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星5

搜索文档
极星与魅族分手以后
中国经济网· 2025-08-05 13:17
极星中国市场表现 - 极星在中国市场半年仅销售69辆汽车 [1] - 极星科技合资公司已停止运营 [1] - 极星中国进行人事调整 胡世闻接替吴慧静出任销售公司法人及总经理 [1] - 李书福通过旗下投资公司向极星注资2亿美元 [1] 极星全球市场表现 - 极星上半年全球销量3.03万辆 占吉利控股海外销量近20% [2] - 2022年极星2在北美销售9864辆 在欧洲销售32241辆排名第四 [3] - 极星5将在年内登陆欧洲市场 不计划在中国销售 [3] 极星战略定位 - 极星坚持"不卷"原则 保持产品定价策略不变 [2] - 极星中国职能转型为与各市场链接的枢纽 [3] - 极星现有全球六大生产基地 覆盖28个国家 [6] - 李书福累计持股比例升至66% [6] 管理层变动 - 范安德2024年6月出任极星董事会主席 [3] - 范安德建议不再注资合资公司极星科技 [6] - 范安德拥有丰富的中欧汽车市场经验 [6] 历史背景 - 大众1984年进入中国时培育了170余家配套企业 [7] - 大众在华销量从2005年不到50万辆增长至2010年近200万辆 [5] - 范安德曾帮助大众在中国市场实现销量突破 [4][5]
淡出中国押注欧洲 获2亿美元融资的极星汽车依然“钱紧”
经济观察报· 2025-06-18 19:25
股权融资与股东结构 - PSD Investment向极星汽车注资2亿美元,以每股1.05美元的价格购买1.9亿份A类ADS [2] - 交易后PSD Investment持股比例提升至44%,李书福通过PSD及吉利瑞典合计持股达66%,沃尔沃持股降至16% [2] - 交易前PSD Investment将2000万份B类ADS转为A类ADS以控制投票权在50%以下,B类股票投票权是A类的10倍 [3] - 消息公布后极星股价当日上涨4.85%至1.08美元,市值约23亿美元 [2] 财务状况与现金流 - 极星每月现金消耗1-2亿美元,2亿美元注资仅能支撑1-2个月运营 [1][16] - 2021-2023年累计亏损20.16亿美元,2024年前三季度净亏损8.63亿美元同比扩大67% [6] - 2024年底总债务升至44亿美元,需在年底偿还8亿美元到期贷款 [16] - 公司预计自由现金流将在2027年转正 [16] 品牌战略与市场表现 - 极星2020-2023年全球累计销量14.53万辆,2024年中国销量仅占全球7% [6] - 品牌定位摇摆:极星1售价超百万而极星2降价至29.98万元并多次调价 [7] - 2024年欧洲销量占比达75%,英国/瑞士/德国/挪威为主要市场 [14] - 因产品规划与本地化不足,在中国市场"起大早赶晚集" [9] 产品与生产布局 - 现有4款车型基于沃尔沃SPA/CMA平台及吉利SEA架构开发 [6] - 极星3生产地从中国成都转移至美国南卡罗来纳州 [11] - 计划2025年推出自研铝合金平台打造的极星5,采用800V技术 [13] - 极星7将在沃尔沃斯洛伐克工厂生产,预计2027年上市 [16] 战略调整与运营措施 - 2025-2027年目标年均销量增长30-35%,2025年实现盈利 [13] - 从多平台转向单一架构以降低制造成本 [13] - 收缩中国业务:关闭14家门店,终止与星纪魅族合资 [13] - 销售模式转型:2026年全球网点翻倍至300家,依托沃尔沃渠道网络 [15]
淡出中国押注欧洲 获2亿美元融资的极星汽车依然“钱紧”
经济观察网· 2025-06-18 13:01
股权融资与股权结构变化 - 极星汽车获得PSD Investment 2亿美元股权注资,通过私募股权投资已上市公司股份(PIPE)方式出售1.9亿份A类美国存托股票(ADS),每股定价1.05美元 [2] - 交易后PSD Investment持股比例提升至44%,李书福通过PSD Investment及吉利瑞典子公司合计持股比例升至66%,沃尔沃汽车持股比例从18%降至16% [2] - 交易前PSD Investment将其持有的2000万份B类ADS转换为A类ADS,以确保投票权控制在50%以下,B类股票每股对应10票投票权 [3] 财务与经营状况 - 2021年至2023年累计亏损20.16亿美元,2024年前三个季度净亏损8.63亿美元,较2023年同期扩大67% [4] - 2024年12月获得逾8亿美元一年定期贷款,总债务升至约44亿美元,2024年底需偿还约8亿美元到期贷款 [8] - 公司每月现金消耗为1—2亿美元,2亿美元股权注资对现金流改善有限,预计2027年自由现金流才能转负为正 [8][9] 市场表现与品牌战略 - 2020年至2023年全球累计销量14.53万辆,2024年中国销量仅占全球总销量7% [4][5] - 品牌定位摇摆,极星1售价超百万元而极星2降价至29.98万元,导致市场认知混乱 [5] - 2024年欧洲销量占总销量75%,英国、瑞士、德国和挪威为主要市场 [7] 产品与生产布局 - 旗下拥有极星1至极星4四款车型,基于沃尔沃SPA、CMA平台及吉利SEA架构开发 [5] - 极星3从中国成都工厂转至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生产,极星7将在沃尔沃斯洛伐克工厂生产,预计2027年上市 [6][8] - 计划2025年下半年推出基于自研铝合金平台的极星5,采用800V技术 [7] 战略调整与挑战 - 计划2025年至2027年年均零售销量增长30%至35%,2025年实现盈利 [7] - 收缩中国业务线,终止与星纪魅族合资业务,国内36家门店中14家暂停营业 [7] - 极星2因美国关税撤出美国市场,极星2出口欧洲需缴纳18.8%反补贴关税 [7][8] 销售网络与服务 - 改变线上直营为主模式,计划2026年全球网点翻倍至300家,依托沃尔沃建立服务网络 [8] - 欧洲市场拓展面临挑战,关键车型极星7上市时间延迟至2027年 [8]
2亿美元融资之后,极星汽车驶向何方?
36氪· 2025-06-17 20:39
融资与股权结构 - 极星汽车获得吉利关联方PSD Investment 2亿美元股权投资,通过PIPE方式以每股1.05美元出售约1.905亿股新发行A类美国存托股 [1] - 交易完成后李书福通过PSD和吉利瑞典子公司持股比例达66%,沃尔沃持股从18%降至16% [3] - PSD Investment计划将2000万股B类ADS转为A类ADS以保持总投票权低于50% [3] 市场定位与竞争格局 - 极星定位为"Design-driven"的高端电动品牌,强调性能与设计差异化 [3] - 面临特斯拉Model 3/Y的直接竞争,后者凭借成本优势和智能化占据市场主导 [5] - 传统豪华品牌(宝马/奔驰/奥迪)电动化转型对极星构成威胁 [5] - 中国市场竞争尤为激烈,需应对蔚来/小鹏等本土新势力的快速迭代 [6] 财务状况与运营挑战 - 2024年全球销量44,458辆同比下降18%,前三季度营收14.57亿美元同比下降21% [8] - 净亏损从2023年同期的5.16亿美元扩大至8.63亿美元 [8] - 现金消耗速度快,2亿美元融资仅能短期支撑运营 [8] - 毛利率承压,受平台分摊成本及市场价格战影响 [9] 产品战略与技术能力 - 产品线覆盖极星2/3/4及规划中的5/6车型,形成完整矩阵 [12] - 三电系统和智能驾驶领域尚未建立显著技术优势 [12] - 过度依赖极星2单款车型,中国市场表现乏力 [12] 行业环境与宏观风险 - 全球电动车销量增速放缓,补贴退坡转向产品力驱动 [13] - 价格战挤压利润空间,高端定位面临定价两难 [13] - 欧盟反补贴调查等贸易政策增加全球化不确定性 [15] - 资本市场对新造车企业融资热情降温 [15] 战略窗口期与未来展望 - 融资为极星3/4上市提供关键窗口期,需实现稳定量产改善现金流 [9] - 需平衡品牌独特性与集团资源协同,避免"沃尔沃电动版"认知 [6] - 当前处于微妙的竞争平衡点,需突破产品交付与盈利模式瓶颈 [15][16]
极星汽车与星纪魅族光速“分手”吉利“断臂求生”战略收缩
新浪财经· 2025-04-16 17:32
极星汽车与星纪魅族终止合作 - 极星汽车与吉利旗下星纪魅族宣布终止合资业务,极星收回分销权并独立运营中国市场业务 [1] - 2023年6月双方成立合资公司"极星时代科技",目标打造"智能座舱+销售网络"闭环生态,但合作仅维持一年半 [1] - 市场认为极星在华败退主因包括产品竞争力缺失、渠道与服务短板、管理层动荡 [1] 极星汽车在华市场表现 - 2024年极星在华销量仅3100辆,2025年1-2月跌至119辆,远低于吉利预期 [3] - 2025年一季度极星全球销量12304辆(同比+76%),但70%依赖欧洲市场,中国贡献微乎其微 [3] - 2024年上半年净亏损扩大至5 41亿美元,累计亏损超20亿美元,股价较上市初期暴跌90% [3] 吉利集团战略调整 - 吉利加速整合旗下品牌,关闭极越、收缩几何,资源向极氪、银河倾斜,极星因定位模糊被边缘化 [3] - 极星中国生产基地从四座缩减至三座(台州、宁波、重庆),成都工厂2024年关闭 [3] - 极星3/4/7分别转至美国、韩国、欧洲生产以规避关税壁垒 [3] 星纪魅族转型动向 - 2024年换帅苏静后重心转向AR眼镜、智能穿戴及中东市场,与极星协同效应减弱 [3] - 搬迁至深圳并引入前小米高管刘毅,显示其与吉利汽车业务绑定意图转向轻量化运营 [3] 极星未来产品规划 - 计划2025年下半年推出800V平台极星5及欧洲产极星7,目标年均销量增长30%-35% [4] - 产品迭代速度落后中国新势力,欧洲以外市场品牌认知度薄弱 [4] - 公司面临本土化失灵、成本控制不力、品牌定位模糊等新能源转型典型挑战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