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乳业(02319)

搜索文档
蒙牛乳业(02319.HK)连续3日回购,累计回购130.00万股
证券时报网· 2025-06-23 22:58
蒙牛乳业股票回购动态 - 6月23日以每股15 980港元至16 080港元回购50万股,金额达802 43万港元,当日收盘价16 080港元下跌1 47%,成交额3 69亿港元 [2] - 自6月19日起连续3日回购合计130万股,累计金额2100 78万港元,期间股价累计下跌4 29% [2] - 2025年以来累计进行46次回购,合计975 2万股,总金额达1 71亿港元 [2] 近期回购交易明细 - 6月20日回购40万股,价格区间16 220-16 340港元,金额650 93万港元 [2] - 6月19日回购40万股,价格区间16 160-16 200港元,金额647 42万港元 [2] - 6月11日回购8万股,价格区间17 980-18 120港元,金额144 33万港元 [2] 历史回购价格趋势 - 5月回购价格普遍高于18港元,如5月8日回购价18 840-19 100港元 [3] - 4月回购价格多维持在19港元上方,4月22日回购价19 100-19 300港元 [3] - 1月回购价格最低至14 860港元(1月16日),最高达17 020港元(1月2日) [3] 回购规模变化 - 单次最大回购发生在4月7日,回购80万股金额1428 82万港元 [3] - 最小单次回购为5月6日仅2万股,金额39 8万港元 [3] - 30万股级别回购共出现5次,主要分布在1月和4月 [3]
冰淇淋旺季竞争加剧
环球网· 2025-06-15 09:45
冰淇淋市场现状 - 2025年冰淇淋市场进入销售旺季 新品频发且竞争态势激烈 [1] - 哈根达斯母公司通用磨坊在中国市场的门店客流量持续下滑 [1] - 本土乳企如蒙牛 伊利正寄望冰淇淋业务补充业绩 [1] - 和路雪计划年内独立上市 [1] 企业备战情况 - 和路雪1月宣布推出31款新品 创历史新高 比去年提前两个月 [1] - 乳制品新锐"认养一头牛"同期推出十余款新品 [1] - 4月优诺的希腊酸奶冰淇淋系列上市 增加市场新玩家 [1] 市场销售特点 - 市场中销量稳定的依然是传统大单品 价格多在5元左右 [1] - 芝麻脆皮和可乐冰等5元产品最受欢迎 [1] - 价格战已不再是主要竞争手段 5元左右产品成为市场主流 [1] 市场趋势变化 - 2024年头部乳企冷饮业务均出现营收下滑 [3] - 2025年市场回暖迹象明显 光明乳业等销售趋势优于去年 [3] - 头部乳企冷饮业务下滑幅度显著收窄 [3] 企业竞争策略 - 各企业更倾向于通过产品创新 渠道拓展和精细化运营竞争 [3] - 伊利 联合利华等企业已逐渐减少依赖价格调整驱动增长 [3] - 哈根达斯通过快闪店以略低价格吸引客流 快闪店价格虽略高于去年但仍低于常规门店 [3] 行业整体发展 - 冰淇淋市场在经历调整后 2025年正朝着更健康 更多元化方向发展 [3] - 激烈竞争仍是市场主旋律 [3]
每天一杯牛奶,你做到了吗?
新京报· 2025-06-14 11:49
中国乳制品消费现状 - 2023年中国牛奶产量达4200万吨,同比增长6.7%,相比2000年增长四倍 [12] - 2022年中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折合生鲜乳为42千克,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亚洲水平的45.3% [6] - 仅35.6%人群每日乳制品摄入量达300毫升,六成国人未达标准 [1] - 18-59岁中青年群体日均饮奶量仅16.7克,显著低于膳食指南推荐的300-500克 [6][1] 消费行为与认知障碍 - 国民奶商指数得分66.8分(2024年),仅比及格线高6.8分,饮奶认知与知识欠缺是主要制约因素 [6] - 城镇居民液态奶收入弹性达1.74,显示乳品尚未成为日常刚需 [10] - 中青年群体将牛奶视为"老年人补钙剂"或"儿童助长品",青少年偏好含糖饮料 [10] - 亚洲人群乳糖酶缺乏普遍,但仅20%会表现明显症状,多数可通过调整饮奶方式适应 [10] 行业经济表现 - 2024年头部乳企普遍业绩下滑:伊利净利润降18.94%,蒙牛净利润降97.83%,光明/三元利润降幅超20% [14][15] - 伊利液态奶销量从969万吨(2023年)降至893万吨(2024年),营收从855亿降至750亿 [18] - 终端市场价格战明显,金典/特仑苏等高端产品促销价低至39.9元/箱和49.9元/箱 [18] 产业结构与成本问题 - 我国奶牛饲养成本高,检测成本昂贵,流通环节溢价导致终端售价高于国际水平 [12] - 消费结构呈现"液态奶为主(占比未披露)、干乳制品为辅"特征 [10] - 网络健康风险传言进一步抑制消费需求 [12] 国际比较与历史背景 - 日本通过国家行动推广饮奶,现人均饮奶量为我国2倍 [3] - 我国1980年代才首次提出"每日饮奶300毫升"倡导,较发达国家晚约30年 [3] - 2023年产量低于印度(2.4亿吨)和美国(约1.02亿吨) [12]
风起草原 链动山河——内蒙古打造产业转移新高地
上海证券报· 2025-06-09 02:07
新能源与能源转型 - 内蒙古举办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旨在推动资本与绿色能源结合,打造产业转移新高地 [1] - 中煤鄂尔多斯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建设国内首个全流程自主知识产权的"液态阳光"项目,年产绿氢2.1万吨、绿氢合成甲醇10万吨,较同等规模煤制甲醇每年减少14万吨标准煤消耗,减排二氧化碳50万吨 [2] - 内蒙古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达14.6亿千瓦(占全国57%),太阳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达94亿千瓦(占全国21%),新能源总装机达1.38亿千瓦(同比增长37%),占电力总装机51.2% [3] - 内蒙古将深耕风光氢储等现代装备制造领域,培育新能源重卡全产业链,推动装备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3] 传统产业升级 - 内蒙古久泰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吨乙二醇项目构建从煤炭到绿色可降解聚合物的产业链 [4] - 乌审旗鄂尔多斯现代煤化工创新技术中试基地有9个中试项目同步推进,预计"十五五"期间带动投资500亿元以上,已吸引清华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校入驻,签约项目总投资超3亿元 [4] - 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业2024年产值达3500亿元,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3%以上 [6][7] - 伊利集团通过技术创新将常温纯牛奶乳铁蛋白保留率从10%提高到90%以上,攻克益生菌常温失活难题 [6] - 富健源食品科技将羊尾油加工成日化产品,使每只羊为农牧民增收500元,年解决近600万只肉羊油脂利用问题 [6] 新材料与高端制造 - 内蒙古将加快推动高性能稀土新材料、碳基功能材料创新示范及产业化应用,高质量建设"两个稀土基地",打造全国领先的绿色合金材料、铝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力争2025年新材料产业集群完成投资1000亿元 [3] 数字经济与未来产业 - 呼和浩特和林格尔新区集聚大批数据中心和算力项目,东方超算云算力达每秒2000万亿次,服务全国300多家机构 [8][9] - 内蒙古推动低空经济发展,依托呼和浩特低空经济产业园建设以无人机及核心零部件制造为重点的示范区 [9] - 天启星联科技将在呼和浩特打造全国首个泛在电力"卫星"物联网示范项目,预计打开新能源物联网应用的千亿级市场 [10] 产业集聚与区域发展 - 呼和浩特乳制品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伊利、蒙牛进入世界乳业前十强 [7] - 内蒙古通过产业转移对接活动推动技术、资本、人才在草原集聚,打造"产业对接那达慕" [10]
工业旅游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引擎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5-30 08:07
工业旅游发展现状 - 工业旅游已成为推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促进资源型城市产业重构和经济转型 [1] - 工业旅游作为文旅领域新场景,正以其独特魅力频频出圈,生产线化为风景线,智造场变成打卡地 [2] - 2024年研学市场规模约达1800亿元,工业旅游受研学市场欢迎 [4] - 2017年12月出台《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规范与评价》标准,先后分3批评出122家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6] 典型案例分析 - 蒙牛工业旅游区构建"可观、可玩、可学、可购、可闲"的全产业链工业旅游运营生态体系,包含数智化工厂参观、研学课堂等 [2] - 蒙牛工业旅游区2022-2024年获评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五星级工业文化研学实践基地等称号 [2] - 小米汽车工厂开放后数万人涌入抽签系统抢进厂名额,蔚来工厂线下接待游客超13万人,线上"云游"观看量超1400万人次 [3] - 中国(沈阳)工业博物馆2023年开展工业科普类、工业寻根之旅研学等活动,开办"工博小工坊" [4] 行业发展趋势 - 高新科技类工业旅游最具成长性,切合旅客求新求异消费心理 [6] - 科技对旅游的赋能主要落脚点在工业园区、科创园区、科技馆 [6] - 工业资源密集区可开发成工业旅游小镇,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6] - 高途教育科技集团打造北京亦庄工业科技旅游特色研学路线,涵盖人形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领域 [5] 运营模式创新 - 蒙牛工业旅游区通过智慧化景区和线上线下活动,向消费者讲述全产业链故事 [2] - 中国(沈阳)工业博物馆围绕学生"课堂、课余、课外"三个阶段,探索博物馆教育与思政课教育融合 [5] - 工业遗产需在保护中利用,在传承中创新,融入现代社会和当下生活 [6]
乳企的B端生意:毛利率越来越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9 08:26
行业现状 - 乳业市场持续收缩 2024年乳品全渠道销售额同比下滑2 7% [1] - 乳制品生产企业面临原料乳过剩压力 大量生产工业乳粉导致库存激增 每销售一吨乳粉亏损1万-2万元 [1] - 中国奶价已低于全球最低的新西兰 欧盟 美国 新西兰等地奶价均高于中国 [4] 头部乳企业绩表现 - 伊利2024年营收1153 93亿元(同比下滑8 24%) 归母净利润84 53亿元(同比下滑18 94%) [2] - 蒙牛2024年营收886 748亿元(同比下滑10 1%) 归母净利润1 045亿元(同比下滑97 8%) [2] - 光明乳业2024年营收242 78亿元(同比下滑8 33%) 归母净利润7 22亿元(同比下滑25 36%) [2] B端市场战略 - 咖啡 茶饮 火锅等B端生意成为乳企争夺焦点 [2] - 伊利已与海底捞 沪上阿姨等餐饮巨头达成合作 [2] - 蒙牛与百胜中国达成战略合作 并与蜜雪集团旗下大咖国际就巴氏奶 奶粉等原料供应达成共识 [2] 价格谈判与成本影响 - 头部茶饮集团以极低价格采购优质乳粉 因乳企需消化过剩产能 [3] - 奶价下滑帮助库迪咖啡平衡咖啡豆上涨成本 稳定9 9元产品线实现盈利 [4] - 低价策略成为乳企减少损失的重要路径 [5] - 乳企低价策略缓解了餐饮市场价格战压力 [6]
液态奶产量5年来首度负增长,乳品消费亟待打破瓶颈
第一财经· 2025-05-28 16:22
行业现状与挑战 - 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乳制品总产量为2962万吨,同比减少1.9%,液态奶产量为2745万吨,同比减少2.8%,打破此前五年保持的2%以上年增长态势 [2] - 乳业前三甲企业伊利股份、蒙牛乳业、光明乳业全年营收分别为1158亿元、886.7亿元和242.8亿元,收入规模普遍出现8%-10%的同比下降 [2] - 2024年国内人均奶类消费量降至41.5公斤,同比减少5.6%,实际消费人群的人均消费量已达80公斤,与日韩持平,传统液态奶消费面临瓶颈 [4] - 进口乳制品中稀奶油、炼乳、白蛋白等高附加值品类保持增长,稀奶油进口量达28.8万吨,同比增长近9% [4] 供需结构矛盾 - 国内传统乳制品人均消费或已见顶,突围关键聚焦于年轻人和老年人市场 [1] - 国内外乳制品产品结构差异显著,国外液态奶占比约20%-30%,奶酪占比50%以上,国内基础液态奶产品增长瓶颈明显 [4] - 市场呈现液态奶下滑与高端乳品进口依赖并存的局面 [2] 破局方向与创新策略 - 破解困局关键在于解决传统乳制品与新消费需求的错配问题,推进结构性调整,关注新场景、新人群、新渠道 [1][5] - 国内现制茶饮市场规模2024年突破2000亿元,为乳制品行业带来新增长空间 [5] - 企业通过强化年轻消费者的体验与情绪价值寻求突破,如卫岗乳业推出低温轻乳茶、茉莉花酪等新品,君乐宝推出零添加稀奶油 [5] - 乳企加码营养健康赛道,伊利、蒙牛、光明将功能化和乳品深加工作为重点,光明推出减脂型益生菌、高蛋白酸奶等体重管理产品 [7] 科技创新与细分市场 - 卫岗乳业通过毛细冷链配送系统实现高鲜度产品2小时送达,探索无人化配送、AI精准质量控制等创新模式 [7] - 未来创新聚焦三大方向:开发靶向特定健康功能的精准益生菌、深化乳制品营养健康研究、研发面向健康衰老的功能性乳品 [8] - 45-64岁"准老年"群体存在营养摄入失衡问题,建议开发解决咀嚼障碍、高蛋白、低GI等针对性产品 [9]
蒙牛乳业(2319.HK):峰回路转 再启山林
格隆汇· 2025-05-21 09:52
公司业务与结构 - 公司是国内乳业龙头,背靠中粮集团,液态奶/冰淇淋/奶粉/奶酪/其他乳制品收入占比分别为82 40%/5 84%/3 74%/4 87%/3 15%,液态奶为主要业务 [1] - 奶酪业务同比增长0 45pct,冰淇淋、奶酪、奶粉业务收入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 [1] - 公司在海外已有6个生产基地,海外收入占比从2019年度开始持续增加 [1] - 公司通过投资控股牧场、战略合作、自建牧场等方式布局上游奶源,国内合作牧场千余家,日均收奶超2万吨,生鲜乳100%来自规模化牧场 [3] 产品与品类发展 - 公司以常温液奶为核心,包括特仑苏、蒙牛、真果粒等品牌,同时延展鲜奶(每日鲜语)、奶酪(妙可蓝多)、冰淇淋、奶粉等新业务 [3] - 高品质、健康化产品迭代创新,如低温短保纯奶、0糖酸奶、益生菌酸奶、奶酪等,顺应健康化升级趋势 [2] - 数智化赋能工厂在人均效能、包装效率、坪效等维度有显著改善,加速渠道下沉和运营效率提升 [3] 行业供需与趋势 - 原奶供给侧2018年以来连续六年增长,需求承压导致奶价28个月持续下行,2021年底至2023年7月19日原奶均价降幅达24 53% [2] - 主产区启动产能调整,产量有望收缩,叠加政策催化,乳品消费或加速迎来供需均衡 [2] - 奶价企稳预示行业竞争回归良性轨道,乳企盈利能力有望改善 [2] 财务与估值 - 公司净利率处于行业较高水平,略低于其他头部乳企但高于区域乳企 [4] - 预计2025年、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0 8亿元、56 9亿元,当前PE估值约13倍、12倍 [4] - 中高端产品布局完善,鲜奶等升级产品对盈利能力有正向贡献,中期盈利能力改善路径清晰 [4]
33家港股公司出手回购(5月20日)
证券时报网· 2025-05-21 09:36
港股公司回购概况 - 5月20日共有33家香港上市公司进行股份回购,合计回购3737.57万股,金额达7.67亿港元 [1] - 腾讯控股以5.00亿港元回购金额位居当日榜首,友邦保险和中远海控分别以1.34亿港元和8035.93万港元位列第二、第三 [1][2] - 有赞以1000.00万股成为当日回购数量最多的公司,中远海控和中远海发分别以556.00万股和500.00万股紧随其后 [1] 重点公司回购详情 - 腾讯控股当日回购97.10万股,价格区间512.500-517.000港元,年内累计回购金额高达220.27亿港元 [1][2] - 友邦保险回购200.00万股,价格区间65.650-67.650港元,年内累计回购90.59亿港元 [1][2] - 中远海控回购556.00万股,价格区间14.200-14.640港元,年内累计回购39.12亿港元 [1][2] 其他公司回购数据 - 时代电气回购38.45万股,金额1247.13万港元,年内累计回购13.24亿港元 [2] - 网誉科技回购462.00万股,金额554.40万港元,年内累计回购2677.78万港元 [2] - 中国东方航空股份回购200.00万股,金额527.34万港元,年内累计回购4.41亿港元 [2] - 阅文集团回购20.00万股,金额500.39万港元,年内累计回购1.53亿港元 [2] - 永达汽车回购110.00万股,金额281.28万港元,年内累计回购5305.00万港元 [2] - 蒙牛乳业回购15.00万股,金额275.31万港元,年内累计回购9997.98万港元 [2] 小额回购案例 - 归创通桥回购0.20万股,金额4.00万港元,年内累计回购3212.21万港元 [3] - 亚洲联网科技回购4.00万股,金额3.56万港元,年内累计回购57.18万港元 [3] - 摩比发展回购1.30万股,金额0.16万港元,年内累计回购24.87万港元 [3]
蒙牛乳业(02319):深度报告:峰回路转,再启山林
长江证券· 2025-05-20 14:28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蒙牛乳业,给予“买入”评级 [9]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随着原奶趋向供需平衡,价格竞争或放缓,公司产品升级延续,盈利能力有望保持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历经调整,有望顺应供给侧改善的机会,在价格竞争放缓的背景下获得修复,叠加公司在中高端产品布局完善,鲜奶、奶酪等升级产品对整体盈利能力带来正向贡献,中期维度盈利能力改善的路径较为清晰 [3][9] 分组1:乳业龙头,背靠中粮,多业务协同成长 - 蒙牛乳业是全球乳业八强、国内乳品龙头,2004 年在香港上市,中粮集团作为第一大股东持续赋能;产品矩阵涵盖常温液态奶、低温液态奶、奶酪、冰淇淋、奶粉等品类,2024 年液态奶收入占比 82.40%,冰淇淋、奶酪等业务增长较快 [14] - 1999 - 2007 年,优异营销能力叠加大单品打造推动公司初期爆发;2008 - 2011 年,牛奶安全事件频出,开始品牌修复及安全管理;2012 - 2016 年,科学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奶源建设及产品矩阵扩展向好;2017 - 2024 年,融资并购助力产品结构化升级 [18][19][20] - 2009 - 2024 年蒙牛乳业营收 CAGR 为 8.60%,领先乳制品行业;2024 年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886.75/1.05 亿元,分别同比变动 -10.09%/-97.83%,收入下滑因行业需求疲软等,归母净利润承压主因联营公司业绩减少及商誉减值等 [23] - 2024 年液态奶/冰淇淋/奶粉/奶酪/其他乳制品收入占比分别为 82.40% / 5.84% / 3.74% / 4.87% / 3.15%,液态奶业务稳定发力,冰淇淋、奶酪、奶粉业务收入占比有望提升,奶酪同比增长 0.45pct;2019 - 2024 年海外收入 CAGR 为 46.00%,占比从 0.90%提升 4.42pct 至 5.32% [6][26] - 2024 年液态奶收入同比下降 10.97%至 730.66 亿元,常温液态奶增速领先行业,低温液态奶逆势正增长,鲜奶板块高端品牌领先;冰淇淋业务收入同比下降 14.12%至 51.75 亿元,领先公司营业收入增速 [30][31] - 中粮集团为蒙牛乳业最大股东,截至 2024 年底占 24.24%的股份,协助发展多元业务;公司管理团队经验丰富,新总裁高飞熟悉公司且营销经验丰富,有望带领公司破局加速新业务领域拓展 [33][35][41] 分组2:乳制品行业:原奶供需再平衡,产品结构迭代升级 - 2023 年中国乳品市场零售额约合 3733 亿元,同比下滑约 4%,2024 年以来行业整体需求呈弱复苏态势,低温鲜奶、特定功能升级的产品仍有增长机遇 [49] - 我国居民人均奶类消费量近 2 年有所回落,奶类消费存在城乡差异、区域不平衡,农村居民奶类消费意愿较强,南方地区消费意识觉醒有望驱动人均消费水平提升 [52] - 原奶价格受供需关系影响呈周期性波动,2008 年以来出现两轮较大周期;本轮奶价反转信号聚焦需求回暖、产能去化及政策落地、饲料价格回升等;预计 2025 年原奶价格有望在年中或 2025H2 回暖止跌 [58][62][65] - 饮用奶发展分三个阶段,2014 年以前高速增长,2015 - 2019 年行业成熟,2020 年至今经济恢复;目前饮用奶市场规模主要由价增、低温白奶增长驱动,头部乳企布局高端化、功能化白奶 [67][69][76] - 2009 - 2019 年酸奶市场规模快速增长,近年因不符健康化趋势、均价较高,销量和市场规模下降;目前价格回归理性,聚焦健康、营养、功能细分赛道,未来销量有望提振 [78][82] - 2009 - 2022 年奶酪市场规模大幅上升,2023 年市场需求恢复不及预期,同比降幅达 17.68%,主要因销量同比下跌 19.8%,行业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84] 分组3:品类延展、数智化提效协同布局,业绩将迎改善 - 蒙牛通过多种方式布局上游奶源,国内合作牧场超千家,日均收奶超 2 万吨,生鲜乳 100%来自规模化、集约化牧场 [8] - 公司以常温液奶为核心构建产品矩阵,延展鲜奶、奶酪、冰淇淋、奶粉等非液奶新业务,近年来收入占比保持提升 [8] - 公司强化“深度分销”策略,加快乡镇级渠道下沉渗透,依托 C 端渠道优势延展 B 端客户,数智化赋能工厂在多维度有显著改善 [8] 分组4:原奶供需将迎拐点,驱动盈利改善 - 随着原奶趋向供需平衡,价格竞争或放缓,公司产品升级延续,盈利能力有望保持提升;净利率处于行业较高水平,略低于其他头部乳企,但高于区域乳企 [9] - 预计 2025 年、2026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50.8 亿元、56.9 亿元,当前 PE 估值约 13 倍、12 倍,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