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高梅中国(02282.HK)9月5日回购100.00万股,耗资1577.56万港元
证券时报网· 2025-09-05 23:53
公司回购活动 - 9月5日以每股15.68港元至15.87港元回购100万股 耗资1577.56万港元[1][2] - 自8月26日起连续9日回购合计900万股 累计金额达1.43亿港元[2] - 今年以来共进行17次回购 累计回购1602.22万股 总金额2.46亿港元[3] 股价表现 - 9月5日收盘价15.83港元 单日上涨0.76%[2] - 连续9日回购期间股价累计下跌0.75%[2] - 当日成交额达1.14亿港元[2] 回购价格区间 - 近期回购最高价出现在8月29日达16.27港元[3] - 6月份回购最低价曾达10.66港元[3] - 3月21日单笔回购金额最低为419.24万港元[3]
恒生银行(00011.HK)9月5日回购2387.78万港元,年内累计回购5.98亿港元
证券时报网· 2025-09-05 23:53
公司回购动态 - 9月5日以每股113.200港元至114.200港元价格回购21.00万股 金额达2387.78万港元 [1] - 当日收盘价114.000港元 较前日上涨0.71% 全天成交额2.26亿港元 [1] - 自8月1日起连续26日进行回购 累计回购528.00万股 总金额达5.98亿港元 [1] 股价表现 - 回购期间公司股价累计上涨0.60% [1] - 单日回购金额维持在2250万至2315万港元区间 单次回购股数多为20-21万股 [1] - 回购价格区间在111.100港元至116.200港元之间波动 [1]
中国宏桥(01378.HK)9月5日回购3157.10万港元,年内累计回购53.71亿港元
证券时报网· 2025-09-05 23:53
公司回购动态 - 9月5日以每股23.880港元至24.960港元回购127.60万股,金额3157.10万港元,当日收盘价24.960港元,上涨5.14%,成交额7.61亿港元 [1] - 8月28日以来连续7日回购,合计7664.70万股,累计金额19.53亿港元,期间股价累计下跌0.95% [2] - 今年以来共进行48次回购,合计2.98亿股,累计金额53.71亿港元 [3] 详细回购数据 - 9月2日单日回购量最大达3665.00万股,金额9.42亿港元 [3] - 5月9日回购1966.70万股,金额2.73亿港元 [3] - 3月18日回购2054.80万股,金额3.00亿港元 [3] 相关市场产品 - 恒生红利ETF(159726)跟踪恒生中国内地企业高股息率指数,最新份额3.1亿份,减少500.0万份,主力资金净流入220.0万元 [5]
贪玩(09890.HK)9月5日回购23.26万股,耗资355.72万港元
证券时报网· 2025-09-05 23:53
公司回购活动 - 9月5日以每股15.050港元至15.700港元回购23.26万股 耗资355.72万港元[1] - 当日收盘价15.910港元 较前日上涨5.85% 全天成交额达3.34亿港元[1] - 自8月29日起连续6日回购 累计回购297.46万股 总金额4494.61万港元 期间股价累计上涨3.31%[1] 年度回购汇总 - 今年以来共进行22次回购 累计回购516.10万股 总金额7027.31万港元[2] - 单次最大回购发生于9月2日 回购90.72万股 金额1371.33万港元[2] - 5月27日回购规模达60万股 为年度单次回购股数最高记录[2] 股价表现关联 - 近期回购期间(8月29日至9月5日)股价呈现上升趋势 累计涨幅3.31%[1] - 6月集中回购期间股价区间为9.65-15.46港元 9月回购价格区间升至14.8-15.7港元[2] - 回购操作与股价表现存在正相关关系 密集回购阶段股价显著走高[1][2]
2025年港股增发规模创近年新高:小米集团426亿增发刷新科技硬件企业再融资记录 而增发后一个月股价承压
新浪证券· 2025-09-05 23:49
港股市场融资表现 - 2025年前8个月港股IPO融资规模达1329亿港元 创近4年新高 较2024年全年提升50% [1] - 同期港股增发募资规模达1905亿港元 较2024年全年增发规模增长3.8倍 单项目平均募资规模11亿港元 [1] - 增发市场募资规模远超IPO 成为推动港股市场活跃度的核心力量 [1] 大型项目对市场贡献 - 比亚迪和小米集团分别完成435亿港元和426亿港元增发 为2025年最大两单增发项目 [3] - 两大企业增发项目合计贡献861亿港元募资 占同期港股增发总规模的45.2% [3] - 港股IPO募资创新高主要由大型A to H项目支撑 增发项目主要由大市值公司支撑 [3] 主要增发项目详情 - 比亚迪股份增发规模435.1亿港元 发行折扣-7.8% 占H股比例10.6% 定价时市值11065亿港元 [4] - 小米集团增发规模426.0亿港元 发行折扣-6.6% 占港股比例3.7% 定价时市值14314亿港元 [4] - 药明康德增发规模77.0亿港元 发行折扣-6.9% 占港股比例2.5% 定价时市值3133亿港元 [4] 比亚迪增发案例 - 435亿港元增发为近十年最大再融资项目 发行比例占H股10.6% 定价折让7.8% [5] - 增发后股价较增发价335.20港元上涨39% 达465.20港元/股 [5] - 融资与业绩披露形成精准联动 增发后一个月披露2024年全年业绩 两个月后披露2025年一季度业绩 [5] 小米集团增发案例 - 426亿港元增发创中国科技硬件企业境外股本再融资历史纪录 超过2019年上市以来增发融资总和 [6] - 增发发行折扣6.6% 对于该规模增发项目属于相当低水平 [6] - 增发后股价表现短期承压 收盘价36.45港元/股较增发价53.25港元下跌32% [6]
南向资金今日净买入56.23亿港元,阿里巴巴-W净买入21.44亿港元
证券时报· 2025-09-05 23:45
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9月5日上涨1.43% [1] - 南向资金全天成交总额1512.36亿港元 其中买入成交784.29亿港元 卖出成交728.06亿港元 合计净买入56.23亿港元 [1] - 港股通(深)净买入48.84亿港元 港股通(沪)净买入7.39亿港元 [1] 个股成交活跃度 - 中芯国际成交额85.41亿港元位列第一 阿里巴巴-W成交80.32亿港元 腾讯控股成交47.44亿港元 [1] - 阿里巴巴-W获净买入21.44亿港元 美团-W获净买入19.53亿港元 地平线机器人-W获净买入14.38亿港元 [1] - 三生制药遭净卖出5.77亿港元 快手-W遭净卖出5.76亿港元 晶泰控股遭净卖出1.93亿港元 [1] 重点个股资金流向 - 阿里巴巴-W连续11天获净买入 累计净买入195.22亿港元 [2] - 美团-W连续3天获净买入 累计净买入30.50亿港元 [2] - 小米集团-W连续3天获净买入 累计净买入20.94亿港元 [2] 股价表现 - 三生制药股价上涨18.24% [1] - 晶泰控股股价上涨12.18% [2] - 地平线机器人-W股价上涨9.12% [2] - 中芯国际股价上涨4.82% [2] - 华虹半导体股价上涨4.16% [2] - 快手-W股价上涨4.36% [2] - 优必选股价上涨4.39% [2] - 腾讯控股股价上涨2.19% [2] - 美团-W股价上涨1.58% [2] - 阿里巴巴-W股价上涨1.54% [2] - 比亚迪股份股价上涨1.05% [2] - 小米集团-W股价上涨0.37% [2]
上海复旦:202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决议公告

证券日报· 2025-09-05 23:39
公司治理与关联交易 - 公司于9月5日晚间召开202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 [2] - 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关于增加与复旦通讯日常关联交易额度的议案》 [2] - 股东大会同时通过《关于与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发生日常关联交易议案》 [2]
吉利汽车股东高票通过极氪私有化议案
财经网· 2025-09-05 23:34
私有化议案通过 - 吉利汽车独立股东以95.14%高票率通过极氪智能科技私有化议案 [1] - 私有化议案在9月5日股东特别大会上获得批准 [1] 合并时间表 - 吉利汽车高管预计吉利与极氪的"大合并"交割工作将在2025年底前完成 [1]
复宏汉霖理财爆雷 创始人被罚“补课”26小时
经济观察网· 2025-09-05 23:28
公司治理违规事件 - 复宏汉霖因2019年未披露1.17亿美元IPO资金投资管理协议遭港交所谴责 联合创始人刘世高因未尽勤勉义务被批评并需接受26小时合规培训 [1][5][6] - 刘世高未审阅投资协议文本 未提交董事会审议 未咨询合规顾问 但批准支付350万美元管理费给尚乘环球 [5][6] - 公司及刘世高未对违规事项提出抗辩 接受港交所制裁指令 [7] IPO资金违规使用详情 - 1.17亿美元(占IPO募资净额31.47亿港元的29%)被用于投资管理协议 违背招股书所述"短期计息存款或货币市场工具"用途 [4][5] - 资金通过尚乘环球全数认购债券 后购买私人实体发行的承兑票据 票据发行方疑似尚乘环球关联方 [2][8] - 投资金额相当于公司2020年全年研发开支 [4] 资金追回进展与财务影响 - 截至2024年底仍有6636万美元(约4.7亿元人民币)未追回 已全额计提减值并列为应收账款 [3][10] - 2020-2022年收回3064万美元 2023年收回2000万美元 公司于2023年采取法律行动追讨 [10] - 安永在2022年财报出具保留意见后投资事项才公开披露 [2][6] 相关人员变动与监管调查 - 刘世高2020年辞任CEO 返台创办汉康生技 签署协议的CFO张子栋2020年离职后任职和誉-B CFO [7] - 香港证监会2023年对尚乘环球参与IPO的欺诈嫌疑展开调查 因尚乘未完整提交工作记录已启动法律程序 [8][9] - 复宏汉霖6年内更换4位CFO 现任CFO为2024年7月接任的毛应波 [10]
十年前太保守了!药明生物陈智胜:中国创新药如何从“淘金中国”到“淘金全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5 23:23
公司发展历程 - 陈智胜博士2011年加入药明康德 2014年药明生物分拆后担任CEO [2] - 药明生物2017年赋能首个产品出海 目前承载864个综合项目包括24个商业化生产项目 [7][8] - 公司通过44次全球药品监管机构检查 是行业内屈指可数的100%通过检查的CRDMO企业 [11] 行业现状与趋势 - 2025年前5个月中国生物创新药授权交易金额达216亿美元 占全球大型制药交易的38% [2] - 全球生物医药市场复苏 中国创新药从2021年投融资高峰后进入低谷 现处于刚复苏阶段 [5] - 出海热潮预计持续12-18个月 核心在于产品质量和临床数据扎实度 [4] - 行业呈现从跟随式创新向首创新药转变 尤其在双特异性抗体和ADC领域表现突出 [5] 业务模式与优势 - CRDMO模式提供端到端服务 R端业务利润率极高 D端转化率达100% [6][7] - 当前67个Ⅲ期临床项目 按70%成功率预计转化40多个商业化生产项目 [7] - 平台提升行业标准 使中国分子质量获得跨国药企认可 消除估值折扣 [5] - 主动撮合海外交易 为海外基金提供项目推荐和尽职调查服务 [8] 市场竞争地位 - 在ADC领域中国公司占ASCO报告近50% 双抗领域约40% 单抗领域20%-30% [13] - 近100个收购相关分子正与公司合作 超50%在临床前或临床Ⅰ期被收购 [11] - 灵活的端到端服务改变行业生态 从固定服务模式转变为动态发展模式 [13] 客户合作案例 - 客户项目被跨国药企收购后 生产订单价值从千万元级提升至千万美元级 [6] - 跨国药企收购中国项目后 100%继续交由公司完成后续开发生产 [6] - 部分客户因选择低价合作伙伴导致质量不达标无法出海 [9] 技术发展布局 - 重点布局新分子技术路线 提前构建基础设施应对下一个"黄金赛道" [13] - 当前出海主要痛点集中在细胞株构建、病毒清除、分析表征和GMP生产环节 [9] - 生物医药行业存在高失败率 5-6个临床药物仅1个能成功上市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