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心理学
icon
搜索文档
艰难时刻必读的三本经典心理学著作
36氪· 2025-11-18 07:23
编者按:这些文字能带给我们穿越艰难困苦、找到内心平静的力量。本文来自编译,希望对您有所启 发。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 术、新观点、新风向。 核心观点: 作为临床心理学家和纳粹大屠杀幸存者,弗兰克尔撰写了这本堪称权威的著作,探讨如何在难以想象的 苦难中寻找意义。基于自身在纳粹死亡集中营的生存经历,他以诗意而深刻的笔触描述了自己如何在肉 体与精神层面实现生存。书中揭示了人类与生俱来的深层能力:即便在最绝望的境遇中,仍能迸发出惊 人的韧性。 我自视为人本主义与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师,而弗兰克尔的著作于我而言,正是能有效应对生命中那些沉 重得仿佛压垮我们的困境的黄金标准。弗兰克尔阐释了人类精神超越几乎所有困境的方式,无论境遇多 么艰难。他的文字既冷峻又充满希望地提醒我们:虽然无法逃避痛苦与磨难,但总能找到在苦难中的生 存之道。当我们被外部混乱淹没,被骇人事件与信息洪流过度刺激,被沉重压力压垮时,弗兰克尔的箴 言尤具深意。弗兰克尔提出了深刻见解:"我们永远不该忘记,即便面对绝境,面对无法改变的命运, 生命依然可能迸发意义。因为此时真正重要的是见证人类潜能的极致绽放 ...
在不确定的时代,如何安放我们的焦虑?
虎嗅· 2025-10-09 20:41
当代焦虑的成因与特征 - 焦虑、无意义感、抑郁是大众最想解决的三大情绪问题[1] - 当代焦虑源于高度不确定的时代背景,个人难以掌控命运,努力不再等同于确定的结果[4][5] - 社交媒体高强度信息刺激加剧个体无力感与撕裂感[3] - 年轻人结合互联网娱乐和社交媒体,将希望寄托于虚拟世界,导致对现实生活冷漠[6] 不同代际的焦虑表现 - 老年人充满活力,中年人焦头烂额,年轻人显得沉闷[9] - 与20世纪90年代充满希望和欲望的氛围相比,当下实现梦想需依赖命运和运气[4][5] - 年轻人在虚拟世界中消耗大量精力,面对婚恋等重大主题时显得无力,部分人选择不恋爱不结婚[6] 应对焦虑的避风港 - 老一辈通过旅游、诗词、书法、摄影等活动寻找避风港[11] - 年轻一代的避风港包括社交媒体提供的AI情人、AI知己,以及VR游戏等虚拟世界[12][13] - 新冠疫情后,年轻人通过跨省追星、参加音乐会等线下集体活动获得身体性体验和存在感[14][15][19] - 在集体狂欢中,孤独个体融入具有同一性的大集体,能瞬间摆脱焦虑感[20] 应对焦虑的路径与方法 - 自救方式多元化,包括心理学疏解、哲学思辨、宗教信仰等多种渠道[14][21][22] - 重新关注身体感受是重要基础,解决身体问题有助于心理问题好转[24][25] - 身体性赋能体现在拥抱大自然、拥抱现实生活、拥抱人群三个维度[27] - 线上虚拟世界缺乏身体性,AI无法提供身体物理性体验,身心灵合一才是自救之道[27]
你用的大模型是什么MBTI?
虎嗅· 2025-09-23 19:42
文章核心观点 - 将心理学知识嵌入人工智能模型可显著提升其交互自然度和决策类人性,这是一条区别于单纯扩大参数规模的技术路径[4][8][9] - 主流大语言模型在DISC和MBTI等心理学测试中展现出可辨识且相对稳定的“性格”特征,这本质上是其海量训练数据统计学特征的人格化投射[2][16][19][31][32] - 用户可通过精心设计的提示词,主动引导模型模拟特定心理学人格的思维模式,以优化任务输出,实现研究成果的“反客为主”应用[33][34][35] 心理学与人工智能的跨学科融合 - 关键突破包括认知建模(如集成记忆曲线、注意力分布)、人格与动机模拟(提升行为一致性)以及社会心理学应用(处理群体互动)[4] - 应用场景广泛覆盖在线教育(如预测学生注意力下滑并插入互动)、心理健康陪伴(基于认知行为疗法框架)及团队协作软件(预测并调解冲突)[6] - 该领域面临心理学偏见被放大的风险,例如模型若习得“损失厌恶”可能倾向推荐过度保守的金融选择[8] 主流大模型的性格特征分析 - 在DISC测试中,ChatGPT与Copilot表现为支配影响型,特征为自信、结果导向和紧迫感[16] - Gemini和DeepSeek表现为稳健型,特征为稳定、支持性强且倾向于避免冲突[19] - 在MBTI测试中,Kimi、Gemini和Claude均自判为INTJ类型,显示出一定共通性[23][24][27] - 元宝模型的行为特征受底层模型影响,接入DeepSeek时为内向型,接入混元时则变为外向型[28] 用户引导模型性格的实践方法 - 核心思路是通过提示词为模型预设特定MBTI类型的思考路径,例如明确其在E/I(外倾/内倾)、N/S(直觉/实感)等维度的处理倾向[34][35] - 可要求模型就同一主题生成多种人格风格(如ENTP、ISFJ等)的方案,通过对比分析其共同点、冲突点及场景适用性,以优化最终输出[36][37] - 该方法可用于辅助用户进行自我认知和思维模式调整,例如通过分析自身在J/P(判断/感知)等维度上的偏好来中和决策倾向[38]
一个创业者在朋友圈的142条反思,关于反思的反思
虎嗅· 2025-08-22 14:05
商业哲学与战略 - 小成需要朋友 大成需要对手 强调竞争对成就的重要性[2] - 顺大势 逆小势 顺应宏观趋势但把握微观机会[4] - 卖给用户的只有失去的恐惧和得到的惊喜 揭示消费心理学本质[45] - 没有搞不定的人 只有暂时更贵的价格 体现资源定价策略[39] - 最重要的习惯是每天比前一天更聪明一点 强调持续学习价值[79] 产品与用户体验 - 器物真正发挥作用的是"无"的部分 体现产品设计中的留白哲学[2][3] - Ritz-Carlton酒店哲学:极好的酒店甚至不需要客户提出要求[35] - Patagonia产品哲学追求极致简化 最终达成完美的标志是不能删减任何东西[48][49][50] - LinkedIn第一功能是满足用户虚荣心而非职场社交[53][54] - 颗粒度(granularity)概念在统计和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性[103] 投资与财富认知 - 百万秒为12天 十亿秒为34年 万亿秒前北美洲乳齿象尚未灭绝 揭示数量级认知差异[19][71] - 巴菲特对苹果投资账面收益超1200亿美元 持仓占组合40%以上[135] - 库存是根本性邪恶的 体现供应链管理核心思想[112] - 创业者复盘:中国奢侈品消费存在明显圈层区隔[122] 创新与竞争策略 - 日本动漫哲学深度源于白热化竞争倒逼内容升级[61][62] - 跨界成功案例如Jimmy Chin既是攀岩专家又是电影专家[79] - 模式创新案例:斯坦福D school和北大经济研究中心向所有专业开放[58][59][60] - 好莱坞科幻电影灵感多源自日本动漫哲学思考[61] - 剧本策略intertextuality在《神探夏洛克》等作品中的成功应用[134] 品牌与市场营销 - 特斯拉中国不做本地化营销因车主偏好外国campaign[111] - 国家菜系全球定价取决于首批移民经济水平[109] - 女性力量成为商业牌:《实习医生格蕾》填补《欲望都市》空白后大获成功[113] - 老字号衰退案例:蜂花护发素因南方发音问题 黑人牙膏因种族意识普及[115][120] -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被评为近三四十年最佳竞选slogan[124] 消费行为洞察 - 穷人快乐是花钱 富人快乐是省钱 反映不同阶层消费心理[3] - 亲情友情爱情都是复利而非单利 强调长期关系价值[46] - 两个年利润超千万创始人为99元押金坚持80天英语打卡[24][25] - 日本财团通过艺术祭盘活荒岛 为年轻人创造返乡机会[56][57] 管理智慧 - 招人与dating类似 存在"拥有意愿"的巨大差距[65] - 管理如家务永远琐碎干不完[47] - 切蛋糕机制设计解决公平分配问题[9][10][11] - 错误的正反馈会导致莫大之患[3]
奥尔加·斯科罗霍多娃:从盲聋女孩到科学家
环球网资讯· 2025-07-28 07:13
人物生平 - 奥尔加·斯科罗霍多娃6岁因脑膜炎失明,14岁完全失聪,后被送入敖德萨盲童学校 [3] - 童年时期展现出坚强性格,常偷偷溜出学校探索环境,渴望通过他人了解世界 [4] - 1925年转入哈尔科夫聋哑儿童诊所,在专家伊万·索科里扬斯基帮助下恢复语言能力并学习课程 [4] 学术成就 - 1948年成为苏联教育科学院缺陷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聋哑人心理与发展问题 [5] - 1961年获得心理学候选院士资格,1974年出版著作《我如何感知、想象和理解我身边的世界》 [5] - 著作汇集书籍、科学文章和诗歌,为俄罗斯心理学与教育学做出重大贡献 [5] 社会影响 - 反对社会对残疾人的偏见,证明残疾人通过教育可成为正常社会成员 [5] - 1974年被授予"劳动红旗勋章",独自生活并持续工作至1982年去世 [5] 个人特质 - 通过触觉、温度、气味等感知构建对世界的认知,精通手工艺与文学 [4] - 与苏联作家高尔基通信,展现对文学的深厚热情 [4] - 二战中断大学计划,但仍通过科研实现人生价值 [5]
“数字读心术”精准模拟和预测人类行为
科技日报· 2025-07-07 07:34
人工智能在心理学领域的突破 - 德国亥姆霍兹慕尼黑研究中心开发出名为"半人马"的AI模型,能在几乎所有心理学实验中准确预测人类行为,超越了传统认知模型 [1] - "半人马"基于Psych-101数据集训练,该数据集包含160项心理实验中6万多人作出的超1000万个决策,涵盖从简单记忆任务到复杂道德困境 [1] - 模型选用Meta公司最新的Llama 3.1语言模型,训练过程在高端计算机处理器上耗时5天 [1] 模型性能与特点 - 在32项任务测试中,"半人马"在31项中都是预测最有效的模型,唯一例外是语法判断任务 [2] - 模型展现出强大的泛化能力,能适应全新场景如情境设定变化、任务结构调整或完全陌生的推理任务 [2] - "半人马"内部处理机制与人类大脑活动高度一致,其内部状态与执行同类任务时的人类脑电图有高度相关性 [2] 应用潜力 - 模型不仅能预测行为,还能模拟人类决策过程并发现新的心理学策略,在一项模拟实验中提出了比现有理论更优的探索策略 [2] - AI与心理学融合可推广专业AI心理咨询师,帮助解答日常心理困惑,也可让陪伴机器人掌握心理学知识提供情绪价值 [3] - 心理健康日益受重视背景下,人工智能在该领域应用潜力巨大,有望为人类心理健康贡献更多力量 [3]
心理学|不必回应别人的恶意
经济观察报· 2025-06-27 08:26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该文章主要探讨心理学视角下应对恶意行为的策略,不涉及公司或行业分析。根据任务要求,若内容与公司/行业无关则需跳过。因此本次输出为空。
心理学|一个人的恐惧在哪里,他的人格就在哪里,如何深度了解一个人
经济观察报· 2025-06-26 08:41
心理学与人格研究 - 恐惧是理解人格的关键密码,能够清晰映照出个体最脆弱、最真实的自我 [1] - 核心恐惧形成于童年早期,与主要抚养者的互动密切相关,例如安全感、归属感、自主性需求受挫会内化为特定人格特质 [1] -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恐惧是性格形成的原始材料,个体毕生努力整合童年形成的性格 [1] 恐惧与人格特质的关联模式 - 回避型人格的核心恐惧是被拒绝和负面评价,导致社交退缩行为 [2] - 强迫型人格的核心恐惧是混乱和不确定性,表现为对秩序与控制的过度执着 [3] - 依赖型人格的核心恐惧是独自面对生活,表现为过度寻求他人认可 [4] - 自恋型人格的核心恐惧是被暴露脆弱性和不被崇拜 [5] 恐惧的心理学机制 - 恐惧直接关联个体的价值体系和自我认知,例如害怕失败者可能持有"只有成功才有价值"的信念 [7] -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挑战非理性恐惧重塑核心信念,恐惧与人格信念存在因果关系 [7] - 探索恐惧是人格发现之旅,直面恐惧能揭示个体对连接、和谐等深层需求 [7] 恐惧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 理解他人恐惧模式可提升共情能力,例如伴侣对被抛弃恐惧的理解能改善关系互动 [8] - 恐惧理解比表面安慰更具治愈力量,依恋模式反映个体爱与被爱的方式 [8] - 将恐惧转化为成长契机是心理成熟标志,例如通过面对批评恐惧发展健康自我表达 [8] 恐惧的积极意义 - 恐惧是认识自我的向导而非敌人,解读恐惧地图能打开人格之门 [9] - 承认恐惧需要勇气,但能触及人格最深处的真实,指引更完整的人生 [9] - 恐惧揭示个体故事,认识恐惧是爱自己与他人的起点 [9]
心智×算法 如何“共舞”(瞰前沿·人工智能如何改变科研范式)
人民日报· 2025-06-14 05:43
人工智能与心理学融合 - 全球AI for Science论文发表年均增长率达27.2%(2019-2023年)[1] - 心理学原理如条件反射和强化学习启发了AI技术(如AlphaGo的强化学习机制)[2] - 认知心理学的注意力机制被应用于AI模型(如ChatGPT的注意力权重分配)[2] 技术应用与效率提升 - 通过社交媒体和可穿戴设备捕获10亿级行为数据流,心理学研究进入"数据海洋"时代[2] - AI自动评估人格的相关系数达0.5,显著高于传统问卷效率[3] - 情感计算技术通过声波震颤识别孤独指数,深度学习框架分析口语特征以筛查抑郁[3] 研究范式革新 - 大型语言模型开发自助心理支持工具,采用"零样本学习"和"思维链提示"策略提升情感互动能力[5] - AI生成大规模危机文本训练数据,突破敏感数据获取瓶颈,模型识别微弱求助信号的能力增强[5] - 谷歌DeepMind通过"心智进化"实验模拟自然选择,AI推理任务表现超越传统算法[6] 未来发展方向 - 心理学启发的决策机制将提升AI在开放环境中的判断力,多模态整合能力适应复杂情境[7] - 具身智能仿真平台(如"格物")采用进化式学习算法,机器人训练周期从数周压缩至分钟级[6] - AI情感慰藉可能改善人类心理状态,需重新定义情感边界并制定伦理规范[8]
困在格子间多年,依然找不到热爱?心理学帮你破局
36氪· 2025-06-10 19:49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该文章主要探讨职场人寻找职业热爱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及解决路径,未涉及具体公司或行业分析。以下为心理学视角的职业发展要点总结: 职业热爱的心理障碍 - 来访者小张因家庭期待压抑绘画兴趣,导致职业疏离感[2][3] - 职场新人小李因恐惧失败选择重复性工作,陷入逃避型防御机制[4] - 童年经历形成隐形行为脚本,如"小大人"倾向影响职业选择[7] - 心理防御机制表现为安全堡垒型、金玉其外型、自我说服型三种职业选择模式[9][10][11] 解决路径与方法论 - 回溯成长历程识别"应该"思维,通过书写/咨询释放潜在渴望[15][16] - 接纳当前工作为练习场,积累微小成就感培育热爱种子[18] - 采用成长型思维主动尝试跨界项目或技能拓展[20][21] - 建立工作外滋养系统对抗职业倦怠,维持探索能量[22] 职业热爱的本质特征 - 深层满足感源于工作价值与核心自我的持续联结[23] - 职业选择是整合内在矛盾的"自性化"过程,需动态调适[24] 注:原文为心理学导向的职业发展指导,无具体公司财务数据或行业趋势分析,故未提取量化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