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奇智(02121)
icon
搜索文档
创新奇智(02121)上半年实现毛利约2.45亿元 同比增长26.55%
智通财经网· 2025-08-22 16:58
财务业绩 - 2025年中期收入约6.99亿元 同比增长22.26% [1] - 毛利约2.45亿元 同比增长26.55% [1] - 整体毛利率35.0% 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 [1] - 期内亏损6051.3万元 同比收窄67.21% [1] - 经调整净亏损668.1万元 同比收窄82.14% [1] 运营效率 - 毛利率提升源于更高交付效率及成本有效管控 [1] - 亏损收窄主要由于高质量业务带来毛利稳定增长 [1] - 运营效率提升及运营开支有效管控促进盈利改善 [1] 技术研发 - 累计申请专利1394件 其中发明专利1145件 [2] - 累计确权专利630件 其中发明专利407件 [2] - 奇智孔明AInnoGC工业大模型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 [2] - 该大模型入选山东省2025年工业领域"揭榜挂帅"攻关项目 [2] 行业研究 - 联合中国信通院发布《人工智能+制造业应用落地研究报告》 [2] - 报告剖析人工智能在制造业技术应用现状与创新方向 [2] - 通过服务案例揭示AI在全流程中的智能化升级作用 [2] 战略合作 - 与Bentley战略合作研发智能化基础设施工程软件产品 [3] - 提供AI加持的ChatCAD等智能化工程解决方案 [3] - 与库卡机器人、擎朗智能建立工业具身智能战略合作 [3] - 与阿里钉钉、亨利加战略探索金融业解决方案出海应用 [3] - 深化与研华科技、华润数科在工业智能体领域的合作 [3] 业务模式 - 坚持"技术产品+行业场景"双轮驱动模式 [3] - 链接上下游合作伙伴打造产业生态 [3] - 聚焦做机器人在泛工业场景的大脑 [3]
创新奇智(02121.HK)上半年营收增长22.3%至6.99亿元 经调整净亏损大幅收窄至670万元
格隆汇· 2025-08-22 16:53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人民币6.990亿元,同比增长22.3% [1] - 毛利率提升1.2个百分点至35.0% [1] - 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人民币840万元 [1] - 经调整净亏损大幅收窄至人民币670万元 [1] 业务增长驱动因素 - 营收增长主要由于制造业业务扩张带来的收入增长 [1] - 受益于宏观环境整体企稳及国家战略层面人工智能政策深入推进 [1] 技术研发与知识产权 - 累计申请专利1,394件,其中发明专利1,145件 [2] - 累计确权专利630件,其中发明专利407件 [2] 产品与行业认可 - "奇智孔明AInnoGC工业大模型"通过国家网信办《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成为青岛市首批获备案大模型 [2] - 该大模型成功入选山东省2025年工业领域行业大模型"揭榜挂帅"攻关项目 [2] 行业研究与影响力 - 联合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发布《人工智能+制造业应用落地研究报告》 [2] - 报告深入剖析人工智能在制造业技术应用现状与关键创新方向 [2] - 通过服务制造业客户典型案例,揭示人工智能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和产品服务等全流程中的智能化升级作用 [2]
创新奇智(02121) - 2025 - 中期业绩
2025-08-22 16:38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收入和利润 - 公司营业收入为人民币6.99亿元,同比增长22.3%[7] - 公司经营亏损为人民币6218.7万元,同比收窄67.4%[4] - 公司经调整净亏损为人民币668.1万元,同比大幅收窄82.1%[4]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人民币699.0百万元,较2024年同期的人民币571.7百万元增长22.3%[64] - 整体毛利为人民币244.7百万元,较2024年同期的人民币193.2百万元增长26.7%[66] - 经营亏损同比下降67.4%至62.2百万元[75] - 期内亏损同比下降67.2%至60.5百万元[78] - 经调整净亏损为6.7百万元,较上年同期37.4百万元大幅收窄[82] - 收入同比增长22.3%至人民币69.90亿元,去年同期为57.17亿元[115] - 期内亏损同比收窄67.2%至人民币6.05亿元,去年同期为18.46亿元[115] - 2025年上半年总收入为人民币6.98981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5.71704亿元增长22.3%[132] - 销售产品及解决方案收入为人民币6.16264亿元(2024年同期:4.93083亿元),同比增长25.0%[132] - 数据解决方案服务收入为人民币7284.4万元(2024年同期:3201.9万元),同比增长127.5%[132] - 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之金融资产及负债之公允价值亏损为人民币152.2万元(2024年同期亏损6362万元)[135] - 公司拥有人应占持续经营亏损同比收窄71.3%,从人民币1.95亿元减少至人民币5,616万元[141] - 每股基本亏损改善72.2%,从人民币0.36元减少至人民币0.10元[141]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成本和费用 - 公司毛利率为35.0%,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7] - 整体销售成本为人民币454.3百万元,较2024年同期的人民币378.5百万元上升20.0%[65] - 整体毛利率为35.0%,较2024年同期的33.8%提升1.2个百分点[66] - 销售及分销开支为人民币73.6百万元,较2024年同期的人民币79.3百万元下降7.2%[67] - 销售及分销开支占收入比例从2024年同期的13.9%降至10.5%[67] - 一般及行政开支同比下降6.5%至90.1百万元,占收入比例从16.9%降至12.9%[68] - 研发开支同比上升11.2%至164.6百万元,占收入比例从25.9%降至23.5%[69] - 研发开支同比增长11.2%至人民币16.46亿元,去年同期为14.80亿元[115] - 材料成本为人民币2.6792亿元,同比增长20.3%[133] - 分包成本为人民币2.27075亿元,同比增长26.7%[133] - 雇员福利开支为人民币1.68577亿元,同比下降18.6%[133] - 政府补助为人民币2081.7万元,同比下降10.6%[134] - 财务成本净额为人民币74.8万元(2024年同期收益388.2万元)[136] - 所得税抵免为人民币242.2万元(2024年同期抵免231.6万元)[137] 各条业务线表现 - 制造业收入占比79.5%,达人民币5.56亿元[6] - 系统集成商客户收入占比50.9%,达人民币3.56亿元[5] - 能源电力行业收入同比增长48.4%,达人民币1.08亿元[6] - 数据解决方案服务收入同比增长127.5%,达人民币7284.4万元[5] - 金融服务业收入同比下降15.5%,至人民币7008.6万元[6] - 制造业收入为人民币555.6百万元,较2024年同期的人民币437.5百万元增长27.0%[64] - 金融服务行业收入为人民币70.1百万元,较2024年同期的人民币82.9百万元下降15.4%[64] - 制造业销售成本为人民币348.9百万元,较2024年同期的人民币274.8百万元上升27.0%[65] - 金融服务行业销售成本为人民币47.0百万元,较2024年同期的人民币61.3百万元下降23.3%[65] 研发与技术进展 - 公司重点打造CR-3机器人聚焦工业分拣场景数据采集与算法验证[13] - 自研VLA大模型Robocket实现端到端动作生成在不同平台推理速度和成功率显著提升[17] - Robocket大模型通过多任务混合训练在多个工业自动化和商业自动化场景任务中取得优异表现[17] - 公司采集大量高质量训练数据支持多模态同步采集包括图像深度本体状态语言指令等[21] - 针对推理易出错场景补充采集纠错数据和泛化任务数据提升大模型鲁棒性[21] - 联合Bentley软件研发iPID 1.0版本实现从静态图纸到智能PID的自动化转化[23] - iPID产品支持多格式多尺寸图纸解析极大提升行业适配性[26] - iPID实现设备管管线管件阀门仪表等多类组件的精准识别与生成[26] - iPID端到端结构化输出实现从图纸到JSON、DGN、DWG等多格式自动化转换[26] - 设计效率大幅提升从8小时缩短至1小时项目周期缩短85%以上[27] - ChatCAD数据集在2025年上半年达到百万级别规模覆盖多种图纸尺寸和复杂构图场景[32] - 公司研发适配场景的多模态工业大模型显著提升组件识别准确率和泛化能力[34] - 平台通过监控模块实时追踪模型服务性能总调用量及Token消耗等指标[38] - 公司推出包括ChatCAD AMES AEAM AEMS在内的多个智能化工业软件[40] - 数据生成算法支持多维度变化通过随机加特殊场景补充策略提升多样性[32] - 引入分布式训练和混合精度训练技术满足千万级数据量多模态模型开发需求[37] - 开发数据校验与过滤脚本自动检测并修复数据异常显著提升数据质量[34] - 产品支持开放API易于部署可扩展适应企业级大规模应用场景[27] - 公司聚焦生成式AI技术突破并加速AI商业化落地,将前沿AI技术与产业实际需求深度融合[48] - 公司通过ChatRobot打造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平台,采用"一脑多体"驱动多机器人本体[50][51][52] - 公司联合Bentley完善新一代生成式智能CAD产品iPID,推进Image-To-CAD场景应用[53][55] - 公司强化AI Agent技术底座,推动在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物流供应链等核心业务环节落地[54][56] - 公司以AInnoGC工业大模型和Agent智能体平台为技术基座,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化落地[57] - 公司利用大模型技术赋能EAM、MES、QMS、EMS等工业软件系统[58] - 公司通过工具库和场景库完善Agent智能体平台,缩短系统智能化升级周期[56][58] 行业应用与项目落地 - 在石化冶金电力制药等多个行业形成定制化解决方案实现应用落地[28] - 在南方某钢铁企业成功落地智慧铁钢界面一体化及机车自动驾驶项目[43] - 在北方某矿业公司成功落地翻车机智能摘钩机器人[43] - H-GNSS工业复杂场景高精度卫星定位设备首次在北方某矿业公司应用[43] - 可移动式感知设备开展样机测试[43] - 无人机智能巡检开展功能测试[43] - 为信托客户打造数据治理及数仓应用方案提升数据处理与业务响应效率[47] - 为期货公司提供一站式主数据治理方案解决数据分散和标准不一导致的低效问题[47] - 通过多模态感知技术实现高效质量管控精准识别细微缺陷减少质检人力投入[45] - 构建故障特征知识图谱通过混合架构提前预测设备故障减少非计划停机时间[45] - 在边缘节点部署轻量化模型融合订单数据动态调整传输参数提升产能并降低能耗[45] - 公司推进工业大模型在钢铁冶金、面板半导体、3C高科技、汽车装备、能源电力等专精特新细分行业应用[48] - 公司在生产管理、设备管理、排产排程等制造环节体现人工智能价值[58] - 公司加强生态合作,提供定制化软硬件方案满足多样化应用场景需求[52][58] 战略合作与生态建设 - 公司成功与擎朗机器人、库卡机器人签署战略合作深化机器人本体技术能力[13] 资产与负债状况 - 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人民币840万元[7]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1204.9百万元降至997.0百万元[83] - 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从2.4百万元大幅增至32.2百万元[84] - 借款从127.7百万元降至113.2百万元[90]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减少至人民币99.70亿元,较2024年底的120.49亿元下降17.2%[118] - 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减少至人民币46.27亿元,较2024年底的47.79亿元下降3.2%[118] - 存货大幅增加66.6%至人民币26.10亿元,2024年底为15.67亿元[118] - 贸易应付款项及应付票据增加33.9%至人民币38.80亿元,2024年底为28.97亿元[120] - 总资产账面净值同比下降41.1%,从人民币7.34亿元减少至人民币4.32亿元[143] - 无形资产减值损失大幅减少,本期无新增减值,去年同期计提人民币1,958万元减值[143] - 存货总额激增65.9%,从人民币1.57亿元增加至人民币2.61亿元,主要因在制品增加87.4%[144] - 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总额下降3.2%,从人民币4.78亿元减少至人民币4.63亿元[145] - 账龄超过6个月的贸易应收款项占比达45.7%,金额为人民币2.70亿元[146] - 其他应收款项净额激增177.1%,从人民币3,003万元增加至人民币8,325万元,主要因股份回购按金增加[147] - 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暴增1908.5%,从人民币244万元增加至人民币4,899万元,新增非上市公司投资[148] - 有担保银行借款下降21.7%,从人民币1.06亿元减少至人民币8,299万元[150] - 贸易应付款项及应付票据总额从2024年12月31日的289,704千元人民币增长至2025年6月30日的388,013千元人民币,增幅33.9%[152] - 3个月内账龄的贸易应付款项及应付票据从2024年12月31日的146,321千元人民币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200,386千元人民币,增幅37.0%[152] - 6个月至1年账龄的贸易应付款项及应付票据从2024年12月31日的46,541千元人民币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80,325千元人民币,增幅72.6%[152] - 1年至2年账龄的贸易应付款项及应付票据从2024年12月31日的37,234千元人民币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47,666千元人民币,增幅28.0%[152] - 或然代价从2024年12月31日的106,009千元人民币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107,730千元人民币,增幅1.6%[154]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或然代价公允价值变动约为1,721千元人民币[154] - 2年至3年账龄的贸易应付款项及应付票据保持稳定,从2024年12月31日的23,450千元人民币微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23,453千元人民币[152] - 3个月至6个月账龄的贸易应付款项及应付票据保持稳定,从2024年12月31日的36,158千元人民币微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36,183千元人民币[152] 公司治理与资本运作 - 公司购回4,714,700股H股,总代价约24.2百万港元[95] - 存在商业诉讼导致11.3百万元银行存款及子公司权益被冻结[91]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已发行股份结存为563,544,438股,其中包括4,714,700股库存股份[98] - 首次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为10.701亿港元(约合人民币8.7122亿元)[106] - 配售所得款项净额为378,856,331港元[106] - 首次发售所得款项使用期限延长至2027年12月31日[109] - 配售所得款项使用期限延长至2027年12月31日[106] - 重新分配人民币875万元从商业化能力至营运资金[107][110] - 重新分配人民币2,024万元从内部系统至研发能力[107][110] - 研发可用金额变更后增至2,048万元人民币[108] - 营运资金可用金额增至6,817万元人民币[108] - 配售款项重新分配3,477万元从IT基础设施至研发(1,000万元)和营运资金(2,477万元)[109] - 将配售所得款项约人民币3477万元重新分配,其中1000万元用于研发投入,2477万元用于营运资金[111] - 首次公开发售所得款项使用期限延长至2027年12月31日,原定2025年12月31日[112]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未动用的首次公开发售所得款项占总额10%以上[112] - 公司一家附属公司因商业诉讼导致11,273千元人民币银行存款及权益被冻结[155]
IDC权威认证:创新奇智两大 AI 市场稳居前三
搜狐财经· 2025-08-20 11:35
市场地位 - 创新奇智在计算机视觉应用市场连续三年稳居前三 [1] - 创新奇智在机器学习平台市场份额首次跻身前三 [1] 市场规模 - 2024年中国计算机视觉应用市场规模达123.4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21.2% [3] - 2024年中国机器学习平台市场规模达34.5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22.7% [3] 技术平台 - 公司自研MMOC人工智能技术平台(AI1.0)和AInnoGC工业大模型技术平台(AI2.0)形成AI双平台架构 [5] - MMOC平台包含ManuVision机器视觉智能平台、MatrixVision边缘视频智能平台、Orion分布式机器学习平台和Cloud云平台 [8] 技术融合 - 通过视觉小模型叠加多模态工业大模型提升产品泛化性和交互性 [6] - 工业大模型使服务范畴从质检场景拓展至模型生产管理、性能判定和智能分析等全价值链服务 [6] - 在园区安全管控场景融合视觉智能与多模态大模型技术提升行为安全检测准确性 [6] 生态合作 - 与研华科技联合发布多模态大模型AI一体机 集成边缘智能终端与融合分析能力 [7] - 产品适用于EHS管理、智慧厂务和园区安防等多元场景 [7] 发展趋势 - 机器学习平台提供开发部署运维全流程服务 成为AI新基建重要组成部分 [7] - 大模型渗透将改变科技市场生态 公司聚焦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和生成式AI三大技术方向 [8] - 以制造业、金融业等多行业客户深度协同实现技术商业化落地 [8]
IDC:2024年中国计算机视觉应用市场规模达123.4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21.2%
智通财经网· 2025-08-19 14:08
2024年中国计算机视觉应用市场 - 2024年中国计算机视觉应用市场规模达1234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212% [1] - 市场份额前5厂商包括商汤科技 海康威视 创新奇智 大华股份 中国电信人工智能公司 其中中国电信人工智能公司同比增速最高 其次是海康威视 [1] - 主要落地应用包括智能安防 城市应急 OCR以及基于大模型升级的视觉应用 [1] 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之语音语义市场 - 2024年语音语义市场规模达1493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304% [3] - 增长主要受益于基础大语言模型的突破 [3] - 市场份额前4厂商包括科大讯飞 百度智能云 阿里云 腾讯云 [3] 2024年中国机器学习平台市场 - 2024年机器学习平台市场规模达345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227% [5] - 行业企业建设企业级AI平台时引入机器学习产品 同时投入分散到大模型平台领域 [5] - 市场份额前5厂商包括第四范式 华为云 创新奇智 九章云极 星环科技 [5] IDC对技术提供商的建议 - 企业需塑造Agent时代的核心竞争优势 基于Agent开发业务领域软件及服务 [7] - 重视AI治理 优先考虑透明度 问责制和道德使用以应对监管压力和算法偏见风险 [7] - 转向AI驱动的业务价值 战略性地优先考虑可衡量价值的AI项目 关注生产力 运营效率和客户体验改进 [7] - 人工智能应用从中小模型赋能全面转向基于大模型的生成式AI应用 新架构和应用形态将改变科技市场生态 [7]
港股异动丨创新奇智涨超4% 联手亨利加成立合营公司 从事AI及区块链应用等领域业务
格隆汇· 2025-08-15 15:41
股价表现 - 创新奇智(2121 HK)午后股价一度上涨4 46%至6 56港元 [1] 合资公司成立 - 公司全资附属公司与亨利加集团全资附属公司共同成立亨利加数链科技有限公司 持股比例分别为20%和80% [1] - 合资公司主营业务聚焦金融服务 人工智能及区块链应用领域 [1] 战略合作意义 - 公司与亨利加在科技驱动产业转型方向高度一致 [1] - 双方在数字化和智能化领域具备技术产品 解决方案 咨询服务及市场渠道等综合优势 [1] - 合作将构建新增长引擎并强化公司在"AI+金融服务"领域的竞争力 [1]
创新奇智涨超3% 拟与亨利加集团成立合营公司 开拓人工智能及区块链应用等领域业务
智通财经· 2025-08-15 14:53
股价表现 - 创新奇智(02121)股价上涨3.18%至6.48港元 成交额809.08万港元 [1] 合资公司成立 - 亨利加集团与创新奇智全资附属公司共同成立合资公司"亨利加数链科技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1000万港元 [1] - 亨利加集团持有合资公司80%权益 合资公司业绩将并入亨利加集团财务报表 [1] 合资公司业务方向 - 合资公司将聚焦金融服务、人工智能及区块链应用领域 [1] - 业务内容包括:建设金融行业智能化区块链应用与整体解决方案 提供"技术+业务+应用开发"三位一体服务 [1] - 推进基于区块链的现实世界资产和企业支付稳定币系统等Web3.0应用落地 [1] - 目标助力金融机构向Web3.0转型 实现金融资产和实体资产合规上链及流动性释放 [1] 合作双方优势 - 亨利加集团提供金融服务领域行业经验和服务网络 [1] - 创新奇智提供人工智能方案落地能力 [1]
港股异动 | 创新奇智(02121)涨超3% 拟与亨利加集团成立合营公司 开拓人工智能及区块链应用等领域业务
智通财经网· 2025-08-15 14:47
股价表现 - 创新奇智股价上涨3.18%至6.48港元 成交额809.08万港元 [1] 合资公司设立 - 亨利加集团与创新奇智全资子公司共同成立合资公司亨利加数链科技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1000万港元 [1] - 亨利加集团持有合资公司80%股权 业绩将并入集团财务报表 [1] 业务方向 - 合资公司聚焦金融服务、人工智能及区块链应用领域 [2] - 结合金融服务行业经验与人工智能落地能力 建设金融行业智能化区块链应用与整体解决方案 [2] - 提供技术+业务+应用开发三位一体服务 助力传统金融机构向Web 3.0转型 [2] - 推进基于区块链的现实世界资产和企业支付稳定币系统应用落地 [2] - 助力金融及实体经济企业实现资产上链 释放流动性并接入全球资本 [2]
港股上市公司创新奇智与亨利加成立合资公司推进 AI+金融及区块链应用
新浪财经· 2025-08-14 18:24
合资公司成立 - 港股上市公司创新奇智科技集团(HK 2121)与港股公司亨利加集团(HK 3638)共同成立合资公司"亨利加数链科技有限公司" [1] - 亨利加集团持股比例为 80% 创新奇智持股比例为 20% [1] 业务合作方向 - 合资公司将结合亨利加集团在金融服务领域的行业经验与创新奇智的人工智能落地能力 [1] - 业务聚焦于AI+金融服务、区块链应用、RWA上链及企业支付稳定币系统等Web3解决方案 [1]
亨利加集团拟与创新奇智成立合营公司,开拓及打造“AI+金融服务”双轮驱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智通财经· 2025-08-14 18:05
合营公司成立 - 亨利加集团与创新奇智科技集团共同成立合营公司亨利加数链科技有限公司 合营公司已发行股本为1000万港元 亨利加集团持有80%权益 合营公司业绩将并入集团财务报表 [1] - 合营公司业务聚焦金融服务 人工智能及区块链应用领域 包括建设金融行业智能化区块链应用与整体解决方案 提供技术+业务+应用开发三位一体服务 [1] - 推进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现实世界资产和企业支付稳定币系统等Web3应用 助力金融及实体经济企业实现资产上链 合规化及流动性释放 [1] 战略合作背景 - 双方在科技驱动产业转型方向和路径有高度共识 在企业数字化和智能化领域各自具备技术产品 解决方案 谘询服务及市场管道优势 [2] - 合作基于平等互利 优势互补原则 将开拓AI+金融服务双轮驱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