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红实现率
搜索文档
分红实现率大比拼 不同险企新老产品大不同
北京商报· 2025-10-20 23:35
行业趋势与市场环境 - 存款利率持续走低及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下降 使兼具保证利益与浮动收益的分红险产品优势凸显 成为市场新宠[1][3] - 监管政策有所宽松 监管部门下发文件将分红型产品的分红浮动水平与监管评级挂钩 释放险企分红潜力[4][5] - 2024年以来预定利率为2%的分红型产品大量上市 这些新产品演示红利普遍降低[8] 分红实现率整体表现 - 2024年度是保险行业第三次公开披露分红险红利实现率 已有超70家人身险公司披露了数据[3] - 整体分红实现率表现优于2023年度 较2023年集中在25%至50%的情况有大幅改善 不少在售产品实现率超过100%[3] - 分红实现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保险公司积极进行资金运用 在资本市场回暖过程中获取较高收益 投资端收益为分红提供基础[4] 公司及产品表现差异 - 头部险企表现突出 新华保险超60款产品红利实现率达到或超过100% 平安人寿约10款新产品实现率均达100% 中国人寿个别产品实现率达138%[7] - 部分中小险企表现良好 大家养老4款产品分红实现率均达100% 招商信诺人寿有14款产品超过或达到100% 且绝大多数产品实现率超75%[7] - 不同公司及产品差异显著 华汇人寿因实际经营情况2024年度不进行红利分配 信泰人寿20多款产品中仅3款实现率超50% 大部分为27.5%[7] - 新旧产品表现分化 大部分老产品分红实现率仍在25%至50%之间 而新产品因演示利率降低 分红实现率相对更高[8] 分红实现率的定义与参考价值 - 分红实现率是衡量分红型保险产品实际分红与销售演示预期之间匹配程度的指标 计算方式为实际派发红利除以演示红利[3] - 该指标是一个比例系数 反映实际与演示的比例关系 若高于100%意味着分红情况好于销售演示[3][9] - 分红利益取决于演示水平和分红实现率两个因素 演示水平一致时实现率高的产品分红利益更多 但演示水平不一致时实现率高不等于绝对分红利益高[9][10] - 消费者需关注保险公司长期的经营实力 投资能力及历史分红数据 而非仅看单一年份的实现率[10]
分红实现率大比拼!不同险企、新老产品大不同,谁更优秀
北京商报· 2025-10-20 20:59
行业趋势与市场环境 - 存款利率持续走低,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下降,分红险的“保证利益+红利分配”模式优势凸显,成为市场新宠 [1][3] - 超70家人身险公司披露了2024年度分红险分红实现率,这是行业第三次公开披露该数据 [3] - 监管政策有所宽松,监管部门下发文件将分红型产品的分红浮动水平与监管评级挂钩,释放险企分红潜力 [4] 2024年分红实现率整体表现 - 整体分红实现率表现优于上一年度,较2023年度集中在25%—50%的情况有大幅改善 [3] - 2024年度分红实现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保险公司积极进行资金运用,在资本市场回暖过程中获取较高收益 [4] - 不少在售产品的红利实现率甚至超过了100% [3] 不同机构与产品表现差异 - 头部险企表现突出,新华保险超60款产品红利实现率达到或超过100%,平安人寿约10款新产品分红实现率均达100%,中国人寿个别产品达138% [5] - 部分中小险企表现良好,大家养老4款产品分红实现率均达100%,招商信诺人寿有14款产品超过或达到100% [5] - 不同险企及同一险企不同产品差异大,华汇人寿2024年度不进行红利分配,信泰人寿20多款产品中仅3款分红实现率超50%,其余大部分为27.5% [5] 新旧产品表现差异原因 - 新产品分红实现率相对更高,老产品分红实现率大多仍在25%—50%之间 [6] - 老产品演示利率普遍高于新产品,分母更大导致分红实现率更低,2024年以来预定利率为2%的新产品演示红利普遍降低,更容易实现较高红利实现率 [6][7] 分红实现率的性质与消费者参考价值 - 分红实现率是衡量实际分红与演示预期匹配程度的指标,高于100%意味着分红情况好于销售演示 [3] - 分红实现率是一个比例系数,反映“实际与演示”的比例关系,不等同于绝对红利金额的高低 [8] - 若演示水平一致,分红实现率高的产品获得分红利益更多;若演示水平不一致,分红实现率高不等于分红利益一定高 [8] - 销售时提供的红利基准较低,可能实现较高的分红实现率,但总体收益率不一定高 [8]
高分红实现率≠高收益 保诚资深代理人解码分红险选择逻辑
凤凰网财经· 2025-10-10 21:05
文章核心观点 - 香港保险行业具备全球服务属性、资本市场投资优势和客户认知升级三大核心驱动力 [2] - 选择保险产品应注重公司的长期履约能力、资产管理规模和历史透明度,而非单一的分红实现率指标 [5][6] - 保险的核心是信任,需要选择坚守长期主义的公司和代理人,以实现资产的稳健增值和家庭财富规划 [5][7] 香港保险市场的核心驱动力 - 全球服务属性:香港保险面向全球客户,能满足多元化需求,区别于单一市场产品 [2] - 资本市场投资优势: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投资品种丰富,并拥有连接内地、对接全球的特殊区位优势 [2] - 客户认知迭代升级:信息壁垒消失,客户财富管理需求和认知水平提升,主动寻求更优质资产配置工具 [2] 选择保险代理人与服务平台的关键 - 选择标准应遵循先选平台、再选代理人、后看综合服务的逻辑 [2] - 平台存续能力是首要标准,应优先考量经历过时间考验的百年险企 [3] - 团队服务机制可确保服务连续性,即使代理人离职,团队也会持续跟进理赔等事宜 [3] 分红险与分红实现率的解读 - 分红险投资全球市场,收益与风险相伴,需根据客户风险承受能力推荐产品 [3] - 分红实现率是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的百分比,高实现率可能源于分子做大或分母做小,不能单纯看数字 [4] - 判断保险公司靠谱的关键标准是活得久(超百年历史)、活得好、管理资产规模大且数据透明 [5] 保险的长期价值与信任本质 - 分红险是长达数十年的家庭财务规划,承载教育、养老和财富传承需求,需看重长期履约能力 [6] - 保险应回归信任本质,选择遵循常识逻辑,让其成为家庭财富的压舱石而非赌局 [7]
平安、太平等分红险保费增速超40%!太保、新华分红险新单期交增速超1000%,二季度分红险新单提速,三季度能否持续?
13个精算师· 2025-09-24 00:00
2025年上半年分红险保费正增长 - 2025年上半年人身险公司分红险保费约5000亿 同比增长1% 较2024年末4%增速明显放缓[3] - 二季度行业分红险新单保费明显提速 增速反超传统险[3] 头部险企分红险新单保费高速增长 - 中国平安分红险保费增速41% 太平人寿分红险保费翻倍 新华保险增速超20%[5][6] - 太保寿险分红险新单期交保费101亿 同比增长超1300% 新华保险分红险首年保费46亿 超高速增长[7][9] - 泰康人寿2023年分红险保费1222亿 位列行业第一[5] 个代渠道成为分红险主要销售力量 - 中国人寿个险渠道浮动收益型期交保费占比超50% 太保寿险代理人渠道新保期缴分红险占比51% 太平人寿个险渠道新单分红险占比97.5%[12] - 个代渠道分红险增速超400% 远高于银保渠道20%增速[14] - 二季度分红险增速90% 显著高于传统险20%增速[14] 银保渠道与中小险企分红险发展 - 中邮人寿等公司依靠银保渠道实现分红险超高速增长[17] - 上半年分红险增速放缓主因是银保渠道主销产品从分红险切换至传统险[3][14] 预定利率调整与行业转型 - 传统险预定利率2.0% 分红险预定利率1.75% 两者差距从0.5%缩小至0.25%[19] - 2024年度3357款分红险产品红利实现率61.7% 同比提升10.9个百分点[19] - 非对称利率下调和分红实现率提升双重利好加速行业向"保底+浮动收益"产品转型[19]
选择分红产品,如何化繁为简? 锚定公司实力,选择“长期可靠的伙伴”
齐鲁晚报· 2025-09-16 15:16
文章核心观点 - 分红险的可持续性取决于保险公司的长期经营实力 而非单一的分红实现率指标 消费者应关注公司长期分红水平、投资能力、偿付能力和整体经营稳健性 [1][7][8] 指标拆解 - 客户收益率计算公式为:(演示利率-预定利率)×演示分配比例×红利实现率+预定利率 其中预定利率是合同确定的保底收益 演示利率是基于销售时市场环境的投资预期 [3][4] - 监管要求2020年6月起分红险演示红利仅包含利差且演示上限为70% 2024年10月进一步要求差异化设定演示利率并必须以销售时演示利率为计算基础 [4] - 同一客户收益率水平下 销售演示利率越低则红利实现率越高 例如客户收益率3.2%时 演示利率3.5%对应100%实现率 演示利率4.5%则实现率降至50% [6] 评价标准 - 长期分红实力评估包含四个维度:长期红利实现历史、长期投资实力、偿付能力与风险评级、整体经营稳健性 [8][9] - 具体量化标准包括:经营分红险超20年、近10年分红实现率可查询、近三年投资收益率高于行业加权平均、风险综合评级保持AAA级 [9] - 同时满足这些条件的公司具备穿越周期能力 行业中符合标准的公司较少 [9] 企业实践案例 - 中意人寿经营分红险超20年 已披露连续12年分红实现率 长期分红情况较好 [10][11] - 风险综合评级连续8季度保持AAA/AA级 2025年第二季度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66% 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12% [11] - 连续10年无外部股东注资仍保持稳健经营 连续12年实施股东分红累计派息39亿元 全额覆盖初始股东投入本金 [11] - 资产管理规模近3800亿元 近10年年化投资收益率达5.6% 连续四年获保险业投资金牛奖 [12] - 中外股东协同赋能:中方股东中油资本提供资本和本土资源 外方股东忠利保险拥有190年历史和160余年不间断分红记录 [13] 行业指导原则 - 选择分红险应聚焦公司长期经营实力 包括分红险经营历史、经营实力、偿付水平和长期经营战略 [14] - 分红险核心价值在于长期稳定兑现承诺 而非单一年度高实现率 [13][14]
高数值≠高收益 消费者选分红险应关注什么?
金融时报· 2025-08-27 09:56
分红险市场概况 - 截至8月15日已有62家保险公司公布分红实现率报告 其中多款产品实现率超100% 如中国人寿鑫鸿盈两全保险实现率达121% [1] - 分红实现率指实际派发分红与应分配分红的比值 是消费者评估产品的重要参考指标 [1] 分红实现率与收益关系 - 高分红实现率不一定对应高实际收益 例如实现率84%的产品实际收益率为3.28% 而实现率71%的产品实际收益率达3.31% [1] - 分红实现率受保险公司经营状况影响 盈余主要来源于死差益、费差益和利差益三方面 [2] - 监管要求保险公司至少将分红保险当年可分配利润的70%分配给客户 [2] 影响分红实现率的因素 - 除公司经营外 分红实现率还与监管政策、投资收益、分配方式、分红政策及宏观经济环境相关 [2] - 监管部门对红利演示有明确要求 对利差水平设置监管上限 [2] - 红利分配方式分为现金红利和增额红利 直接影响实现率计算方式 [2] 产品评估维度 - 建议消费者综合关注公司长期投资收益率、偿付能力充足率及风险评级等指标 [3] - 长期投资收益率反映公司投资水平 偿付能力与风险评级体现经营稳健性及可持续性 [3]
分红险大潮下的消费者真相
新浪财经· 2025-08-18 20:14
行业监管动态 - 预定利率上限下调 普通型人身险从2.5%降至2.0% 分红型寿险保证利率上限从2.0%降至1.75% [1] - 监管通过非对称降息凸显分红险优势 保障额度下降更温和 产品性价比提升 [3] - 2023年起强制要求寿险公司每年披露分红实现率 提升信息透明度 [5] - 2024年6月发布《关于分红险分红水平监管意见的函》 要求六类情形须特别审议 禁止盲目抬高红利的恶性竞争 [7] - 监管对分红险结算利率实施"限高"要求 中小险企上限约束在3.2% 大型险企约3.0% [7] 产品特性与风险 - 分红险通过将保险公司实际经营盈余按不低于70%比例分配给保单持有人 实现3%以上收益率 [1] - 收益具有不确定性 分红取决于保险公司实际经营成果 经营不佳时红利可能为零 [4] - 2023年度近半数分红险产品红利实现率低于100% 部分产品仅25%-50% 实际分红不足演示一半 [5] - 百年人寿2024年宣布分红型产品本年度不进行红利分配 因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浮亏76.25亿元 [5] 销售与市场行为 - 销售过程存在误导风险 业务员可能夸大分红实现率超100% 将演示利率解释为确定性收益 [4] - 香港保险经验显示高收益实为浮动收益 3年后普遍未达预期 [6] - "炒停售"现象在社交媒体传播 消费者加速入场购买高利率产品 [1] 产品设计建议 - 保额分红优于现金分红 可直接利滚利购买保额 长期现金价值和养老金更多 [6] - 消费者应关注长期投资能力 历史红利实现情况 产品设计透明度和自身需求匹配度 [8] - 分红险适合长期持有发挥复利效应 需避免单纯追求高分红而忽视保障本质与流动性需求 [9]
解构破局利差损的分红险: 特别储备“水涨” 结息水平能否“船高”
中国证券报· 2025-08-08 15:26
行业转型背景 - 在市场利率下行阶段 保险公司为压降负债成本和防范利差损风险 加速向分红险等浮动收益产品转型 [1][3] - 低利率环境和资产荒压力推动行业结构性转型 10年期及30年期国债收益率均处于历史低位 [3] - 保险行业新"国十条"政策明确支持浮动收益型保险发展 分红型产品成为最主要形态 [4] 产品结构变化 - 2024年分红寿险原保险保费收入达7658.74亿元 同比增长4.12% 增速由负转正 [1][3] - 普通寿险原保险保费收入24070.23亿元 同比增长8.16% 占比60.24% 仍是行业第一增长动力 [3] - 多家头部险企设定明确目标 新华保险规划2025年分红险占比不低于30% 中国平安预计该类产品占比将超50% [6] 分红险产品特性 - 分红险将实际经营成果产生的盈余按不低于70%的比例分配给保单持有人 包含保证收益和浮动收益两部分 [3] - 相比传统险 分红险保底利率较低 资产配置策略更灵活 可配置更高比例权益资产 负债久期较短 缓解资产负债久期匹配压力 [4] - 分红险采用平滑机制和特别储备 行情好时留存盈余至储备池 行情差时用于弥补分红 保持分红水平相对稳定 [9][10] 市场接受度挑战 - 消费者接受度仍较低 因确定的收益较少 不确定收益存在疑虑 且历史结息水平常低于演示水平 [1][2] - 2023年全行业投资收益低迷 叠加监管部门"限高"政策 导致多数产品分红实现率低于50% 部分甚至仅6% [2][7][8] - 2024年新推出产品将投资收益率假设调低至3.5% 演示水平随之降低 部分新产品分红实现率可达或超100% [7] 公司经营影响 - 发展分红险有助于降低刚性负债成本 提升长期经营业绩稳健性 减少利率下行对利润和偿付能力指标的冲击 [3][4][5] - 传统险在利率下行过程中需增提大量准备金 大幅减少报表利润 而分红险受短期利率下行影响较小 财务指标更稳定 [4][5] - 分红险转型要求代理人销售技能升级 银代渠道推进较快主销中短期产品 个险渠道因培训环节更多推进较慢 [6] 行业未来展望 - 若政策放松叠加投资回暖 保险公司可能提高结息水平 将特别储备中的盈余补发给客户 [2][10] - 分红实现率的可持续性依赖于公司长期稳定的投资能力 行业需提升管理分红险账户的能力 包括平滑机制和分红政策制定 [10] - 分红险转型成为系统性重塑 考验保险公司投资实力 稳健经营能力 代理人销售能力和消费者教育水平 [11]
刚通知两小时就下架,2.0%分红险上演“闪电停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6 19:26
预定利率调整与产品切换 -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7月25日公布人身险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 触发产品调整机制[1] - 普通型 分红型 万能型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分别调整为2.0% 1.75% 1.0% 切换时间点确定为8月31日[1] - 多家大型保险公司迅速响应监管要求 发布产品切换通知[1] 产品停售实施情况 - 部分热销险种停售通知窗口期缩短至两小时 8月5日一款保底利率2.0%的分红型增额寿险仅提前两小时通知下架[1][2] - 停售涉及重疾险 增额寿险 年金险等多类人身险产品 某经纪渠道合作产品中近三分之一已进入停售状态[2] - 同步停售产品包括2款分红型终身寿险 1款传统型终身寿险及1款两全保险共4款产品[2] 市场销售反应 - 此轮产品下架未引发集中抢购 与去年3.0%增额终身寿险停售时的销售热潮形成鲜明对比[1][4] - 客户需求在前期"炒停售"中被透支 当前挪储意愿受预定利率边际影响逐步走弱[4] - 保险经纪人团队为协助客户赶上末班车 晚上10点仍持续上传双录视频[4] 分红型产品竞争优势 - 分红型终身寿险在储蓄险销售榜单中表现突出 某中介平台6月储蓄险排行榜首位被分红型产品占据[5] - 2.0%保底利率分红险在演示方案中显示 投保10万元第4年末现金价值即可达10万元 第24年末预计达20万元实现翻倍[6] - 分红部分虽不确定 但为投保人提供博取超过0.5%固定收益之外收益的可能 增强产品竞争力[6] 分红实现率机制 - 监管规定保险公司每年派发红利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70%[6] - 2024年监管对分红险分红水平实施限制 大型险企上限3.0% 中小型上限3.2%[7] - 分红水平限制在3.0%时客户可获得分红不超过0.5% 较原预期1.4%的实现率降至35.7%[7] 行业保费增长态势 - 2025年上半年寿险保费收入达2.29万亿元 同比增长6.6% 其中6月单月增长21%[8] - 2024年7月至9月人身险单月保费同比增速达14.9% 52.8% 11.9% 寿险单月增速达16.1% 68.5% 15.7%[8] - 2025年4月后单月保费持续保持双位数快速增长[8] 非对称利率调整影响 - 传统险和万能险预定利率上限各下调50个基点 分红险仅下调25个基点形成非对称调整[9] - 调整后分红险以"1.75%+分红"属性仍具较强竞争力 相较5年期定存利率1.3%和中低风险理财收益2%具有优势[9] - 非对称调整提升分红险竞争力边际 契合监管对分红险销售支持的指引[9] 销售模式转型需求 - 保证收益降低使保险产品对消费者吸引力下降 提高销售难度[10] - 转型分红型产品要求保险公司销售模式和策略升级 代理人销售技能和话术需相应调整[10]
【独家拆解】揭开分红实现率数字看背后本质:死差红利如何影响你的判断?
13个精算师· 2025-07-29 20:32
监管限高背景下的分红实现率差异 - 监管要求分红水平不超过人身保险业过去3年平均财务收益率3.2%,推算出实现率理论上限为114% [3] - 实际披露的实现率存在显著高于114%的情况,核心原因是部分公司计算分子时包含死差红利 [3] - 行业存在两种实现率计算口径:两差分红实现率(含利差+死差)和利差分红实现率(仅含利差) [4] 主要保险公司产品实现率对比 - A公司臻耀传家终身寿险两差实现率138%,利差实现率100% [5] - B公司嘉传未来(2024版)两差实现率145%,利差实现率124% [5] - C公司盛世金越(司庆版)仅计算利差实现率为114% [5] - D公司泰盈人生A款年金保险两差实现率105%,利差实现率100% [5] - E公司鸿赢金生2.0终身寿险两差与利差实现率均为100% [5] 两差分红实现率的特性 - 保单年度前期实现率存在虚高,因死差影响被放大 [8][11] - 以50岁男性投保10年交增额寿为例,首年两差实现率偏离最大但红利金额最小 [12] - 两差实现率仅代表投保人群平均值,个体保单差异较大,可能形成误导 [15] 长期评估建议 - 利差红利在全周期贡献占比绝对大头,利差实现率反映中枢价值 [10][17] - 建议关注实现率计算口径、长期视角下的实现率、保险公司长期投资能力 [18] - 行业统一计算口径可提升横向对比客观性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