入占11%左右[10] 资产质量与盈利能力 - 不良率相近(青岛1.14%/齐鲁1.19%),但齐鲁拨备覆盖率(322.38%)显著高于青岛(241.32%)[8][21] - 青岛银行净息差1.73%高于齐鲁1.51%,但净利润仍落后[8][15] 长期趋势 - 总资产差距从2021年900亿缩至2024年4.24亿,营收差距从26亿缩至10亿[11][14] - 齐鲁银行自2017年起净利润持续领先,2024年超出青岛银行7.22亿元[13]
利润下降68%,4000亿资产规模仅4.44亿利润——点评央企下属城商行华润银行经营情况
数说者· 2025-07-07 07:14
公司背景与股东结构 - 珠海华润银行前身为1996年成立的珠海市商业银行,2010年由华润集团与珠海市政府战略重组后更名,华润集团成为控股股东[1] - 经营网络覆盖珠三角9个地市及广西百色,设立2家村镇银行子公司,区位优势显著[1] - 2022年引入南方电网资本控股和深圳中电投资两家央企战略投资者,注册资本从60.43亿元增至85.33亿元[3] - 股东阵营包括华润集团(49.77%)、南方电网(18.24%)、中国电子(10.95%)等三大央企,以及珠海/深圳国企和医药企业[3][5] 财务表现 - 2024年末总资产4340.40亿元,同比增长11.61%;贷款总额2411.04亿元,同比增长13.42%[6] - 营业收入增速持续放缓,2024年营收71.32亿元仅增长4.87%,2022年曾出现-13.02%负增长[8] - 归母净利润连续两年大幅下滑:2023年下降30.03%,2024年暴跌68.21%至4.44亿元,资产利润率显著承压[10] 息差与负债结构 - 净息差从2021年2%以上骤降至2024年1.23%,降幅远超行业平均水平[11] - 定期存款占比从2018年不足50%攀升至2024年77.17%,负债成本压力加剧[13] - 存款"定期化"趋势直接推高付息成本,成为息差收窄的关键因素[15] 资产质量与风险拨备 - 不良贷款率1.65%(2024年)较2023年下降8BP,但逾期贷款规模80.66亿元同比增加13.65亿元,逾期率高达3.35%[16] - 拨备覆盖率172.70%虽较2023年回升,仍显著低于2021年水平[16] - 2022-2024年减值计提规模持续扩大,分别为20.85亿元、29.67亿元和42.92亿元,直接侵蚀利润空间[16][17]
浦发银行总行最新组织架构
数说者· 2025-07-05 20:53
公司概况 - 浦发银行成立于1993年1月,1999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为600000.SH,总部位于上海 [1] - 上海国际集团是浦发银行最大股东,2025年3月末持股比例为21.57% [1] - 2024年末浦发银行总资产达到9.46万亿元,同比增长5.05% [1]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707.48亿元,同比下降1.55% [1] - 2024年实现净利润458.35亿元,同比增速高达22.46% [1] 股东结构 - 浦发银行前十大股东包括上海国际集团(21.57%)、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18.18%)、富德生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传统9.47%、资本金6.01%、万能H4.33%)等 [1] 组织架构调整 - 2024年浦发银行总行部门数量由35个精简到34个 [2] - 办公室下设流程再造办公室,消费者权益保护部调整至零售业务部 [3] - 交易银行部下挂供应链创新部,国际业务部更名为跨境金融部 [3] - 私人银行部更名为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部,特殊资产管理部更名为特殊资产经营管理部 [3] - 原工会变更为党群工作部(总行直属党委、总行工会办公室) [3] - 原浦发村镇银行管理中心变更为乡村振兴金融部(浦发村镇银行管理中心) [3] - 撤销资产管理部、战略发展与推进部、行政管理部、信息科技部和建设指挥部 [3] - 资产负债管理部和财务会计部合并为资产负债与财务管理部 [3] - 新成立科技发展部、科技金融部、平台研运中心、党委宣传部(公关部)和浦发银行研究院 [4] 分支机构与子公司 - 浦发银行在全国31个省份均设有分行,并在香港、新加坡和英国设有境外分行 [5] - 子公司包括上海信托、浦银金融租赁、浦银理财、浦银国际控股、上海科创银行和浦银安盛基金等 [5] 员工情况 - 截至2024年末浦发银行集团整体拥有员工62987人 [6]
三座大山压顶,中原银行最新经营情况分析
数说者· 2025-07-03 20:40
公司背景与结构 - 中原银行由河南省13家城商行合并组建,2022年进一步吸收合并洛阳银行、平顶山银行和焦作中旅银行,形成覆盖全省17地市及1省辖县级市的省属法人银行[1] - 2017年7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1216.HK),2024年末总行设38个一级部门,包括特色部门汽车金融中心[1] - 拥有1家消费金融公司(河南中原消费金融)、2家金融租赁公司(邦银金融租赁、洛银金融租赁)及13家村镇银行[3] - 最大股东为河南投资集团(持股6.69%),前十大股东包括洛阳市财政局(3.73%)、中国旅游集团(2.90%)等[4] 规模扩张与财务表现 - 2024年末总资产1.36万亿元,为河南最大城商行(郑州银行仅6763.65亿元),但内生增长弱:2021年总资产增速仅1.42%,营收负增长0.11%[5][6] - 2022年合并后总资产同比增72.74%至1.33万亿元,营收增33.37%至258.21亿元,但归母净利润仅增2.39%[6] - 合并后增速放缓:2023-2024年总资产增速分别为1.49%/1.39%,2024年营收同比下降1.08%,2023年归母净利润降11.76%[7] 业务结构与息差压力 - 利息净收入占营收82.80%(2024年215.43亿元),高度依赖息差[10] - 净息差持续下滑:2024年降至1.61%,较2023年下降12BP[13] - 贷款资产占比低且增速慢:2024年末贷款占总资产51.13%,2024年贷款总额同比仅增0.99%[15][17] - 存款定期化加剧成本压力:2024年末定期存款占比68.37%,较2020年上升23.25个百分点[20] 资产质量与行业挑战 - 不良贷款率高于行业:2024年末为2.02%(城商行平均1.76%,郑州银行1.79%)[22] - 拨备覆盖率不足:2024年末155.03%,低于城商行平均188.08%及郑州银行182.99%[23] - 面临整合压力:需解决贷款深度不足、息差收窄及资产质量管控问题,以巩固河南城商行领先地位[23]
银行理财子公司2024年经营对比排名
数说者· 2025-07-01 21:38
理财子公司概况 - 境内共有32家理财子公司,包括国有六大行、12家股份制银行、8家城商行、1家农商行和5家外资合资理财子公司 [1][2] - 国有六大行和12家股份制银行各设立1家理财子公司,城商行设立8家,农商行设立1家,外资与五大行合资设立5家 [2] - 除招商银行与摩根资产管理合资成立招银理财外,其他银行直接设立的理财子公司均由银行100%控股,外资理财子公司由外资持股超过50% [3] 理财子公司注册资本 - 工商银行工银理财注册资本最高,达160亿元,四大行理财子公司注册资本均超过100亿元 [4] - 建设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广发银行和恒丰银行的理财子公司注册地与母行不在同一城市 [4] - 外资理财子公司注册资本较低,如汇华理财、贝莱德建信理财等注册资本均为10亿元左右 [3] 理财子公司净利润 - 2024年招商银行招银理财以27.39亿元净利润位居首位,兴业银行兴银理财和中信银行信银理财分别以26.94亿元和24.92亿元紧随其后 [5][7] - 四大行中,中国银行中银理财以19.63亿元净利润排名第一,农银理财、建信理财和工银理财分别为19.22亿元、15.26亿元和14.22亿元 [5][7] - 城商行中杭州银行杭银理财以9.05亿元净利润领先,上海银行上银理财净利润最低,仅1.22亿元 [5][7] 理财子公司总资产 - 2024年末招商银行招银理财以240.71亿元总资产排名第一,四大行中农银理财以228.66亿元领先 [7][8] - 招银理财、农银理财、工银理财和建信理财总资产均超过200亿元 [8] - 城商行中江苏银行苏银理财以56.87亿元总资产位居首位 [9] 理财子公司注册地分布 - 理财子公司注册地集中在深圳、北京、上海、青岛等城市,部分与母行注册地不一致 [3][4] - 外资理财子公司主要注册在上海,如汇华理财、贝莱德建信理财等 [3]
山东14家城商行2024年经营对比分析
数说者· 2025-06-29 22:03
山东省城市商业银行概况 - 山东省共有14家城市商业银行,其中青岛银行、齐鲁银行、威海银行为上市银行(A股/H股)[1] - 滨州、菏泽、聊城3市尚无属地城商行[1] 股东结构 - **外资控股**:青岛银行第一大股东为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17.5%),齐鲁银行为澳洲联邦银行(15.43%),日照银行为南京银行(20%)[1] - **民企控股**:烟台银行第一大股东为南山集团(34.83%)[1] - **国资主导**:其他银行第一大股东多为当地财政局或国企,如齐商银行第一大股东淄博市城市资产运营集团持股38.12%[3] - **交叉持股**:齐鲁银行持有济宁银行11.36%股份,莱商银行持有德州银行8.53%股份[1] 资产规模 - **头部银行**:青岛银行(6899.63亿元)与齐鲁银行(6895.39亿元)总资产均超6000亿元,差距仅4.24亿元[4] - **梯队分布**:威海银行(4414.64亿元)居第三,日照/潍坊银行超3000亿元,枣庄银行最小(529.53亿元)[5] - **增速分化**:济宁银行(+16.79%)、东营银行(+16.35%)增速领先,莱商银行(+6.24%)最慢[6] - **资产结构**:非上市银行贷款占比普遍超50%,临商银行达71.5%;上市银行贷款占比均低于50%[6] 负债结构 - **存款依赖**:东营银行(89.87%)、济宁银行(89.43%)存款占负债比最高,青岛银行(66.97%)、齐鲁银行(68.55%)最低[8][9] - **增速匹配**:负债增速与资产增速基本同步,济宁银行负债增速17.34%居首[8] 营收表现 - **头部营收**:青岛银行(134.98亿元)、齐鲁银行(124.96亿元)为仅有的两家营收超百亿银行[11] - **高增长案例**:烟台银行营收增速36.48%,泰安银行28.60%;齐商银行增速最低(+0.48%)[12] - **收入结构**:利息净收入占比普遍超70%,济宁银行达113.35%(手续费收入为负);青岛/齐鲁银行手续费收入占比超10%[14] 盈利能力 - **净利润排名**:齐鲁银行(49.45亿元)反超青岛银行(44.05亿元),威海银行(21.98亿元)第三[15] - **增速亮点**:青岛银行净利润增速19.97%最高,枣庄银行(+16.48%)、齐鲁银行(+15.83%)表现突出[16][17] - **尾部银行**:枣庄银行净利润仅1.28亿元,齐商银行增速近乎停滞(+0.05%)[16] 资产质量 - **不良率**:临商银行最高(2.15%),东营银行最优(1.09%),无银行低于1%[18] - **拨备覆盖**:齐鲁银行(>300%)、济宁银行(>300%)风险缓冲充足,莱商银行最低(143.63%)[18]
“211工程”和“985工程”大学名单分析
数说者· 2025-06-27 07:25
"211工程"大学介绍 - "211工程"于1995年启动 目标是建设100所左右重点高校和学科 目前全国共有112所(若按分校区计算为115所)[2] - 全国31个省均至少有1所"211工程"大学 北京以26所居首 江苏11所(南京8所) 上海10所 陕西8所(西安7所) 湖北7所(全在武汉) 四川5所(全在成都)[2] - 广东 黑龙江 湖南 辽宁各有4所 其中辽宁的4所分布在沈阳和大连各2所 其他三省均集中在省会[2] - 安徽 吉林 山东 天津各有3所 其中河北工业大学虽属河北管辖 但校址在天津[3] - 福建和新疆各有2所 浙江等13省仅有1所 5个计划单列市中 大连和青岛各有2所 厦门1所 宁波和深圳暂无[3] "985工程"大学介绍 - "985工程"始于1998年 旨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所有"985工程"大学均属于"211工程" 但反之不成立[4] - "985工程"大学仅分布在18个省份 北京8所居首 上海4所次之 湖南和陕西各3所并列第三 广东等7省各有2所 安徽等7省仅有1所[4] 重点大学名单 - 北京26所"211工程"大学中包含8所"985工程"大学 如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等[6] - 上海10所"211工程"大学中有4所"985工程"大学 包括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等[6] - 江苏11所"211工程"大学中有2所"985工程"大学(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陕西8所中有3所"985工程"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等)[7] - 部分非"211/985"高校如首都医科大学 外交学院等 在专业领域实力突出[7]
北京农商行总行组织架构及2024年经营情况分析
数说者· 2025-06-25 19:59
发展历史和组织架构 - 公司前身为1951年创立的北京市农村信用合作社,2005年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 [2] - 截至2025年3月末,股东总数27796户,其中法人股东280户(持股77.35%),自然人股东27516户(持股22.65%)[3] - 最大股东为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持股9.9996%,前十大股东多为北京市属国有企业 [3] - 公司行政级别为正局级,与华夏银行、北京银行同级 [4] - 2024年末在岗员工9447人,所有营业机构均位于北京地区 [4] 经营情况 主营业务与投资收益 - 2024年末总资产1.27万亿元,同比增长2.10%,增速放缓 [7] - 2024年营业收入180.63亿元(同比+18.09%),但低于2018年峰值195.30亿元 [9] - 收入增长主要依赖投资收益(+79.40%),利息净收入仅增0.37亿元,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样仅增0.37亿元 [9] - 归母净利润79.73亿元(同比+0.71%),与收入增速不匹配,主因计提信息减值损失19.93亿元(2022-2023年均不足1亿元)[12] 贷款结构与净息差 - 2024年净息差1.00%,较2023年下降5BP,2020年以来持续探底 [14] - 2025年3月末总资产1.31万亿元,Q1营收39.70亿元(同比-12.63%),净利润23.59亿元(同比+1.39%)[15] - 贷款余额4802.59亿元(占总资产37.96%),低于金融投资余额4912.67亿元(占38.83%)[20] - 贷款占比低或源于北京银行业竞争激烈及城镇化率高达88.22%,农业拓展空间有限 [20] 资产质量 - 2024年末不良贷款率0.96%,近五年保持低位 [21] - 拨备覆盖率322.71%(2024年末)升至336.25%(2025年3月末),风险偏好审慎 [21]
六大行及主要股份制银行贷款结构对比分析
数说者· 2025-06-23 23:03
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 - 截至2025年3月末总资产超5万亿元的商业银行包括6家国有大行及7家全国性股份行(招商、兴业、中信、浦发、民生、光大、平安)[1] - 工建农中"四大行"总资产均超35万亿元,工商银行以50.47万亿元居首[1][2] - 邮储、交行、招商、兴业总资产超10万亿元,中信、浦发超9万亿元,民生、光大、平安分别为7/6/5万亿元级[1] 贷款资产占比分析 - 建设银行贷款占总资产比例最高(63.58%),中国银行(61.45%)、中信银行(60.01%)次之[3][4] - 邮储银行(52.17%)和兴业银行(54.59%)贷款占比最低,主因投资类资产占比较高[3] - 其他主要银行贷款占比均超55%,工商银行58.11%,招商银行56.68%[4] 公司贷款结构特征 - 交行公司贷款占比最高(65.07%),中行(64.1%)、工行(61.62%)、兴业(60%)紧随其后[5][8] - 四大行公司贷款总额均超13万亿元,交行超5万亿元,邮储/兴业/浦发超3万亿元[5] - 邮储(40.95%)、招行(41.57%)、平安(42.12%)以零售为主,个人贷款占比超50%[5][8] 个人贷款细分领域 - 四大行个人贷款绝对规模领先:工行/建行/农行均超8万亿元,中行近7万亿元[5] - 邮储个人贷款达4.77万亿元,招行3.64万亿元[6] - 住房贷款占个人贷款比例:建行69.67%、中行68.29%、工行67.91%,平安仅18.45%[8][9][10] 信用卡业务对比 - 建行信用卡余额超1万亿元,招行9478亿元接近建行规模[11] - 中行/交行信用卡余额超5000亿元,邮储最低仅2382亿元[12] - 民生信用卡占个人贷款比最高(26.95%),招行/光大/平安/中信均超20%[13][14]
主要商业银行贷款结构对比分析
数说者· 2025-06-22 18:09
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 - 截至2025年3月末,六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七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总资产规模均超过5万亿元 [1] - 工商银行2025年3月末总资产超过50万亿元,为行业最高;工建农中"四大行"总资产均超过35万亿元 [1] - 邮储、交行、招商和兴业四家银行2024年末总资产超过10万亿元;中信和浦发银行总资产超过9万亿元;民生、光大和平安三家总资产分别在7万亿、6万亿和5万亿元以上 [1] 贷款占总资产比例 - 建设银行贷款总额占总资产比最高,2024年末达到63.58%;中国银行和中信银行占比也超过60% [3] - 邮储银行贷款占总资产比最低,2024年末为52.17%;兴业银行贷款占总资产比不足55% [3] - 其他主要商业银行贷款总额占总资产比均超过55% [3] 贷款结构分析 - 除邮储银行、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外,其他银行贷款主要是公司客户贷款(公司贷款占贷款总额比超过50%) [5] - 交通银行公司贷款占总贷款比最高,达到65.07%;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兴业银行占比也超过60% [5] - 邮储银行、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个人贷款占比均超过50%,是典型的以零售业务为主的商业银行 [5] 公司贷款规模 - 工建农中"四大行"2024年末公司贷款总额均超过13万亿元;交通银行超过5万亿元;邮储银行、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公司贷款总额超过3万亿元 [5] 个人贷款规模 - 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2024年末个人贷款金额均超过8万亿且接近9万亿元;中国银行接近7万亿元 [5] - 邮储银行2024年末个人贷款达到4.77万亿元;招商银行达到3.64万亿元 [6] 个人贷款结构 - 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金额超过6万亿元;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也超过4.5万亿元 [9] - 邮储银行住房贷款绝对金额超过2万亿元,但占比不到50% [10] - 平安银行的个人贷款中住房贷款占比仅为18.45%,还不足其信用卡余额 [11] 信用卡业务 - 建设银行2024年末信用卡余额超过1万亿元;招商银行信用卡余额达9478.43亿元,接近建设银行 [11] - 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2024年末信用卡余额超过5000亿元 [12] - 邮储银行信用卡余额最低,2024年末仅为2382.21亿元,占其全部个人贷款不到5% [12] - 民生银行信用卡余额占个人贷款比最高,达到26.95%;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和中信银行占比也超过20% [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