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科技(01729)

搜索文档
汇聚科技(01729) - 2025 - 年度财报
2025-04-29 17:05
ANNUAL REPORT 年度報告 2024 CONTENTS 目錄 | Group Profile | 集團簡介 | 2 | | --- | --- | --- | | Corporate Information | 公司資料 | 3 | | Financial Highlights | 財務摘要 | 4 | | Chairman's Statement | 主席報告 | 5 | | Management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 管理層討論及分析 | 8 | | Biographical Details of The Directors and | 董事及高級管理層履歷詳情 | 27 | | Senior Management | | | | Director's Report | 董事會報告 | 31 | | Corporate Governance Report | 企業管治報告 | 43 | |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Report | 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 | 59 | | Independent Auditor's R ...
汇聚科技强国建设强大合力
中国经济网· 2025-01-22 07:16
文章核心观点 2024年中国科技事业成就显著,创新力排名上升至第11位,多地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为科技强国建设和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2025年需进一步加快科技强国建设步伐 [1] 打造数字经济核心区 - 2024年红谷滩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从4019家跃升至5830家,规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从27家激增至59家,同比上升185%,企业年营收从53.7亿元迈向近100亿元 [2] - 南昌未来科学城吸引5个重磅项目入驻,投资71亿元,江西北斗等揭牌签约,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迁至VR科创城,江西求是高等研究院获多项科技成果登记和专利授权 [3] - 2024年红谷滩区精准筛选12条关键政策纳入“免申即享”清单,兑现5000余万元奖励资金,研发投入13.91亿元,同比增长28.2%,新增多家科技型企业 [3] 优环境突出企业作用 - 2024年海沧区多家企业获科技进步奖项,全区有效期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预计达530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2家企业成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4] - 2024年海沧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5.0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达49.46亿元,占全社会的96% [5] - 海沧区累计建成各类各级创新载体129家,2024年新增3个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1个市级创新联合体和2个市级联合实验室 [5] - 2024年海沧区实施82个数字化转型改造项目,2个项目入选全国5G工厂名录 [6] 抓创新强工业兴产业 - 2024年沁阳市技术合同登记额完成10.2亿元,拥有焦作市创新型种子企业20家,沁阳经开区创建河南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7] - 沁阳科创园已建成两个园区,2024年多项科研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或实现国产化替代,多家公司入库或上榜 [8] - 2024年沁阳市创新主体培育、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科技人才等方面持续提升,新一年将统筹抓好4项工作 [9] 全链条协同融合发展 - 珠海在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第13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4.06%,全链条协同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10] - 2024年珠海在省实验室、港珠澳三地科技交流平台、科研平台、支持地方产业方面取得“四个突破” [10] - 未来珠海将以“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为着力点,深化改革,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12]
汇聚科技(01729) - 2024 - 年度财报
2024-04-29 12:00
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九个月,公司收益为48.263亿港元,较之前减少16.3%[10] - 同期毛利为6.799亿港元,较之前增长8.8%[10] - 期内溢利为2.776亿港元,较之前增长28.6%[10] - 每股基本盈利为14.2港仙,较之前增长27.9%[10] - 经营产生的现金为10.557亿港元,较之前(所耗现金13.934亿港元)增长175.8%[10] - 银行结余及现金为3.38亿港元,较之前增长17.4%[10] - 股东资金为13.612亿港元,较之前增长20.2%[10] - 资本开支为8050万港元,较之前减少64.6%[10] - 毛利率为14.1%,较之前增加3.3个百分点[10] - 净利润率为5.8%,较之前增加2.1个百分点[10]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九个月,公司收入为48.263亿港元,较上一年度的57.648亿港元减少9.385亿港元,降幅16.3%[16] - 回顾期内,公司毛利增加5520万港元至6.799亿港元,增幅8.8%,毛利率从约10.8%提升至约14.1%[17] - 回顾期内,公司经营利润为4.334亿港元,较上一年度的3.153亿港元增加1.181亿港元,增幅37.5%,经营利润率从5.5%提升至9.0%[17] - 回顾期内,公司净利润为2.776亿港元,较上一年度的2.159亿港元增加6170万港元,增幅28.6%,净利润率从3.7%提升至5.8%[17] - 回顾期内公司收益为48.263亿港元,较上年度的57.648亿港元减少9.385亿港元或16.3%[19] - 回顾期内公司毛利为6.799亿港元,较上年度的6.247亿港元增加5520万港元或8.8%,毛利率由上年度约10.8%增至约14.1%[19] - 回顾期内公司经营溢利为4.334亿港元,较上年度的3.153亿港元增加1.181亿港元或37.5%,经营利润率由5.5%升至9.0%[19] - 回顾期内公司净利润为2.776亿港元,较上年度的2.159亿港元增加6170万港元或28.6%,净利润率由上年度的3.7%升至5.8%[19] - 回顾期内平均铜价为每吨8324美元,较上一年的8536美元下降2.5%[33] - 回顾期内人民币兑港元平均汇率较上一年低1.8%,人民币收入换算成港元减少5990万港元,占集团收入的1.2%;2023年12月31日人民币兑港元收盘价较2023年3月31日低3.4%[34] - 回顾期内集团收入为48.263亿港元,较上一年的57.648亿港元减少9.385亿港元,降幅16.3%[35] - 回顾期内经营利润为4.334亿港元,较上一年的3.153亿港元增加1.181亿港元,增幅37.5%,经营利润率从5.5%提升至9.0%[35] - 回顾期内净利润为2.776亿港元,较上一年的2.159亿港元增加6170万港元,增幅28.6%,净利润率从3.7%提升至5.8%[35] - 回顾期平均铜价为每吨8324美元,较上年度的8536美元下跌2.5%,影响约为1130万港元,占集团收益的0.2%[36][38][39] - 回顾期人民币兑港元平均汇率较上年度下跌1.8%,换算为港元的人民币收益减少5990万港元,占集团收益的1.2%[36][38][39] - 集团回顾期收益为48.263亿港元,较上年度的57.648亿港元减少9.385亿港元或16.3%[36][37][38][39][40] - 回顾期经营溢利为4.334亿港元,较上年度的3.153亿港元增加1.181亿港元或37.5%,经营利润率由5.5%上升至9.0%[36][37] - 回顾期净利润为2.776亿港元,较上年度的2.159亿港元增加6170万港元或28.6%,净利润率由3.7%上升至5.8%[36][37] - 回顾期间毛利为67990万港元,较上年度增加5520万港元或8.8%,毛利率由10.8%升至14.1%[48] - 回顾期间经营溢利为43340万港元,较上年度增加11810万港元或37.5%,经营利润率由5.5%升至9.0%[48] - 回顾期间EBITDA为50480万港元,较上年度增加10070万港元或24.9%,EBITDA占收益比率由7.0%升至10.5%[48] - 回顾期间其他收入为5040万港元,较上年度增加2870万港元或132.3%,主要因利息收入增加3090万港元[48] - 回顾期间其他收益及亏损录得亏损2860万港元,上年度为亏损1620万港元,主要因人民币贬值汇兑亏损1380万港元[48] - 回顾期间经营开支总额为26830万港元,较上年度减少4660万港元或14.8%,经营开支占收益百分比由5.5%增至5.6%[48] - 回顾期间分销及销售开支为4810万港元,较上年度减少1330万港元或21.7%,占收益百分比由1.1%减至1.0%[48] - 回顾期间行政开支为12450万港元,较上年度减少1910万港元或13.3%,占收益百分比由2.5%增至2.6%[49][50] - 回顾期间研发开支为9570万港元,较上年度减少1420万港元或12.9%,占收益百分比由1.9%增至2.0%[50] - 回顾期间融资成本为8860万港元,上年度为5580万港元[51] - 回顾期间除税前溢利为3.424亿港元,较上年度增加8610万港元或33.6%[51] - 税项开支由上年度的4040万港元增加至回顾期间的6480万港元,实际税率由15.8%上升至18.9%[51] - 回顾期间集团溢利为2.776亿港元,较上年度增加6170万港元或28.6%,净利率为5.8%,上年度为3.7%[51] - 回顾期间每股基本盈利为14.2港仙,上年度为11.1港仙[51] - 2023年12月31日止九个月经营溢利为4.334亿港元,较之前增加1.181亿港元 [69] - 集团回顾期间经营产生的现金为10.557亿港元,较上年度经营所用的现金13.934亿港元增加175.8% [70]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存货为13.103亿港元,较3月31日的20.506亿港元减少,周转日数由96日增加至111日 [71][72][73]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应收账项为21.418亿港元,较3月31日的12.665亿港元增加,周转日数由72日增加至98日 [73][74]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逾期超过90日的逾期结余占应收账项总额的0.07% [74]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其他应收款、按金及预付款项为1.72亿港元,较3月31日的2.747亿港元减少 [76] - 2023年12月31日止九个月EBITDA为5.048亿港元,较之前增加1.007亿港元 [69]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应付账项为14.938亿港元,较3月31日的8.673亿港元增加,主要因服务器业务增加[77] - 集团应付账项周转日数从59日增至78日[77]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其他应付款及应计费用增至1.412亿港元,较3月31日的1.025亿港元增加,主因薪金及员工相关成本应付款项增长[78][80] - 回顾期内公司投资8050万港元购置有形资产,资金来自内部资源[79][81] - 2023年12月31日及3月31日已抵押银行存款分别为9.579亿港元及9.746亿港元[77][80] - 2023年12月31日集团负债比率为55.3%,上年度为64.9%,减少因立讯集团贷款及银行贷款减少[82][86]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九个月,集团最大客户应占集团总营业额的百分比约为16.4%,上一年度为21.2% [130]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九个月,五大客户总计应占集团总营业额约为61.6%,上一年度为68.6% [130]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九个月,集团向最大供应商的采购金额占期内直接总成本约15.1%,上一年度为33.4% [130]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九个月,集团向五大供应商的采购总金额合共占直接总成本约37.9% [130] 各条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数据中心分部收益由上年度的7.909亿港元增加100万港元至回顾期的7.91亿港元[40][42] - 电讯分部收益由上年度的6.44亿港元减少8860万港元或13.8%至回顾期的5.554亿港元[40][41][42] - 医疗设备分部收益为2.58亿港元,较上年度的2.456亿港元增加1240万港元或5.0%[40][41][42] - 工业设备分部收益由上年度的4740万港元减少2300万港元或48.5%至回顾期的2440万港元[40][43] - 汽车分部收益由上年度的1.62亿港元减少6160万港元或38.0%至回顾期的1.004亿港元[40] - 汽车分部回顾期收益为10040万港元,较上年度1.62亿港元减少6160万港元或38.0%[44][47] - 网络电缆分部回顾期收益为7.887亿港元,较上年度12.547亿港元减少4.66亿港元或37.1%[45][47] - 特种电缆分部回顾期收益为7700万港元,较上年度9240万港元减少1540万港元或16.7%[46] - 服务器分部回顾期收益为22.314亿港元,较上年度25.278亿港元减少2.964亿港元或11.7%[46] - 工业设备分部回顾期收益为2440万港元,较上年度4740万港元减少2300万港元或48.5%[46] 业务拓展与战略布局 - 去年公司拓展业务至服务器业务,产品主要应用于数据中心,今年该业务通过调整客户/产品组合及售价结构改善盈利能力,大幅增加收益和溢利[14] - 为扩张中国及亚洲以外市场份额,公司于回顾期内在墨西哥设立全资附属公司Linkz Mexico,预计新厂房2024年投产[14] - 为跟上医疗设备需求增加趋势,公司于回顾期内成立昆山汇聚和江西汇聚,拓展医疗设备电线产品产能及研发能力,2023年9月已开始生产[14] - 继立讯精密收购后,公司与立讯集团进行多维度运营整合,去年完成客户、供应商、市场资源整合及设备、技术、研发能力共享[15] - 立讯精密正对公司运营和财务状况进行战略审查,积极探索公司增长和发展的商机[24] - 立讯精密将利用立讯集团平台优势和市场地位,引入战略资源,加强公司持续增长潜力和核心竞争力[24] - 展望2024年,集团将整合企业资源和产品创新促进现有业务增长,把握投资机遇实现业务多元化[26] - 立讯精密与公司战略合作,公司将发挥立讯集团平台优势和市场地位,增强市场增长潜力和核心竞争力[25] - 集团对5G相关业务和数据中心业务的持续增长保持积极态度[58][59] - 公司去年拓展业务至服务器业务,产品主要应用于数据中心[60][61] - 公司预计2024年在墨西哥的新厂投产,生产数字电线及汽车配电线产品[61] - 公司于2023年成立昆山汇聚和江西汇聚,9月开始生产医疗设备电线产品[62][65] 财政年度与核数师变更 - 公司聘请立信德豪为新核数师,以配合立讯集团的核数安排,提高核数服务效率[15] - 自2023/24财政年度起,公司财政年度结算日由3月31日改为12月31日,以配合立讯集团及主要运营附属公司[15] - 公司财政年度结束日已由3月31日变更为12月31日[18] - 公司财政年度结束日于2023/24财政期间由3月31日变更为12月31日,回顾期业绩涵盖2023年4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的九个月[30][32] - 公司被立讯精密收购后,与立讯集团进行多元经营整合,包括变更核数师为香港立信德豪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变更财政年度结束日以与立讯集团及内地主要经营附属公司一致[29][31] - 公司财政年度结束日从2023/24财政期间开始由3月31日变更为12月31日[54][56] 股息政策与派付 - 公司建议向股东派付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九个月末期股息每股0.7港仙(2023年3月31日止年度为0.5港仙),总额约1360万港元[18][19] - 董事建议派付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九个月末期股息每股0.7港仙,总额约1360万港元[5
汇聚科技(01729) - 2024 - 中期财报
2023-12-22 16:30
公司财务表现 - 公司总收入在2023年9月份的六个月内下降了19.9%,为2,626.7百万港元[11] - 毛利润增长了29.8%,达到405.0百万港元[11] - 期内溢利增长了65.7%,达到151.3百万港元[11] - 公司的收入为2,626.7百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9.9%[22] - 公司的经营利润为235.1百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106.5百万港元[22] - 毛利为405.0百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了29.8%[37] - 本集团报告期间的利润为1.513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6亿港元,增幅为65.7%[49] - 每股基本盈利为7.8港仙,较去年同期增长3.1港仙[50] - 董事会宣布中期股息每股0.75港仙,总额约为14.6百万港元[51] - 税项开支由去年同期的12.7百万港元增加至报告期间的35.8百万港元,实际税率由12.2%上升至19.1%[47] 公司业务发展 - 公司通过拓展服务器业务和JDM/ODM业务模式,改善了业务运营和财务状况[15] - 数据中心分部收入大幅增加,增加了126.1百万港元或35.2%至484.1百万港元[26] - 醫療設備分部收入增加16.6百万港元或12.9%,达到145.1百万港元[28] - 公司成立两家全资子公司,以扩大医疗设备电缆产品的生产能力和研发能力,预计医疗设备电缆需求将持续增加[59] - 公司相信汽车线束产品有助于提供更广泛的产品组合,拓展独特客户群,抓住电动汽车市场机遇[61] - 公司与立讯精密进行战略合作,旨在发展成为全方位的网络解决方案及基础设施供应商,创造更大价值[63] 财务管理及股东情况 - 公司股东资金于2023年9月30日约为12.13亿港元,较3月31日增加80.6百万港元或7.1%,每股股东资金增至0.62港元[65] - 公司于2023年9月30日银行结余及现金为3.87亿港元,较3月31日增加34.5%,主要由立讯集团提供的贷款用于资金周转[66] - 集团银行存款抵押金额分别为4.123亿港元和9.746亿港元[68] - 截至2023年9月30日,集团的负债比率为68.4%,较2023年3月31日的64.9%有所增加[69] - 公司股本仅包括普通股,截至2023年9月30日,已发行股本为1,945,952,000股,每股面值0.01港元[71] 企业管治及股权概况 - 柯天然先生持有公司股份10,488,000股,占比0.54%[80] - 黄志权先生持有公司股份7,528,000股,占比0.39%[80] - 王来春女士通过受控法团持有公司股份1,380,594,000股,占比70.95%[80] - 何显信先生持有公司股份1,000,000股,占比0.05%[80] - 陆伟成先生持有公司股份1,824,000股,占比0.09%[80] - 公司已终止2018年股份购买计划,并采纳了2023年股份购买计划[155][162] - 2023年股份购买计划的目的是吸引和挽留最优秀的人才,为合格参与者提供额外激励,并推动公司业务的成功[155][163]
汇聚科技(01729) - 2024 - 中期业绩
2023-11-27 22:42
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收益为26.27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32.80亿港元下降19.9%[2] - 同期毛利为4.05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3.12亿港元增长29.8%[2] - 期内溢利为1.513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9130万港元增长65.7%[2] - 每股基本盈利为7.8港仙,较去年同期的4.7港仙增长66.0%[2] - 毛利率为15.4%,较去年同期的9.5%增加5.9个百分点[2] - 净利率为5.8%,较去年同期的2.8%增加3.0个百分点[2] - EBITDA/收益为10.8%,较去年同期的5.3%增加5.5个百分点[2] - 报告期内,公司录得收益26.267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32.8亿港元减少6.533亿港元或19.9%[30] - 报告期内的经营溢利为2.351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1.286亿港元大幅增加1.065亿港元或82.8%[30] - 报告期内的经营利润率由3.9%上升至9.0%[30] - 公司报告期收益为2626.7百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653.3百万港元或19.9%,主要因服务器和数字电线业务收益减少[31][32] - 报告期毛利为405.0百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93.0百万港元或29.8%,毛利率从9.5%升至15.4%[31][37] - 报告期经营溢利为235.1百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06.5百万港元,经营利润率从3.9%升至9.0%[31] - 报告期除税前溢利为187.1百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83.1百万港元,实际税率从12.2%升至19.1%[31] - 报告期内溢利为151.3百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60.0百万港元,净利润率从2.8%升至5.8%[31] - 报告期经营溢利为2.351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065亿港元或82.8%,经营利润率为9.0%,去年同期为3.9%[38] - 报告期EBITDA为2.835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103亿港元或63.7%,EBITDA占收益比率由5.3%升至10.8%[38] - 报告期其他收入为1680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010万港元,主要因利息收入增加1180万港元[38] - 报告期其他收益及亏损录得亏损2810万港元,去年同期为亏损2020万港元,主要因人民币贬值产生汇兑亏损2680万港元[38] - 报告期经营开支总额为1.586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120万港元或6.6%,占收益百分比由5.2%增至6.0%[39] - 报告期融资成本为4910万港元,去年同期为2520万港元[40] - 报告期除税前溢利为1.871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8310万港元或79.9%[40] - 报告期税项开支为3580万港元,去年同期为1270万港元,实际税率由12.2%升至19.1%[41] - 报告期溢利为1.513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6000万港元或65.7%,净利润率为5.8%,去年同期为2.8%[41] 资产负债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3年9月30日,非流动资产为11.99亿港元,较2023年3月31日的12.40亿港元有所下降[6] - 同期流动资产为46.18亿港元,较2023年3月31日的48.67亿港元有所下降[6] - 2023年9月30日,资产净值为12.24亿港元,较2023年3月31日的11.44亿港元有所增长[6] - 截至2023年9月30日,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为1604194千港元,较2023年3月31日的1541265千港元有所增加[27] - 截至2023年9月30日,贸易及其他应付款项为958295千港元,较2023年3月31日的969786千港元有所减少[28] - 2023年9月30日股东资金约为12.13亿港元,较3月31日的11.324亿港元增加8060万港元或7.1%[45] - 2023年9月30日每股股东资金由0.58港元增加6.9%至0.62港元[45] - 2023年9月30日银行结馀及现金为3.873亿港元,较3月31日的2.88亿港元增加34.5%[45] - 2023年9月30日银行贷款为7.589亿港元,较3月31日的13.481亿港元减少5.892亿港元或43.7%[45] - 2023年9月30日及3月31日已抵押银行存款分别为4.123亿港元及9.746亿港元[47] - 2023年9月30日负债比率为68.4%,3月31日为64.9%[48] - 2023年9月30日,集团有关收购已订约但尚未于简明综合财务报表作出拨备的物业、厂房及设备的资本开支为1980万港元,2023年3月31日为2070万港元[51] 各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六个月,电线组件、数字电线、服务器的分部收益分别为1060165千港元、560659千港元、1018737千港元,分部总计2639561千港元,总计收益2626697千港元;2022年同期分别为958456千港元、804235千港元、1530925千港元,可呈报分部总计3293616千港元,总计收益3279977千港元[13][14] - 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六个月,电线组件、数字电线、服务器的分部业绩分别为134765千港元、18146千港元、76079千港元,分部总计228990千港元,除税前溢利187094千港元;2022年同期分别为77628千港元、66342千港元、 - 10132千港元,可呈报分部总计133838千港元,除税前溢利104035千港元[13][14] - 截至2023年9月30日,电线组件、数字电线、服务器的可呈报分部资产分别为1288702千港元、1347676千港元、3165193千港元,综合总资产5817189千港元;可呈报分部负债分别为433550千港元、274515千港元、511341千港元,综合负债总额4592816千港元[15] - 截至2023年3月31日,电线组件、数字电线、服务器的可呈报分部资产分别为1299441千港元、1439428千港元、3349041千港元,综合总资产6106964千港元;可呈报分部负债分别为567367千港元、266079千港元、299226千港元,综合负债总额4962894千港元[15] - 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光纤、铜电线组件收益分别为512781千港元、547370千港元,总计1060151千港元;2022年同期分别为465821千港元、492635千港元,总计958456千港元[17] - 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六个月,Cat 6/6A、Cat 5/5e、Cat 7/7A电线及特种线数字电线收益分别为433695千港元、44102千港元、13408千港元、57584千港元,总计548789千港元;2022年同期分别为644669千港元、50975千港元、38651千港元、56301千港元,总计790596千港元[17] - 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六个月,服务器销售产品收益1009294千港元,转售服务器相关部件佣金收入8463千港元,总计1017757千港元;2022年同期销售服务器产品收益1530925千港元[17] - 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六个月,按确认收益时间划分,随时间确认收益481252千港元,某一时间点确认收益2145445千港元,总计2626697千港元;2022年同期分别为356310千港元、2923667千港元,总计3279977千港元[17] - 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六个月,来自中国、美国、新加坡、荷兰、香港及其他地区外部客户收益分别为1711693千港元、485527千港元、140149千港元、75494千港元、58471千港元、155363千港元,总计2626697千港元;2022年同期分别为2373145千港元、400935千港元、103057千港元、94113千港元、77389千港元、231338千港元,总计3279977千港元[18] - 数据中心分部收益为484.1百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26.1百万港元或35.2%[33] - 电讯分部收益为348.6百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4.1百万港元或1.2%,利润率有所改善[33][34] - 医疗设备分部收益为145.1百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6.6百万港元或12.9%[33][35] - 服务器分部收益为1017.8百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513.1百万港元或33.5%,利润能力相对改善[33][36] 其他财务相关数据变化 - 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外汇亏损净额、出售物业厂房及设备亏损、按公平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公平值变动(亏损)收益、其他应收款项减值亏损分别为 - 26790千港元、 - 1167千港元、 - 114千港元、0千港元,总计 - 28071千港元;2022年同期分别为 - 19685千港元、 - 219千港元、115千港元、 - 443千港元,总计 - 20232千港元[19] - 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六个月,除税前利息中租赁负债为1552千港元,银行借款为11756千港元,其他借款为35742千港元;2022年同期分别为1503千港元、18666千港元、5013千港元[20] - 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即期税项中香港利得税为5060千港元,中国企业所得税为26256千港元;2022年同期分别为6329千港元、14542千港元[21] - 香港利得税按估计应课税溢利的16.5%计算,中国附属公司一般税率为25%,部分获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实体享15%优惠税率[22] - 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中期,就2023年3月31日止年度宣派末期股息每股普通股0.5港仙,总金额9730000港元;2022年同期分别为1港仙、19460000港元[23] - 2023年11月27日,公司董事会议决就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宣派中期股息每股普通股0.75港仙,合共14595000港元[23] - 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六个月,用以计算每股基本盈利的盈利(公司拥有人应占期内溢利)为151113千港元,2022年同期为90584千港元[24] - 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土地及楼宇重估收益约9236000港元,2022年同期为亏损14305000港元[25] - 若土地及楼宇无重估,2023年9月30日使用权益资产账面价值约80008000港元,物业、厂房及设备约184324000港元[25] - 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六个月,添置物业、厂房及设备约58179000港元,使用权益资产4021000港元;2022年同期分别为151211000港元、29341000港元[26] - 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订立一项三年期厂房场所新租赁协议,确认使用权益资产及租赁负债均为4021000港元;2022年同期均为29341000港元[26] - 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平均铜价为每吨8408美元,较去年同期的8594美元下跌2.2%[30] - 报告期内,人民币兑港元平均汇率较去年同期下跌4.3%,换算为港元的人民币收益减少7690万港元,占公司收益的2.9%[30] - 人民币兑港元于2023年9月30日的收市汇率较2023年3月31日下跌4.6%,导致应收人民币款项及应付美元款项产生重大汇兑亏损[30] - 报告期铜价下跌2.2%,影响收益约6.2百万港元,占比0.2%;人民币贬值4.3%,减少收益76.9百万港元,占比2.9%[32] - 董事会宣派中期股息每股0.75港仙,总额约为1460万港元[41] 公司运营及相关事项 - 公司给予贸易客户的信贷期介乎30至120日,供应商授予的信贷期介乎30至120日[27][28] - 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期间已确认预期信贷亏损3261000港元,去年同期为410000港元[27] - 报告期内公司投资5610万港元购置有形资产[46] - 公司于墨西哥设立新全资附属公司,新厂房预计2024
汇聚科技(01729) - 2023 - 年度财报
2023-07-31 12:00
公司概况 - 公司总部设在香港,并在中国上海、苏州和惠州设有生产设施[4] - 公司目前生产和供应各种铜和光纤电缆组件、数字电缆产品和服务器[5] - 公司的业务以定制电缆产品为特色,供应各种规格的电缆产品[6] - 公司的愿景是成为电子互连产品的领先供应商,每次都能提供世界一流的质量、产品和服务[7] - 公司的战略是成为5G电信、数据通信、医疗设备、运输和工业领域市场领导者的电缆产品和高性能互连产品的一级供应商[8] - 公司的竞争优势包括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定制和灵活的生产平台、高效的生产能力和广泛的质量控制[9] 财务表现 - 截至2023年3月31日,公司营收达到5764.8亿港元,同比增长60.6%[11] - 年内溢利为215.9亿港元,同比增长28.3%[11] - 公司股东资金为1132.4亿港元,同比增长7.7%[11] - 公司现金流量从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为1393.4亿港元,同比下降630.8%[11] - 毛利率为10.8%,同比下降5.6个百分点[11] - 净利润率为3.7%,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11] 业务拓展与合作 - 公司已通过成立全资子公司进入服务器业务,以拓展现有的电线电缆产品至更大客户组合[16] - 公司与立讯精密进行多维度的经营整合,包括整合客户、供应商、市场资源,共享设备、设施、技术和研发能力[17] - 公司计划在墨西哥设立新工厂以增加在中国和亚洲以外市场的市场份额[23] 产品市场前景 - 公司预计医疗设备电缆的需求将继续为2023财政年度的订单带来正面影响[25] - 公司相信汽车配线产品可以帮助公司为客户提供更广泛的产品组合,抓住电动汽车市场的机遇[26] - 公司计划继续扩大服务器业务,以抓住中国云服务和通讯领域的巨大市场潜力[27] 财务管理与风险控制 - 公司应在年度报告中披露有关派发股息政策[doc id='169'] - 公司可供分派储备为338.5百万港元[178] - 公司已有条件地采纳了2023年购股权计划并终止了2018年购股权计划[179] - 公司组织章程和开曼群岛法例中没有规定优先购买权[180]
汇聚科技(01729) - 2023 - 年度业绩
2023-06-28 22:09
财务表现 - 公司2023财年收益为57.648亿港元,同比增长60.6%[2] - 毛利为6.247亿港元,同比增长6.2%[2] - 年内溢利为2.159亿港元,同比增长28.3%[2] - 每股基本盈利为11.1港仙,同比增长22.0%[2]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出为13.934亿港元,同比减少630.8%[2] - 银行结余及现金为2.88亿港元,同比增长30.4%[2] - 资本开支为2.273亿港元,同比增长282.7%[2] - 毛利率为10.8%,同比下降5.6个百分点[2] - 净利率为3.7%,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2] - 股东资金回报率为19.1%,同比上升3.1个百分点[2] - 公司于2023年3月31日止年度的总收益为5,764,839千港元,同比增长5.4%[13] - 服务器业务在2023年3月31日止年度开始运营,收益为2,527,782千港元[13] - 公司于2023年3月31日止年度的除税前溢利为256,240千港元,同比增长10%[13] - 公司于2023年3月31日止年度的分部收益中,电線組件、數字電線和服務器的收益分别为1,889,886千港元、1,347,171千港元和2,527,782千港元[13] - 公司于2023年3月31日止年度的分部業績中,电線組件、數字電線和服務器的業績分别为171,777千港元、70,903千港元和73,914千港元[13] - 公司于2023年3月31日止年度的融資成本为55,821千港元,同比增长46.7%[13] - 公司于2023年3月31日止年度的未分配收入为11,907千港元,同比增长1450%[13] - 公司于2023年3月31日止年度的未分配開支为16,440千港元,同比增长22.4%[13] - 截至2023年3月31日,公司总资产为6,106,964千港元,总负债为4,962,894千港元[15] - 截至2023年3月31日,公司来自中国客户的收益为4,033,900千港元,同比增长142.4%[18] - 截至2023年3月31日,公司主要客户A的收益为1,220,539千港元,主要来自电線組件及服務器分部[20] - 截至2023年3月31日,公司资本增加总额为256,262千港元,其中服務器分部资本增加最多,为144,434千港元[16] - 截至2023年3月31日,公司物業、廠房及設備折舊总额为68,695千港元,其中電線組件分部折舊最多,为28,329千港元[16] - 截至2023年3月31日,公司使用權資產折舊总额为23,300千港元,其中電線組件分部折舊最多,为11,186千港元[16] - 截至2023年3月31日,公司存貨撇減总额为26,978千港元,其中電線組件分部撇減最多,为13,511千港元[16] - 截至2023年3月31日,公司所得稅总额为40,354千港元,其中服務器分部所得稅最多,为17,529千港元[16] - 截至2023年3月31日,公司非流動資產(不包括按公平值計入損益的金融資產及租賃按金)为1,231,581千港元,其中中国地区最多,为1,208,622千港元[19] - 截至2023年3月31日,公司收益来自電線組件產品、數字電線及服務器的製造及銷售,总收益为5,764,839千港元[18][21] - 公司主要产品收益在2023年达到5,764,839千港元,相比2022年的3,590,117千港元有显著增长[22] - 光纤电线组件收益在2023年为1,124,133千港元,相比2022年的1,054,950千港元有所增加[22] - 铜电线组件收益在2023年为765,753千港元,相比2022年的821,254千港元有所下降[22] - 服务器销售在2023年首次实现收益2,499,162千港元,2022年无相关数据[22] - 政府补助在2023年为4,619千港元,相比2022年的1,790千港元有所增加,其中包括香港政府的保就業計劃补助1,116,000港元[22] - 利息收入在2023年为11,907千港元,相比2022年的776千港元大幅增加[22] - 融资成本在2023年为55,821千港元,相比2022年的38,043千港元有所增加,主要由于银行借款利息和自關連公司貸款的利息增加[24] - 员工成本在2023年为504,591千港元,相比2022年的459,472千港元有所增加,其中包括其他员工成本和退休福利计划供款[25] - 税项在2023年为40,354千港元,相比2022年的64,582千港元有所减少,主要由于香港利得稅和中國企業所得稅的减少[26] - 每股基本及摊薄盈利在2023年为215,140千港元,相比2022年的168,223千港元有所增加[28] - 公司建议派发末期股息每股普通股0.5港仙,总金额为9,730,000港元[29] - 贸易应收款项从981,316千港元增加至1,240,414千港元,增幅为26.4%[30] - 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总额从1,090,174千港元增加至1,541,265千港元,增幅为41.4%[30] - 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的账龄分析显示,0至30日内的款项从488,962千港元增加至736,447千港元,增幅为50.6%[32] - 贸易及其他应付款项总额从885,572千港元增加至969,786千港元,增幅为9.5%[33] - 贸易应付款项及应付票据的账龄分析显示,0至30日内的款项从448,782千港元减少至385,129千港元,降幅为14.2%[34] - 平均铜价从每吨9,689美元下跌至8,536美元,跌幅为11.9%[35] - 由于美元升值,人民幣兌港元的平均匯率下跌5.7%,导致公司收益减少242.2百万港元,占收益的4.2%[35] - 人民幣兌港元于报告期末的汇率较上年同期下跌7.9%,导致重大汇兑损失[35] - 公司收益为5,764.8百万港元,同比增长60.6%[38] - 经营溢利为315.3百万港元,同比增长13.8%[38] - 净利潤为215.9百万港元,同比增长28.3%[38] - 新服务业务导致收益和经营溢利显著增加[38] - 铜价下跌11.9%,影响收益约92.6百万港元,占收益的1.6%[40] - 人民币贬值5.7%,导致收益减少242.2百万港元,占收益的4.2%[40] - 数据中心分部收益减少9.6%至790.9百万港元[41] - 电讯分部收益增长15.1%至644.0百万港元,5G产品订单增加[42] - 医疗设备分部收益为245.6百万港元,同比下降4.7%[43] - 工业设备分部收益为47.4百万港元,同比下降50.6%[43] - 汽车分部收益为162.0百万港元,同比增长83.5%[43] - 网络电线分部收益为1,254.7百万港元,同比下降22.2%,若排除铜价影响,实际下降17.0%[43] - 特种线分部收益为92.4百万港元,同比下降8.0%,若排除铜价影响,实际下降1.6%[43] - 服务器分部收益为2,527.8百万港元,相当于二零二三财政年度的十一個月收益[44] - 毛利为624.7百万港元,同比增长6.2%,毛利率由16.4%下降至10.8%[45] - 经营溢利为315.3百万港元,同比增长13.8%,经营利润率由7.7%下降至5.5%[46] - EBITDA为404.1百万港元,同比增长17.2%,EBITDA占收益比率由9.6%下降至7.0%[46] - 其他收入为21.7百万港元,同比增长267.8%,主要由于银行利息收入和政府补助增加[46] - 二零二三财年融资成本为55.8百万港元,较上年度增加17.8百万港元[49] - 二零二三财年除税前溢利为256.3百万港元,同比增长10.0%[50] - 二零二三财年税项开支为40.4百万港元,实际税率从27.7%下降至15.8%[50] - 二零二三财年年内溢利为215.9百万港元,同比增长28.3%[50] - 二零二三财年每股基本盈利为11.1港仙,同比增长22.0%[50] - 二零二三财年建议派付末期股息每股0.5港仙,总额约9.7百万港元[50] - 二零二三财年经调整年内溢利为215.9百万港元,同比增长10.6%[53] - 二零二三财年经调整每股基本盈利为11.1港仙,同比增长4.7%[53] - 二零二三财年经调整EBITDA为404.1百万港元,同比增长15.1%[53] - 截至2023年3月31日,股东资金约为113.24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8.12亿港元或7.7%[58] - 截至2023年3月31日,公司银行结余及现金为2.88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0.4%[59] - 截至2023年3月31日,公司银行贷款为13.481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859亿港元或26.9%[59] - 截至2023年3月31日,公司负债比率为64.9%,较上年度增加主要归因于立讯集团提供的贷款[61] - 截至2023年3月31日,公司资本支出为20.7百万港元,较2022年的5.7百万港元增加[66] - 截至2023年3月31日,公司共有3,949名员工,较上年的3,232名增加,员工福利开支总额为504.6百万港元,较上年的459.4百万港元增加[67] 业务分部 - 公司于2023年3月31日止年度的分部收益中,电線組件、數字電線和服務器的收益分别为1,889,886千港元、1,347,171千港元和2,527,782千港元[13] - 公司于2023年3月31日止年度的分部業績中,电線組件、數字電線和服務器的業績分别为171,777千港元、70,903千港元和73,914千港元[13] - 服务器业务在2023年3月31日止年度开始运营,收益为2,527,782千港元[13] - 截至2023年3月31日,公司收益来自電線組件產品、數字電線及服務器的製造及銷售,总收益为5,764,839千港元[18][21] - 公司主要产品收益在2023年达到5,764,839千港元,相比2022年的3,590,117千港元有显著增长[22] - 光纤电线组件收益在2023年为1,124,133千港元,相比2022年的1,054,950千港元有所增加[22] - 铜电线组件收益在2023年为765,753千港元,相比2022年的821,254千港元有所下降[22] - 服务器销售在2023年首次实现收益2,499,162千港元,2022年无相关数据[22] - 数据中心分部收益减少9.6%至790.9百万港元[41] - 电讯分部收益增长15.1%至644.0百万港元,5G产品订单增加[42] - 医疗设备分部收益为245.6百万港元,同比下降4.7%[43] - 工业设备分部收益为47.4百万港元,同比下降50.6%[43] - 汽车分部收益为162.0百万港元,同比增长83.5%[43] - 网络电线分部收益为1,254.7百万港元,同比下降22.2%,若排除铜价影响,实际下降17.0%[43] - 特种线分部收益为92.4百万港元,同比下降8.0%,若排除铜价影响,实际下降1.6%[43] - 服务器分部收益为2,527.8百万港元,相当于二零二三财政年度的十一個月收益[44] 收购与合作 - 公司于2022年3月16日完成立讯精密有限公司的收购,持有公司已发行股本的约72%[7] - 公司获得立讯集团1,96
汇聚科技(01729) - 2023 - 中期财报
2022-12-23 12:00
公司概况 - [公司是定制电线互连方案供应商,有30年行业经验,总部在香港,在上海、苏州和惠州有生产设施][3][7] - [公司按合约生产服务基准供应电线产品,产品根据客户订单定制生产][4][7] - [公司愿景是成为电缆互连产品领先供应商,持续被公认为“优选供应商”][5][8] - [公司策略是成为5G电讯、数据通讯等领域电线和高性能互连产品的一级供应商及市场领导者][6][8] - [公司竞争优势包括适应B2B2B模型、管理团队经验丰富、生产平台可定制灵活、生产能力高效、与市场领导者关系稳定][7] - [公司董事会有执行、非执行和独立非执行董事,设有审核、薪酬和提名委员会][10] - [公司主要往来银行包括中国银行(香港)、恒生银行等多家银行][10] - [公司香港总办事处将在2022年12月17日搬迁][10] - [公司股份代号为1729,网站是www.time - interconnect.com][10] 财务数据 - [报告期内公司收益为32.8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5.395亿港元,增幅88.5%][11][17][18] -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溢利为1.286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2920万港元,减幅18.5%,经营利润率降至3.9%][17][18] - [报告期内平均铜价为每吨8594美元,较去年同期下跌9.8%,公司按机制将铜价波动影响转嫁给客户,5月再次调整售价(不含铜部件)5% - 10%][13][15] - [报告期内人民币兑港元平均汇率较去年同期下跌3.1%,换算为港元的人民币收益减少7670万港元,占公司收益的2.3%][14][15] - [2022年9月30日人民币兑港元收市汇率较3月31日下跌10.8%,产生重大汇兑亏损][14][15] - [报告期内公司毛利为3.12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2%;期内溢利总额为9130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微降0.1%][11] - [报告期内公司经调整期内溢利总额为9130万港元,较去年同期下降20.5%][11] - [报告期内公司每股基本盈利为4.7港仙,较去年同期下降6.0%;经调整每股基本盈利为4.7港仙,较去年同期下降24.2%][11] - [报告期内公司毛利率为9.5%,较去年同期下降8.2个百分点;净利率为2.8%,较去年同期下降2.5个百分点][11] - [报告期内公司收益为32.8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5.395亿港元,增幅88.5%,主要因服务器业务增加][19][20][21][22] - [报告期内铜价较去年同期下跌9.8%,影响约4380万港元,占集团收益1.3%][20][21] - [报告期内人民币兑港元平均汇率较去年同期下跌3.1%,人民币收益换算为港元减少7670万港元,占集团收益2.3%][20][21] - [报告期内数据中心分部收益为3.58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700万港元,降幅4.5%][22][24] - [报告期内电讯分部收益为3.527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6980万港元,增幅24.7%][22][23][24] - [报告期内医疗设备分部收益为1.285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50万港元,增幅2.0%][22][23][24] - [报告期内工业设备分部收益为2860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3110万港元,降幅52.1%][22][25] - [报告期内汽车分部收益为9070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7860万港元,增幅649.6%][22] - [报告期内集团毛利为3.12亿港元,毛利率9.5%;经营溢利为1.286亿港元,经营利润率3.9%;期内溢利为9130万港元,净利率2.8%][19] - [报告期内集团经调整期内溢利为9130万港元,经调整净利率2.8%][19] - [汽车分部报告期收益9070万港元,较去年同期一个月收益增加7860万港元或649.6%,集团于2021年8月31日完成收购汽车配电线业务][26] - [网络电线报告期收益7.343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055万港元或12.6%,主要因疫情封控工厂停产][26] - [特种线报告期收益5630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130万港元或25.1%][26] - [服务器新业务报告期收益15.309亿港元,截至报告期末已与8名新客户开展业务][26] - [报告期毛利为3.12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60万港元或1.2%,但毛利率从17.7%降至9.5%][27] - [报告期经营溢利为1.286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2920万港元或18.5%,经营利润率从9.1%降至3.9%][27] - [报告期其他收入为670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510万港元,主要因银行利息和政府补助增加][27] - [报告期其他收益及亏损录得亏损2020万港元,去年同期为收益60万港元,主要因人民币贬值汇兑亏损][27] - [报告期经营开支总额为1.698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380万港元或8.9%,占收益百分比从9.0%降至5.2%][27] - [报告期研发开支为6780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040万港元或18.0%,占收益百分比从3.3%降至2.1%][27] - [2021年8月31日公司完成收购汽车配线束业务,代价6900万港元,去年同期开支约140万港元][28][34] - [报告期融资成本为2520万港元,去年同期为2000万港元][29][35] - [报告期总利润为9130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0万港元或0.1%,净利润率从5.3%降至2.8%][30] - [公司董事会宣布中期股息为每股0.5港仙,总额约970万港元][33] - [报告期内溢利总额为9130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0万港元或0.1%,净利润率为2.8%,去年同期为5.3%][36] - [税项开支由去年同期的4350万港元减少至报告期的1270万港元,实际税率由32.2%减至12.2%][36] - [报告期每股基本盈利为4.7港仙,去年同期为5.0港仙][36] - [公司宣派中期股息每股0.5港仙,总额约970万港元][36] - [经调整期内溢利总额为9130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2360万港元或20.5%,经调整净利润率为2.8%,去年同期为6.6%][40][42][46] - [经调整每股基本盈利为4.7港仙,去年同期为6.2港仙][40][42][46] - [经调整EBITDA为1.732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2430万港元或12.3%,经调整EBITDA占收益比率由去年同期的11.3%降至5.3%][40][43][46] - [截至2022年9月30日,股东资金约为9.609亿港元,较2022年3月31日减少9030万港元,降幅8.6%,每股股东资金下降14.0%][50] - [截至2022年9月30日,集团银行结余及现金为4.724亿港元,较2022年3月31日增加113.9%,主要因立讯集团提供5亿元人民币贷款][51] - [截至2022年9月30日,集团银行贷款为9.821亿港元,较2022年3月31日减少8010万港元,降幅7.5%,主要因偿还收购数字电缆业务的银团贷款][51] - [报告期内,集团投资5030万港元用于购买有形资产及改善制造工作环境,资金来自内部资源][52] - [截至2022年9月30日,股东资金约为96090万港元,较2022年3月31日减少9030万港元或8.6%,每股股东资金由0.57港元减少14.0%至0.49港元][53] - [截至2022年9月30日,集团银行结余及现金为47240万港元,较截至2022年3月31日增加113.9%,主要因来自立讯集团的新贷款人民币5亿元][53] - [截至2022年9月30日,集团银行贷款为98210万港元,较2022年3月31日减少8010万港元或7.5%,主要因偿还收购数字电线业务的银团贷款][53] - [报告期内,集团投资5030万港元购置有形资产,均由内部资源提供资金][54] - [截至2022年9月30日和2022年3月31日,已抵押银行存款分别为2720万港元及580万港元][55][60] - [截至2022年9月30日,集团的负债比率为101.0%,而2022年3月31日则为99.9%][56][61] - [截至2022年9月30日,公司的已发行股本为1950万港元,已发行普通股数目为19.45952亿股,每股面值0.01港元][57][62] - [截至2022年9月30日,有关收购已订约但尚未于简明综合财务报表作出拨备的物业、厂房及设备的资本开支为2530万港元,2022年3月31日为570万港元][67] - [截至2022年9月30日,集团共有约3805名雇员,2021年9月30日约为2851名;报告期间雇员福利开支总额约为2.619亿港元,去年同期约为2.159亿港元][70][71] - [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收益为32.79977亿港元,较2021年同期的17.40522亿港元增长88.45%][96] - [期内毛利为3.11951亿港元,较2021年同期的3.08364亿港元增长1.16%][96] - [除税前溢利为1.04035亿港元,较2021年同期的1.34925亿港元下降22.90%][96] - [期内溢利为9132.1万港元,较2021年同期的9144.5万港元下降0.14%][96] - [基本每股盈利为4.65港仙,较2021年同期的4.95港仙下降6.06%;摊薄每股盈利为4.65港仙,较2021年同期的4.90港仙下降5.10%][96] - [截至2022年9月30日,非流动资产为11.71803亿港元,较2022年3月31日的11.82106亿港元下降0.87%][98] - [截至2022年9月30日,流动资产为50.84142亿港元,较2022年3月31日的20.00656亿港元增长154.12%][98] - [截至2022年9月30日,流动负债为49.28794亿港元,较2022年3月31日的17.03559亿港元增长189.32%][98] - [截至2022年9月30日,资产净值为9.72218亿港元,较2022年3月31日的10.63445亿港元下降8.58%][98] - [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权益为9.60877亿港元,较2022年3月31日的10.51174亿港元下降8.59%][98] - [2022年4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为90,584千港元,非控股权益溢利为137千港元,总溢利为91,321千港元][100] - [2022年4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海外业务汇兑差异为-152,653千港元,非控股权益汇兑差异为-1,455千港元,总计-154,458千港元][100] - [2022年4月1日至9月30日使用权资产及物业、厂房及设备重估亏损为14,140千港元,非控股权益亏损为165千港元,总计14,305千港元][100] - [2022年4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递延税项为3,568千港元,非控股权益为41千港元,总计3,609千港元][100] - [2022年4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总综合开支为-72,951千港元,非控股权益为-887千港元,总计-73,833千港元][100] - [2022年已宣派股息为19,460千港元][100] - [2022年9月30日公司股本为19,460千港元,股份溢价为323,485千港元,法定储备为62,076千港元][100] - [2021年4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为91,187千港元,非控股权益溢利为258千港元,总溢利为91,445千港元][100] - [2021年4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海外业务汇兑差异为23,249千港元,非控股权益为213千港元,总计23,462千港元][100] - [2021年已宣派股息为27,606千港元][100] - [除税前溢利2022年6个月为104,035千港元,2021年同期为134,925千港元][103] - [经营活动(所耗)产生的现金净额2022年为(102,847)千港元,2021年为114,527千港元][103] - [投资活动所耗的现金净额2022年为(70,380)千港元,2021年为(112,252)千港元][103] - [融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2022年为475,247千港元,2021年为41,830千港元][103] - [现金
汇聚科技(01729) - 2022 - 年度财报
2022-07-19 16:30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是定制电线互连方案供应商,行业经验30年[6][12] - 公司总部位于香港,在中国上海、苏州及惠州拥有生产设施[6][12] - 公司愿景是成为电缆互连产品的领先供应商和“优选供应商”[9][13] - 公司策略是成为5G电讯等领域的电线和高性能互连产品的一级供应商及市场领导者[10][14] - 公司竞争优势包括适应B2B2B模型、管理团队经验丰富等[16] - 公司按合约生产服务(CMS)基准供应电线产品,收到订单后定制生产[8][12] - 公司产品用于电讯、数据中心等多种市场领域,受中国及国际客户采用[7][12] 公司管理层变动 - 王来春女士于2022年4月19日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兼主席,罗仲炜先生同日辞任主席[18][22] - 非执行董事兼董事会主席王来春女士于2022年4月19日加入公司,罗仲煒先生同日辞任非执行董事兼董事会主席[196][199] 公司地址变更 - 香港股份过户登记分处自2022年8月15日起迁至香港夏愨道16号远东金融中心17楼[20][23] 公司业务规模发展 - 2020年及2021年持续扩大业务规模,涵盖数字电线业务及汽车配电线业务[6][12] 公司股权收购 - 2022年3月16日,立讯精密以11.04亿港元收购公司13.8亿股普通股,占已发行股份约72.18%,成为控股股东[38] - 2022年3月16日,立讯精密以11.04亿港元收购公司13.8亿股普通股,占已发行股本约72.18%,成为控股股东[42] - 2022年3月16日,立讯精密收购公司13.8亿股普通股,总现金代价11.04亿港元,占已发行股本约72.18%[78][80] - 2022年3月16日,立讯精密收购公司约72.18%已发行股本,成为控股股东[152][154] - 2021年8月31日,公司附属公司完成收购汽车配線产品製造及銷售業務,最终代价为6900万港元[71][74] - 2021年8月31日,公司直接全资附属公司完成收购业务,最终代价为6900万港元,最高适用百分比率高于5%但低于25%[193][197] - 公司成功收购金山工业贸易集团,有助于扩大及拓展业务和投资组合,增强收入来源及长期发展潜力[146][149] - 金山工业贸易集团收购事项顺利完成,有助于公司扩大业务和投资组合,增强收入来源和长期发展潜力[55] 公司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2财年公司收益为35.901亿港元,较2021财年的30.08亿港元增加5.821亿港元,增幅19.4%[24][39] - 2022财年毛利为5.881亿港元,较2021财年的5.802亿港元增加790万港元,增幅1.4%,毛利率从2021财年的19.3%降至16.4%[24][40] - 2022财年年内溢利总额为1.683亿港元,较2021财年的2.266亿港元减少5830万港元,降幅25.7%,净利率从7.5%降至4.7%[24][40] - 2022财年每股基本盈利为9.1港仙,较2021财年的12.3港仙下降26.0%[24] - 2022财年经营产生的现金为2.625亿港元,较2021财年的1.898亿港元增加38.3%[24] - 2022财年银行结余及现金为2.209亿港元,较2021财年的1.566亿港元增加41.1%[24] - 2022财年股东资金为10.512亿港元,较2021财年的8.525亿港元增加23.3%[24] - 2022财年资本开支为5940万港元,较2021财年的4680万港元增加26.9%[24] - 董事会建议就2022财年向股东支付末期股息每股1港仙(2021年:1.5港仙),总额约1950万港元[41] - 2022财年集团收益为35.901亿港元,较上一年度的30.08亿港元增加5.821亿港元或19.4%[43] - 2022财年集团毛利为5.881亿港元,较上一年度的5.802亿港元增加790万港元或1.4%,毛利率由约19.3%降至约16.4%[44] - 2022财年集团经营溢利为2.77亿港元,较上一年度的3.206亿港元减少4360万港元或13.6%,经营利润率由10.7%降至7.7%[44] - 2022财年集团净利润为1.683亿港元,较上一年度的2.266亿港元减少5830万港元或25.7%,净利润率由7.5%降至4.7%[44] - 董事会建议派发2022财年末期股息每股1港仙,总额约为1950万港元(2021年为1.5港仙)[44] - 回顾年度公司收入为35.901亿港元,较上一财政年度增加5.821亿港元或19.4%[79] - 回顾年度公司经营利润为2.77亿港元,较上一财政年度减少4360万港元或13.6%,经营利润率从10.7%降至7.7%[79] - 回顾年度公司净利润为1.683亿港元,较上一财政年度减少5830万港元或25.7%,净利润率从7.5%降至4.7%[79] - 2022财年公司收益为3590.1百万港元,较上一财年的3008.0百万港元增加582.1百万港元或19.4%[81][84][85][86][88] - 2022财年经营溢利为277.0百万港元,较上一财年的320.6百万港元减少43.6百万港元或13.6%,经营利润率由10.7%下跌3.0%至7.7%[81][84] - 2022财年净利润为168.3百万港元,较上一财年的226.6百万港元减少58.3百万港元或25.7%,净利润率由7.5%下跌2.8%至4.7%[81][84] - 年内铜价从平均每吨6897美元涨至9689美元,涨幅40.5%,铜价影响约为252.9百万港元,占公司收益的7.0%[85][86] - 撇除铜价影响,公司收益较上一财年增加329.2百万港元或10.9%[85][86] - 2022财年毛利为5.881亿港元,较上一年增加790万港元或1.4%,毛利率从19.3%降至16.4%,生产费用增加4700万港元或11.5%[99][102] - 2022财年经营利润为2.77亿港元,较上一年减少4360万港元或13.6%,经营利润率从10.7%降至7.7%,EBITDA为3.447亿港元,较上一年减少3780万港元或9.9%,EBITDA与收入比率从12.7%降至9.6%[104] - 2022财年其他收入为590万港元,较上一年减少57.9%,主要因政府补助减少980万港元[105] - 2022财年其他收益及亏损录得收益170万港元,上一年为亏损1100万港元[106] - 2022财年总经营费用为3.219亿港元,较上一年增加5930万港元或22.6%,占集团收入百分比从8.7%增至9.0%[107] - 2022财年研发费用为1.214亿港元,较上一年增加3300万港元或37.3%,占集团收入百分比从2.9%增至3.4%[110] - 2022财政年度经营溢利为277.0百万港元,较上一年度减少43.6百万港元或13.6%,经营利润率为7.7%,上一年度为10.7%[111] - 2022财政年度EBITDA为344.7百万港元,较上一年度减少37.8百万港元或9.9%,EBITDA占收益比率由12.7%降至9.6%[111] - 2022财政年度其他收入为5.9百万港元,较上一年度减少57.9%,主要因政府补助减少9.8百万港元[111] - 2022财政年度经营开支总额为321.9百万港元,较上一年度增加59.3百万港元或22.6%,占收益百分比由8.7%增至9.0%[112] - 2022财政年度研发开支为121.4百万港元,较上一年度增加33.0百万港元或37.3%,占收益百分比由2.9%增至3.4%[113] - 2022财政年度融资成本为38.0百万港元,上一年度为42.5百万港元[117][122] - 2022财政年度除税前溢利为232.8百万港元,较上一年度减少35.3百万港元或13.2%[118][123] - 2022财政年度税项开支为64.6百万港元,上一年度为41.5百万港元,实际税率由15.5%升至27.7%[119][123] - 2022财政年度年内溢利总额为168.3百万港元,较上一年度减少58.3百万港元或25.7%,每股基本盈利为9.1港仙,上一年度为12.3港仙[120][123] - 董事建议派付2022财政年度末期股息每股1港仙,上一年度为1.5港仙,总额约为19.5百万港元[124][125] - 2022年年内呈報溢利1.683亿港元,较2021年的2.266亿港元减少25.7%[133] - 2022年经调整年內溢利总额1.952亿港元,较2021年的2.308亿港元减少15.4%,经调整净利润率为5.4%,上一年度为7.7%[133][136] - 2022年经调整每股基本盈利为10.6港仙,上一财政年度为12.5港仙[133][136] - 2022年经调整EBITDA为3.512亿港元,较2021年的3.867亿港元减少9.2%,经调整EBITDA占收益比率由12.9%降至9.8%[133][136] - 2022年收益为35.901亿港元,2021年为30.08亿港元[133] - 2022年利息开支3800万港元,2021年为4250万港元;税项6460万港元,2021年为4150万港元;折旧及摊销7380万港元,2021年为7190万港元[133] - 2022年普通股加权平均股份数目为18.49527亿股,2021年为18.40057亿股[133] - 收购专业费用2022年为650万港元,2021年为420万港元;一次性预扣税2022年为2040万港元,2021年无此项[133] - 截至2022年3月31日,股东资金约为1051.2百万港元,较2021年同期增加198.7百万港元或23.3%[156][159] - 截至2022年3月31日,每股股东资金由0.46港元增加23.9%至0.57港元[156][159] - 截至2022年3月31日,集团银行结余及现金为220.9百万港元,较2021年同期增加41.1%[157][160] - 截至2022年3月31日,集团银行贷款为1062.2百万港元,较2021年同期增加50.0百万港元或4.9%[157][160] - 2022年经营溢利为277.0百万港元,较2021年减少43.6百万港元[158] - 2022年EBITDA为344.7百万港元,较2021年减少37.8百万港元[158] - 2022年经营产生的现金为262.5百万港元,较2021年增加72.7百万港元[158] - 2022财年公司经营产生的现金为2.625亿港元,较上一财年的1.898亿港元增加38.3%[162][163] - 截至2022年3月31日,存货为6.536亿港元,较2021年的4.749亿港元增加,周转天数从66天增至69天[165][166][167] - 截至2022年3月31日,应收账项为9.988亿港元,较2021年的7.526亿港元增加,周转天数从77天增至89天,逾期超90日的逾期结余占应收账项总额的0.08%[167][169][170] - 截至2022年3月31日,其他应收款、按金及预付款项为9140万港元,较2021年的5610万港元增加[171][173] - 截至2022年3月31日,应付账项为7.951亿港元,较2021年的5.074亿港元增加,周转天数从75天增至79天[172][173][174] - 截至2022年3月31日,其他应付款及应计费用为9050万港元,较2021年的6450万港元增加[174][179] - 2022财年,公司投资5940万港元购置有形资产,资金均来自内部资源[175][180] - 截至2022年3月31日和2021年3月31日,银行授予公司的一般银行信贷下的应付票据以银行存款质押,质押银行存款分别为580万港元和
汇聚科技(01729) - 2022 - 中期财报
2021-12-24 16:30
公司概况 - 公司是定制电线互连方案供应商,有近30年行业经验,2020 - 2021年扩大业务规模,涵盖数字电线和汽车配行业务[3][7] - 公司总部位于香港,在中国上海、苏州及惠州拥有生产设施[3][7] - 公司按合约生产服务基准供应电线产品,收到客户订单后定制生产[4][7] - 公司愿景是成为电缆互连产品领先供应商和“优选供应商”[5][8] - 公司策略是成为5G电讯等领域电线和高性能互连产品的一级供应商及市场领导者[6][8] - 公司竞争优势包括适应B2B2B模型、管理团队经验丰富、生产平台可定制灵活、生产能力高效且质量控制严格、与市场领导者有长期稳定业务关系[7] - 公司董事会包括执行董事柯天然和黄志权、非执行董事罗仲炜、独立非执行董事何显信等[10] - 公司核数师是德勤•关黄陈方会计师行执业会计师[10] - 公司主要往来银行包括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等多家银行[10] - 公司股份代号为1729[10] 财务数据 - 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收益为17.405亿港元,较2020年同期的14.417亿港元增长20.7%[11] - 同期,公司毛利为3.084亿港元,较2020年同期的3.038亿港元增长1.5%[11] - 期内溢利总额经调整后为1.149亿港元,较2020年同期的1.348亿港元下降14.8%;未经调整为9140万港元,较2020年同期的1.307亿港元下降30.1%[11] - 每股基本盈利经调整后为6.2港仙,较2020年同期的7.3港仙下降15.1%;未经调整为5.0港仙,较2020年同期的7.1港仙下降29.6%[11] - 2021年1 - 9月平均铜价为每吨9531美元,较去年同期的5956美元上升60.0%[13] - 公司于2021年5月调整售价(不包括铜部件)5%至8%[13] - 2021年1 - 9月,公司毛利率为17.7%,较2020年同期的21.1%下降3.4个百分点[11] - 净利率经调整后为6.6%,较2020年同期的9.4%下降2.8个百分点;未经调整为5.3%,较2020年同期的9.1%下降3.8个百分点[11] - EBITDA/收益为11.2%,较2020年同期的14.9%下降3.7个百分点[11] - 报告期内,公司收益17.405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988亿港元或20.7% [14][15][17][18] -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溢利1.578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3240万港元或17.0%,经营利润率降至9.1% [14] - 报告期内,平均铜价从每吨5956美元涨至9531美元,涨幅60.0%,影响约1.7亿港元,占收益9.8% [17][18] - 撇除铜价影响,公司收益较去年同期增加1.288亿港元或8.9% [17][18] - 收益增加主要因海外市场重启发带动数字电线分部增长及电线组件分部有机增长[17][18] - 报告期内公司总营收为17.405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14.417亿港元增加2.988亿港元,增幅20.7%[19] - 数据中心业务营收为3.75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710万港元,增幅1.9%,订单维持高出货水平[19][22] - 电讯业务营收为2.829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2580万港元,降幅8.4%,5G产品订单稳定且利润率改善[19][20][23] - 医疗设备业务营收为1.26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250万港元,增幅34.8%,新冠疫情刺激订单增加[19][20][23] - 工业设备业务营收为5970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180万港元,增幅57.5%,市场重启带动订单增长[19][21][23] - 汽车业务营收为1210万港元,仅为报告期内一个月的收益,公司于8月31日完成汽车配线束业务收购[19][22][23] - 网络电缆业务营收为8.398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717亿港元,增幅47.8%,排除铜价影响后增加1.143亿港元,增幅20.1%[24] - 特种电缆业务营收为4500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2060万港元,降幅31.4%,排除铜价影响后减少2910万港元,降幅44.3%[25] - 报告期内毛利为3.084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460万港元,增幅1.5%,毛利率从21.1%降至17.7%[26] - 报告期内经营利润(不含收购专业费用等)为1.578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3240万港元,降幅17.0%,经营利润率从13.2%降至9.1%[26] - 报告期其他收入160万港元,较去年同期920万港元减少82.6%,主要因政府补助减少650万港元及手续费收入减少130万港元[27][28] - 网络电线报告期收益8.398亿港元,较去年同期5.681亿港元增加47.8%,撇除铜价影响增加20.1%[27] - 特种线报告期收益4500万港元,较去年同期6560万港元减少31.4%,撇除铜价影响减少44.3%[27] - 报告期经营溢利1.578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7.0%,经营利润率从13.2%降至9.1%,EBITDA占收益比率从15.2%降至11.3%[27] - 报告期其他收益及亏损录得收益380万港元,去年同期亏损400万港元,主要因收购GPIM Group收益320万港元[29][34] - 报告期经营开支总额1.56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1.3%,占集团收益百分比从8.2%增至9.0%[29][34] - 分销及销售开支从2430万港元增至3220万港元,增加32.5%,占集团收益百分比从1.7%增至1.8%[30][35] - 行政开支从5880万港元增至6640万港元,增加12.9%,占收益百分比从4.1%降至3.8%[31][35] - 报告期研发开支5740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60.8%,占集团收益百分比从2.5%增至3.3%[32][35] - 报告期融资成本为2000万港元,去年同期为2390万港元[37] - 报告期集团溢利总额为9140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3930万港元或30.1% [37] - 扣除相关费用和税项后,溢利总额为1.149亿港元,净利率为6.6%,去年同期为9.4% [37] - 税项开支由去年同期的2620万港元增至报告期的4350万港元,实际税率由16.7%升至32.2% [37] - 报告期每股基本盈利为5.0港仙,去年同期为7.1港仙[37] - 董事会宣派中期股息每股1港仙,总额约1840万港元[37] - 截至2021年9月30日,股东资金约为9.303亿港元,较2021年3月31日增加7780万港元或9.1%,每股股东资金由0.46港元增加10.9%至0.51港元[46] - 截至2021年9月30日,集团银行结余及现金为2.209亿港元,较2021年3月31日增加41.1% [46] - 截至2021年9月30日,集团银行贷款为11.276亿港元,较2021年3月31日增加1.154亿港元或11.4% [46] - 报告期内,集团投资3970万港元购置有形资产,资金全部来自内部资源[46] - 截至2021年9月30日和3月31日,已抵押银行存款分别为2520万港元和710万港元[46] - 截至2021年9月30日,集团负债比率为119.6%,2021年3月31日为117.1% [47][51] - 截至2021年9月30日,公司已发行股本为1840万港元,已发行普通股数目为18.40432亿股,每股面值0.01港元[48][52] - 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或附属公司无购买、出售或赎回公司上市证券[79] - 截至2021年9月30日六个月收益为17.40522亿港元,较2020年同期的14.41677亿港元增长20.73%[100] - 期内毛利为3.08364亿港元,较2020年同期的3.03773亿港元增长1.51%[100] - 期内溢利为9144.5万港元,较2020年同期的1.30671亿港元下降30.02%[100] - 基本每股盈利为4.95港仙,摊薄每股盈利为4.90港仙,2020年同期均为7.09港仙[100] - 截至2021年9月30日非流动资产为11.77557亿港元,较2021年3月31日的11.47298亿港元增长2.64%[102] - 截至2021年9月30日流动资产为18.74515亿港元,较2021年3月31日的14.51666亿港元增长29.13%[102] - 截至2021年9月30日流动负债为15.99334亿港元,较2021年3月31日的12.00935亿港元增长33.17%[102] - 截至2021年9月30日资产净值为9.42573亿港元,较2021年3月31日的8.64401亿港元增长9.04%[102] - 截至2021年9月30日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权益为9.3028亿港元,较2021年3月31日的8.52474亿港元增长9.13%[102] - 截至2021年9月30日期内全面收益总额为1.03487亿港元,较2020年同期的4.05175亿港元下降74.46%[100] - 2021年4月1日公司拥有人应占累计溢利为788,349千港元,总权益为864,401千港元[104] - 2021年4 - 9月期间利润为91,187千港元,综合收益总额为108,121千港元[104] - 2021年9月30日公司拥有人应占累计溢利为826,289千港元,总权益为930,280千港元[104] - 2020年4月1日公司拥有人应占累计溢利为774,661千港元,总权益为1,165,895千港元[104] - 2020年4 - 9月期间利润为130,399千港元,综合收益总额为401,736千港元[104] - 2020年9月30日公司拥有人应占累计溢利为720,745千港元,总权益为727,722千港元[104] - 2021年4 - 9月外汇换算产生汇兑差异为23,249千港元[104] - 2021年4 - 9月套期工具指定为现金流量套期的公允价值损失为264千港元[104] - 2021年4 - 9月使用权资产及物业、厂房及设备重估亏损为14,195千港元[104] - 2021年已宣派股息为27,606千港元[104] - 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六个月,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为114,527千港元,2020年同期为37,588千港元[107] - 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六个月,投资活动所耗的现金净额为112,252千港元,2020年同期为62,455千港元[107] - 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六个月,融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为41,830千港元,2020年同期所耗现金净额为201,196千港元[107] - 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六个月,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为44,105千港元,期初为156,483千港元;2020年同期净减少226,063千港元,期初为360,242千港元[107] - 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六个月,汇率变动的影响为19,825千港元,2020年同期为11,298千港元[107] - 截至2021年9月30日,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20,413千港元,2020年同期为145,477千港元[107] - 2021年已筹集银行借款658,730千港元,偿还银行借款543,346千港元;2020年已筹集银行借款1,580,607千港元,偿还银行借款947,819千港元[107] - 2021年已付股息27,606千港元,2020年为27,600千港元[107] - 2021年支付租赁负债3,589千港元,2020年为2,835千港元[107] - 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收益为373,588,000港元,较2020年同期的364,672,000港元有所增长[124][125] - 2021年上半年,主要产品收益为1,740,522千港元,2020年同期为1,441,677千港元;其中光纖收益4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