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耕文明
icon
搜索文档
农高会期间多场专题会议论坛举行
陕西日报· 2025-10-30 07:05
合成生物技术与农业科技融合 - 第三届未来农业产业发展大会聚焦合成生物赋能农业科技主题 探讨未来农业发展新路径 [1] - 7位行业顶尖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围绕合成生物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展开讨论 [1] - 大会发布《食物系统图谱报告》并揭晓包括未来农业TOP100在内的六大榜单 筛选创新企业与产品 [1] - 丝路同辉基金 初华红樱投资等6家创投机构加入未来农业产业基金联合体 [1] - 举办生物合成技术赋能农业秸秆高值转化科技论坛及企业路演专场活动 [1] 种业创新与前沿育种技术 - 第七届杨凌种业创新论坛以创新驱动赋能种业振兴为主题 [3]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等专家就生物育种 航天育种 基因组育种等前沿领域发表主旨演讲 [4] - 国家分子育种创新服务平台旱区杨凌分中心揭牌 石家庄博瑞迪生物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署小麦设计育种战略合作协议 [4] - 发布陕单930玉米 武农981小麦等新品种 并推介智慧农业小程序 [4] 农业机器人产业化发展 - 杨凌国际农业机器人产业大会举行农业机器人联合实验室及数据训练基地揭牌仪式 [6] - 农业机器人联合实验室将聚焦技术转化 项目共建 人才互通三大方向 [6] - 农业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及基地将联合宇树等企业打造二次开发平台 推动落地应用 [6] - 专家现场解读《中国农业机器人标准体系打造及优先策略》 [6] 功能农业与食品产业发展 - 第三届全国功能农业与食品产业发展大会系统诠释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 [7] - 国家功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发布《2025中国功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 显示产业正迈入从1到100的新发展阶段 [8] - 功能农业通过将米 面 油 蛋 奶等基础农产品功能化 快速形成规模效益 [8] 奶羊产业与国际化合作 - 第五届世界奶羊产业发展大会发布中国第一个奶绵羊新品种 [7] - 陕西圣唐控股公司在港成功上市 特殊医学羊奶产品上市 [7] - 陇县与澳大利亚签订奶山羊联合育种协议 千阳正大与法国公司签约 江苏隆力奇与陕西乳企签订产销协议 [7] 农业科技人才建设 - 农业科技人力资源交流会举办 杨凌农业人力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投入运营 [8] - 平台集线上人才库 灵活用工匹配 技能培训等功能于一体 并与相关机构及高校签署多项协议 [8] - 农业科技人才双选会吸引202家企业提供10136个岗位 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注入人才动能 [9] 乡村振兴与国际合作实践 - 2025乡村振兴论坛以发展合作经济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 涵盖组织创新 农村改革等议题 [3] - 贵州 浙江 湖南等6地代表分享乡村振兴创新举措与实践经验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推介优质产业助农项目 [3] - 陕西现代农业对外合作对接活动旨在推动农业投资与农产品贸易国际合作 [4][5]
让文明乡风浸润万千心田|南岭东风
南方农村报· 2025-10-21 16:15
文明乡风建设政策与活动 - 国家将举办中国文明乡风大会,旨在持续推动文明新风进入千家万户[15][16] -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强调文明乡风建设关系到群众生产生活、全社会文明程度及乡村全面振兴的成色和质量[21][22] - 广东深入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建立"11234"体系并开展思想铸魂、新人培育等十大行动[48][49][50] 乡村体育与文化活动的兴起 - 全国"村BA"等群众性体育赛事风靡,福建晋江队首次夺冠并获得冠军牛"新村民证"[7][8][9] - 茂名高州云潭镇因培养运动员李贺而盛行体育之风,学校每年向体校输送人才并举办少儿运动会丰富精神生活[25][26][27][28][29] - 全国政协委员鲍明晓指出乡村体育兴起契合乡村振兴、体育强国建设等时代背景[33][34] 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 - 湖北咸丰白茶队通过"村BA"推介当地有20余年种植历史的茶产业,唤醒乡土记忆[67][68][69] - 广东保护农耕文明遗产如广州海珠湿地"高畦深沟"系统,并挖掘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助力乡村振兴[77][78][79][82][83] - 地方文化技艺如汕头大寮嵌瓷从祠堂用途转向艺术品,提升商业价值[92][93][94] 农民主导的乡村活化案例 - 江门塘口旧墟由海外归国年轻人改造历史建筑,从9户空心村变为2000多名中青年活跃的文旅热点[106][107][108][109][110][111][112] - 清远乡村新闻官用短视频讲述文明新风,江门打造六类"艺术党课"品牌,揭阳村民通过宣讲传递文明力量[52][53][54][55][60] - 广东开展乡村歌手大赛等群众活动,2025年大赛十强选手包括乡村教师、新农人等,展现"人与村"共生生态[122][123][125][126][127][128]
鱼跃稻浪间 千年农遗的“生态密码”(文化中国行)
人民日报· 2025-10-12 05:53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核心价值 - 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3] - 系统始于唐朝,拥有1300多年历史,形成“以鱼肥田、以稻养鱼、鱼粮共存”的生态农业模式[5] - 2024年系统面积达7.01万亩,总产值3.4亿元[6] 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 - 系统拥有独特生态机制:田鱼为水稻松土增肥并吞食害虫,水稻吸收鱼粪等养料并净化水质[6] - 农场引入甲鱼形成闭环生态链,实现不洒药不施肥的有机种植,亩产田鱼百斤价值7000元,有机稻谷亩产千斤价值4000元,亩收入超万元[6] - 通过现代技术将田鱼鱼苗培育时间从两年缩短到一年[6] 产业推广与市场拓展 - 青田稻鱼共生模式已推广至全国20多个省份,成为东西部协作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7] - 模式成功输出至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等地区[6] - 开发田鱼干、稻鱼米等农特产作为精致伴手礼,提升产品附加值[10] 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 - 青田鱼灯舞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登上罗马、巴黎等国际舞台进行文化交流[12] - 鱼灯制作需经扎架、糊裱、彩绘、装灯等20余道工序,核心是仿出鱼类灵动姿态[11] - 发展农家乐、民宿及“国际农遗研学营地”,已接待2万多名孩子体验农耕文化[15] 产品创新与品牌建设 - 创作稻鱼共生主题石雕、陶艺及《青田小田鱼》动画片等文创产品,拓展文化影响力[13][16] - 开发稻鱼共生主题冰箱贴等产品对接欧洲市场[15] - 青田县发挥38.1万华侨资源优势,以“侨”为桥推动稻鱼文化走向世界[12] 法规支持与系统保护 - 《丽水市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发展条例》于2024年6月5日正式施行,支持设立博物馆、主题公园等设施[16] - 法规鼓励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和品牌推广,为系统保护发展提供法律保障[16]
他们为何不愿放弃农村户口?
虎嗅· 2025-10-02 14:55
城镇化进程与现状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城镇常住人口达9.435亿人,较前年新增1083万人,农村常住人口为4.6478亿人,同比下降1222万人 [1] - 当前城镇化率已攀升至67%,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突破三分之二 [1] - 城镇化通过加强城乡间劳动力、土地和资本流动,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1] 城乡失衡的深层根源 - 1953年至1985年间,农业领域向国家输送资金约8000亿元,支撑工业年均11.2%的快速发展 [5] - 现代户籍制度作为资源配置凭据,在计划经济时期将农民固定在乡村以支持工业化原始资本积累 [5] - 当前户籍制度已孵化庞大既得利益集团,农村户籍持有者因土地资源价值提升而转变为新的既得利益群体,身份转换呈现单向性阻滞 [5][6] 乡村振兴的实践模式 - 地方政府主导型模式受政绩观驱动,但官员流动频繁导致项目连续性差,出现“干部一走,产业就散”现象 [15][16] - 企业主导型模式受宏观政策不稳定性、领导更替导致政策变化及项目盈利性差等问题制约 [17][18] - 成功的政企合作模式需明确政府与市场边界,政府负责基建等公共品供给,企业聚焦业务建设和管理 [19] 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 - 需将乡村振兴与就业结合,建议对解决就业多的民营企业实行税收优惠 [22][23] - 农村宅基地需要流转,以实现传统房地产向高质量房地产转型,但耕地必须严格保护 [23][24] - 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纪检监察系统立案调查案件总数达22万起,涉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高达1.9万人,村级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多与土地资源配置相关 [24] 农耕文明的现代转化 -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承继数千年农耕文明并使之现代化,儒家价值体系与现代工业文明无根本冲突 [10][11] - 城市居民应成为农耕文明的自觉传承者,通过制度设计、教育实践等路径推动全民参与式乡村振兴 [12] - 城市对休闲农业、乡村民宿等需求激增,体现了城市对乡村文明的依赖与回归 [24]
追问“后稷之后,何为稷山”:解码弘扬农耕文明的稷山答案
新浪财经· 2025-09-24 15:35
在华夏文明的长河中,农耕文化是贯穿始终的重要脉络,而山西稷山,这座承载着"后稷故里、板枣之 乡"美誉的千年古县,正是这条脉络上的一个重要坐标。9 月 21 日,第四届后稷论坛在稷山国家板枣公 园板枣博物馆举办,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就此展开。 俯瞰稷山县城。本文图片均由稷山县委宣传部提供 汾水之畔的稷山,蕴藏着与时光对话的密码。或许是在国家板枣公园那株千年古枣树下,或许是在稷王 庙斑驳的石柱旁,当秋风掠过田野,仿佛还能听见远古的窸窣声——那是后稷手持谷穗,弯腰向先民传 授耕种技巧的声响。这粒从后稷手中撒下的种子,不仅在黄土地里长出了滋养华夏的五谷,更在稷山这 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形成跨越千年的文明印记。 《诗经·生民》中,后稷"教民稼穑"的古老传说、稷王庙中留存近千年的建筑遗构、国家板枣公园中郁 郁葱葱的古枣树……数千年时光流转,在稷山的土地上留下了一条中华农耕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脉络。 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稷山不仅留存着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专祀谷神后稷的庙宇, 更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以丰富的农耕文化遗存、创新的文化传承模式,续写着从农耕文明到农科未来的 崭新篇章。近年来,稷山县"三农"事业欣欣向荣 ...
中国,人情超级大国
虎嗅· 2025-09-20 09:34
这些宅院会繁殖出更为庞大的村落,如农耕定居的历史枝头挂上累累果实。高家庄、李家村、王家寨等 等,一住就是十几代或者几十代人。即便偶尔有杂姓移入,外来人一旦落户也热土难离,于是香火不断 和子孙满堂也寻常可见。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秉承明确的血缘定位,有上下左右的亲缘网络,叔、伯、姑、婶、舅、姨、侄、甥 等各系亲戚的称谓不胜其繁,常常令西方那些游牧民族的后裔一头雾水。英文里有关亲戚的称谓要少得 多,于是译嫂子和小姨都是"法律上的姐妹(sister in low)",译姐夫和小叔都是"法律上的兄弟 (brother in low)",如此等等,似乎直系小圈子以外已经人影模糊,诸多身份有赖法律确认,有一点 法律至上从而"N亲不认"的劲头。 农耕定居才有家族体制的完整的延续。"父母在,不远游";即便游了,也有"游子悲乡"的伤感情怀, 有"落叶归根"的回迁冲动,显示出祖居地或原居地的强大磁吸效用,诸多心态与行态都指向家园——这 个农耕文明的特有价值重心。 相比较而言,"马背上的民族"就难有家园,逐水草而居,趋时令而途,习惯于浪迹天涯,即便有较为固 定的活动大区域,"家园"概念也要宽泛和模糊得多。一个纯粹的游牧人,常常是母亲 ...
丰收敬粮农  红缨子高粱丰收季归仓仪式举行(组图)
中国经济网· 2025-08-04 22:11
核心观点 - 茅台集团在贵州省仁怀市长岗镇茅坡村举行2025年乙巳年红缨子高粱丰收季归仓仪式 通过传统农耕仪式庆祝丰收并传递对自然和匠心的敬畏 [1] 仪式流程 - 茅台酒酿造技艺传承人王刚和粮农代表王宗龙进行"澄境驱秽"熏仓传统 以柏枝绕仓寄托"仓洁纳嘉 福泽万年"的祈愿 [1] - 敖正清等三位代表以茅台酒敬天 感念"天赐玉露润粱魂" 陈玉彬等三人奉红高粱汤圆祭地 致敬"地孕佳禾藏岁月" [1] - 彭朝等三位农人将饱满高粱穗插入祭坛瓮罐 完成"薪火相传 泽被千秋"的先贤礼敬 [1] - 粮农代表将装有高粱的升斗沿步梯行至仓顶倒入仓中 王刚和王宗龙盖上仓盖完成归仓仪式 [1] 仪式意义 - 仪式融合农耕文明与匠心神韵 定格红缨子高粱丰收时刻 传递茅台人对天地自然的永恒敬畏 [1]
土地上“长出来的礼物”(评论员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7-24 06:11
农业发展 - 农业现代化通过自主育种、南繁北育提升瓜果优质品种和单产 [1] - 技术赋能和生态涵养使戈壁滩变为西瓜田 电商与冷链布局加速瓜果从地头到餐桌配送 [1] - 农业生产规模"大""小"并存 形态上跨界融合 与文旅、康养、电商结合赋予农业新活力 [2] 农业技术推广 - 菌草技术作为中国特有技术已推广到107个国家 被称为"幸福草" [2] - 中国农业技术为全球减贫作出贡献 从本土到世界展现延展性 [2][3] 工业与基建发展 - 中国从"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到拥有完整工业体系 智能制造水平提升 [4] - 建成全球最大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世界级港口群 实现"铁路梦" [4] - 新能源汽车技术从学习西方到引领"未来出行" 展现技术出海能力 [4] 国际合作与贡献 - 共建"一带一路"和提供全球荒漠化治理方案展现中国行动力 [4] - 中国农业技术为更多国家和地区发展作出贡献 成为全球发展的"确定性绿洲" [3][4]
沿着纬度听中国(第一季)丨航拍北纬30° 每一座山都是一个博物馆
央广网· 2025-07-07 20:56
中国北纬30°地理特征 - 中国山川按地理划分为三个阶梯,每个阶梯有独特山系形态,形成地理长卷 [1] -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承接强烈阳光辐射 [1] - 印度洋板块推挤亚欧大陆形成青藏高原,距今6000万年 [1] 气候与生态影响 - 青藏高原热空气上升形成"抽风机"效应,加强太平洋东南季风,带来充沛降水 [1] - 北纬30°沿线形成雨热同期气候,成为四季丰饶的鱼米之乡 [1] - 横断山脉南北排列影响当地气候、水文和生态系统 [1] 地形过渡与文明发展 - 巫山山脉作为二、三阶梯分界线,山势骤缓,长江冲破束缚形成平原 [1] - 长江中下游平原由泥沙沉积形成,进入地势平坦的第三级阶梯 [2] - 北纬30°沿线成为中国人口最密集、农耕文明较早发展的区域 [1] 人文与经济价值 - 长江中下游平原形成"湖广熟,天下足"的农耕传奇 [1] - 沿线城乡成为中国最活跃经济带和文化底蕴深厚的富庶之地 [2] - 山脉塑造世界级自然人文景观,成为人们心中的诗和远方 [2] 山脉历史与精神象征 - 第三阶梯山脉年龄达数亿年,比第一阶梯更古老 [2] - 北纬30°群山被描述为地理阶梯、文明年轮和精神脊梁 [3] - 现代探索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重新发现大山价值 [2]
恩平横陂镇有座“农耕文明馆”
南方农村报· 2025-07-03 16:34
农耕文明馆概况 - 农耕文明馆于7月1日在江门恩平市横陂镇横东村揭幕 [2] - 馆内陈列300多件征集自横陂镇及邻近乡村的明清时期农耕物件 [2][3] - 展馆以"山海耕读"为核心主题 融合海洋文化与农耕传统 [4][5] 展馆特色与展品 - "农耕记忆"展区陈列清代木质犁耙 铁锄等传统农具 [6][7] - 灌溉工具亮点为东汉发明的龙骨水车 其链轮传动原理仍应用于现代疏浚机械 [9][10][11] - 加工工具包括石磨 风谷机 砻等器具 展示传统粮食加工流程 [12][13][14] - 渔业工具展区陈列渔网 蟹笼 蚝耙等渔具 体现"耕海牧渔"特色 [15][16] 文化传承与产业规划 - 展馆定位为文化展示窗口与传承教育基地 [17] - 横陂镇探索"传统+科技"路径 与电商平台合作打造"镇海湾"农产品品牌 [18][19] - 计划将展馆升级为集文化展示与产业孵化于一体的复合空间 [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