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招商银行(03968)
icon
搜索文档
深圳金融史,一个波澜壮阔的中国金融改革奇迹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9-13 11:58
文章核心观点 - 深圳金融业从1979年GDP仅1.96亿元的边陲农业县崛起为2024年GDP超3680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超4700亿元的全国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其发展历程是中国改革开放和金融改革的缩影[5][8][34] 初创与探索:改革开放的"试验田"(1979-1990) - 1979年宝安县存款余额仅1.01亿元,贷款余额0.75亿元,金融机构数量寥寥[5] - 1982年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开业,成为新中国第一家外资银行分支机构[9] - 1987年招商银行成立,深圳发展银行上市并创股价从1元涨至180元(复权价)的资本市场神话[9] - 1988年深圳平安保险公司成立,最初仅有13名员工[9] - 1983年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筹资1300万元,深发展1987年公开发行普通股筹资793万元[9] 跨越与成长:资本市场擎旗,金融中心初现(1990-2004) - 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成立,至2004年底深交所上市公司达536家,总市值1.1万亿元,年成交金额1.6万亿元[11] - 深成指、深综指成为中国经济重要"晴雨表",万科、招商银行、平安等通过深交所上市成长为行业巨头[11] - 1999年深创投成立,到2004年累计投资项目超100个,投资金额超20亿元[11] 调整与转型:中小板、创业板与金融创新(2004-2019) - 2004年深交所推出中小企业板,至2009年上市公司达327家,累计融资3000多亿元[13] - 2009年创业板启动,至2019年公司数量从首批28家增长至近800家,总市值超6万亿元(2024年达1365家、12.45万亿元)[13] - 2010年前海合作区设立,截至2019年底注册金融企业5.2万家,跨境人民币贷款累计提款金额超400亿元[16] - 2014年微众银行作为国内首家互联网银行开业,至2019年末有效客户数突破1亿,管理贷款余额超4400亿元[16] 升华与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2019年至今) - 2020年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至2025年第一季度新增上市公司超400家,IPO融资总额超5000亿元,其中超90%为高新技术企业[18] - 2021年深市主板两板合并至2025年7月新增上市公司超160家,IPO融资额超3000亿元,截至2025年7月末深市主板公司总数近1600家,总市值近40万亿元[18] - 2024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2.0版本实施,至2024年4月末深圳地区67家银行参与试点,账户开立数超4.5万个,跨境汇划金额突破35亿元[19] - 2024年初深圳数字人民币受理商户超300万家,累计开立钱包超6000万个,交易金额突破6000亿元[19] 成就和实力:全国三大金融中心之一 - 2024年末深圳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35778.02亿元,贷款余额94830.33亿元,银行业资产总额13.57万亿元[21] - 2024年末深交所上市公司2852家,市价总值33.04万亿元,交易量全球第三、市值全球第六,IPO数量稳居全球第一[21][24] - 深圳辖区共有A股上市公司422家,总市值8.79万亿元;境外上市公司超160家,总市值超10万亿港元[23] - 2024年深圳保费收入1958.21亿元,保险法人总资产7.3万亿元[25] - 2024年深圳市金融业增加值4710.5亿元,增长4.2%,占GDP比重约12.8%[25] - 深圳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榜排名第9位,金融科技专项排名全球第三[27][30][31] - 截至2022年底深圳财富管理机构资产管理规模超26.6万亿元(2024年增长至29万亿元)[30] - 深圳金融科技专利申请量全球前5大机构中2家来自深圳,平安连续2年全球居首,腾讯位列全球前五[30] - 深圳知识产权证券化累计发行规模超230亿元,规模位居全国第一[32]
金融监管总局9月以来开出近2.7亿罚单,涉及17家机构
新浪财经· 2025-09-13 09:35
监管处罚概况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9月12日公布多张罚单 涉及广发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及相关人员[1] - 9月以来金融监管总局已公布两批罚单 共涉及18个当事人(17家机构罚单及1张个人罚单)[1] - 罚款金额合计约2.69亿元[1] 处罚涉及领域 - 处罚涉及信贷审批、监管信息报送、资金运作风险等多个问题[1] - 相关金融机构人员被禁止从事相关工作或处以罚款[1] 监管动态 - 此次处罚是金融监管总局9月以来公布的第二批罚单[1]
金融监管总局一个星期开出近2.7亿罚单,涉及17家机构,多人遭禁业
新浪财经· 2025-09-13 06:13
罚款总额及批次 - 金融监管总局9月公布两批罚单 罚款总额达2.69亿元[2][11] - 第二批罚单涉及罚款金额1.66亿元[2] 受罚机构类型及整改情况 - 受罚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地方银行、银行集团子公司及保险公司[2] - 多家金融机构表示罚单涉及案由发生在几年前 已完成整改[2][3] 主要银行罚款详情 - 广发银行因贷款、票据、保理业务管理不审慎及数据报送不合规被罚6670万元[2] - 恒丰银行因贷款、票据、理财业务管理不审慎及数据报送不合规被罚6150万元[2] - 华夏银行因贷款、票据、同业业务管理不审慎及数据报送不合规被罚8725万元[10] - 浙商银行因互联网贷款业务管理不审慎被罚1130.8万元[11] - 民生银行因系统使用管控不到位等被罚590万元[4] - 中信银行因理财回表风险分类不准确等被罚550万元[5] - 光大银行因科技外包管理不足等被罚430万元[5] - 建设银行因信息系统开发测试不充分被罚290万元[5] - 招商银行因数据安全管理不到位被罚60万元[6] - 中国进出口银行因国别风险管理不到位被罚130万元[7] 非银金融机构罚款详情 - 华夏理财因投资运作不规范等被罚1200万元[7] - 信银理财因产品名称不规范等被罚220万元[7] - 工银金融资产投资因服务价格管理不规范被罚40万元[9] - 交银保险资管因投资不合规等被罚115万元[9] - 太平洋资管因产品管理不合规被罚100万元[9] - 建信金融资产投资因债转股项目不审慎被罚85万元[10] - 恒大人寿因资金运用不合规等 相关责任人被集体处罚282.5万元[7][8] 监管重点领域 - 信贷、票据业务合规及资金运作是监管重点[1][11] - 监管数据报送合规性为普遍处罚事由[2][5][7] - 信息科技系统管理及外包管控成为新型监管关注点[4][5] 人员问责情况 - 两批罚单共32名责任人被处罚 包括警告、罚款及禁业措施[11] - 恒丰银行4名责任人被罚25万元[2] - 广发银行2名责任人被罚10万元[2] - 华夏理财2名责任人被罚10万元[7] - 原工行员工因违规理财被禁止从事银行业[11] - 恒大人寿梁栋被终身禁入保险业 3人被禁业5-10年[8]
三家机构被罚超千万,最新回应
中国基金报· 2025-09-13 00:19
金融机构处罚概况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于9月12日对10家金融机构处以罚款 总金额达1.629亿元[2] - 广发银行 恒丰银行 华夏理财分别被罚6670万元 6150万元 1200万元[2][3] - 其他被罚机构包括中信银行 光大银行 建设银行 民生银行 招商银行 进出口银行 信银理财[2][9][10][11][12] 主要违规机构处罚详情 - 广发银行因贷款 票据 保理业务管理不审慎及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被罚6670万元 相关责任人被警告并罚款10万元[4] - 恒丰银行因贷款 票据 理财业务管理不审慎及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被罚6150万元 相关责任人被警告并罚款25万元[4] - 华夏理财因投资运作不规范 系统管控不到位及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被罚1200万元 相关责任人被警告并罚款10万元[4] 其他机构违规事由 - 民生银行因系统使用管控不到位 基础软件版本管理不足被罚590万元[9] - 中信银行因理财回表资产风险分类不准确 同业投资投后管理不到位被罚550万元[9] - 光大银行因信息科技外包管理不足 监管数据错报被罚430万元[10] - 建设银行因信息系统开发测试不充分 信息科技外包管理不足被罚290万元[10] - 信银理财因理财产品名称不规范 投资比例不符合监管要求被罚220万元[10] - 进出口银行因国别风险管理不到位 薪酬支付管理不到位被罚130万元[11] - 招商银行因数据安全管理不到位被警告并罚款60万元[12] 机构整改回应 - 恒丰银行公告称已落实问题整改问责 将全面提升内控合规和风险管理水平[6] - 广发银行表示已完成处罚相关问题整改 正在优化长效风险管理机制[7] - 华夏理财宣称已全面落实整改要求 理财产品运作有序 业绩稳健[7] 监管趋势分析 - 近期千万级罚单频现 包括9月5日华夏银行被罚8725万元 浙商银行被罚没1130.8万元[12] - 监管呈现"长牙带刺"态势 从业务合规到管理机制全面压实金融机构主体责任[12]
中行APP热销固收增强产品“盯上”沪深300指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2 20:31
产品概况 - 中国银行APP热销固收增强型理财产品"中银理财-稳富固收增强指数跟踪策略14天持有期A" 采用"固收+权益"策略 权益部分被动跟踪沪深300指数[2][7][19] - 产品要求最低持有14天 风险等级为二级(中低风险) 适合追求稳健基础上略分享股市收益的投资者[2][19] 投资策略 - 固定收益类资产投资比例不低于80% 权益类资产比例不高于20% 其中优先股外权益资产不超过10%[12] - 权益投资部分采用指数跟踪策略 标的为沪深300指数 该指数代表A股市场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好的300只证券[7][19] - 业绩比较基准为3%*沪深300指数+97%*中债-新综合财富(1年以下)指数[10] 收益表现 - 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达4.57% 加权年化收益率4.63% 分别超越63.53%和70.01%的同类产品[7][15] - 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4.56% 超越76.49%同类产品 近3个月年化收益率4.77% 超越68.11%同类产品[15] - 累计净值表现显示稳定增长趋势[13] 风险指标 - 成立以来最大回撤仅0.06% 但仅超越6.73%同类产品[15][16] - 索提诺比率9.56 反映单位下行风险带来的超额收益 该指标超越21.98%同类产品[15][16] - 风险控制得分96分 在787只同类产品中排名第734位[8] 综合评级 - 产品综合得分63分 超越59.97%同类产品 在787只产品中总体表现中等偏上[8][10] - 收益表现得分58分(排名236) 风险调整收益得分10分(排名614) 综合费率得分61分(排名427)[8] - 综合费率0-25% 超越44.98%同类产品[16] 发行机构 - 中银理财成立于2019年7月4日 截至2025年6月末管理理财产品1229只 规模1.86万亿元[17] - 产品以固收类为主(数量占比92.51% 规模占比98.41%) 2025年上半年固收类产品平均净值增长率1.2% 在30家理财公司中排名第23[17] - 混合类产品数量占比5.70% 规模占比1.45% 上半年平均净值增长率1.38% 在28家理财公司中排名第13[17] 市场比较 - 沪深300指数为ETF最热门跟踪标的 相关ETF规模达1.18万亿元(截至9月12日)[7] - 对比中国银行另一款固收增强产品"(7个月)最短持有期固收增强理财产品A" 测评分数从66分降至40分 收益得分从50分降至20分[23] - 招商银行"增盈180天1A"产品年化收益率从3月12日的7.98%降至9月10日的4.72% 测评分数从56分降至43分[23]
招商银行博士后工作站2026年博士后研究人员招聘公告
招商银行研究· 2025-09-12 16:48
公司背景 - 招商银行成立于1987年 是中国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现为沪港两地上市银行集团 位列《银行家》全球银行千强榜单第8位[4] - 招商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立于2003年 2009年获独立招收和培养博士后资格 定位为中国最佳商业银行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平台[4] 研究方向 - 计划招收5名博士后研究人员 研究方向包括低利率环境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经营策略 适用中国市场约束条件的大类资产配置模型[5] - 其他重点研究方向涵盖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体系发展 科技金融策略 中资银行境外市场发展策略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和投融资模式 数智化服务创新路径及数字资产业务机遇[8] 候选人要求 - 需具有经济 金融 管理 计算机 人工智能或数学等专业背景的博士学历 近两年获得博士学位或2026年毕业 交叉学科背景者优先[6] - 要求具备全脱产研究条件 兼具学术严谨性与实践能力 追求人格完善并以专业能力推动金融业进化与普惠[7][9] 培养与福利 - 提供总分行跨部门轮岗与项目实践的"招银培养模式" 研究成果将直接应用于银行业务场景 配备学界与业界双导师制[11] - 提供市场化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 在站期间可享受深圳市36万元生活补助 出站留深工作并签3年以上劳动合同可再获36万元补助[12] - 获得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或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者 出站留深后深圳市按国家资助标准给予1:1配套经费支持[12] 招聘流程 - 申请截止时间为2025年10月10日 需通过招商银行招聘网站投递简历 并于10月20日前提交申请材料至指定邮箱[14] - 需提交材料包括博士后申请表 个人简历 两封博士生导师推荐信 3000字以上研究计划书 学历证明及博士论文等[14] - 初审合格者将参加笔试和面试 招聘过程坚持公开平等公正原则[16]
智通AH统计|9月12日
智通财经网· 2025-09-12 16:17
AH股溢价率排名 - 东北电气AH溢价率最高达800.00% [1][2] - 弘业期货和中石化油服溢价率分别为236.64%和218.99%位列第二、三位 [1][2] - 宁德时代溢价率-10.06%为最低,恒瑞医药和紫金矿业溢价率分别为-0.53%和3.16%位列溢价率末端 [1][2] AH股偏离值表现 - 昭衍新药偏离值最高达23.17% [1][2] - 浙江世宝和辽港股份偏离值分别为16.62%和15.03%位列第二、三位 [1][2] - 安德利果汁偏离值-24.70%为最低,复星医药和康希诺生物偏离值分别为-21.46%和-17.14%位列偏离值末端 [1][3] 前十大AH股溢价率详情 - 复旦张江溢价率214.13%位列第四,H股价格3.68港元对应A股9.65元 [2] - 京城机电股份溢价率210.43%位列第五,H股4.70港元对应A股12.18元 [2] - 晨鸣纸业H股0.89港元对应A股2.24元,溢价率201.12% [2] 后十大AH股溢价率详情 - 美的集团溢价率6.02%,H股85.90港元对应A股76.03元 [2] - 招商银行H股48.18港元对应A股42.65元,溢价率6.04% [2] - 药明康德溢价率14.12%,H股110.70港元对应A股105.47元 [2] 偏离值计算说明 - 偏离值定义为当前溢价率与过去30天平均溢价率的差值 [3] - 长飞光纤光缆溢价率114.44%对应偏离值11.02% [3] - 江西铜业股份溢价率37.61%对应偏离值-16.56% [3]
信用卡“大退潮”:半年缩水2000亿,年轻人开始告别“卡奴人生”
36氪· 2025-09-12 15:18
信用卡行业规模变化 - 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数量较2023年减少5200万张 连续下滑11个季度 平均每分钟注销近65张信用卡 [2] - 14家上市银行中11家信用卡贷款余额收缩 6家国有大行和8家股份行合计余额7.52万亿元 较年初减少1975.72亿元 降幅2.56% [2][3] - 信用卡总量降至7.15亿张 较2022年峰值8.07亿张下降超11% 二季度环比减少600万张 较去年末减少1200万张 [4] 银行具体业务表现 - 中国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5224.99亿元 较年初减少13.88% 平安银行和兴业银行分别下降9.23%和8.07% [3] - 12家银行信用卡消费金额合计缩水1.42万亿元 同比下降11.05% 中国银行和光大银行降幅超18% [3] - 招商银行成为唯一交易额突破2万亿元的银行 超40家银行信用卡分中心终止营业 [3][8] 用户结构变化 - 35岁以下年轻用户占比从45%升至63% 但人均持卡量从2.4张降至1.8张 [6] - 90后主动销卡率持续提升 人均持卡量从5张锐减至2.3张 [2] - 00后无卡率达42% 45%的95后认为"花呗+数字银行卡"更便捷 传统信用卡开卡意愿下降28% [2][6] 行业转型动向 - 多家银行调整高端信用卡权益 招商银行经典白金卡新增消费满18万元兑换年费要求 中国银行停发24款联名卡 [9][10] - 建设银行发起文旅消费和宠物经济专项活动 农业银行升级惠农分期产品 交通银行开展县域营销 [10] - 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挖掘 重点转向高端客户需求满足和基础客户支付信贷便利 [4][10] 竞争环境变化 - 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672万亿元 同比增长16.7% 渗透率92.3% [8] - 花呗、美团月付、京东白条等产品凭借场景渗透率和高频次使用替代信用卡 [8] - 信用卡不良率持续上升 金融机构发布千条不良贷款转让公告加速出清不良资产 [10]
招商银行跌2.03%,成交额24.07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出3.66亿元
新浪财经· 2025-09-12 14:28
股价表现 - 9月12日盘中下跌2.03%至42.42元/股 总市值10698.26亿元 成交额24.07亿元 换手率0.27% [1] - 今年以来股价上涨13.73% 但近5个交易日下跌0.80% 近20日下跌2.03% 近60日下跌3.57% [2] - 主力资金净流出3.66亿元 特大单买卖占比分别为11.82%和23.13% 大单买卖占比分别为26.53%和30.41% [1] 财务数据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749.30亿元 同比增长0.25% [2]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4036.96亿元 近三年累计派现1440.05亿元 [3] - 主营业务收入构成:零售金融业务58.32% 批发金融业务40.15% 其他业务1.52% [2] 股东结构 - 截至6月30日股东户数41.04万户 较上期减少5.65% [2] - 人均流通股53781股 较上期增加6.35% [2] -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为第四大流通股东 持股13.66亿股 较上期减少3309.52万股 [3] 公司概况 - 总部位于深圳市福田区 成立于1987年3月31日 2002年4月9日上市 [2] - 主营业务涵盖存款、贷款、结算、票据贴现、债券发行与交易等银行业务 [2] - 所属申万行业为股份制银行 概念板块包括破净股、低市盈率、中特估等 [2]
AI加速落地金融机构业务领域,成本高等难题何解?招行周天虹:聚焦“三多”高价值场景
新浪财经· 2025-09-12 12:05
人工智能在金融业务的应用现状 - 多家金融机构加快人工智能在业务场景的应用落地 但规模化应用仍面临成本、安全和可信度等难点[1] - 招商银行聚焦"用人多、用时多、省钱多"的高价值场景应用大模型技术[1] - 大模型应用成本较高 在银行应用范围广泛[1] 银行领域AI应用案例 - AI深度融入招商银行零售、批发等核心业务板块[1] - 零售业务通过大模型技术全面升级"小招"智能服务 实现从被动回答到主动洞察的升级[1] - 批发业务通过"CRM小助"赋能客户经理 实现智能营销辅助 月活跃用户数突破7000人[1] 非银金融机构AI应用进展 - 大模型应用已切入券商业务领域 实现基于AI大模型的智能研报全链路覆盖[2] - 华泰证券通过AI大模型对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智能化采集 提升研报生产速度和质量[2] - 人工智能应用在提升机构内部管理运营和客户营销服务方面日趋成熟[2] 金融AI应用发展方向 - 预计下一步将向更高层次的业务辅助和获客等方面发展[2] - 金融场景中大模型落地面临合规、安全、可信挑战[2] - 建议金融机构搭建多层防护体系 建立AI对抗AI的动态防御机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