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搜索文档
“国字号”新平台落户青岛
大众日报· 2025-11-12 09:28
基地获批与战略定位 - 生态环境部正式批复青岛市建设胶东半岛海洋监测基地,该平台为“国字号”新平台 [1] - 基地在全国沿海省份筛选确定的15个国家海洋监测基地中,青岛成为全国仅有的3个市级入选单位之一,也是山东省16个驻市监测中心中唯一入选的依托单位 [1] - 基地将以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点发展方向,构建区域海洋生态监测技术创新合作平台 [1] - 基地定位为“上下协同、统筹调配;国家任务、分工合作;特色引领、创新示范;强化交流、培养人才”,以助力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1] 基地建设重点与任务 - 基地建设将在服务国家战略、支撑美丽海湾建设、打造央地协同发展典范三个维度同步发力 [2] - 通过建立央地共建协同机制,承担国控海域监测、海洋碳汇及新污染物研究等国家级任务,服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和“双碳”布局 [2] - 应用环境DNA监测、生物图谱鉴定等先进技术,创新构建湾区生态健康评价体系 [2] - 采用“国家任务+地方特色”双轮驱动模式,深化与国家海洋中心的技术联合攻关,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2] 依托单位能力与资源 - 基地依托单位为山东省青岛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该中心拥有40余年海洋监测经验 [2] - 2024年,该中心完成1000平方米海洋监测专项实验室建设,涵盖海水水质、海洋环境DNA、生物毒性及新污染物监测等前沿领域 [2] - 中心与驻青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共建协同创新实验室,推进监测数智化转型 [2] - 青岛市获市级财政1093万元能力建设资金支持,配置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先进设备,建成了海洋生物标本库 [2] 现有成果与未来规划 - 基地已牵头完成胶州湾生态健康评估等20余项国家级项目,联合开展海洋碳汇、环境DNA等科研工作 [3] - 基地与中国海洋大学共建创新应用中心,共享千吨级海洋监测船,形成“实验室+生物基地+科研平台”一体化监测体系 [3] - 青岛市将按照“实质化、特色化、业务化、国际化”原则,聚焦技术提能、人才聚能、产业赋能三个重点进行基地建设 [3] - 规划深化天空地海立体监测技术应用,构建央地共建共享资源集群,打造国内领先的特色海洋监测基地 [3]
最高法:40年来各级法院累计受理涉外海事案件8.8万件
南方都市报· 2025-10-11 13:16
海事审判发展历程 - 中国海事审判已走过40年历程 与改革开放和海洋事业共同发展 [1] - 最高人民法院于2016年发布规定 依法对我国管辖海域全面行使司法管辖权 [1] 服务海洋经济与航运业 - 2013年以来累计审理海上货物运输 海上保险 船舶碰撞 船舶修造等纠纷案件30余万件 [2] - 审理内河航运纠纷案件2.7万件 有效规范航运市场秩序并促进船舶工业发展 [2] - 依法审理港口作业 码头建设等纠纷案件5600余件 保障世界一流港口建设 [2] - 审理涉及海洋开发利用 海上风电工程 蓝色海洋牧场等纠纷案件1.3万余件 助力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2] 海洋生态环境法治保障 - 妥善审结1743起美国康菲公司溢油污染系列案 [3] - 审结英国籍"达飞佛罗里达"轮 利比里亚籍"交响乐"轮 巴拿马籍"桑吉"轮等重大国际影响船舶油污损害案件 [3] - 自2022年"两高"联合发布司法解释以来 审理海洋生态环境检察公益诉讼案件179件 [3] 国际海事纠纷解决优选地建设 - 40年来累计受理涉外海事案件8.8万件 涉及146个国家和地区 [1][3] - 越来越多外国当事人在争议与我国无实际联系情况下 主动选择在中国海事法院提起诉讼 [3]
生态环境部:因地制宜推动一批海湾接续攻坚实现突破
第一财经· 2025-10-01 13:50
美丽海湾建设战略规划 - 国家在“十五五”期间将因地制宜推动一批海湾接续攻坚、实现突破,分类打造亲海宜居型、生态保育型、绿色产业型美丽海湾 [1] - 美丽海湾建设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重大创新,实现了从污染治理为主向海洋环境和生态协同治理、从单要素质量改善向海湾生态环境整体改善、从关注指标变化向注重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三个转变” [2] - 美丽海湾建设制度体系逐步完善,《美丽海湾建设提升行动方案》明确到2027年重点打造110余个美丽海湾,到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海湾 [2] 美丽海湾建设实施与成效 - 通过全面实施海湾精细化调查,系统掌握了全国283个海湾的生态环境基础状况,为实施“一湾一策”提供决策依据 [3] - 厦门东南部海域实现海漂垃圾治理全覆盖,基本实现陆源污染物无直排,水质良好,自然生态链条逐渐恢复 [5] -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川东港海湾创新采用“生态+农业”模式,并建立蓝色碳汇生态功能区,首创“生态修复+绿色金融+湿地碳汇”模式,累计投放1000万元碳汇贷款 [5] - 山东省威海市桑沟湾通过资源养护增殖措施,吸引了近400种海洋生物,依托生态养殖模式年产出增加30%,固碳量达11.5万吨 [5] 美丽海湾建设未来方向与联动 - “十五五”期间将继续发挥美丽海湾建设统领性作用,深入推进海湾分类施策、精准施治和分区管控 [6] - 将加强美丽海湾建设与美丽河湖、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协调联动,着力支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 [1][7] - 强化美丽海湾提质增效与湾区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深度融合,丰富拓展海洋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促进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7]
海洋生态环境面临诸多挑战,多方呼吁构建保护治理大格局
第一财经· 2025-09-26 12:39
海洋保护现状与挑战 - 海洋生态环境面临过度捕捞、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等严峻挑战,生态系统遭严重破坏[1][2] - 部分海域河口污染排放总量和强度大,治理成效不稳固,部分岸滩垃圾污染问题时有反复[1] - 高强度开发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依然存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任务艰巨且存在技术短板[1] 中国海洋保护政策与投入 - 中国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美丽中国建设全局,目标为2027年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83%,美丽海湾建成率达40%,2035年基本建成“人水和谐”美丽海湾[5] - 2016年至2023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252.58亿元支持175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重大项目,覆盖沿海11个省区市,带动整治修复海岸线近1680公里、滨海湿地超75万亩[5] - 中国出台《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展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决心[2] 治理策略与全球合作 - 需加快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加强陆海统筹、区域联动、部门协同,推进海洋生态文化传播和法治建设[1][6] - 海洋保护需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叠加效应,并以问题为导向破解保护难题[1][6] - 海洋流动性决定保护须打破国界,中国支持对接国际组织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共享实践经验[6] - 全球“3030”目标进度缓慢,预计到2030年仅9.7%海洋能得到有效保护,急需提速[2] 产业发展与科技支撑 - 以美丽海湾建设绿色发展要求引领沿海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7] - 需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突破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技瓶颈[7] 当前成效与目标 - 2024年全国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总体稳定,优良水质比例为83.7%,283个海湾单元中162个海湾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超85%[5]
明确重点事项 拧紧责任链条助力打通海洋产业发展堵点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9-12 08:56
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与监督 - 宁波舟山港通过纪委监委推动解决智能化停车项目土地征迁和审批流程堵点 施工进度加快[1] - 北仑区纪委监委通过一线监督和跟踪问效系统整治行政审批 要素保障和执法监管等梗阻问题[1] - 上海洋山深水港区开展嵌入式监督和清单化破题 明确14项重点监督事项并细化任务节点[2] 海洋经济政策与产业升级 - 纪检监察机关聚焦海洋经济重点领域 压紧压实主体责任打通海洋产业发展堵点难点[1] - 上海市建立发现问题 会商研判 协同监督和推动解决的闭环机制 推动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高端航运服务[2] - 威海市纪委监委推动形成100余项技术问题清单 建立行业龙头+研发机构+装备制造企业技术攻关模式[3] 海洋科技创新与资源整合 - 青岛市南区纪委监委推动建立科研端技术突破+产业端政策支持+市场端金融创新体制机制 解决31个突出问题[3] - 纪检监察机关严查海洋科研经费使用和成果转化环节利益输送问题 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生态[2] - 威海市推动海带机械化收割 海珍品机器采收和牡蛎自动收获等技术突破 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4] 海洋生态保护与监督机制 - 北海市纪委监委将红树林生态保护列入政治监督 推动建立完善保护修复制度体系[4] - 纪检监察机关深挖彻查红树林生态保护问题背后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开展追责问责[4] - 通过实地走访和谈话提醒等方式推动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4]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经济日报· 2025-09-05 06:04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总体状况 - 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83.7% 较2020年提高6.3个百分点 [1][5] - 重要渔业水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超标面积比例分别较2020年下降16%和50% [5] - 重点监控的24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连续4年消除不健康状态 [5] 政策法规与制度建设 - 修订海洋环境保护法 制定海洋倾废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及配套规章 [3] - 出台《"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海岸带及近岸海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等规划体系 [3] - 建立海洋生态保护红线 自然岸线控制 海域有偿使用等制度 [3] 重点海域治理成效 - 渤海 长江口—杭州湾 珠江口三大重点海域水质优良比例为66.8% 较2020年提高8.1个百分点 [7][9] - 全国排查出入海排污口6.3万余个 重点海湾入海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达93.1% [8] - 国控河流入海断面总氮平均浓度同比下降4.1个百分点 [8] 生态修复与美丽海湾建设 - 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 红树林保护修复重大项目 [4][12] - 重点打造110余个美丽海湾 125个海湾水质优良比例为100% [5][9] - 海湾岸滩垃圾平均盖度从2024年夏季的5.14‰下降至今年春季的1.25‰ [9] 海洋产业绿色转型 - 天津形成海洋油气装备 高技术船舶 海水淡化装备等产业格局 [13] - 江苏连云港推动海洋渔业升级 发展海洋新能源装备制造 [13] - 广东深圳培育绿色智能船舶 无人船艇 水下机器人等新兴产业 [13] 科技创新与生态修复 - 山东威海创建省级海洋工程技术中心 培育海参 牡蛎等优势品种 [14] - 河北曹妃甸创新海草床修复技术 修复面积938公顷 生物多样性指数提高42.3% [14] - 大型底栖生物种类同比增长85% 海马 海参等经济物种资源量回升 [14] 陆海统筹治理机制 - 将总氮治理对象从41条入海河流拓展至230条国控河流 [8] - 构建流域—海洋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 实现监测数据实时互联 [10] - 强化跨省河流联防联控机制 深化联合执法检查合作 [10]
★生态环境部:多措并举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证券报· 2025-07-03 09:55
美丽海湾建设进展 - 生态环境部构建"5+3+X"评价体系及"两行一看一行动"工作矩阵推进美丽海湾建设 [1] - 重点建设海湾从50个扩大到110余个 并在7个沿海城市探索推进全域美丽海湾建设 [1] - 全国283个海湾中已有159个海湾出台美丽海湾具体建设方案 [1] 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 2024年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83.7% 较2020年提高6.3个百分点 [2] - 全国重点监控的24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自2021年以来消除"不健康"状态 [2] - 2025年春季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继续稳中向好 [2] 重点海域综合治理 - 生态环境部推进三大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 2024年三大攻坚战海域水质基本稳定 [2] - 国控河流入海断面总氮平均浓度同比下降 [2] - 在65个毗邻城市的海湾开展海洋垃圾清理行动 岸滩垃圾无人机航拍平均盖度大幅下降 [2] 海洋生态环境监管 - 建立入海排污口动态管理台账与信息化平台 [2] - 11个沿海省份全部出台海水养殖尾水排放标准 [2] - 研发建立海洋倾废"互联网+非现场监管"模式 提高违规倾倒船舶发现效率 [3] 制度建设与机制创新 - 加快建立健全海洋垃圾治理 海洋排污许可 海洋生态损害赔偿等制度 [3] - 完成沿海地区涉海环境风险源排查工作 [3] - 将入海总氮治理对象由41条入海河流拓展到230条国控入海河流 [3]
我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逾80%
科技日报· 2025-07-02 08:38
海洋生态环境改善 - 2024年我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83 7% 较2020年提高6 3个百分点 [1] - 2025年春季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继续稳中向好 重点监控的24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连续四年消除"不健康"状态 [1] - 美丽海湾建设扩面提质 重点建设海湾从50个扩大到110余个 并在7个沿海城市探索推进全域美丽海湾建设 [1] 美丽海湾建设进展 - 全国283个海湾中已有159个出台美丽海湾具体建设方案 [1] - 生态环境部遴选确定三批共31个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总结可复制推广的创新经验模式 [1] 海洋执法科技应用 - "海陆空天"立体监管模式初见成效 开展执法飞行190余航次 发现问题线索160余条 [2] - 上海海警局融合运用倾废船舶监管和海域智能监控平台 实施动态监管 [2] - 广东海警局推广应用便携式海洋资源环境执法终端 山东海警局构建人机协同模式提升执法效率 [2] "十五五"海洋生态保护方向 - 更注重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 稳定性 持续性提升 [2] - 更注重公众生活品质和环境安全保障 更注重制度机制创新和科技赋能 [2]
深水海纳:6月26日召开业绩说明会,投资者参与
搜狐财经· 2025-06-26 22:06
公司控制权变更 - 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控制权拟发生变更事项正在有序推进中 已披露相关公告包括《关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一致行动人签署〈股份转让协议〉暨公司控制权拟发生变更的提示性公告》(公告编号2024-063)、《关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一致行动人签署〈股份转让协议〉暨公司控制权拟发生变更的进展公告》(公告编号2024-067)、《关于公司控制权拟发生变更的进展公告》(公告编号2025-013) [1] 2024年度业绩亏损原因 - 新增工程项目订单进度不及预期 受宏观环境、行业周期性波动及市场供需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公司更加注重客户偿付能力、提高客户筛选标准、把控项目订单质量 [3] - 已获取项目订单未能按照原定实施计划推进并确认收入 部分运营项目因政府业主方调整结算依据(降低了保底水量及污水处理服务费单价)导致营业收入减少 [3] - 2024年度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共计人民币4839.90万元 计提信用减值损失共计人民币7978.12万元 [3][4] - 管理费用上升 主要系本年度深化改革 优化人员结构 对员工离职补偿的一次性支出费用增加 [4] 业绩提升措施 - 持续发挥已建工业园区污水处理项目的客户资源优势 增强主动服务意识 以TEPS模式增进与上游工业企业客户的互动 提供技术服务 研发智能环保装备、药剂新材料和新型工艺技术 [1] - 推动节能降耗工作 建立"管理+技术"协同的降本增效体系 探索更高效的管理模式 降低项目建设与运营成本 [1] - 重新梳理分析全国潜在市场项目机会 统一调配公司资源 加强市场团队建设和项目开发过程管理 挖掘优质项目储备 [1] - 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品牌优势 与央企等合作方相互借力、优势互补、共同开发项目机会 [1] 海洋污水处理业务 - 公司具备海洋生态牧场水处理、海水养殖装备制造、海水养殖废水处理等技术储备 正在积极开拓相关业务 [2] - 生态环境部将统筹谋划"十五五"重点海域综合治理行动 协同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与美丽海湾建设 公司将持续关注海洋污染治理板块相关业务并进行技术研发与储备 [2] 应收账款管理 - 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继续实施地方政府一揽子化债政策 加快解决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 将防范和化解拖欠账款工作成效纳入地方政府、国有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和相关审计监督的重要内容 [5] - 公司已建立《应收账款催收考核办法》 对现有应收账款进行追踪管理 建立地方政府相应管理部门常态化的随访机制 对不同财力情况的地方政府采取针对性的催款措施 [5] 2025年一季度财务数据 - 公司主营收入7716.1万元 同比下降24.36% 归母净利润1021.04万元 同比上升1218.7% 扣非净利润-924.38万元 同比下降2698.82% [6] - 负债率69.16% 投资收益2508.14万元 财务费用574.89万元 毛利率24.18% [6] 融资融券数据 - 近3个月融资净流入274.51万 融资余额增加 融券净流入0.0 融券余额增加 [7]
水更清、滩更净、湾更美——我国多措并举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新华社· 2025-06-26 07:42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成效 - 2024年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3 7%,较2020年提高6 3个百分点,2025年春季水质继续稳中向好[1] - 重点监控的24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连续四年消除"不健康"状态[1] - 生态环境部以美丽海湾建设为主线,推动实现近岸海域水更清、滩更净、湾更美[1] 美丽海湾建设进展 - 美丽海湾建设范围扩大,重点打造数量从50个扩大到110余个[2] - 厦门、秦皇岛等7个沿海城市探索开展全域美丽海湾建设[2] - 海湾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中华白海豚、勺嘴鹬等海洋生物保护成效显著[2] - 岸滩垃圾平均盖度从去年夏季的5 14‰降至今年春季的1 25‰,降幅达75 6%[2] 入海排污口治理监管 - 国务院要求2025年底前完成近岸海域所有入海排污口排查,重点海湾整治完成率达93 1%[3] - 全国共排查出入海排污口6 3万余个,建立信息化平台实现"一张图"管理[3] - 生态环境部部署打好"十四五"收官战,谋划"十五五"工作支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