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险

搜索文档
非银金融行业观察: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港交所优化IPO发售机制
金融界· 2025-08-04 00:04
非银金融板块表现 - 保险行业表现稳健,跌幅为0.18%,跑赢沪深300指数(-1.75%)[1] - 证券与多元金融板块表现较弱,分别下跌3.11%和3.23%[1] - 证券交易量回升、港交所IPO机制改革、保险负债成本优化成为核心看点[1] 证券行业 - 8月首周日均股基交易额达19,189亿元,同比增长178%,环比增长2.33%[2] - 两融余额扩张至19,848亿元,同比提升38.14%[2] - 7月IPO发行数量为9家,募资规模232.12亿元[2] - 港交所优化IPO定价及分配机制,新规8月4日生效,旨在提升定价稳健性和吸引优质企业[3] - 证券行业平均PB估值约1.3倍,处于历史低位,政策红利或推动估值修复[4] 保险行业 - 传统险预定利率调降至1.99%,头部险企下调传统险、分红险及万能险预定利率25-50个基点[5] - 二季度人身险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5.2%,产险上半年保费达9,645亿元,同比增长5.1%[6] - 储蓄类产品占比提升,健康险、养老险需求潜力释放[6] - 保险板块2025年预测P/EV估值区间为0.60-0.91倍,处于历史底部[7]
保险股有望复刻银行股行情吗
证券之星· 2025-07-29 16:01
保险资金投资动向 - 近期A股市场在3600点关口震荡,保险资金以"举牌大户"姿态成为市场焦点,前5月险资密集举牌银行股达8次,平安系独占6席,邮储、招行等高股息标的成为资金避风港 [1] - 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研究值已降至1.99%,较此前下调14个基点,3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018年的4.3%滑落至1.8%,保险资金面临前所未有的资产配置压力 [1] - 险资通过权益投资寻找收益替代方案,利率下行引发的资产配置革命正在改写保险股的投资逻辑 [1] 保险行业格局 - 中国保险市场呈现财产险与寿险双轨并行的格局,2024年中国人保财险、平安财险等六大非寿险公司合计占据70%的市场份额 [2] - 财产险业务覆盖汽车保险、农业保险、短期健康险等多元场景,盈利更依赖风险定价能力与成本控制 [2] - 2024年中国人寿、平安寿险等七大公司贡献46%的保费规模,产品涵盖寿险、养老金、医疗险等 [4] 寿险公司盈利模式 - 投资利差是中国寿险公司的核心利润引擎,储蓄型产品在低风险偏好环境下需求激增,银保渠道成为主要销售场景 [6] - 死亡率/发病率利差体现保障型产品的价值,重疾险、定期寿险等保障型产品通过代理渠道销售 [6] - 费用利差在中国市场更具特殊性,大型公司凭借规模效应,费用优化能力更强 [6] 再保险市场 - 2023年国内再保险企业占据72%市场份额,中国再保险以49%的占比领先,外资再保险公司占28% [7] 保险行业基本面改善 - 2025年一季度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降至2.13%,二季度进一步降至1.99%,推动新业务负债成本持续走低 [8] - 分红险的保底收益仅比传统险低25个基点,预计新单业务结构将加快向分红险倾斜 [9] - 当前内资险企的PEV普遍低于1倍,处于历史低位,上市险企的实际投资收益率中枢(2024年净投资收益率均值3.6%)显著高于PEV隐含假设(介于2.04%-3.18%) [9] 保险股估值修复潜力 - A股上市险企中,中国太保和中国人保属于相对明显被低估;H股上市险企中,中国太保、中国人保和阳光保险属于相对明显被低估 [9] - 政策明确鼓励保险资金发挥耐心资本作用,加大入市力度以稳定市场,险企将增加对价值型和科技成长型权益资产的配置 [11] - 保险行业当前的基本面改善与估值低位的组合,与银行股过往因利差改善、估值修复引发的上涨逻辑存在相似性 [11]
东吴证券:非银金融目前平均估值仍然较低 具有安全边际 攻守兼备
智通财经网· 2025-07-28 20:35
非银金融行业整体观点 - 非银金融行业平均估值较低 具有安全边际 攻守兼备 [1] - 行业推荐排序为保险>证券>其他多元金融 [1] - 重点推荐中国平安 新华保险 中国人保 中信证券 同花顺 九方智投控股等 [1] 非银金融子行业近期表现 - 最近5个交易日证券行业上涨4.90% 保险行业上涨1.81% 多元金融行业下跌1.65% 非银金融整体上涨3.65% 沪深300指数上涨1.69% [2] 证券行业 - 7月日均股基交易额18191亿元 同比上涨139.92% 环比增长18.72% [3] - 两融余额19420亿元 同比提升35.34% 较年初增长4.15% [3] - 7月IPO发行6家 募集资金210.27亿元 [3] - 证监会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 包括巩固市场回稳向好态势 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等 [3] - 证券行业2025E平均PB估值1.4x [3] - 推荐中信证券 同花顺 东方财富等 [3] 保险行业 - 传统险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 中国人寿 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将传统/分红/万能险预定利率分别下调至2.0%/1.75%/1.0% [4] - 2025年上半年人身险公司原保费收入同比+5.4% Q2单季同比+15.2% [4] - 上半年产险公司保费9645亿元 同比+5.1% Q2单季同比+5.1% [4] - 保险板块估值0.61-0.94倍2025E P/EV 处于历史低位 [4] 多元金融行业 - 信托行业2024年末资产规模29.56万亿元 同比增长23.58% 利润总额231亿元 同比下降45.5% [5] - 期货行业6月成交量7.40亿手 成交额52.79万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28.91%和17.40% [5] - 2025Q2末公募基金股票投资中非银金融行业总持仓1.93% 环比提升1.10pct [5] - 上市险企除国寿外均获增持 人保 平安增持较多 [5] - 券商及互金板块获大面积增持 板块估值环比25Q1小幅提升 [5]
彻底沸腾!中国平安、中国人寿,突发!
券商中国· 2025-07-28 13:57
保险股暴涨行情 - 香港保险板块大涨超4%,中国人寿H股大涨近6%,平安摩通五八购、平安瑞银五八购实现单日翻倍 [1] - A股新华保险涨超4%创历史新高,中国太保、中国人寿跟涨 [3] - 港股保险板块涨幅居前,3只中国平安认购证翻倍,友邦保险相关认购证集体上涨 [4] 预定利率调整政策 - 中保协公布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连续第二次低于2.25%水平 [1] - 普通型、分红型、万能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分别调整为2.0%、1.75%、1.0% [7] - 产品切换时间为8月31日,届时将不再接受超过新预定利率的产品投保 [7] 行业影响分析 - 传统险和万能险预定利率分别下调50bps,分红险仅下调25bps,提升分红险竞争力 [10] - 当前大行5年期储蓄存款利率仅1.3%,分红险相比储蓄存款和银行理财具有相对优势 [10] - 预计保险公司9月起将全面进入分红险时代,实现负债结构转型拐点 [11] 市场资金流向 - 2020年以来中国新增居民储蓄存款超过80万亿元,储蓄存款活化趋势有望形成 [11] - 降低储蓄存款利率和银保渠道手续费有利于资金向头部保险公司迁移 [11] - 头部保险公司正从储蓄存款搬家和扩大资产负债表中受益 [11] 盈利能力改善 - 新单负债成本下降有望缓解利差损压力,传统险预定利率降至2.0%改善实际盈利能力 [12] - 资金成本2.5%与30年国债利率1.8-1.9%的倒挂压力有望缓解 [12] - 预定利率下调将提升新单盈利性和销售积极性,改善整体销售动能 [12]
2Q25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例会点评:非对称下调传统险与分红险预定利率最高值
中泰证券· 2025-07-27 19:1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增持(维持)[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非对称下调传统险与分红险预定利率最高值,利好分红险销售能力较强的优质寿险公司进一步降低综合负债成本,看好寿险估值演绎,建议关注新华保险、中国平安、友邦保险、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国人保[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事件 -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组织召开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 2Q25 例会,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 1.99%(前值 2.13%,同比下降 14bps),触发调整机制,各人身险公司调整新备案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最高值,传统/分红/万能险分别下调 50/25/50bps [5] 基本状况 - 研究值下调受 4Q24 单季度 10 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大幅下跌影响,2025 年年初金融监管总局下发《通知》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截止 2Q25 末,5 年期 LPR、5 年定期存款基准利率和 10 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均较 1Q25 下降 [5] 行业 - 市场走势对比 - 各人身险公司会下调产品预定利率上限,非对称下调传统险与分红险预定利率,主要头部公司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降至 2.0%,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降至 1.75%,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最高值降至 1.0%,若后续市场利率维持当前水平,不排除 2026 年不会出现预定利率再次调整 [5] 分红险预定利率降幅相对较小 - 分红险预定利率降幅相对较小,毛保费涨幅敏感性较传统险略低,以 30 岁男性为例,传统险预定利率从 2.5%下调到 2.0%后,年金险、终身寿险等产品毛保费涨幅分别为 18.9%、20.8%等,分红险预定利率从 2.0%下调到 1.75%后,上述产品毛保费涨幅分别为 9.1%、10.1%等 [5] 连续第三年“炒停季”对销售的刺激作用趋弱 - 连续第三年“炒停季”对销售的刺激作用趋弱,降本增效和产品转型是行业与监管共同课题,本次预定利率调整有望降低寿险公司负债成本,缓解利差损隐忧,夯实资产负债管理水平 [5]
《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2025年二季度例会》点评:预定利率非对称下调,分红险迎来发展窗口期
光大证券· 2025-07-26 20:09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非银行金融行业投资评级为增持(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预定利率研究值下降14BP至1.99%,传统险、分红险、万能险预定利率分别下调至2.0%、1.75%、1.0%,分红险迎来发展窗口期且利好险资加大入市力度 [3][4][5] - 预定利率切换后短期新单增长或有压力,但价值率提升有望支撑NBV,利差损风险有望缓释;资产端权益市场回升和高股息策略将提振险企投资表现,保险股贝塔行情有望持续演绎 [9] 事件要点 - 7月25日中保协召开2025年二季度例会,公布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 [2] - 中国人寿等公司调整新备案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8月31日24时起不再接受超预定利率最高值产品投保申请 [2] 预定利率研究值情况 - 中保协根据市场利率变化和行业资产负债管理情况每季度发布预定利率研究值,2024年四季度、2025年一季度研究值分别为2.34%、2.13%,2025年二季度为1.99%,较上季度降14BP [3] 产品预定利率调整情况 - 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为2.5%,较25Q1、25Q2研究值分别高出37BP、51BP,触发调整机制 [4] - 传统险、分红险、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分别下调50BP、25BP、50BP至2.0%、1.75%、1.0%,产品切换8月底完成 [4] 分红险发展情况 - 过去2.5%预定利率时期分红险保费占比最高攀升至8成,传统险预定利率降至2.0%后分红险有望迎来发展窗口期 [5][8] - 金管总局优化“限高令”,大型保险公司分红保险账户分红水平上限放宽至3.2%,投研和分红水平高的险企更具竞争优势 [5] 投资建议 - 负债端预定利率切换后短期新单增长或有压力,但价值率提升支撑NBV,利差损风险有望缓释 [9] - 资产端权益市场回升和高股息策略提振险企投资表现,推荐中国人寿(A+H)、新华保险(A+H)、中国人保(A+H)、中国财险 [9]
保险视角如何展望下半年市场?
2025-07-19 22:02
纪要涉及的行业 保险行业、银行业、制造业、地产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宏观经济** - 主要矛盾是有效需求不足和产能相对过剩,表现为消费偏弱而制造业偏强,内需不足根源是对未来收入信心不足,新旧动能转换带来挑战,旧动能如地产和基建拖累经济增速,新动能需时间培育[2] - 2024年9月24号政策发力后经济基本面持续改善,但2025年初金融数据回落,地产销售承压,中美贸易关系缓和利好经济增长[1][3] - **资金成本与利率** - 银行间资金成本下降慢于广普利率,限制市场收益率下行空间,政策利率和存款利率下降但银行间资金成本变动不大,可能加速银行负债流失[1][4] - 后市资金面预计保持宽松,央行呵护市场,短端利率有下行空间,6 - 8月利率曲线通常下移,受益于财政支出、地产销售及银行负债成本下降[1][5] - 保险机构负债成本持续下降,预定利率可能从2.5%降至2.0%,超长期地方债吸引力提升,6 - 8月或现季节性利率下行情,当前市场利率波动性较低[1][6] - **保险机构** - 面临资产荒焦虑和利率风险恐惧,选择根据负债动态调整仓位,增加交易盘参与,利用利率衍生品对冲超长债利率风险,倾向配置二级债基和可转债[3][8] - 近期传统险保费增长迅速,原因是定期存款利率下降,保险产品收益率相对较高,且保险公司需尽快进行资产配置[11][13] - 若预定利率下调至2.0%,超过2.0%的超长端品种值得买入,30年国债走到1.9%左右可考虑配置,50年国债成交价格反映未来负债端利率下调预期[14] - 银行二级资本债期限短,不符合保险机构资产负债久期匹配需求,不能放入OCI账户,不具备长期配置价值,只能作交易盘工具[15] - 下半年需关注信用利差、期限利差以及新会计准则IFRS 9对资产分类和报表影响,这些因素影响资产配置节奏和策略[16] - **市场风险** - 政策刺激需求超预期可能导致长期逻辑分歧上升,影响长期CPI调整[7] - 股市赚钱效应显著,可能提升市场对资产的风险偏好,加速资金从债市向股市迁移[7]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大型保险公司保费增速超预期推动超长贷下行,如2025年5月一些大型保险公司保费增速达60%或翻倍[10] - 保险机构面临配置困局、策略困局和预期困局,中小保险机构通过间接参与国债期货市场获得有效对冲工具[12] - 政府债发行高峰期间利率通常稳定或下行,高峰期过后一两个月利率有上行压力,需跟踪保费流入情况决定配置时机[17] - 长期资金入市推动保险行业权益资产配置比例提升,2025年一季度保险行业股票持仓占比环比提升1%,倾向低波动红利股票和港股[18] - 下半年保费收入展望不确定,市场预期约定利率可能下调,类似2024年情况能否出现需观察市场动态[20] - 2024年第三季度保费流入多导致后续开门红保费流入低于预期,需考虑存款、股市与保险的替代性,灵活应对市场变化[21] - 存款、股市与保险存在替代性关系,需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调整投资策略[22][23]
一周保险速览(6.27—7.4)
财经网· 2025-07-04 16:14
监管政策 - 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增设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重点纳入创新程度高、临床价值大、患者获益显著的创新药,鼓励商业健康保险扩大创新药投资规模 [1] - 金融监管总局推动非车险领域全面实施"报行合一",禁止费率阴阳合同、强化中介管理、推行见费出单机制及加强定价回溯管理,以规范市场秩序 [3] -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分红险分红水平的监管意见,传统险和分红险的预定利率可能下调至2 0%或1 75%-1 5%,保险公司正调整产品结构向分红险转型 [4] 行业数据 - 2025年前5月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 06万亿元,同比增长3 7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129亿元(+3 97%),人身险保费收入2 45万亿元(+3 72%) [2] - 保险资金通过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加速涌入A股市场,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十余家险企设立或增资私募基金总规模预计达2220亿元,重点投资大盘蓝筹和高股息标的 [6] 企业动态 - 信泰人寿举牌华菱钢铁,持股比例达5%,可能进一步增持 [7] - 利安人寿举牌江南水务,持股比例从4 91%增至5 03% [7] - 国宝人寿迎来股权变动,眉山市国资委下属公司成为第七大股东,李世宏有望出任董事长 [8] - 信美相互人寿杨帆辞任董事长等职务,胡晗接任管理执行委员会主席和首席执行官 [9] 灾害应对 - 贵州榕江洪涝灾害导致多家保险公司接报案1000余笔,人保财险已完成首笔车险赔案、首批农房险赔付近20万元,并向某水淹超市预付赔款200万元 [5]
新增负债成本显著下降,板块兼具基本面及资金面催化——保险行业2025年下半年策略报告
2025-06-26 22:09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保险行业、券商行业 - **公司**:国泰君安国际、申万宏源香港、港交所、中国平安、新华保险、中国人寿、人保、众安在线、众安银行、Circle、Reserve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券商板块 - **国泰君安国际牌照升级影响**:香港 1 号牌照升级后可提供虚拟资产交易服务及意见,成为首批有虚拟资产交易资格的中资券商之一,拓展业务范围,预计带来新增业务增长,未来 9 号牌照可能升级扩大业务想象空间[2] - **港股市场对非银板块影响**:2025 年港股市场强势,国泰君安国际拓展 1 号牌照后涨幅显著带动券商板块情绪,交易量增加和公司融资活动频繁使非银标的直接受益,港交所利润预计超 200 亿但估值低,建议关注投资机会[1][3][4] 保险板块 - **公募基金新规影响**:落地后欠配非银板块关注度提升,保险和券商均受益,长期保险因负债端增长、竞争格局优化和低波动性更受偏好,中国平安是长期首推标的[1][5] - **中国平安被看好原因**:低配策略明确有吸引力,风险出清趋势明显预计 2027 年甩开存量历史包袱,银保扩张战略推动业绩增速超预期,高股息特征逐步获认可[6] - **中国平安股息率判断**:以归母净利润为基准分红难预测股息率,其 DPS 绝对值持续增长预期获市场认可,长期是首推标的,短期或分化,关注负债成本边际改善评估估值和利差损风险[7][8] - **寿险公司估值核心**:核心是对利差损风险的担忧,存量和新增负债成本是度量估值公允性和利差损风险的重要指标,2023 年后压降负债成本措施使新增成本下降,2024 年部分公司存量成本优化[9] - **存量负债成本度量**:NBV 打拼收益率和 VIF 打拼收益率是较好选择,2024 年 NBV 打拼收益率整体降幅在 1 - 94 个 BP 区间,如新华保险同比降 94 个 BP 至 2.98%,助于预判存量成本变化[10] - **分红险转型影响**:转型超预期推进,构建共担投资收益风险机制,保底收益率比传统险低 50 个 BP,有效压降新增负债刚性成本,与投资收益和分红实现率挂钩,金管局下发监管意见函控制负债成本缓解利差损风险[11][12] - **储蓄型产品影响**:分红险等储蓄型产品通过回报吸引客户,监管管控分红实现率控制负债成本,缓解利差损风险[13] - **中长期资金入市及保险资产端变化**:2025 年初以来中长期资金入市进展显著,4 月险资权益配置上限提升 5,055 亿元,下调股票投资风险因子 10 个百分点,长期股票试点扩容,险资举牌热潮延续,锚定高股息、高 ROE 标的,保险板块兼具基本面和资金面催化[14] - **保险板块业绩预期**:2025 年中报 Q2 业绩压力有限,负债端 Q3 预定利率调整预期下有望环比改善,新增负债成本预计下调,传统险预定利率预计下调 50 个基点至 2%,分红险销售超预期,产品结构改善缓解利差损隐忧[15] - **保险板块标的推荐**:目前保险板块欠配,短期推荐新华保险、中国人寿 H,关注人保 H,长期首推中国平安,长短期都建议关注众安在线[16] 香港稳定币相关 - **发展背景及重要性**:是人民币国际化重要一环,可绕过 SWIFT 系统,为高风险场景提供金融工具,是推动虚拟资产发展基建,吸引外资应对潜在风险[17] - **众安在线优势**:通过众安数字资产持有原币,是香港稳定币沙盒参与机构和有竞争力发行人,持股比例 8% - 9%,股权稀释风险乐观,牌照价值高,商业模式有优势,估值性价比高,业绩支撑强,掌握稳定币发行人股权,主要股东减持不影响业务[18][22] - **众安在线股权价值评估**:可对标 Circle,未来净利率有望提升,众安在线稳定币领域毛利率和净利率预计高于 Circle,股权价值潜力高[19] - **众安银行业务增量**:与超 200 家 Web 3.0 企业及 9 家虚拟资产交易所合作,未来可能作为稳定币发行人 Reserve 托管行赚取息差收入,与 VTP 持牌交易所等合作赚取手续费收入[20][21]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2025 年 4 月险资权益配置上限超预期放松提升 5,055 亿元,并下调股票投资风险因子 10 个百分点,长期股票试点三批合计规模达 2,220 亿元,参与机构扩容至 8 家[14] - 众安在线仅看主营业务目标价约为 19 港元[22]
分红水平进入动态约束框架:险企如何掌握弹性空间
中国证券报· 2025-06-26 05:08
产品转型与市场策略 - 多家险企计划在三季度调整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分红险将成为下半年核心任务,替代传统险成为主力产品 [1] - 头部险企已推出分红型终身寿险和分红型年金保险,目标是在2025年业务盘子中分红险比例不低于30% [1] - 险企同步开展队伍技能转型,避免销售误导和客户需求错配 [1] - 预定利率调整后,固收类保险产品吸引力下降,分红险因"1.5%保底利率+分红"的灵活性更受青睐 [2] - 分红险综合收益率可能高于同期传统险预定利率,险企推广动力足 [2] 监管政策与行业规范 - 金融监管部门下发意见函,要求险企强化资产负债统筹联动,提升分红保险可持续经营水平 [3] - 监管核心逻辑是通过动态约束分红水平,避免险企透支未来和恶性竞争,促进行业长期稳健经营 [3] - 险企需根据账户资产配置特点和实际投资收益率审慎确定分红水平,不得随意抬高分红搞"内卷" [3] - 监管将加强数据监测,对违规行为采取约谈、整改、评级扣分等措施 [4] - 分红水平需与险企实际能力相匹配,防止分红透支和恶性竞争 [5] 分红机制与经营考量 - 分红险收益由保底收益和分红两部分组成,保底收益写入合同,分红是非保证收益 [2] - 分红水平受投资收益率、死亡率等营运经验与评估假设差异影响,历史包袱也会间接影响 [5] - 分红特别储备用于平滑未来分红水平,其权益属于保单持有人和股东 [5] - 险企需平衡红利分配对公司未来分红水平、投资和偿付能力的影响 [6] - 评级较高、投资表现好、分红储备丰厚的险企将在合规框架内争取更多分红 [6] 市场竞争格局 - 分红能力和分红意愿高的险企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2] - 实力较强的险企在销售渠道和服务生态上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6] - 中小险企面临更严峻挑战,需在差异化发展上下功夫 [6] - 消费者应关注险企投资能力、偿付能力、监管评级等多个维度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