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融汇
搜索文档
制造强市期待更多一流大学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1 13:21
编辑丨孙超逸 近两年,新型研究型大学犹如风乍起,吹皱高等教育一池春水。 表面看,鲶鱼作用体现于分数线——深圳理工大学今年的本科批次投档线超过传统名牌高校, 居广东省本土高校第二;福耀科技大学首年招生,在部分省份的分数线也力压老牌大学跑 出"开门红"。 记者丨陈思琦 10月19日,第一届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发展圆桌论坛在深圳理工大学举行。多位"新大学"校长 谈到,新型研究型大学与传统大学并非单纯的竞争关系,它们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尖刀班",背 负着相似又各有侧重的使命。 例如,福耀科技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探索社会力量办学,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认 为"民办高校机制更灵活,对社会需求的敏感度更高";深圳理工大学、大湾区大学等探索与城 市创新生态共生共荣,大湾区大学校长田刚表示"周围有华为研发总部,又临近深圳,对通信 技术、机器人等新兴学科建设非常有利。" "我们探索、实践、积累以后,就能给传统高校提供创新经验,整个国家的教育改革就可以持 续往前走。"正如深圳理工大学校长樊建平所言,新型研究型大学旨在通过小规模、局部性的 试点先行,积累具有普适性和可推广性的经验做法,降低大规模改革的风险,引领中国高等教 育走出"象 ...
制造强市”,期待更多“一流大学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1 12:03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兴起与定位 - 新型研究型大学与传统大学并非单纯竞争关系,而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尖刀班,旨在通过小规模试点积累可推广经验 [1] - 福耀科技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探索社会力量办学,深圳理工大学、大湾区大学等探索与城市创新生态共生共荣 [1] - 新型研究型大学通过局部性试点先行,旨在降低大规模改革风险,引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 [1] 民办高校的机制优势与办学模式 - 民办高校机制更灵活,对社会需求的敏感度更高,无人报考则面临倒闭压力,因而更贴近社会需求 [2] - 福耀科技大学采用社会力量出资、专业团队管理的模式,由专业校长王树国负责招生、教学、管理等 [2] - 福耀科技大学实施本硕博8年制贯通培养,以适应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前沿领域知识迭代快、学科交叉性强的特点 [3] 招生表现与市场认可度 - 深圳理工大学今年本科批次投档线居广东省本土高校第二 [1] - 福耀科技大学首年招生在部分省份分数线力压老牌大学 [1] -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首年面向浙江省招收70人,最终录取74人,分数线只比浙江大学最低录取线低2分,居浙江省内高校第二 [3] 学科设置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 - 福耀科技大学首批设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工程、车辆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与国家战略和先进制造业人才需求紧密结合 [2] -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依托韦尔股份芯片行业龙头地位,希望将集成电路、智能制造发展为优势学科,首批专业包括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方向) [4] - 大湾区大学首批设置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业工程5个本科专业,与东莞产业需求高度契合 [7] 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实践 - 福耀科技大学已与海尔、海信、赛力斯、一汽集团等几十家领军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 [4] - 深圳理工大学提出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路径,科教融汇主要与中国科学院系深度链接,产教融合要求每个学院与深圳一个孵化器、产业园或基金紧密结合 [6] - 大湾区大学的物质科学学院密切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合作,先进工程学院聚焦机器人、人工智能方向,将与深圳机器人产业联动 [7] 城市发展与高等教育联动 - 深圳2024年GDP达3.68万亿元,增长5.8%,增速居一线城市第一,蝉联工业第一城,但高校数量仅17所,远不及广州的84所 [5] - 宁波2024年GDP达1.81万亿元,增长5.4%,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连续7年全国第一,但高校仅15所,不及杭州的47所 [5][6] - 东莞生产全球近1/4智能手机、近3/4电脑主板,但长期仅有3所本科院校 [6] - 宁波目标将东方理工大学建成全国排名前20的大学,深圳提出打造教育、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无界之城 [6]
“制造强市”,期待更多“一流大学”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1 11:53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兴起与影响 - 近两年新型研究型大学兴起,对高等教育产生鲶鱼效应,体现于招生分数线,例如深圳理工大学本科批次投档线居广东省本土高校第二,福耀科技大学首年招生在部分省份分数线力压老牌大学[1] - 新型研究型大学被视为教育体制改革尖刀班,通过小规模试点先行积累可推广经验,降低大规模改革风险,与传统大学并非单纯竞争关系[1] 民办高校的办学模式与优势 - 福耀科技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探索社会力量办学,民办高校机制更灵活,对社会需求敏感度更高[1][3] - 福耀科技大学由曹德旺出资并引入专业校长王树国管理,实行社会力量出资、专业团队管理的新路子[3] -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由韦尔股份董事长虞仁荣发起,引入专业校长陈十一,首年面向浙江省招收70人,最终录取74人,分数线只比浙江大学最低录取分数线低2分,在浙江省内高校中位居第二[7]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 福耀科技大学实行本硕博8年制贯通培养,以适应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前沿领域知识迭代快、学科交叉性强的特点,与世界顶尖大学培养模式接轨[4] - 高校注重产教融合,福耀科技大学已与海尔、海信、赛力斯、一汽集团等几十家领军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7] -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依托韦尔股份在芯片行业优势,计划将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发展为优势学科,首批本科专业包括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方向)[7] 大学与城市产业创新生态的融合 - 深圳理工大学、大湾区大学等探索与城市创新生态共生共荣,例如大湾区大学周围有华为研发总部,对通信技术、机器人等新兴学科建设有利[1] - 深圳理工大学提出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办学路径,科教融汇主要与中国科学院系深度链接,产教融合即依托深圳20+8优势产业,每个学院与深圳孵化器、产业园或基金紧密结合[11] - 大湾区大学坐落于东莞,上有广州、下有深圳,东莞有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及华为等头部科技企业,该校物质科学学院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合作,先进工程学院聚焦机器人、人工智能方向并与深圳机器人产业联动[12] 制造强市对一流大学的需求 - 宁波与深圳同为制造强市但属高等教育后发城市,深圳GDP达3.6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8%,宁波GDP达1.81万亿元、增速5.4%,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连续7年全国第一,但深圳高校仅17所远不及广州84所,宁波高校仅15所远不及杭州47所[8] - 宁波籍院士有122位数量居全国第一,但宁波还没有全国排名前20的大学,东方理工大学立下此目标,宁波市表态举全市之力支持其发展[9] - 东莞为全国第15个万亿GDP、千万人口双万城市,生产全球近1/4智能手机、近3/4电脑主板,但长期仅有3所本科院校,大湾区大学应运而生,首年招生最低投档分与华南理工大学基本齐平[11]
在创新中成长 在奋斗中出彩
人民日报· 2025-10-17 06:20
大赛概况与规模 -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总决赛于10月13日至15日在郑州大学举办,清华大学团队凭借自主研发的参照大脑机制的人工智能架构项目夺冠 [1] - 大赛自4月启动,由教育部等11个部门与河南省政府主办,覆盖来自161个国家和地区5673所学校的619万个项目,参赛人次达2443万 [1] 创新项目与技术亮点 - 哈尔滨工业大学团队研发“磁合星枢”细胞式组合体卫星项目,旨在破解低轨巨型星座运维成本高的问题,部分技术已完成卫星验证并进入大学科技园孵化 [2] - 浙江大学团队为视障者研制无障碍智能辅具,运用“端云融合”技术平衡性能与续航 [2] - 福州大学团队参与产业赛道,为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公司研制6轴试验样车,整车转场效率提升66.7%并已交付 [2] 产业合作与成果转化 - 大赛采用“产业出题、高校揭榜、学生答题”模式,3104家企业申报6976个命题,产业赛道吸引2355所高校的24.8万个项目参与 [3] - 大赛期间举办17场线上及3场线下资源对接活动,累计达成投资意向约90亿元 [3] 国际交流与影响 - 大赛在欧洲、非洲等地举办七大区域赛,塔吉克斯坦国立商业大学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的中塔数字农业项目获得中亚区域赛金奖 [4] - 总决赛期间举办世界大学生创新大会,发布《世界大学生创新指数报告(2025)》等相关研究报告 [4]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总决赛举行 在创新中成长 在奋斗中出彩
人民日报· 2025-10-17 06:07
大赛规模与影响力 - 大赛由教育部等11个部门与河南省政府主办,覆盖来自161个国家和地区5673所学校的619万个项目,参赛人次达2443万[1] - 大赛产业赛道吸引了3104家企业申报6976个命题,参与高校达2355所,项目数量为24.8万个,参赛人次为96.3万[3] - 大赛在欧洲、非洲等地举办七大区域赛,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并举办了世界大学生创新大会,发布相关创新指数报告[4] 创新项目与技术突破 - 清华大学团队自主研发参照大脑机制的人工智能架构,在推理深度和数据规律捕捉能力方面表现突出并夺冠[1] - 哈尔滨工业大学团队研发“磁合星枢”细胞式组合体卫星项目,旨在破解低轨巨型星座运维成本高的问题,部分技术已在卫星上验证并进入科技园孵化[2] - 福州大学团队为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公司研发超重载可拓展智能轴模块,其6轴试验样车交付后使整车转场效率提升66.7%[2] 产教融合与成果转化 - 大赛模式为“产业出题、高校揭榜、学生答题”,在教育端与产业端架起沟通与转化的桥梁[3] - 大赛期间开展17场线上和3场线下资源对接活动,累计达成投资意向约90亿元人民币[3] - 塔吉克斯坦国立商业大学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的中塔数字农业科技示范项目获得区域赛金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制的粪肥还田机提升了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4]
中国的工程教育,世界的工程师红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30 08:45
(原标题:中国的工程教育,世界的工程师红利) 会议现场 王峰/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 北京报道 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工程技术人才? 回答这个问题,中国有很大的发言权。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且高质量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在校生 超过900万人。 特别重要的是,今年首届2100多名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简称"专项试点")硕士毕业,明年首 届专项试点博士将毕业,中国探索出了一条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新路径。 近日,由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主办的第二届卓越工程师培养国际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上完成了 多项重磅签约:我国与世界两大工程教育国际组织分别签署文件,标志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开启国际合 作与互认新进程;六所国内高校与六所海外高校等组织签约共建海外卓越工程师学院,助推我国工程教 育出海。 在会议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工程科技创新进入 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各领域关键技术集群式突破,特别是以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为代表的新技术、 新业态正不断迭代进化,工程教育面临诸多新机遇、新挑战,需要我们以发展的方式,研究思考工程教 育的改革和创新。 2021年9月2 ...
更好为国家试制度探新路服务大局 市委深改委会议举行
解放日报· 2025-09-27 10:39
改革总体方向与目标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五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强化改革的整体设计和系统集成 [1] - 把改革先行先试和成果复制推广抓得更实更细更深入,更好服务全国改革发展大局 [1] 浦东新区法规与立法工作 - 授权制定浦东新区法规是党中央重大决策,旨在推动浦东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 [2] - 提高立法工作质效需聚焦中央赋予的重大改革试点任务,瞄准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制度需求 [2] - 立法工作需按照企业所需、监管所要提出需求,强化协调对接,确保立法与改革协同推进,为优化营商环境和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法治支撑 [2] 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 - 围绕企业有需求、市场有潜力、各区有场景、监管能接住的原则,加强重点区域改革成果复制推广 [2] - 职能部门需做好统筹协调和指导服务,抓好政策解读和业务辅导 [2] - 各区需积极发挥改革效应,将改革措施落实到具体部门、园区和企业,以拓展业务领域、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提升监管能力 [2] - 在实践中培养一支洞察行业发展、熟悉制度规则、具有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的干部队伍 [2] 高等教育改革 - 按照"四个面向"要求,紧扣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以凝练办学定位为先导,以人才培养改革为核心 [3] - 牵引高校更好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 [3] - 用好"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完善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评价调查机制,推进办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 [3]
金融助力扣好大学“第一粒扣子” 中行上海市分行守护莘莘学子青春启航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9-26 17:48
核心观点 - 公司通过构建全生命周期教育金融服务体系 深入二十余所高校 服务超十万名新生 为教育事业注入金融支持 [1] 金融服务覆盖 - 公司提供新生专刊 详细介绍金融服务及办理流程 并成立服务专班现场办理社保卡和提供清凉礼包等服务 [1] - 公司与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合作推出暖心助学礼包 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宣讲活动 帮助新生了解政策 [1] 金融风险教育 - 公司开展金融消保知识普及活动 重点宣教反诈互学 结合校园诈骗案例剖析作案手段 提高新生警惕性 [2] - 公司聚焦新型非法校园贷 引导学生树立理性消费观 提高对个人信用重视度 并分享账户安全技能 [2] 银校人才共育 - 公司携手上海交通大学 复旦大学等十余家高校开展金融人才培育专项行动计划 打造四位一体职业规划培养体系 [3] - 公司提供全方位辅导课程 包括职业生涯讲堂 沪语文化培训 职业性格测评 企业开放日和简历诊断辅导等 [3] - 公司重点打造复合式培养体系 因材施教提供暑期实践岗位 助力高校学子拓宽视野和解决职业发展痛点 [3]
教育告别象牙塔:实践成果可抵论文,学生站上生产一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3 17:31
“双一流”建设与人才培养 - “双一流”建设高校培养了全国超过50%的硕士和80%的博士,并承担了90%以上的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任务[2] - 高水平大学联合一流企业建设了40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分布在高校和企业,实行校企共同招生、共出师资、共建课程、共享成果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2][5] - 人才培养评价标准进行重大改革,允许用专利、产品设计等创新成果申请获得硕博学位,首批专项试点的2100多名工程硕士已毕业[2][5][6] - 建设面向中西部和国际合作的高等研究院新型平台,汇聚“双一流”建设学科,形成一流学科和高层次人才支援中西部建设的新气象[6] 高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 “十四五”期间,高校贡献了75%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以及超过50%的国家科技进步奖[7] - 通过布局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优化大学科技园、推动高等研究院建设来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搭建“一站式、全链条”公共转化平台[8] - 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中心已建成28个公共转化平台,对接高校成果4800多项,近180项落地转化[8] - 上海交通大学与领军企业共建研发平台超过200个,西安交通大学“创新港”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9] - 启动国家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在9大领域部署100多个学科先导项目[10] 职业教育体系与产业支撑 - 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包含中职学校9302所、高职1562所、职业本科87所,在校生共3400万人[11] - 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涵盖国民经济各领域,共设置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434个专业、12万个专业点[11] - “十四五”期间职业教育新增专业点1.2万个,年均调整达10%,其中50%为工程、技术类专业,新增63所职业本科学校[11] - 通过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实施“高技能人才集群培养计划”,提升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11] - 广州职业技术大学投资5600多万元打造智能制造工程中心,与龙头企业成立“现场工程师”班,实行“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体系[12]
中国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8%
新京报· 2025-09-23 15:49
教育体系建设进展 - 建成世界规模最大且高质量的教育体系[1] - 义务教育全国2895个县域实现基本均衡[1] - 基础教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 各级教育普及与质量提升 - 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64.5%提升至92% 增长27.5个百分点[1] - 学前一年免费教育惠及1200多万儿童[1]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30%达到60.8% 进入普及化阶段[1] 人才培养与输送成果 - "十四五"期间高等教育累计向社会输送5500万人才[1][2] - 职业教育供给现代产业70%以上新增高素质高技能人才[2] - 高校获得75%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 55%以上科技进步奖[2] 高等教育创新与学科建设 - 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推进国家学院试点[2] - 启动国家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 在9大领域部署100多个学科先导项目[2] - 在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建设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 布局新型研究型大学[2] 教育综合改革措施 - 基础教育改变以升学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 配合中考改革探索[3] - 高等教育研究生可用专利、产品设计等创新性成果申请学位 突破"唯学位论文"限制[3] - 职业教育实施"新双高"改革 推动办学能力高水平和产教融合高质量[3] 招生与公平政策 - 有序实施优质高校本科生招生扩容计划 使更多学生进入高水平大学[1] - 面向农村和脱贫地区考生实施重点高校专项招生计划 累计录取123.5万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