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搜索文档
当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技术遇上考古—— 一场科技与文明的双向奔赴(文化中国行·人文观察)
人民日报· 2025-11-19 07:04
历史星河奔涌不息,文明瑰宝熠熠生辉。 当人工智能(AI)遇见五千年中华文明,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为考古发掘赋予"智慧之眼",为文物保护编织"感知之网",让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科技自 立自强已成为文物保护利用的时代之要。从考古发掘现场到文博科研基地,从文物修复实验室到博物馆 展厅,人工智能创造着守护文明的全新范式,为文化传承发展注入无限活力与想象。 探源 人工智能正以强大的数据处理与模式识别能力,为考古这门探索过去的学科注入活力 "古蜀文明之源,长江上游文明之光。"四川成都,距今4500年至3900年的宝墩古城遗址,是我国长江上 游地区迄今发现时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 在宝墩遗址考古现场,考古人员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宝墩先民就已经有了审美意识,在陶器上装饰 绳纹、水波纹等各种纹样;泥质陶与夹砂陶的碎片散落在土层中,静静诉说着古蜀文明的秘密。如今, 看似普通的陶片,正成为人工智能技术与考古学深度融合的见证者。 "我们构建了宝墩文化时期的数字陶片集,AI在处理陶片分类中的复杂问题时展现出巨大潜力。"四川省 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万娇说。她所在的跨学科团队汇集了一线考古学者与人工智能专家,正进 ...
解码中华文化基因:交河故城,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
中国新闻网· 2025-11-17 18:41
编审:佟瑶 张弯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疆吐鲁番市,考察了交河故城,了解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情况。他强调,交河故城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是中华五千多 年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见证,有重要史学价值。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 交河故城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生土结构古代建筑城市,是一座在大地上直接雕刻出来的城市。2014年,交河故城作为"丝绸之 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组成部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出品人:俞岚 胡芳 制片人:周锐 秦瑜明 导演:刘羡 白晓晴 策划统筹:孙静波 徐洋 任帅 英文译审:莫红娥 视觉指导:曹航宇 李尽沙 撰稿:韩飞 董家卉 项目统筹:李怡滢 石宇杭 视频编创:翁斐心 崔溪桐 配音:陈中瑞 ...
良渚,文明瑰宝绽新辉
新华社· 2025-10-20 08:54
遗址保护技术创新 - 使用与浙江大学共同研发的植物精油抑制苔藓生长 有效保护以土为主要建筑材料的遗址 [3] - 启用南方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实验室 包含7个实验室及标本室等配套空间 为南方土遗址提供更到位保护方案 [3] - 通过"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形成"数字实时监测+网格双重监管+空间规划管控"的强化保护模式 实现遗址各角落实时状态监控 [4] 考古研究与文化价值阐释 - 近年来在遗址新发现20多条水坝和4条南北向的土垄 这些工程体现了良渚古国的强大社会动员能力 [4] - 已有600余种关于良渚文化的文集、读物得以出版 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较为丰富的资料 [5] - 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 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 [6] 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 - 良渚文化激发创业创新灵感 例如开发AI练字机和App软件 市场反响热烈 [8] - 在良渚遗址辐射带动下 1500多家企业相继入驻良渚新城 数字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8] - 构建良渚文创产品"研育产销"一体化模式 产品矩阵覆盖日用家居、文具办公等10多个品类 在售商品达数百款 [9] 文化走廊与产业平台建设 - 良渚文化大走廊招引落地"文化+"重点项目74个 集聚规上文化企业64家 正加快成为高能级文化产业平台 [9] - 良渚文化大走廊将成为文化资源最丰富、文化事业最繁荣的区域之一 [9] 国际交流与文明互鉴 - "良渚与世界"对话活动先后与英国巨石阵等多个世界文化遗产展开交流互动 [12] - 通过全球巡展、海外玉器数据库等项目 良渚文化走进了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 [12] - "良渚论坛"连续举办三届 成为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明对话的重要平台 [13]
刘宁到三门峡市督导调研黄河秋汛洪水防御工作
河南日报· 2025-10-13 19:15
黄河秋汛防御工作 - 受近期降雨影响黄河发生2025年第1号洪水水利部针对山西河南陕西三省启动洪水防御Ⅳ级应急响应 [2] - 当前秋雨场次多重叠度高降雨区易产流汇流防汛形势较为严峻需做好防范应对各种极端灾害的充分准备 [2] - 强调全方位加强领导全流域联防联控落实落细防汛措施确保黄河安全度汛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 具体防汛部署 - 密切监视天气变化滚动开展雨水情监测预报预警加强联合会商研判科学精准实施水工程防洪调度 [2] - 加强堤防巡查防守紧盯薄弱环节和重点部位全面深入排查整治隐患确保险情早发现早处置早消除 [2] - 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扣紧指挥调度巡查防守抢险救援等全流程责任链条严格执行值班值守制度 [2] 统筹生产与安全 - 持续降雨造成黄河滩区积水较多需统筹防汛安全和三秋生产加强农机具协调调度集中力量烘干晾晒 [2] - 确保秋作物应收尽收颗粒归仓 [2] 区域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 - 强调要聚焦1+2+4+N目标任务体系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优势产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3] - 有力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做好文旅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 [3] -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大重要遗址发掘力度深化考古成果研究阐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守护历史文脉 [3]
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座谈会举行
央视网· 2025-10-10 20:25
公司活动与定位 - 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座谈会于10月10日在京举行 [1] - 故宫博物院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中应运而生,走过了诚敬典守、匠心传承的一百年 [1] 行业意义与责任 - 故宫是历史中国的独特象征,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1] -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当代人应担负起的历史责任 [1] 未来发展目标 - 站在新的起点上,要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厚植文化情怀 [1] - 目标是让故宫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 [1]
新华时评丨守护一脉文渊 续写百年辉煌
新华社· 2025-10-10 18:56
公司概况与历史 - 公司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宫殿建筑群[1] - 公司藏品数量达195万件(套)[1] - 公司见证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1] 运营现状与成就 - 公司每年吸引上千万人次参观[1] - 公司开发近2万种文创产品[1] - 公司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文物医院”[1] - 公司通过数字故宫平台全天候展示顶级文物建筑[1] 文化遗产保护 - 公司强调保护第一的原则,维护文物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2] - 公司传承抗战时期“南迁北归,以身护宝”的守护精神[2] - 公司通过“我在故宫修文物”等案例展现专业坚守[2] 研究与阐释 - 公司加强对文物的研究阐释,挖掘其哲学思想与人文精神[2] - 公司通过“太和学者”对话促进文明交流互鉴[2] - 公司致力于讲出文物背后的历史厚度、文化深度和文明高度[2] 创新与公众参与 - 公司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创新展陈形式,提升策展能力[2] - 公司推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推出优质文化产品[2] - 公司已化身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活”的博物院[3]
故宫博物院,百岁生日快乐!
新华社· 2025-10-10 09:30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于1925年10月10日举行开院典礼 向公众开放 [2] - 抗日战争时期 公司人员携近两万箱文物避敌南迁进行保护 [2] - 新中国成立后 公司事业发展翻开崭新一页 逐步建立科学完整的文物收藏 保护 研究 展示及传播体系 [2] - 党的十八大以来 公司迎来高速发展的繁荣时期 [2] 公司核心资产与理念 - 公司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 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 [2] - 公司秉持平安故宫 学术故宫 数字故宫 活力故宫发展理念 [2] - 公司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2] 公司纪念日 - 2025年10月10日是公司成立100周年纪念日 [2][3]
新华全媒头条|百载共守护 一城尽风华——写在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之际
新华社· 2025-10-09 21:46
百载共守护 一城尽风华——写在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之际 新华社记者徐壮、杨湛菲 一脉文渊红墙铭史,百年守望紫禁流芳。 首都北京,绵延7个世纪的中轴线中心处,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故 宫,将迎来历史性的日子。 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这是一份厚重的时代记忆。 百年前,这里重门徐启、百废待兴;抗日战争时期,故宫人携近两万箱文物避敌南迁、以身护宝;新中 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事业发展翻开崭新一页,逐步建立起科学完整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及 传播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故宫博物院迎来了一个高 速发展的繁荣时期。秉持"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发展理念,这座人类共有的文化 遗产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穿越百年历史烟云,巍巍故宫存史博物,拥抱世界阔步未来。 从帝王禁苑到人民的博物院 国庆中秋假期,庄严恢宏的午门前,许多游客披着晨光而来。 午门城楼上,"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面向公众开放。这场献礼百年院庆的大展上, 人们可以一睹十年难见的《清明上河图》、凝望传承三千多年的亚醜方尊、定格含义隽永的金瓯永固 杯… ...
数字技术为中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拓新路径
新华社· 2025-09-25 11:19
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 AI技术用于文物残片拼合与甲骨碎片缀合,提升考古研究能力 [2] - 基于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的数字化安全监管平台实现文物风险智能预警,推动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 [2] - 卫星SAR数据、无人机激光雷达与地基激光扫描协同,实现对遗址地表位移形变及古建筑倾斜的精准监测 [2] 文化遗产管理的数字化转型 - 数字技术赋能文物领域治理,突破传统依赖人工巡查和纸质记录的局限,提升管理效率 [3] - 技术推动考古研究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从单一研究转向跨领域协同 [3] - 博物馆数字化、智慧化加速发展,数字化媒介塑造文化遗产展示新形态 [3]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与公众共享 - 故宫博物院计划用10到20年完成逾195万件(套)馆藏文物的数据信息采集并向公众共享 [4] - 数字文物库结合AI知识图谱提供智慧检索,通过屏幕展示故宫全貌 [4] - 俄罗斯利用播客、视频、数字化地图等线上展览方式吸引年轻观众 [4] 数字内容新业态与国际合作 - 发展数字内容新业态,推进数字资源开放,搭建文化遗产与公众的桥梁成为行业共识 [4] - 法国政府对文化遗产3D重建、文物数字化、互动参观路线等创新科技项目给予支持 [4] - 敦煌研究院通过云游戏和数据库平台实现流失海外文物的数字复原与数据开放共享 [5]
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成功实践白皮书丨白皮书:新疆文化发展成效显著
新华网· 2025-09-19 15:09
文化发展成效 - 新疆文化发展成效显著[1] - 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全面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1] -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1] 文艺创作与生产 - 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中心环节[1] - 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形成文艺精品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1] 文旅融合发展 - 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1] - 集中力量打造冰雪旅游等旅游品牌[1] - 旅游产品业态持续丰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