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住房贷款
搜索文档
中国银行三季度业绩稳中向好 多维发力赋能实体经济
中国新闻网· 2025-10-31 11:44
近日,上市银行2025年三季度报陆续披露。财报显示,国有银行主要财务指标持续稳中向好,资产质量 持续改善,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中,中国银行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921亿元,同比增长2.72%,在保持平稳增长的同时,也以自身 发展实绩实效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盈利动能增强,资产质量稳健 10月28日晚,国有六大行中的中国银行率先发布了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 数据显示,中国银行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921亿元,同比上升2.72%,实现净利润1896亿元、归母净 利润1777亿元,同比增长1.12%、1.08%,净资产收益率(ROE)8.98%。 值得关注的是,第三季度单季,中国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622.01亿元,同比增长0.58%;实现归母净利润 600.69亿元,同比涨幅达5.09%,盈利动能显著增强。 近年来,银行业净息差普遍承压。根据财报,中国银行前三季度净息差为1.26%,与上半年持平,息差 边际企稳。 在服务民营经济方面,中国银行紧扣民营企业实际需求,聚焦发展难点痛点,多维度拓宽融资渠道,以 精准高效的金融服务助力民营企业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截至9月末,民营企业 ...
浦发银行(600000.SH)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388.19亿元,同比增长10.21%
格隆汇APP· 2025-10-30 23:48
格隆汇10月30日丨浦发银行(600000.SH)公布的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322.80亿元,同比 增长1.88%;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88.19亿元,同比增长10.21%。 按揭贷款方面,9月末,浦发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8840.0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88%,其中长三角、 环渤海、 大湾区、 西三角及沿长江中部地带新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占个人住房贷款新发放总额的 87.70%,同比上升3.38个百分点。 9月末,浦发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728.89亿元,较上年末减少2.65亿元;不良贷款率1.29%,较上年末下 降0.07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持续提升,拨备覆盖率198.04%,较上年末上升11.08个百分点。 9月末,浦发银行对公贷款(含票据贴现,含个人经营贷)余额40414.1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423.50亿 元,增长6.38%。零售贷款(不含个人经营贷)余额15047.2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15.94亿元,增长 2.84%。 ...
平安银行(000001):不良生成率回落
招商证券· 2025-10-25 19:52
投资评级 - 增持(维持) [4] 核心观点 - 报告认为平安银行资产端转型仍在进行,成效逐步显现,风险偏好调整长期利于经营可持续性,基本面反转可期 [2] - 公司规模扩张放缓,资本消耗偏慢,中期分红落地,分红率与去年同期相当,分红持续性有保障,最新收盘价对应动态股息率5.1%,具备配置价值 [2] 业绩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9.78%,拨备前利润同比-9.84%,归母净利润同比-3.50%,增速较2025年上半年分别回升0.26、0.59、0.40个百分点 [1] - 累计业绩驱动方面,中收、成本收入比下降、拨备计提形成正贡献,净息差、其他非息、有效税率提升形成负贡献 [1] - 单季度看,2025年第三季度其他非息对业绩拖累加大,拨备计提业绩贡献明显提升 [1] - 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度营业收入、拨备前利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9.19%、-8.53%、-2.75% [20] 资产质量 - 2025年第三季度末贷款不良率1.05%,环比持平,关注率1.74%,环比改善2个基点 [2] - 拨备覆盖率229.60%,环比下降8.88个百分点,主要因当期拨备释放对业绩贡献较多 [2] - 经过前期风险偏好调整及风险资产大力回收,不良生成率明显下降,2025年前三季度测算不良生成率较上半年下降90个基点,测算不良净生成率(含回收)下降9个基点 [2] - 2025年前三季度核销贷款328.93亿元,同比减少148亿元,其中第二、三季度单季度核销规模分别为86亿元、73亿元,为近年来最低 [2] - 2025年前三季度收回不良资产260.20亿元,其中收回已核销不良资产本金144.72亿元,收回不良资产/核销规模为79.10%,较上半年进一步回升,为2023年以来最高 [2] - 不良资产收回额中97.9%为现金收回,现金回收比例为近年来最高 [2] 息差及资产负债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净息差1.79%,较2025年上半年下降1个基点 [2] - 对公贷款收益率降幅明显收窄,总体生息资产收益率较2025年上半年下降5个基点 [2] - 负债端,因对公定期存款和个人定期存款成本率保持较大幅度改善,存款成本率较2025年上半年下降6个基点,基本对冲资产端收益率下行压力 [2] - 2025年第三季度末总资产同比增长0.36%,贷款增速回正至1.02%,其中零售贷款增速仍为负,对公贷款保持9.9%的稳健增长 [2] - 2025年第三季度末投资类资产增速下行较多,或受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其他综合收益公允价值波动及配置户兑现影响 [2] 非息收入 - 2025年前三季度非息收入同比下降12.63% [3] - 净手续费收入同比下降0.14%,但增速较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回升 [3] - 其他非息收入在高基数下同比下降24.12%,主要因交易户浮盈大幅下降 [3] - 投资收益同比负增,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度同比负增42%,且公司摊余成本计量账户未兑现浮盈,说明第三季度配置户浮盈兑现力度不大,为后续资产负债和利润摆布保留空间 [3] 资本与股东 - 2025年第三季度末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52%,一级资本充足率11.06%,资本充足率13.48% [46] - 主要股东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稳定在49.56% [53]
央行:三季度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52.83万亿元 同比下降0.1%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4 16:41
人民币贷款总体情况 - 2025年三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70.39万亿元,同比增长6.6% [1] - 2025年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4.75万亿元 [1] 房地产贷款情况 - 2025年三季度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为52.83万亿元,同比下降0.1%,增速较上年末高0.1个百分点 [1] - 2025年前三季度人民币房地产贷款减少840亿元 [1] 房地产开发贷款情况 - 2025年三季度末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13.61万亿元,同比下降1.3% [1] - 2025年前三季度房地产开发贷款增加925亿元 [1] 个人住房贷款情况 - 2025年三季度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37.44万亿元,同比下降0.3%,增速较上年末高1个百分点 [1] - 2025年前三季度个人住房贷款减少2411亿元 [1]
建行德州分行 9月末绿色贷款余额超百亿元
金融时报· 2025-10-22 12:31
公司信贷业务表现 - 截至2025年9月末对公贷款余额达233.08亿元,较年初新增46.42亿元 [1] - 新增贷款占比39.21%,新增占比在德州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全省建行系统中均居首位 [1] 绿色金融发展 - 积极支持清洁低碳能源相关基础设施项目,信贷资源投向环保、清洁能源、绿色建筑等重点领域 [1] - 截至9月末绿色贷款余额达106.78亿元,较年初新增19.09亿元 [1] 零售信贷业务 - 将个人住房贷款纳入零售信贷书记项目和党委一号工程 [1] - 截至9月末累计发放个人住房贷款16.4亿元,市场占比36.75%,居全省建行系统前列 [1]
前三季度,新增社会融资规模超30万亿元——金融支持实体力度保持稳固
新华网· 2025-10-19 07:23
金融总量指标 - 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335.38万亿元,同比增长8.4%,在社会融资高基数背景下保持较高增速 [2] - 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437.08万亿元,同比增长8.7%,比上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 [2] - 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0.09万亿元,同比多增4.42万亿元 [2] - 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70.39万亿元,同比增长6.6% [3] 社会融资结构 - 政府债券净融资发挥主要支撑作用,前三季度政府债券净融资11.46万亿元,同比增加4.28万亿元 [2] - 企业发债和股权融资渠道更加畅通,受益于政策端对科创债、民企债支持力度加大及发债利率处于低位 [2] - 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4.75万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3.44万亿元,住户贷款增加1.1万亿元 [3] 信贷投向与结构 - 企业贷款保持良好增势,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等重点行业维持高景气度 [3] - 企(事)业单位贷款中,短期贷款增加4.53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8.29万亿元 [3] - 住户贷款中,短期贷款减少230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33万亿元 [3] - 一家国有大行分行制造业贷款在公司贷款中占比过半,多数为制造业中长期贷款 [4] 融资成本与政策效果 - 9月份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 [5] - 9月份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3.1%,比上年同期低约25个基点 [5] - 个人消费贷贴息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开始实施,利息成本下降推动消费贷款需求释放 [5]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投向城市更新、交通、水务、物流、环境保护等领域,带动相关配套信贷增长 [4] 经济与政策展望 -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对实体经济较强支持力度,财政政策积极发力 [6] - 促消费、惠民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效果将逐步显现,产业政策实施力度加大对投资形成支撑 [6] - 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等重点行业维持高景气度 [3]
兰州银行(001227) - 2025年10月16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10-16 18:50
贷款业务情况 - 市场实体贷款需求有所不足,增速放缓 [2] - 对公贷款主要投向制造业、新能源、生物医药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 [2] - 截至2025年6月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28.75亿元,较年初净增8.58亿元 [2] - 按揭贷款提前还款有所增加 [2] 财务指标与息差 - 截至2025年6月末净息差1.37%,略低于A股上市银行均值 [2] - 负债端成本持续下行,未来存款成本还有一定下降空间 [2][3] - 净息差短期仍面临压力,中长期有望企稳 [2] 中收与非息收入 - 手续费及佣金总收入占营收比重5%-6%,净收入占营收比重3%-5% [3] - 自营理财业务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较高,未来将拓展代销理财、信用卡等中收 [3] - 三季度债市调整压力可控,债券损益变动对全行营收影响较小 [3] 资本与分红 - 2025年6月末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5% [3] - 近两年已发行50亿元永续债,2024年发行30亿元二级资本债 [3] - 上市以来每年现金分红比例均超过30%,累计现金分红23.98亿元 [3] 风险状况 - 2025年6月末不良贷款率1.81%,较年初下降0.02个百分点 [3] - 不良贷款余额前三行业为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制造业 [3]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固
中国经济网· 2025-10-16 11:32
货币政策与金融环境 - M2余额335.38万亿元,同比增长8.4%,保持较高增速 [1] -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437.08万亿元,同比增长8.7%,比上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 [1] - 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30.09万亿元,同比多增4.42万亿元 [1] -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持续为经济回升向好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2] 社会融资规模结构 - 政府债券净融资11.46万亿元,同比多4.28万亿元,是社融主要支撑 [2] - 企业发债和股权融资渠道畅通,直接融资对社融拉动作用明显 [2] - 政策支持科创债、民企债以及低发债利率推动企业发债融资增多 [2] 信贷增长与结构 - 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70.39万亿元,同比增长6.6% [3] - 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4.75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3.44万亿元是主力 [3] - 住户贷款增加1.1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1.33万亿元 [3] - 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8.29万亿元,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维持高景气度 [3] 贷款利率与融资成本 - 9月份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 [4] - 通过"贷款明白纸"明示融资成本,推动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更加透明 [4] - 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25个基点 [5] 重点领域信贷支持 - 某国有大行分行制造业贷款在公司贷款中占比过半,多为中长期贷款 [4]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投向城市更新、交通、环保等领域,带动配套信贷增长 [4] - 个人消费贷贴息政策实施推动消费贷款需求释放 [5] 房地产市场与居民信贷 - 北上深等一线城市调整住房限购政策,带动房地产市场成交量上行 [5] - 深圳优化调控政策后,9月一二手住宅网签量同比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6] - 改善型客户按揭咨询及成交量明显上涨,首套及二套房利率基本持平 [6] 经济前景展望 - 企业经营、居民消费、进出口等出现更多积极变化 [6] - 四季度货币政策将保持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财政政策积极发力 [6] - 产业政策力度加大对投资形成支撑,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稳步推进 [6]
M2与社融增速保持较高水平
金融时报· 2025-10-16 08:50
货币供应与社会融资规模 - 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35.38万亿元,同比增长8.4%,比上年同期高1.5个百分点 [1] - 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437.08万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延续高位 [2] - 政府债券发行提速是社融高增长的主要支撑,特别是国债和特殊再融资债券用于支持“两重”“两新”及置换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2] - 企业发债融资增多,受益于科创债、民企债支持政策及低发债利率 [2] - 超过一半的新增社融由贷款以外的多元化融资渠道提供,债券在银行资产中占比25%左右 [3] 信贷增长与结构优化 - 9月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6.6%,还原地方专项债置换影响后增速为7.7% [4] - 企业贷款增势良好,某国有大行制造业贷款在公司贷款中占比过半,多为中长期贷款以匹配企业升级需求 [4]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投向城市更新、交通、水务、物流、环保等领域,带动配套信贷增长 [4] - 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6.09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5.02万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均高于各项贷款 [7] - 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贷款呈现总量增长和覆盖面扩大的特点 [7] - 2021年初至今,制造业和消费类行业在中长期贷款中占比上升,房地产和建筑业占比下降 [7] 居民信贷与市场活跃度 - 个人消费贷和服务业经营贷贴息政策实施,利息成本下降推动消费贷款需求释放 [5] - 一线城市调整住房限购政策带动房地产市场回暖,9月3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增长约7% [5] - 深圳优化调控政策后,9月一二手住宅网签量同比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改善型客户按揭咨询及成交量明显上涨 [5] - 9月末M1余额113.15万亿元,同比增长7.2%,增速较今年2月末低点提升7.1个百分点,M1-M2剪刀差收敛反映企业经营活跃度和个人需求回暖 [5]
房地产不良见顶回落,零售风险接棒,银行如何迎接下一场大考?
经济观察网· 2025-10-06 18:15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银行业在过去15年通过风险在不同领域轮流暴露、信贷结构调整和拨备工具运用,实现了不良资产的软着陆,维持了财务表现的相对平稳 [1][2][6] - 当前行业风险焦点已从对公领域(如房地产)转向零售贷款,各类零售贷款不良率均呈上升趋势,成为资产质量核心矛盾 [1][4][5] - 银行体系通过分阶段风险暴露和动态调整的机制,避免了系统性冲击,但该模式的可持续性及银行抵御未来系统性冲击的能力仍需检验 [2][6] 风险轮动与软着陆机制 - 风险周期自2011年温州流动性危机(不良贷款率一度达4.41%)开始,随后传导至小微贷款、制造业(2016年不良率峰值7.79%)和批发零售行业(2018年不良率峰值6.12%)[2] - 银行主动压降制造业与批零行业贷款占比,将信贷资源转向个人贷款领域,通过风险"轮流暴露"将集中风险分摊至十余年周期,实现软着陆 [1][2] - 自2011年以来,上市银行在不良生成率持续处于0.7%左右较高水平的环境下,维持了财务表现的相对平稳 [1] 房地产行业风险演变 - 房地产对公贷款不良率从长期低于1.4%的水平快速攀升,于2023年触及4.42%的峰值,随后在2024年出现回落 [1][3] - 风险相对可控的原因在于银行提前收缩投放,房地产对公贷款占总贷款比重仅为6%(广义口径占比11%),远低于制造业与批零行业风险暴露前24%的占比 [3] - 房地产行业风险尚未完全出清,不良率绝对值仍处于历史高位,行业销售回暖尚未明确出现 [1][3] 零售贷款风险现状 - 当前各类型零售贷款不良率均在上升,包括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贷款和个人经营性贷款 [1][4] - 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自2021年起持续上行,尚未见顶;信用卡贷款不良率持续攀升,虽斜率放缓但生成率仍处较高水平 [4][5] - 2024年以来个人经营性贷款不良率快速上升,个人消费贷款小幅反弹,与前期普惠贷款大规模投放、居民杠杆率上升及经济复苏放缓有关 [5] 银行分化与未来展望 - 不同银行在不良生成率、拨备计提压力及存量拨备充足度方面存在分化,大型银行及部分城商行表现相对稳健,部分中小银行面临更大压力 [5] - 报告认为今年是此轮业绩下行周期的尾声,预计明年行业基本面将有所改善 [5] - 银行超额拨备已处于历史中间水平,未来通过拨备释放利润的空间有限,需审慎评估零售贷款客群风险与经济周期的关联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