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颖电子(300327)

搜索文档
中颖电子:BMIC可适配固态电池场景 但公司不生产固态电池
快讯· 2025-07-03 16:28
中颖电子BMIC产品适配性 - 公司的BMIC产品可以适配固态电池场景 [1] - 公司明确表示不生产固态电池 [1]
套现12亿,67岁半导体老将体面离场
芯世相· 2025-07-02 15:54
核心观点 - 自证监会发布"并购6条"后,半导体行业并购交易升温,出现多笔引人注目的交易 [2][3] - PE/VC机构开始通过掌控产业平台进行并购整合,武岳峰、临芯资本等机构尝试亲自操刀下场"创业" [6][32] - 中颖电子被致能工电收购,交易溢价20%,创始人套现12亿离场,公司实控人变更 [5][12] - 致能工电作为产业投资平台,已投资7家半导体公司,构建汽车、工业和消费领域的芯片产业集团 [19][28] - 半导体投资进入下半场,投资机构通过不同模式探索长期经营和产业培育的可能性 [29][34] 并购交易案例 - 晶丰明源将购买易冲科技控制权,概伦电子宣布收购成都锐成芯微控股权 [3] - 海光信息发起对中科曙光的收购,市值分别为3000亿和900亿 [3] - 中颖电子控股股东转让14.2%股份给致能工电,交易总价12.45亿元,溢价20% [5][10][12] - 交易完成后致能工电将掌控中颖电子23.4%表决权,公司变更为无实控人 [11][12] 中颖电子经营状况 - 公司市值从最高250亿缩水至80亿左右 [14]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6.02亿、13亿和13.43亿,呈下滑趋势 [16] - 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23亿、1.86亿和1.34亿,同比下滑12.86%、42.32%和28.01% [16] - 2024年毛利率33.6%,创17年新低,2024年一季度进一步降至32.1% [16] - 传统家电MCU业务占比81%,市占率25%,但市场已饱和 [16] - 车规级MCU业务进展缓慢,仍处于客户导入阶段 [16] 致能工电背景与投资布局 - 由上海国资、徐州国资和武岳峰科创合作设立的产业平台 [6] - 2024年营收2.06亿,主营业务亏损0.81亿,投资收益等贡献1亿利润 [21] - 流动资产占比高,货币资金和金融资产23.27亿,权益投资16.29亿 [23] - 已投资7家半导体公司,包括博通集成、恒泰柯、芯路通讯等 [24][26] - 在MCU领域形成"家电+工业+汽车"三场景产品矩阵 [28] - 投资策略多为谋求控股地位或成为第二大股东 [28] 投资机构新模式探索 - 武岳峰通过致能工电平台主导投资,而非设立基金 [30][31] - 临芯投资通过收购重庆路桥股份,借助上市公司平台推动半导体并购 [33] - 兴橙资本自主设立越海集成,建设传感器封装项目 [33] - 三种模式各有优劣,但都呈现"创始人模式"特征 [34][35] - 投资人需兼具经营与投资能力,成为长期经营者 [35]
中颖电子(300327) - 2024年年度权益分派实施公告
2025-06-30 18:45
业绩总结 - 2024年度利润分配方案于2025年5月19日获股东大会通过[5] 权益分派 - 以339,476,794股为基数,每10股派2元现金,分红67,895,358.8元[3] - 每10股现金分红1.988796元,每股0.1988796元[4] - 股权登记日2025年7月8日,除权除息日7月9日[9] 分红安排 - 委托代派A股股东红利7月9日划入账户,4家股东公司自派[11][12]
67岁创始人套现12亿离场
36氪· 2025-06-26 18:15
半导体行业并购趋势 - 自证监会发布"并购6条"后,半导体领域并购交易升温,出现多笔引人注目的交易,如晶丰明源收购易冲科技、概伦电子收购成都锐成芯微、海光信息收购中科曙光等[4] - 行业出现PE/VC利用产业平台发起并购的新模式,如武岳峰通过致能工电平台收购中颖电子[5] - 半导体产业链并购整合已进入多点开花阶段[4] 中颖电子交易细节 - 中颖电子控股股东威朗国际及Win Channel Ltd转让14.20%股份给致能工电,交易总价12.45亿元,转让价格25.677元/股,较停牌前溢价20%[7][8][9] - 致能工电还将通过表决权委托控制另外9.2%股份,合计掌控23.4%表决权[9] - 交易完成后公司实控人由创始人傅启明变为致能工电,67岁创始人套现12亿离场[9] 中颖电子经营状况 - 公司市值从2021年高峰250亿缩水至80亿左右[10]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6.02亿、13亿、13.43亿,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23亿、1.86亿、1.34亿,连续下滑[11] - 2024年毛利率33.6%创17年新低,2024Q1进一步降至32.1%[11] - 传统家电MCU业务占比81%但增长乏力,车规级MCU新业务进展缓慢[11] 致能工电背景与战略 - 由上海国资、徐州国资和武岳峰科创合作设立的产业平台,已投资7家半导体公司[5][15] - 2024年营收2.06亿,主营业务亏损0.81亿,但投资组合升值带来1亿收益[16] - 总资产51.7亿中76.52%为金融资产,实质已相当于投资机构[17] - 投资标的聚焦汽车半导体领域,如恒泰柯、芯路通讯、泰矽微等[20] 武岳峰投资模式创新 - 通过公司模式而非基金模式主导并购,可解决存续期限制、提供持续现金流、更好绑定各方利益[24] - 管理500亿基金,投资200余家公司,曾主导收购芯成半导体(ISSI)[23] - 与临芯投资、兴橙资本等机构共同探索"创始人模式",投资人亲自操刀下场创业[26][27] 产业协同与未来展望 - 收购中颖电子后将形成"家电+工业+汽车"三场景MCU产品矩阵[21] - 产业协同空间支撑20%溢价收购[21] - 半导体投资进入下半场,机构通过长期经营探索新可能性[5][27]
67岁创始人套现12亿离场
华尔街见闻· 2025-06-25 17:50
半导体行业并购趋势 - 自2023年9月证监会发布"并购6条"后,全国各地并购交易逐渐升温,半导体领域诞生多笔引人注目的交易,如晶丰明源收购易冲科技、概伦电子收购成都锐成芯微控股权、海光信息收购中科曙光等[1][2] - 行业最近出现PE/VC利用产业平台发起并购的案例,如中颖电子控股权转让给致能工电[3][4] - 半导体产业链上的并购整合已进入多点开花阶段[2] 中颖电子交易细节 - 中颖电子控股股东威朗国际及股东Win Channel Ltd与致能工电签署协议,合计转让14.20%公司股份,转让价格25.677元/股,总价12.45亿元[4][7][8] - 交易完成后致能工电还将通过表决权委托控制中颖电子另外9.2%股份,合计掌控23.4%表决权[9] - 交易价格较停牌前21.41元/股溢价20%,67岁创始人套现12亿离场[11] 中颖电子经营状况 - 公司是MCU领域龙头企业,主要产品应用在家电等领域,2021年11月股价达82元/股,市值250亿,但最近两年市值缩水至80亿左右[12][13]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6.02亿、13亿和13.43亿,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23亿、1.86亿和1.34亿,同比下滑12.86%、42.32%和28.01%[15] - 2024年毛利率33.6%创17年新低,2024年一季度进一步降至32.1%[15] - 传统家电MCU业务占比81%达10.93亿,市占率25%但市场已饱和,消费电子BMIC、AMOLED受市场疲软影响萎缩[15] - 车规级MCU业务进展缓慢,仍处于导入客户阶段[16] 致能工电背景与布局 - 致能工电是上海国资、徐州国资和武岳峰科创合作设立的产业平台,在武岳峰操盘下已连续收购、参投7家半导体公司[6][18] - 2024年营收2.06亿,主营业务亏损0.81亿,但投资组合升值带来1亿收益[21] - 流动资产占比高,货币资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23.27亿,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和非流动金融资产合计16.29亿占总资产51.7亿的76.52%[23] - 已投资企业包括博通集成、上海恒泰柯、芯路通讯Chipways、泰矽微电子、韶芯集成电路、昂宝电子等,主要应用场景涉及汽车领域[25][26][27][28] - 通过本次交易将形成"家电+工业+汽车"三场景MCU产品矩阵[29] 武岳峰资本运作模式 - 武岳峰累计管理超500亿基金,投资超200家公司,曾领衔中国财团收购芯成半导体(ISSI)[31] - 通过公司模式而非基金模式主导投资,优势包括无存续期限制、可获得持续现金流、利益绑定更紧密等[32] - 类似模式还有临芯投资通过收购重庆路桥股份操刀半导体并购,兴橙资本设立越海集成开展制造+封装业务[34][35][37] - 这些机构尝试呈现"创始人模式"特征:自己操刀,下场创业,对投资人要求更高[39]
中颖电子(300327) - 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关于中颖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详式权益变动报告书之财务顾问核查意见
2025-06-23 19:32
权益变动情况 - 威朗转让31,718,000股、WIN CHANNEL转让16,767,396股给致能工电,合计48,485,396股,占总股本14.20%[10][35] - 威朗将31,392,176股股份表决权委托给致能工电24个月,占总股本9.20%[10][35] - 权益变动前威朗和WIN CHANNEL合计持股23.40%,变动后致能工电持股14.20%,表决权23.40%[36] - 本次标的股份转让价格为25.677元/股,转让价款总计12.4495951309亿元[59] 公司财务数据 - 致能工电近三年总资产分别为425,981.68万元(2022年)、445,613.01万元(2023年)、516,975.55万元(2024年)[28] - 近三年总负债分别为866.67万元(2022年)、8,137.80万元(2023年)、6,816.07万元(2024年)[28] - 近三年净资产分别为425,115.01万元(2022年)、437,475.20万元(2023年)、510,159.48万元(2024年)[28] - 近三年资产负债率分别为0.20%(2022年)、1.83%(2023年)、1.32%(2024年)[28] - 近三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022年)、15,005.09万元(2023年)、20,610.39万元(2024年)[28] - 近三年利润总额分别为10,344.88万元(2022年)、 -11,931.42万元(2023年)、2,020.21万元(2024年)[28] - 近三年净利润分别为7,924.06万元(2022年)、 -9,940.09万元(2023年)、935.35万元(2024年)[28] - 近三年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2.63%(2022年)、 -2.30%(2023年)、0.20%(2024年)[28] 公司结构与股权 - 信息披露义务人上海致能工业电子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44,641.80万元[17] - 致能合伙持有致能工电81.7522%股权,为控股股东,出资额57.3亿元[20][23] - 致能工电控制上海致能恒芯工业电子等3家核心企业,注册资本分别为140,050万元、2,000万元、102,000万元[24] 未来展望 - 致能工电未来12个月内不排除继续增持中颖电子股份,18个月内不转让本次取得股份[16] - 截至核查意见出具日,暂无未来12个月改变或重大调整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计划[39] - 暂无未来12个月内针对上市公司或其子公司的具体重组计划,但不排除后续筹划相关事项[40] - 协议转让完成股份过户日起30个工作日内或合理时间内调整上市公司治理结构[41] 协议与程序 - 2025年6月6日签署《股份转让协议》和《表决权委托协议》[37][56][65] - 本次股份转让实施前需按深交所规定履行合规性确认等程序,并办理股份过户登记手续[38] 其他 - 致能工电实施权益变动目的是布局工业及汽车芯片领域,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14] - 信息披露义务人拟支付的股份转让价款预计全部来源于自有资金[26] - 为避免同业竞争和规范关联交易,信息披露义务人出具相关承诺[53][56]
中颖电子(300327) - 详式权益变动报告书(致能工电)
2025-06-23 19:32
股份转让与表决权委托 - 威朗转让中颖电子31,718,000股股份,占比9.29%;WIN CHANNEL转让16,767,396股股份,占比4.91%[10] - 威朗将31,392,176股股份对应的表决权委托给致能工电,委托期限24个月[10] - 转让后致能工电持股48,485,396股,占14.20%,转让价款总计1,244,959,513.09元[41] - 本次权益变动后致能工电可控制上市公司23.40%股份表决权,成为控股股东[74] 公司财务数据 - 2024年致能工电总资产516,975.55万元,净资产510,159.48万元,资产负债率1.32%[26] - 2024年致能工电营业收入20,610.39万元,净利润935.35万元,净资产收益率0.20%[26] - 2024年末公司资产总计51.70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15.90%[81] - 2024年度公司营业收入2.06亿元,较2023年度增长37.35%[84] - 2024年度公司营业利润和净利润扭亏为盈,经营现金流由负转正[85][87] 公司股权结构 - 致能合伙出资额为57.3亿元,持有致能工电81.7522%股权,为控股股东[16][18] - 上海智齐能锦和广东粤鹏对上海虞森的出资额占比均为49.99%[20] - 致能工电控制3家企业,持股比例均为100%,直接持有博通集成9.64%的股份[28][30] 未来展望 - 信息披露义务人不排除未来12个月内继续增持上市公司股份的可能性[35] - 截至报告签署日,暂无未来12个月改变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等重大调整计划[56][57] 协议流程 - 2025年6月6日,威朗、WIN CHANNEL与致能工电签署《股份转让协议》[40] - 协议签署后按规定时间完成查询、申请、过户等手续[42] 董事会调整 - 新一届董事会由11人组成,含4名独立董事、7名非独立董事[45] - 乙方有权提名2名独立董事、4名非独立董事,法定代表人由乙方委派[45]
半导体“老兵”交出控制权,中颖电子将进入“无主”时代
华夏时报· 2025-06-11 16:43
控制权变更 - 中颖电子控股股东威朗国际及股东WinChannel与致能工电签署股份转让协议,转让14.2%股份,交易总价12.45亿元,转让价格25.677元/股较停牌前收盘价溢价21.5% [2][3] - 交易完成后致能工电将持有14.2%股份并通过表决权委托控制9.2%股份,合计控制23.4%股份,公司实控人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状态 [3] - 致能工电承诺18个月内不转让受让股份,其成立于2020年12月,注册资本24.46亿元,2024年末总资产51.7亿元,净资产51.02亿元,资产负债率1.32%,2024年营收2.06亿元,净利润935万元 [4] 市场反应与股东背景 - 公告后中颖电子股价6月10日最高涨幅14.99%,收盘涨7.43%至23元/股,次日下跌1.83%至22.58元/股 [2] - 致能工电股东包括上海科创投资集团引导基金、武岳峰科创及徐州市政府出资平台,国资背景有望为公司带来资金与政策支持 [4] - 原实控人傅启明间接持有18.49%股份,公司2012-2024年累计净利润19.7亿元,分红11亿元,分红比例超50% [5] 公司业绩与业务结构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6.02亿元、13亿元、13.43亿元,2023年下滑18.83%,2024年未恢复至2022年水平 [6] - 同期归属净利润连续三年下滑,分别为3.23亿元、1.86亿元、1.34亿元,同比降幅12.86%、42.32%、28.01% [6] - 公司主营工规MCU(营收占比近60%)、电池管理芯片(30%)、AMOLED显示驱动芯片及车规MCU,采用Fabless模式 [6] 行业竞争与市场趋势 - 2024年家电MCU终端需求微增但新竞争对手涌入导致价格承压,行业处于低端产能过剩、高端替代不足的结构性失衡状态 [6][8] - MCU市场从2021年缺芯潮转向供过于求,价格战加剧,车规级MCU国产替代率仍低,技术突破是关键机会 [8] - 行业处于主动去库存尾声,需求端依赖局部刚需,复苏需消费电子回暖及汽车/工业需求回升 [8][9] 公司未来策略 - 公司预期2025年集成电路行业受AI需求带动健康发展,芯片售价下行压力减缓,晶圆代工成本仍有下降空间 [9] - 2024年底存货偏高,目标2025年底降至5个月周转水平,计划从第二季度起加速去库存 [9]
中颖电子易主:致能工电溢价20%收购 武岳峰资本幕后操盘
巨潮资讯· 2025-06-11 10:13
股权转让交易 - 威朗国际向致能工电转让31,718,000股(占总股本8 31%)Win Channel向致能工电转让16,767,396股(占总股本5 89%)合计转让48,485,396股(14 20%股权)[1] - 交易价格25 677元/股(较市价溢价约20%)总对价12 45亿元(威朗国际获8 14亿元 Win Channel获4 31亿元)[1] - 威朗国际将剩余31,392,176股(9 20%股权)的表决权委托给致能工电 委托期24个月[2] 控制权变更 - 交易完成后致能工电直接持有中颖电子14 20%股份 通过表决权委托控制9 20%股权 合计控制23 40%股权(79,877,572股 剔除回购股份后占比23 53%)[2] - 中颖电子控股股东变更为致能工电 但公司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状态[2] 收购方背景 - 致能工电是一家以市场化机制运营的中国高端智能工业电子产业平台 专注于工业及汽车芯片领域的产业布局与生态建设[2] - 致能工电控股股东致能合伙的出资方包括上海科创投资集团引导基金 武岳峰科创以及徐州市政府出资平台等政府背景机构[2] - 致能工电实际由国内半导体行业头部投资机构武岳峰资本主导运营[4] 交易特点与战略意义 - 中颖电子停牌前市值达73亿元 12 45亿元收购14 2%股权的交易溢价20% 显著区别于常见的低市值控制权交易案例[4] - 中颖电子核心价值在于"工业+消费级"MCU芯片业务持续贡献稳定收益(2024年预计10亿元收入+1亿元利润)[4] - 致能工电通过此次反向收购获取优质上市平台 并与中颖电子业务形成互补(工业+消费+汽车) 强化半导体产业全领域竞争力[4]
中颖电子20250610
2025-06-10 23:26
纪要涉及的公司 中颖电子、智能供电、国通集成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战略目标**:2023 年提出内生式增长和外延式并购应对中美科技战和贸易战挑战,内生式增长加强产品深度、拓展高端与海外市场,外延式并购找合适伙伴打造专业经营人平台实现永续经营[4] - **战略制定**:研究美国 25 - 35 年前五家大公司及日本公司成长模式,分析 Microchip 等,因美国公司持续存续、日本公司消失,决定仿效美国公司模式,2023 年底开始找并购对象[5] - **合作结合**:2025 年与理念和价值观相近公司结合,其资本投资专长与中颖电子实业及 IP 核设计专长互补,双引擎结合让企业更健康、发展更远,助于实现长期目标[6] - **并购障碍**:主观上被并购方有排斥情绪;客观上交易所或证监会希望保持实控方,限制芯片设计公司并购,谈判重点应是互补性而非主体或循序问题[7] - **控制权困扰**:维持控制权可能质押股票获银行资金,使大股东关注股价波动,影响日常工作,且早期基金退出期限限制找合适资本市场平台[8][9] - **合作目的**:与智能供电合作建立并购平台解决外延式并购困难,智能供电提供资金支持,双方合作有望 1 + 1 大于 2,降低董事长更替后团队离职风险[10] - **控股权变更**:实际控制股份从 18.5%降至约 9.2%,委托投票权给智能供电 24 个月,威朗与智能供电有 18 个月锁定期,交易需通过反垄断和交易所审查,预计需四五个月[2][12] - **管理层情况**:股权变动初期核心业务无新增,核心管理团队基本稳定,新控股方在董事会层面提供资源和机会,经营仍以现有团队为主,未来适时调整[13] - **业务变化**:2025 年产品售价压力大,总体销售或略增但盈利压力大,存货调整影响毛利率,预计 2026 年毛利率改善[14] - **战略方向**:集中于芯片设计,包括 DMC 模组、IGBT 等领域,考虑与 NPU 横向相关的 Power、MOSFET 等智能感应技术,与 MCU 平台合作或并购[3][15] - **关税影响**:关税对出口影响不大,与美国直接做生意部分占比约 10%,美国工业和家电制造配套不完善[16][18] - **全球布局**:积极拓展全球市场,已在日本设据点,计划在欧洲和东南亚设更多据点,2022 年开始布局海外市场,欧洲已有订单量产,预计明年大量订单进入,日本已量产,北美和韩国有进驻,今年在日本筹组公司,计划在欧和东南亚设代理和业务面[17] - **收购计划**:乐意收购海外企业,2022 年考虑国内上市公司和日本大型企业部门分拆方向,并购日本企业难度高,美国和台湾几乎没可能,欧洲有机会[19] - **汽车芯片**:控股股东变更加速汽车芯片开发,中颖电子分电控、电机及电池管理三部分进入汽车市场,电控已出货,电池管理需复杂认证和长期客户信任,希望合作加快发展[20] - **MCU 领域**:汽车领域 MCU 研发集中于车身控制系统,未涉及底盘域或电机内置 MCU,重点开发电池保护技术;战略方向是产品线向高端补齐,与客户探讨 AI MCU 应用,加大机器人关节马达投资,强调力量控制优势,持续研发投射电容触摸,打造工业级应用实现差异化竞争[21][22] - **ML 驱动产品**:子公司新颖过去两年专注显屏架构创新,申请专利获品牌厂商积极反馈,显示质量和能耗与联咏科技相当,芯片尺寸更小,正努力进入小批量量产阶段[2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智能供电是管理平台,存续期长,由五月风股权投资团队核心管理,管理长期资金,以产业发展为重心,已收购企业、投资未上市公司,与中颖电子合作后将更多资源放合作主体[11] - 智能供电投资的国通集成和另一家国内公司目前无合作具体讨论或规划[21] - 机器人不同物品所需力量范围不同对 MCU 设计要求更高,算力要更强,边缘计算能力重要,差异体现在算力和速度上[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