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者

搜索文档
深耕一城也可成就优质银行——成都银行2024年财报分析
数说者· 2025-05-11 22:15
公司概况 - 前身为1996年由44家城市信用合作社组建的成都城市合作银行,历经多次更名后于2018年在上交所上市(股票代码601838)[1] - 2024年末在职员工7879人,业务覆盖四川省内12个地级市及省外重庆、西安,但73.17%贷款余额、83.02%营业收入、80.52%营业利润仍集中于成都地区[1] 规模与行业地位 - 2024年末总资产1.25万亿元,同比增长14.56%,在A股上市城商行中排名第七,是少数资产破万亿且增速超15%的银行[2] - 营业收入229.82亿元(+5.89%)、归母净利润128.58亿元(+10.17%),净利润规模超过恒丰银行(53.57亿元)和渤海银行(52.56亿元)[4][6] - 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在A股上市城商行中分别排名第八和第七[6] 盈利能力驱动因素 - 净息差1.66%(同比下降15BP),处于城商行中等水平,但利息净收入184.61亿元(+4.57%)贡献80%以上营收,贷款总额7413.19亿元(+18.72%)是主要增长动力[8][11] - 投资净收益36.24亿元(+14.18%),占营收15.77%,成为第二大收入来源[14] 资产质量 - 不良贷款率0.66%(同比下降2BP),持续为A股上市银行最低,拨备覆盖率479.29%保持高位[15] - 公司贷款不良率0.63%(持续下降),个人贷款不良率0.78%(仍处较好水平),逾期率与不良率基本重合且关注类贷款占比极低[17][18] 同业对比数据 - 总资产规模及增速低于江苏银行(3.95万亿元,+16.12%)、北京银行(4.22万亿元,+12.61%),但高于长沙银行(1.15万亿元,+12.42%)[8] - 净息差低于长沙银行(2.11%)、南京银行(1.94%),高于郑州银行(1.72%)[11]
五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组织架构及经营数据
数说者· 2025-05-09 07:28
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政策动态 - 国家金监总局2025年3月5日发布通知,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发起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扩大股权投资试点范围[1] - 目前国内共有五家AIC,均为国有大行设立:工银投资(工行)、建信投资(建行)、农银投资(农行)、中银投资(中行)、交银投资(交行)[1] 五大AIC财务数据对比 - 工银投资注册资本270亿元,资产总额1838.91亿元,净利润48.57亿元[2] - 建信投资注册资本270亿元,资产总额1286.51亿元,净利润35.31亿元[2] - 农银投资注册资本200亿元,资产总额1250.44亿元,净利润39.17亿元[2] - 中银投资注册资本145亿元,资产总额935.92亿元,净利润36.80亿元[2] - 交银投资注册资本150亿元,资产总额715.34亿元,净利润24.29亿元[2] 五大AIC组织架构 工银投资 - 设立15个部门包括投资业务部、资产经营部等专业部门,下设子公司工银资本[2][3] 建信投资 - 设立13个部门包括能源基础投资部、特殊资产投资部等,下设建信金投私募基金管理公司[4][5][6] 农银投资 - 设立16个部门包含7个前台投资团队(如乡村振兴投资团队)和9个中后台部门,下设农银资本管理公司[8][9] 中银投资 - 设立10个部门包括投资部、投后管理部等,下设中银资产基金公司[11][12] 交银投资 - 设立10个部门包括三个投资业务部和专业管理部门,下设交银资本管理公司[14][15]
12家全国性股份行2024年经营情况对比
数说者· 2025-05-07 20:43
总资产及其结构情况 - 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总资产均超过1.5万亿元,其中招商银行以12.15万亿元领衔,兴业银行以10.51万亿元紧随其后 [2] - 总资产增速方面,招商银行增速最快达10.19%,民生银行增速最低仅为1.82% [2] - 贷款占总资产比最高的是中信银行(60.01%),最低的是渤海银行(50.79%),平安银行是唯一贷款总额同比下降的银行(-0.98%) [2][3] 负债总额及其结构情况 - 招商银行存款占负债比高达83.31%,展现极强吸储能力,华夏银行存款占比最低仅53.64% [4][6] - 存款增速方面,渤海银行(14.31%)、恒丰银行和招商银行(11.54%)增速超过10%,民生银行和光大银行存款出现负增长 [5][6] 营业收入及其结构分析 - 招商银行以3374.88亿元营收居首,超过部分国有大行,中信银行(2136.46亿元)首次超越兴业银行(2122.26亿元)位居第二 [7][11] - 6家银行营收同比负增长,平安银行降幅最大(-10.93%),浙商银行增速最高(6.19%) [8][11] - 利息净收入占比最高的是恒丰银行(80.55%),最低的是渤海银行(61.04%),仅3家银行利息净收入实现正增长 [8][10][11] 净利润对比分析 - 招商银行净利润1495.59亿元远超同业,甚至超过部分国有大行,是第二名兴业银行(774.91亿元)的近两倍 [14][17] - 民生银行净利润同比下降9.07%至327.22亿元,已被江苏银行等城商行超越 [14][15][17] - 恒丰银行和渤海银行净利润仅50亿元出头,低于多家城商行和农商行 [14][17] 净息差与资产质量 - 12家银行净息差均低于2%,招商银行1.98%最高,渤海银行1.31%最低 [18] - 招商银行不良率仅0.95%为同业最低,拨备覆盖率411.98%遥遥领先,渤海银行不良率1.76%最高,民生银行拨备覆盖率141.94%最低 [19][20] 收入结构补充 - 7家银行投资净收益成为第二大收入来源,渤海银行该占比达22.70%,招商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最高(21.36%) [12][13] - 仅恒丰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实现正增长(5.03%),渤海银行同比下降25.63%幅度最大 [12][13]
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稍不留神即被超越——上海银行2024年财报分析
数说者· 2025-05-07 06:10
公司概况 - 上海银行前身为1996年由上海市98家城市信用合作社组建的"上海城市合作银行",1998年更名,2016年在上交所上市(股票代码601229)[1] - 业务区域覆盖上海(48 02%贷款占比)、长三角其他地区(30 25%)、珠三角(12 07%)、环渤海(6 39%)及中西部(3 28%)[1][3] - 2024年末贷款总额1 405 755 816万元,不良贷款率1 18%,较2023年下降3BP[3][15] 财务表现 - 2024年总资产3 23万亿元(同比+4 57%),营业收入529 86亿元(同比+4 79%),归母净利润235 60亿元(同比+4 50%),结束连续两年负增长但仍低于2021年水平[4] - 投资收益131 66亿元(同比+94 42%)成为营收增长主要驱动力,利息净收入占比降至61 31%(同比下降8 23个百分点)[9][13] - 净息差1 17%(同比下降17BP),低于六大行最低交通银行(1 27%)及同业渤海银行(1 31%)[11][13] 同业对比 - 总资产规模被江苏银行超越后位列城商行第三,营收/净利润排名第四(落后江苏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十年前仅次于北京银行[8] - 南京银行在营收/净利润指标上紧追,差距逐步缩小[8] 资产质量 - 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269 81%(同比下降2 85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占比2 06%、逾期率1 72%均高于不良率[15][17] - 公司贷款不良率1 37%(持续下降)高于个人贷款1 14%(持续上升),个人经营性贷款不良率1 56%超过消费贷1 45%,房贷不良率0 45%保持低位[18][23][24] - 贷款结构以公司贷款为主,有助于整体风险控制[20]
营收利润双下降,规模被部分城商行超越——广发银行2024年财报分析
数说者· 2025-05-05 23:06
公司股权结构 - 广发银行前身为1988年成立的广东发展银行,2006年由花旗集团、中国人寿、国家电网和中信信托组成的财团参与重组,四家各持股20%[1] - 2016年中国人寿收购花旗集团20%股份并增资后成为最大股东,持股比例提升至43.69%(截至2024年末),中信信托以14.14%持股为第二大股东[1][2] - 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90.048%,其中国网英大国际控股(8.919%)、江西交通投资集团(8.184%)、财政部(5.218%)分列第三至第五位[2] 经营规模与同业对比 - 2024年末总资产3.64万亿元(同比增长3.86%),营业收入692.37亿元(同比下降0.63%),归母净利润152.84亿元(同比下降4.58%)[3] - 资产规模增速较2020年的15.01%显著放缓,近五年营收有三年同比下降,净利润在2022年和2024年出现负增长[3] - 总资产和营收规模低于北京银行、江苏银行等城商行,净利润排名在12家股份行中位列第9,仅高于浙商银行、渤海银行和恒丰银行[7][8] 盈利能力分析 - 2024年净息差1.54%,较2023年下降6BP,近五年持续下行导致利息净收入496.51亿元(同比下降2.78%),较2020年峰值下降21%[10][13] - 净息差在股份行中排名中等偏下,低于招商银行(1.98%)、平安银行(1.87%)等头部机构[12][13] - 投资收益未能弥补利息净收入和手续费收入下滑,拖累整体业绩表现[13] 资产质量状况 - 2024年末不良贷款率1.53%(较2023年下降5BP),但较2021年的1.41%仍高出12BP,拨备覆盖率165.58%[16] - 不良率在股份行中排名第10,仅优于华夏银行和渤海银行,拨备覆盖率排名第8[18] - 关注类贷款占比2.30%、逾期贷款占比1.91%均高于不良率,个人贷款不良率持续上升,资产质量隐患显著[21][24]
国有六大商业银行2025年一季度经营情况对比
数说者· 2025-05-05 14:39
六大行总资产情况 - 截至2025年3月末,六大行总资产达208.13万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4.23% [1] - 资产规模排序:工商银行(51.55万亿元) > 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均超40万亿元) > 中国银行(35.99万亿元) > 邮储银行(17.69万亿元) > 交通银行(15.29万亿元) [1] - 工行和建行资产增速超5%,交行增速最低仅2.61% [1] 营业收入表现 - 2025年一季度六大行合计营收9101.84亿元,工行以2127.74亿元居首,建行/农行/中行均超1500亿元 [3] - 仅中行(2.56%)和农行实现营收正增长,建行同比降幅最大(-5.40%),工行下降3.22% [3] 净利润动态 - 一季度六大行净利润总计3501.92亿元,工行/建行均超800亿元,邮储(250亿级)与交行差距仅2.57亿元 [5] - 仅农行和交行净利润增长,工行(-3.81%)和建行(-3.64%)降幅显著 [5] 净息差变化 - 邮储银行净息差1.71%保持行业最高,但较2024年下降16BP;交行净息差仅1.23% [7] 资产质量分析 - 邮储银行不良率0.91%为六大行最低,但较2024年末上升1BP;其他五大行不良率持平或下降 [9] - 农行拨备覆盖率297.81%居首,邮储266.13%次之,中行跌破200%至197.97% [11]
国有大银行中哪家“当铺思维”最浓?
数说者· 2025-04-30 14:49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先生曾批判中国的银行有 "当铺思维",即银行业在提供贷款时过度依赖抵押 和担保,与古代的当铺类似,并提出"我们必须改掉金融的当铺思想,依靠信用体系"。 此话虽然偏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当前银行业过度依赖担保的现实。 本文结合工农中建交邮六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以下简称 " 六大行 ") 2024 年年报,来看看哪家 银行"当铺思维"最严重。 从 " 六大行 " 2024 年年报看,各家银行的 信用类贷款占比均低于 50% ,贷款主要依赖担保措施, 也就是说确实 普遍存在所谓的"当铺思维" 。其中建设银行信用贷款占比最高,为 45.41% ; 农业银行 占比也超过 40% ,达到 42.23% ;其他四家信用贷款占比均低于 40% ;邮储银行信用贷款占比最低, 仅为 28.59% 。 抵押贷款方面各家银行占比均超过 30% ,而邮储银行则是高达 46.99% 。 由此可见, 邮储银行的贷款担保方式对抵押依赖最为严重,也就是所谓的 "当铺思维"最浓 。 2023 年末的情况也基本如此。 那么各类担保方式的风险情况如何,是否有了抵押资产质量就会相对较好呢? "六大行"没有公布各类担保方式的 不良 ...
业绩可圈可点,“债券特色”明显——南京银行2024年财报分析
数说者· 2025-04-29 07:02
公司历史与发展 - 199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组建城市合作银行的通知》,1996年在原南京39家城市信用合作社及信用联社基础上成立南京城市合作银行 [2] - 1998年更名为南京市商业银行,2001年和2005年分别引入国际金融公司和法国巴黎银行入股,2006年更名为南京银行,2007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2] - 截至2023年实现江苏省县域网点全覆盖,在北京、上海和杭州各设1家异地分行 [2] - 拥有南银理财100%股份、鑫元基金80%股权、南银法巴消费金融56%股份,并入股江苏金融租赁(21.09%)和日照银行(20%) [2] 规模与增长 - 2024年末总资产达2.59万亿元,同比增长13.25%;营业收入502.73亿元,同比增长11.32%;归母净利润201.77亿元,同比增长9.05% [3] - 规模类指标稳居城商行第五,总资产规模低于江苏银行(39,520.42亿元)、北京银行(42,215.42亿元)、宁波银行(31,252.32亿元)和上海银行(30,855.16亿元) [6][7] - 2024年三大规模类指标增速保持在10%左右,增长势头强劲 [3] 业务结构与特色 - 投资类资产和收入占比高,2024年金融投资占总资产比达41.66%,投资收益占营业收入比达27.09%,在主要上市银行中占比最高 [7][8] - 在同业中有"债券之王"之称,金融投资占比高于上海银行(42.30%)、北京银行(34.03%)等 [7][8] 盈利能力 - 2024年净息差为1.94%,较2023年下降10个BP,但在主要城商行中仍保持最佳水平 [9][10] - 利息净收入266.27亿元,同比增长4.62%,占收入的52.96%,是收入和利润最主要来源 [10] - 贷款总额达1.26万亿元,同比增长14.31%,贷款规模保持高速增长 [10] 资产质量 - 2024年末不良率为0.83%,较2023年末下降7个BP,拨备覆盖率335.27%,资产质量保持较好 [14] - 公司贷款不良率0.66%(下降4个BP),个人贷款不良率1.29%(下降21个BP),公司贷款占比69.82%带动整体资产质量提升 [17][18]
“江苏速度”、值得期待——江苏银行2024年财报分析
数说者· 2025-04-28 07:07
公司概况 - 江苏银行由江苏省内10市城商行于2007年合并重组而成,2016年在上交所上市,2020年入选全国9家系统重要性银行之一 [2] - 公司下辖17家分行(江苏省内全覆盖)及4家子公司,业务覆盖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但江苏地区贷款占比达86.13%(2024年末) [2][3] - 2024年末江苏地区贷款余额1.80万亿元(占比86.13%),长三角(不含江苏)、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地区贷款占比分别为6.82%、3.50%、3.55% [3] 规模与增长 - 2024年末总资产达3.95万亿元(同比+16.12%),营业收入808.15亿元(+8.78%),归母净利润318.43亿元(+10.76%) [4][8] - 总资产增速创近五年新高,营收与净利润增速保持10%左右高位 [8] - 总资产规模超越广发银行、浙商银行等全国性股份行,接近华夏银行;净利润和营收均超越北京银行,稳居城商行首位 [9] 盈利能力 - 2024年净息差1.86%(较2023年下降12BP),但仍优于多数同业:仅低于邮储银行(国有行)、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股份行) [10][13] - 贷款规模从2023年1.80万亿元增至2024年2.10万亿元(+16.28%),支撑利息净收入增长 [13] 资产质量 - 2024年末不良贷款率0.89%(较2023年下降2BP),拨备覆盖率高达350.10%,风险抵御能力突出 [14] 行业地位 - 规模指标全面超越北京银行成为城商行"一哥",并以城商行身份超越5家全国性股份行 [15] - 净息差与资产质量表现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经营效率持续优化 [16][17]
依旧高增长,依旧低不良——杭州银行2024年财报分析
数说者· 2025-04-26 23:06
公司概况 - 杭州银行前身为1996年由杭州市33家城市信用社股东、信用联社股东及杭州市财政局等共同发起的杭州城市联合银行,1998年更名,2016年10月在上交所上市(股票代码600926)[2] - 业务布局以浙江省为核心(2024年营收79.58%来自浙江,其中杭州占比58.36%),同时覆盖北京、上海、深圳、南京和合肥5个外省城市[2] - 拥有杭银理财100%股权、杭银消费金融42.95%股份、石嘴山银行18.39%股份及多地村镇银行股权[2] - 截至2024年末员工总数14,409人[2] 规模增长 - 2024年末总资产达2.11万亿元(同比增长14.72%),营业收入383.81亿元(+9.61%),归母净利润169.83亿元(+18.07%)[3] - 总资产规模超越渤海银行(1.84万亿元)和恒丰银行(1.54万亿元),净利润超过浙商银行(151.86亿元)、恒丰银行(54.54亿元)和渤海银行(52.56亿元)[8][9] - 贷款总额9374.99亿元(占总资产44.38%),同比增长16.16%,其中公司贷款占比67.38%(6316.50亿元),个人贷款占比32.62%(3058.49亿元)[14][16] 净息差表现 - 2024年净息差1.41%(同比下降9BP),低于浙商银行(1.71%)和宁波银行(1.86%)[10][11] - 负债端存款占比64.39%,但定期存款占比达55.50%(7062.92亿元),存款平均利率2.04%高于同业[11][14] - 资产端贷款平均收益率4.25%,但贷款占总资产比例仅44.38%,低于行业平均水平[14] 资产质量 - 2024年末不良贷款率0.76%(与2023年持平),拨备覆盖率541.45%,显著高于宁波银行(389.35%)、招商银行(411.98%)等同业[18][22] - 关注率和逾期率极低,信用风险控制能力突出[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