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ent

搜索文档
Agent狂欢下的冷思考:为什么说Data&AI数据基础设施,才是AI时代Infra新范式
机器之心· 2025-08-13 12:49
AI Infra的核心价值 - Agent平台属于应用层,核心在于任务调度与交互,但缺乏底层支撑能力,真正的AI Infra需以数据闭环驱动模型持续优化[3][6] - AI Infra的核心结构层能力包括分布式计算、数据调度、模型服务等,其运行逻辑是通过数据采集-处理-反馈闭环实现"数据-模型-应用"螺旋上升[7] - 数据是AI Infra的"灵魂",企业部署Agent时若未激活内部数据价值,功能将流于表面[7][9] 市场现状与增长 - 全球Agent市场规模已达50亿美元,预计2030年增至500亿美元[2] - 中国AI Infra平台市场规模2025年预计达36.1亿元,同比增长86%[5] - 企业当前对AI Infra存在认知误区,将Agent平台等同于基础设施导致落地效果不佳[2][6] 传统数据基础设施的局限 - 传统数据平台以结构化存储为主,无法满足大模型时代海量多模态数据需求[12] - 数据孤岛问题突出,企业内分散的数据库导致系统集成困难,阻碍AI落地[13] - 数据平台与AI工具割裂,依赖人工治理模式导致效率低下成本高企[14] Data&AI新范式特征 - 新一代基础设施需实现多模态数据融合处理,支持文本/图像/音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15][22] - 需构建Data&AI一体化闭环,覆盖数据治理→模型训练→智能体部署全链路[17][22] - 动态异构资源调度能力成为关键,需实现CPU/GPU按需分配和训推一体化[23] 赛道竞争格局 - 市场玩家分为四类:AI工具新兴厂商、传统大数据平台厂商、平台型综合厂商、专业垂直厂商[20][21] - 专业垂直厂商如Databricks具备先发优势,已形成AI-Native架构下的成熟产品体系[21] - 国内科杰科技采用"AI-in-Lakehouse"技术路径,推出KeenData Lakehouse2.0实现工程一体化[25][26] 行业应用案例 - 中国石化通过Data&AI平台实现数百个业务场景支撑,加速数据资产化转型[34] - 中国一汽利用平台零代码开发能力,落地机器人客服、数字孪生等智能应用[34] - 头部企业验证表明,一体化基础设施可显著提升数据开放赋能与智能应用规模化能力[33]
别再入局大模型,除非你是马斯克?OpenAI董事长90分钟深度访谈
36氪· 2025-08-03 09:32
AI市场格局 - AI市场将分为三大板块:基础模型市场、工具层市场和应用型AI市场 [11] - 基础模型市场需要巨额资本投入,初创公司难以生存,最终将被少数超级规模公司掌控 [12] - 工具层市场面临基础模型公司向上游扩张的风险,容易被平台商替代 [14] - 应用型AI市场将由构建Agent的公司主导,价值将在这一领域集中释放 [17][21] Agent发展趋势 - Agent是新时代的应用形态,具有高度自动化和结果可衡量的特点 [4] - Agent商业模式类似SaaS,但利润率更高,按业务成果而非模型副产品收费 [18] - Agent将推动生产力显著提升,如同早期企业信息化带来的变革 [22] - 按结果定价的模式将统一供需双方目标,促进软件行业变革 [31] AI编程变革 - 现有编程语言如Python不适合AI特点,需要重构编程系统 [5] - AI编程工具常因缺乏上下文而出错,可通过MCP解决这一问题 [6] - 未来编程将从"手写代码"转变为"操作代码生成机" [38] - 需要开发具备自我反思和验证机制的新编程系统 [45] 产品设计理念 - 新技术出现时应创造全新体验,而非简单数字化旧体验 [54] - 谷歌地图成功在于原生利用平台优势,创造纸质地图无法实现的功能 [55] - 产品设计需区分"为什么用它"和"长期价值"两个维度 [56] 市场策略选择 - AI产品市场化有三种模式:开发者主导、产品驱动和传统直销 [47] - 许多AI公司应更多采用直销模式,尤其当使用者和购买者不同时 [51] - 选择市场策略需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匹配产品类型和客户购买方式 [50] 教育领域影响 - ChatGPT将促进教育平权,成为个性化学习工具 [74] - AI放大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能导致学习效果两极分化 [9] - 教育系统需要适应AI工具,重新设计评估方式 [75] 创始人素质 - 优秀创始人需保持身份灵活,随时转变为公司最需要的角色 [61] - 每天思考"今天做什么才能产生最大影响力"是关键工作方法 [64] - 需要警惕"单议题选民"陷阱,避免用偏好代替真理 [66]
2025WAIC后,谁能把Agent做成现金牛?
36氪· 2025-07-30 12:37
Agent行业现状 -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参展Agent平台约50家,其中仅20余家宣称已实现盈利,占比不到一半 [1] - 非盈利Agent平台主要集中于企业服务、工业智能、金融科技、智能硬件及个人效率工具领域 [1] - 具身智能仍处概念阶段,Agent成为行业焦点 [2] Agent技术演进 - 大模型发展至2025年,单轮对话局限性凸显,复杂任务处理需求推动Agent技术发展 [2] - 上下文技术增强及MCP协议出现推动Agent架构成熟 [2] - 典型应用包括Cursor(自动写代码)、Manus(项目管理)等工具 [2] 资本市场动态 - 2025年初Agent领域融资活跃:Cursor融资9亿美元,Manus获7500万美元,OpenAI以30亿美元收购Windsurf [3] - 资本涌入加速概念验证向实际产品转化 [3] 商业模式分析 - 盈利Agent需满足年合同额(ACV)≥50万元且毛利率≥60% [5] - 典型成本结构:7×24小时产线巡检Agent年运营成本超100万元(云服务20万+人力80万) [6] - 医疗合规Agent合规成本占项目30%,金融风控Agent月均算力成本15万元 [7] 成功案例特征 - 黑湖小工单客单价1万元/年,覆盖2.5万家工厂,毛利率65%-70% [8] - 智能座舱Agent单笔合同额数百万,工业检测Agent采用按量收费模式 [8] - 盈利关键:大额合同、系统深度集成、高毛利率 [8] 收费模式创新 - 系统级绑定:智能座舱Agent按车辆抽成300-500元/台,年规模可达十亿级 [9][10] - 效果分成:银行反欺诈Agent按拦截坏账比例分成 [10] - 资源单元销售:容犀Agent按并发坐席数收费(500-2000元/月/坐席) [11][12] 行业壁垒 - 医疗行业需通过等保三级认证,合规成本占比高 [15][16] - 金融行业需接入风控中台并满足监管审计要求 [17][18] - 汽车行业需实现车规级7×24稳定运行 [19] - 核心壁垒:业务流程嵌入能力、合规资质、系统对接能力 [20] 未来发展趋势 - 当前Agent处于定制化阶段,类似90年代信息化建设 [21] - 可能终局: - 底层垄断:云厂商+芯片商主导基础设施 [22] - 超级聚合商:整合碎片化Agent形成完整服务链 [23][24] - 潜在赢家:SaaS厂商、系统集成商、行业平台公司 [25]
AI来了,打工人能快乐摸鱼吗?
创业邦· 2025-07-23 18:03
AI在职场中的应用现状 - 全球36%的职业岗位中员工已将AI用于至少25%的日常任务,80%的美国职场人至少有10%的任务受AI影响,其中近20%的岗位中AI介入超过一半工作内容 [4] - 斯坦福大学调研显示46%的任务被职场人士评为"希望AI来做",其中70%以上受访者最希望AI接手"重复但低价值"的日常事务如整理文档、修正错误、数据录入 [10] - 排名前五的自动化愿望任务包括安排客户预约、整理应急档案、修正工资记录、数据转格式与导入、网站数据备份 [12] 职场需求与AI能力的错配 - AI应用存在"愿望-能力四象限":R&D机会区(愿望高+能力弱)、Green Light(愿望高+能力强)、Red Light(愿望低+能力强)、Low Priority(愿望低+能力弱) [15] - 当前AI研发资源过度集中在Red Light区(如自动撰写文章、生成创意文案),与用户真实需求脱节,形成"精力错配"与"社会阻力" [16] - 大部分受访者倾向H3级人机协作模式(而非H1完全自动化),表明用户希望AI处理机械步骤而保留人类决策权 [18] 职场能力结构的重塑 - 传统高薪的"信息处理"类技能(如分析数据、整理文档)的人类参与价值下降,而"人际型"与"管理型"能力(组织协调、跨团队协作)稀缺性凸显 [21][23] - 编程行业面临即时冲击:预测显示90%代码将在3-6个月内由AI生成,99%代码将在12个月内自动化,美国程序员岗位数量已降至1980年以来最低点 [24] - 未来职场更强调"判断力、共情力、跨团队沟通能力"等AI难以替代的人类特质,能力结构转向"界定问题""组织资源""协调人机"等综合判断力 [26][27] AI设计的核心方向 - 理想的AI应具备"识趣"特质:懂得配合与退场,区分可自动化事务与必须由人类完成的事项 [30] - AI赋能本质是通过处理琐碎任务释放人类注意力,使其聚焦于判断、创造、协作等核心价值领域 [31] - 技术发展正在倒逼行业重新定义"人的价值",未来身份认同将基于"不可替代性"的持续探索 [32]
AI来了,打工人能快乐摸鱼吗?
36氪· 2025-07-22 17:01
AI在职场中的应用现状 - 全球36%的职业岗位中员工已将AI用于至少25%的日常任务 [1] - 80%的美国职场人至少有10%的任务受到AI影响 其中近20%的岗位中AI介入超过50%工作内容 [1] - 打工人最常使用AI的场景包括写邮件 排日程 写代码等基础性工作 [1] 职场人对AI的期望 - 70%以上受访者最希望AI接手重复但低价值的日常事务 如整理文档 修正错误 数据录入 [5][6] - 自动化愿望最高的五大任务:安排客户预约 整理应急档案 修正工资记录 数据转格式与导入 网站数据备份 [6] - 46%的任务被职场人士评为"希望AI来做"(评分≥4分) [5] AI技术发展与需求错配 - AI公司热衷投入"Red Light区"(AI能做但用户不愿交出的任务)如自动撰写文章 生成创意文案 [9] - 普通职场人更期望AI解决报销 排班 查错等实际痛点 [11] - 研究框架显示需优先部署"Green Light区"(愿望高+能力强)的任务 [9] 人机协作模式 - 大部分受访者选择H3级人机协作(各有分工)而非H1级完全由AI完成 [11] - 金融 法务 行政等领域更关注AI的准确性 媒体 教育 设计等领域则强调人类表达主控权 [13] - AI系统需在自动化与增强人之间灵活切换 成为"伴随型搭档"而非"超人型替代者" [13] 职场能力结构重塑 - 信息处理类技能(如分析数据 整理文档)的人类参与价值下降 [14] - 组织协调 跨团队协作 激发他人等"人际型"与"管理型"能力稀缺性提升 [14] - 编程行业面临剧变:预测90%代码将在3-6个月内由AI生成 99%在12个月内实现自动化 [16] 未来职场需求趋势 - 招聘重点转向判断力 共情力 跨团队沟通能力等AI短期无法胜任的素质 [19] - 职场能力评价从"技术熟练度"转向"人格完整度 协作弹性 思维清晰度" [19] - 需建立"超越技能"的能力结构 强调界定问题 组织资源 协调人机的综合判断力 [17]
AI来了,打工人能快乐摸鱼吗?
腾讯研究院· 2025-07-22 16:41
AI在职场中的应用现状 - 全球36%的职业岗位中,员工已将AI用于至少四分之一的日常任务,80%的美国职场人至少有10%的任务受到AI影响,其中近五分之一的岗位中AI已介入超过一半的工作内容 [2] - 职场人最希望AI接手的是最琐碎、最重复、最容易出错的低值任务,如安排预约、整理文件、修工资单、导入数据等,而非生成内容或创意设计 [5][6] - 在844项任务评估中,46%被职场人士评为"希望AI来做",其中七成以上受访者明确表示最希望AI处理"重复但低价值"的日常事务 [8] 职场任务自动化需求与AI能力匹配 - 研究构建WORKBank体系,从"人类愿不愿意交出去什么"反向定义AI落地优先级,引入"Human Agency Scale"将任务分为五类(H1至H5) [6][10] - 任务自动化愿望排名前五包括:安排客户预约、整理应急档案、修正工资记录、数据转格式与导入、网站数据备份,这些任务标准化高、重复频繁、判断强度低但耗时易错 [9][11] - 自动化愿望最高的任务集中在"隐形加班"重灾区,不属于KPI考核核心却极度消耗时间精力,AI的实际机会在于减负而非炫技 [12] AI应用的技术与意愿错配 - 研究通过"愿望-能力四象限"发现,AI公司和研究者资源集中在"Red Light区"(AI能做但用户不愿交出的任务),而用户真正需要的"Green Light区"(愿望高+能力强)和"R&D机会区"(愿望高+能力弱)未被充分开发 [14][15] - 大部分受访者选择H3(人机协作)而非H1(完全由AI完成),表明用户希望AI处理底层机械步骤,人类保留决策与创造权 [17] - AI系统需根据不同行业需求灵活切换协作模式,金融、法务等领域注重"靠谱不出错",媒体、教育等领域则高度在意"表达主控权" [18] AI对职场能力结构的重塑 - 传统高薪的"信息处理"类技能(如分析数据、整理文档)因AI自动化导致"人类参与价值"下降,而"人际型"与"管理型"能力(组织协调、跨团队协作、判断决策)稀缺性增强 [20][22] - AI对编程行业冲击显著,预计未来3-6个月内AI将编写90%代码,12个月内实现99%自动化,美国"计算机程序员"岗位就业比例已降至1980年以来最低点 [23] - 未来职场能力结构更强调"界定问题""组织资源""协调人机"的综合判断力,而非单纯技术性技巧 [24][25] AI赋能的本质与边界 - 理想的AI应懂得配合与退场,识别可自动化任务与必须由人类完成的部分,而非全面替代 [26][28] - AI替代可替代任务的同时,倒逼人类重新思考"不可替代的价值",如判断力、共情力、跨团队沟通能力等 [27][29] - AI赋能的核心在于释放人类注意力,使其聚焦于判断、创造、协作等真正体现人的价值的领域 [30]
Manus回应撤离中国市场原因
第一财经· 2025-07-19 15:34
Manus战略调整与技术路线 - 公司近期撤出中国市场并清空国内社交账号内容,全力转战海外市场,官方解释为经营效率调整及国际化布局[1] - 联合创始人季逸超发布技术博客,从技术角度回应战略调整,总结Agent研发经验教训[1] - 技术侧重点转向上下文工程,通过构造"记忆"与流程实现产品快速迭代,核心目标是节省底层模型训练成本并提高训练效率[1] 上下文工程的技术细节 - 上下文在大模型中指任务处理时的参考信息集合,可增强模型理解能力、任务性能及输出连贯性[2] - 月之暗面Kimi创始人杨植麟认为无损长上下文是实现个性化交互的关键,用户交互历史本身就是最佳个性化过程[2] - KV-Cache命中率是Transformer模型推理阶段的效率核心,高命中率可提升推理效率、优化资源利用率并降低计算成本[2] 公司技术路线的决策背景 - 基于Peak Labs创业教训:团队曾投入开放信息提取模型研发,但GPT-3与Flan-T5的出现使自研模型失去竞争力[3] - 当前策略放弃基座模型研发,选择使用开源基础模型训练端到端Agent或基于前沿模型上下文能力构建Agent[3] - 经历四次Agent框架调整才实现局部最优解,反映上下文工程实施的复杂性[3] 当前技术策略的局限性 - 依赖外部多模型组合与工程优化,在任务连贯性与准确性上弱于OpenAI专用端到端训练的ChatGPT Agent[4] - OpenAI底层模型优势吸引开发者与用户至大厂平台,创业公司虽在垂直领域有空间,但面临市场份额争夺挑战[4] - Agent行业存在同质化严重、商业模式不明、成本高企等问题,上下文工程亮点不足以形成显著差异化[4]
回应撤离中国市场原因,Manus首度披露技术侧经验教训
第一财经· 2025-07-19 14:17
Manus战略调整与技术路线 - 公司近期撤出中国市场并清空国内社交账号内容,全力转战海外市场,官方解释为经营效率调整及国际化布局 [2] - 联合创始人季逸超发布技术博客,首次从技术角度回应,总结Agent研发与训练经验教训 [2] - 技术路线侧重押注上下文工程,通过构造"记忆"与流程实现产品快速迭代,核心目标是节省底层模型训练成本并提高训练效率 [2] 上下文工程的技术细节 - 上下文在大模型中指任务处理时参考的信息集合,可增强模型理解能力、任务性能及输出连贯性 [3] - 月之暗面Kimi创始人杨植麟认为无损长上下文是实现AI-native产品个性化交互的关键,用户交互历史是最佳个性化过程 [3] - KV-Cache命中率是Transformer模型推理阶段效率核心,高命中率可提升推理效率、优化资源利用率并降低计算成本 [3] 公司技术路线的决策背景 - 季逸超基于Peak Labs教训,避免从头训练模型(如开放信息提取和语义搜索模型),因GPT-3等现成模型的出现使自研模型失去竞争力 [4] - 创业Manus后团队放弃基座模型研发,选择使用开源基础模型训练端到端Agent或基于前沿模型上下文能力构建Agent [5] - 经历四次Agent框架调整才实现局部最优解,但依赖外部多模型组合与工程优化,任务执行连贯性与准确性弱于OpenAI端到端训练的ChatGPT Agent [5] 行业竞争与挑战 - OpenAI凭借底层模型优势将Agent行业带入拐点,吸引开发者与用户至大厂平台,创业公司面临市场份额争夺压力 [5] - Agent类产品存在同质化严重、商业模式不明、成本高企等困境,上下文工程等亮点不足以让创业公司脱颖而出 [5]
2025下半年TMT投资策略展望
2025-07-16 14:13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AI算力、运营商 - **公司**:亚马逊、微软、谷歌、Meta、英伟达、华为、新一胜、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AI算力行业 - **核心观点**:AI算力景气度仍值期待,但市场对未来持续投入存在分歧,建议保持适当仓位,精选个股,关注北美链 [1][28][29] - **论据** - **资本开支强劲**:今年一季度北美四大厂商亚马逊、微软、谷歌和Meta资本开支总金额773亿美金,同比增长62%;Meta将全年资本开支由600 - 650亿美元上调至640 - 720亿美元 [2][3] - **算力需求大**:模型参数量增加、推理场景、agent应用等对算力消耗大;国内大模型商用落地日均token消耗量激增,如2024年下半年从千亿级到万亿级,月复合增长率45%;单个agent算力需求显著高于简单模型,单个用户查询token处理量预计两年内增加100倍 [5][8][9][10] - **历史复盘**:以光模块等算力公司为例,过去经历两轮大周期,当前基于PTTM计算公司估值较便宜,虽AI与云计算不同,但可作为参考 [21][22][27] 运营商行业 - **核心观点**:运营商虽面临经营压力,但业绩增速大概率可实现两到三年维度的平稳增长,是AI大赛道中有想象力的布局方向 [34][36] - **论据** - **业绩增速放缓但有望提速**:今年一季度三大运营商营收同比仅增长0.8%,但二季度开始随着政企订单恢复,预计收入和利润端业绩将提速 [35] - **收入端增长有持续性**:家庭端天照宽带用户渗透率有提升空间,宽带up值可提升;云计算等ICT项目和产品保持不错增速 [36][37] - **利润端平稳增长**:成本费用压降,资本开支持续下降,折旧和摊销占收比及绝对值可能下降,自由现金流变好,支撑净利润平稳增长 [37] - **股息充裕**:自由现金流强,可供分配股息充裕,虽一季度经济现金流下降,但全年有望平稳 [38][39]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AI算力行业** - **强化学习遵循scale law**:强化学习成为激发复杂推理的核心技术,遵循规模、参数量和算力的法则,agent构建也遵循此规律 [7][8] - **算力投资性价比**:英伟达和华为推出机柜方案,研究表明K = 36以上对性能提升明显,但大于72或等于5760时性价比不高 [16][17] - **估值锚点**:基于未来盈利预测的估值可信度不高,可基于历史PTTM给出合理估值锚点 [20][21] - **Agent应用** - **成为AI应用落地主要承载**:OpenAI给出agent公式,国内也在加速发展,如Manus提出通用Agent概念、智博的陈词成为国内首款公开可用的Digital Search等 [30][33] - **对算力和token消耗大**:agent从规划到执行各环节对token消耗大,如上下文窗口、验证模块、多模式场景等 [14][15] - **运营商行业** - **资本开支下降**:运营商资本开支在2023年出现拐点,2024年下降10%,今年预期下降9%,因6G商用远、AI投资可控 [39] - **资产质量高**:运营商资产质量高,坏账风险低,个人和家庭用户预付费为主,政企用户欠费少 [40]
中信证券:持续看好受益海外算力需求的供应链机会
快讯· 2025-07-16 08:41
海外AI应用加速态势 - 今年以来海外AI应用呈现加速态势 [1] - token消耗维持高速增长 大模型调用与收入水平快速增长 [1] - 基于LLM模型的AI搜索 AI Coding Agent等通用型应用率先爆发 [1] - 多模态模型能力持续迭代 图片生成 视频生成应用具备爆款潜力 [1] - 营销 客服 招聘 教育 医疗 法律等垂类应用层出不穷 [1] 投资机会 - 持续看好受益海外算力需求的供应链机会 [1] - 建议关注国内具备AI基础设施 模型能力与应用场景的云和互联网厂商 [1] - Coding Agent 图片/视频生成等应用落地带来投资机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