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融汇

搜索文档
高考风向变了 新型研究型大学“八小龙” 搅了985名校的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1 07:04
新型研究型大学发展现状 - 我国目前有8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包括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西湖大学、康复大学、深圳理工大学、福耀科技大学、大湾区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 [1] - 南方科技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办学历史最长,分别有13年和12年,西湖大学、康复大学、深圳理工大学办学时间较短,福耀科技大学、大湾区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为今年首次招生 [1] - 今年高考录取中,新型研究型大学表现突出,最低投档分超过许多985高校,逼近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名校 [1] 新型研究型大学招生表现 - 西湖大学在河南录取最低分674分(全省1900位次),重庆最低分669分(500位次) [2] - 福耀科技大学在河南录取最低分658分,最高分683分(全省857位次) [2] - 南方科技大学在广东物理类投档分652分,高于中山大学(628分)和华南理工大学(622分) [3] - 深圳理工大学在广东录取最低分629分,超本科线193分,内蒙古录取考生最高672分(全省330位次) [3][4] -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在浙江投档分656分,仅比浙江大学低2分,比宁波大学高60分 [6] 新型研究型大学办学特点 - 定位"小而精",招生规模小(如南方科技大学在广东仅招38人 vs 中山大学2500人) [6] - 专业设置聚焦热门新工科领域,如智能制造、计算机、材料科学等 [6] - 实行"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办学理念,注重科研实践能力培养 [7][8] - 深圳理工大学采用"4+1"培养模式(每周4天课程+1天实验室),本科生年均实验室时间超100天 [8][9] - 福耀科技大学为本科生配备学业导师和科研导师双导师制 [8] 新型研究型大学产教融合实践 - 福耀科技大学与中国一汽、赛力斯集团共建联合实验室,获赠科研用车 [11] -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与中芯国际探讨"强强联合"合作 [11] - 南方科技大学已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聚焦半导体产业链技术 [11] - 大湾区大学参与东莞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联合培养项目 [11] - 深圳理工大学目标培养50%以上创新型人才,5%-10%创业型人才 [12] 新型研究型大学社会认知 - 考生家长对其评价两极分化,既认可办学理念又担忧"双非"身份影响就业 [7] - 部分家长认为新型大学直接对接产业前沿,能让学生"踩在时代鼓点上" [13] - 福耀科技大学提出毕业生需达到实际工程师水平才能获颁毕业证书 [12]
8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凭什么冲击985名校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30 21:41
新型研究型大学崛起 - 我国目前有8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包括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西湖大学、康复大学、深圳理工大学、福耀科技大学、大湾区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 [1] - 这些大学可分为三类:办学10年以上的"老大哥"(南科大、上科大)、办学2-4年的"中生代"(西湖大学、康复大学、深圳理工大学)、今年首次招生的"新军"(福耀科技大学、大湾区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1] - 福耀科技大学和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今年首次招收本科生,分别录取50名和70名新生 [1] 招生表现 - 新型研究型大学今年录取分数线表现亮眼,最低投档分超过很多985高校,甚至逼近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名校 [2] - 西湖大学在河南录取最低分674分(全省1900位次),在重庆录取最低分669分(全省500位次)[5] - 福耀科技大学在河南录取最低分658分,最高分683分(全省857位)[6] - 南方科技大学在广东物理类投档分652分,高于中山大学(628分)和华南理工大学(622分)[7] - 深圳理工大学在广东录取最低分629分(超本科线193分),在内蒙古录取最高分672分(全省330位)[7] -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在浙江投档分656分,仅比浙江大学低2分,比宁波大学高60分 [8] 办学特色 - 新型研究型大学定位"小而精",招生人数少且专业集中在热门领域 [10] - 福耀科技大学开设智能制造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新工科专业 [10] - 康复大学主要招收医学类专业,录取位次相对较低 [10] - 这些大学实行"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办学理念 [11] - 深圳理工大学采用"4+1"培养模式(4天课程+1天科研),本科生每年进入实验室时间超过100天 [14][15] - 福耀科技大学为本科生配备学业导师和科研导师 [14] - 深圳理工大学延伸出"4+3"模式,增加周末研学活动 [15] 产教融合 - 福耀科技大学与中国一汽集团、赛力斯集团共建联合实验室 [18] -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与中芯国际探讨"强强联合" [18] - 南方科技大学已获批设立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18] - 大湾区大学参与东莞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的联合培养项目 [19] - 深圳理工大学计划培养50%以上创新型人才、5%-10%创业型人才 [19] - 福耀科技大学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实际工程师水平才能毕业 [20] 社会评价 - 新型研究型大学在考生群体中口碑两极分化,既有拥趸也有质疑者 [10] - 部分家长担忧这些"双非"民办大学的长期稳定性和就业认可度 [11] - 也有家长认为这些大学"站在产业最前沿",能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 [20]
福耀科技大学50人招录完成,自称“小白鼠”的636分考生收到录取通知书,5省份投档线均超610分
第一财经· 2025-07-24 23:59
招生情况 - 福建福耀科技大学2025年首次本科生招生顺利完成 录取50人 专属编号FYUST20250001已就位 [1][2] - 招生覆盖5个省份 福建省17人 河南省9人 江西省9人 湖南省8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7人 [4] - 各省投档分数线均超610分 其中河南省最高分683分/位次857 投档线658分/位次5456 福建省最高分657分/位次1107 投档线629分/位次4867 [4] - 在广西投档线616分/位次3234 超过北京师范大学 厦门大学等985高校 在湖南投档线635分/位次4621 超过北京师范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等985高校 [4] 学校定位与特色 - 育人目标强调科研与生产结合 培养学生成为能与社会生产接轨的人才 [1] - 办学理念为"一切为了学生" 旨在培养具有社会担当 健全人格 创新精神的拔尖人才 [5] - 新型研究型大学特征包括高起点 高投入 小而精 研究型 通过科教融汇 产教融合重构知识生产模式 [6][7] 行业趋势 - 新型研究型大学快速发展 2025年新增三所 包括福耀科技大学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 大湾区大学 [5][6] -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首年招生分数线656分/位次8518 大湾区大学最低投档分622分/位次13266 与华南理工齐平 [5] - 西湖大学第四年招生 首次省外招生成效显著 河南省最低分674分/位次1900 重庆市最低分669分/位次500 [6] - 传统高校加速转型 武汉大学成立机器人学院和集成电路学院 天津大学推出新工科领军工程计划 布局11个新兴领域 [8][9] 市场反馈 - 考生王同学高考636分 认可学校"科研与生产结合"的定位 称愿做教育改革"小白鼠" [1][3] - 专家分析新型大学分数线超985的原因包括师资雄厚 招生规模小 专业设置前沿 就业前景好 [7] - 行业认为新型大学带来鲶鱼效应 建议鼓励更多民营资本进入以促进高校竞争 [7]
福耀科技大学5省份投档线均超610分,新型大学快速崛起带来了什么?
第一财经· 2025-07-24 17:35
新型研究型大学招生表现 - 福建福耀科技大学2025年首次本科生招生在5个省份共录取50人 其中福建省17人 河南省9人 江西省9人 湖南省8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7人 [2] - 福耀科技大学在5省投档分数线均超610分 其中河南省最高分683分/位次857 投档线658分/位次5456 福建省最高分657分/位次1107 投档线629分/位次4867 [2] -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首次招生分数线656分/位次8518 大湾区大学最低投档分622分/位次13266 与华南理工持平 [3] - 西湖大学在河南省最低分674分/位次1900 重庆市最低分669分/位次500 首次省外招生成绩比肩顶尖985高校 [4] 新型研究型大学竞争优势 - 师资力量雄厚 配备多名院士和国内外知名专家 招生规模小且聚焦前沿专业 如福耀科技大学定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5][3] - 采用高起点 高投入 小而精的办学模式 通过科教融汇 产教融合重构知识生产模式 如徐飞提出的第四代大学理念 [4] - 招生专业集中于国民经济急需领域 如大湾区大学 宁波东方理工等院校直接对标区域产业需求 [5][3] 传统高校的转型应对 - 武汉大学2025年新设机器人学院计划招生90人 整合控制 机械 人工智能等多学科资源 同期成立集成电路学院 [6] - 天津大学推出新工科领军工程计划 覆盖11个新兴领域 实施"3+1+N"超常规培养模式 允许6-8年完成博士学位 [7] - 传统名校加速调整院系专业 如武汉大学 天津大学等加大对新兴前沿学科投入 形成与新型高校的竞争态势 [1][6] 行业发展趋势 - 新型研究型大学数量快速增长 2024年新增2所后2025年再增3所 整体呈现高增速发展态势 [4] - 专家建议扩大新型高校规模 通过增量促进高等教育良性竞争 如丁长发提出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办学 [6] - 院校竞争推动教育生态变革 传统与新型高校共同聚焦科技赋能 全球协作等发展方向 [4][6]
有职校分数超211高校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3 17:04
职校发展现状与趋势 - 职校办学质量显著提升,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已达87所,2025年新增36所[8] - "新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将扩围至220所,带动职业教育整体提质升级[9][10] - 职校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等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校毕业生[2][13] 职校教育模式创新 - "本升专"现象兴起,本科毕业生通过高职院校回炉提升职业技能,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25年专科专业招收135名本科毕业生[6][7] - 产教融合深化,顺德职业技术大学与库卡机器人共建"库卡学院",培养140余名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14] - 科教融汇成为新方向,职校参与应用技术研发转化,专业设置瞄准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端产业[14][15] 职校人才输出价值 - 我国工程师总量从2000年521万人增至2020年1765.3万人,职校是现场工程师重要供给方[12] -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毕业生戴胜军通过技术攻关累计为企业节约超1000万元成本[12] - 广东拥有7所职业本科大学,数量全国第一,与区域制造业发达程度高度匹配[15] 职校社会吸引力变化 - 部分职校录取分数线超211高校,深圳职业技术大学2024年广东物理类最低分559分(超本科线117分)[18] -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2024年录取到602分高分考生[18] - 职教高考制度推进,未来将向普高和中职学生平等开放,强化技能素养考察[19]
突然!时隔30年再提“包分配包就业”,信号极不寻常
商业洞察· 2025-07-12 11:26
新型研究型大学崛起 - 教育部2024年批准设立三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大湾区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投资460亿)、福耀科技大学,均于2025年首次招生[3][4][5] - 三所大学均获顶级企业支持:福耀科技大学由曹德旺发起并获宁德时代/比亚迪支持,大湾区大学与华为产业链200余家企业合作,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由芯片首富虞仁荣创办并与华为/小米生态协同[4][11][14] - 深圳理工大学作为参照案例,首届毕业生包就业政策使其录取线达624-664分,追平中山大学[8][9] 新型大学核心优势 - **资金与师资**:南方科技大学拥有61名院士,上海科技大学含2位诺奖得主及40位两院院士,师资达"中上等985标准"[19] - **专业设置**:聚焦前沿领域,如深圳理工大学7个专业对应深圳"20+8"产业集群,大湾区大学5个专业覆盖半导体/AI/新能源[20][21] - **培养模式**:实行"4+1"教学(4天课堂+1天实验室)及"学术/工程/创业"三轨制,直接对接产业需求[22][23] 对传统高校的冲击 - 南方科技大学在U.S. News排名已超越同济/哈工大等985高校,新型大学在生源争夺中形成压力[24][26] - 传统高校专业设置存在盲目跟风现象,如人工智能专业在二三本院校泛滥,导致培养质量与产业需求脱节[29][30][31] - 需建立产业大数据驱动的专业调整机制以解决"供给端失灵"问题[32]
2025职教拐点:分数超211? “三江合流”奔赴职校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1 19:46
职校发展现状与趋势 - 国家首批职业本科大学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的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备受考生青睐 [1] - 2025年职校发展迎来拐点,三股潮流推动跃迁:办学质量提升(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达87所,"新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扩至220所)、赋能新质生产力(新兴产业70%新增从业人员来自职校)、吸引力增强(部分录取线超211高校)[1] -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919所,其中高职(专科)学校1554所,占比53%[3] 职校质量提升路径 - "本升专"现象凸显: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25年三个专科专业仅招本科毕业生,计划135人,反映产业对"理论+技能"复合型人才需求 [4] - 本科职业大学快速扩容:2025年新批复36所,累计达87所,如苏州职业技术大学由百年名校升格而来 [4][5] - "新双高计划"启动:以点带面推动职教体系提质升级,目标建设"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院校 [6] 职校对产业的人才支撑 - 职校贡献现场工程师红利:我国工程师总量从2000年521万增至2020年1765.3万(年均增速6.3%),职校是现场工程师重要供给方 [8] - 深圳职院毕业生戴胜军通过技术攻关累计节约成本超1000万元,典型案例显示职校人才价值 [8] - 现代制造业/新兴产业70%一线新增从业人员来自职校,佛山顺德职业技术大学"库卡学院"订单班培养140余名机器人领域人才 [9][11] 职校吸引力增强表现 - 录取分数线显著提升: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2024年招到602分考生,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物理类最低线559分(超本科线117分)[12] - 职教高考制度推进: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招生,未来将向普高学生开放,打通技能人才专属通道 [13] - 广东拥有7所职业本科大学,数量全国第一,与区域制造业地位匹配 [11] 职教改革方向 - 产教融合形成"一体两翼"模式:省域体系建设+市域联合体/行业共同体,强化政企校协同 [9] - 科教融汇成为新方向:职校参与应用技术研发转化,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专业100%对接江苏省先进产业 [10][11] - 专业设置聚焦高端产业:云计算、AI等领域,服务企业技术升级需求 [11]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厂”入校园 “课”进车间
科技日报· 2025-07-04 09:10
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 - 山科职院与合作伙伴研发的新一代机器视觉光学筛选机实现0.01毫米高精度在线自动检测与识别,检测速度达每分钟300件[1] - 近三年山科职院获得136项发明专利,技术服务经费5860万元,拉动经济效益1.17亿元[1] - 新一代机器视觉光学筛选机为合作企业山东迭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带来超3000万元收益[2] 产教融合模式与成效 - 山科职院通过"校中厂"模式让学生深度参与服装生产全流程,优秀服装样板直接用于企业生产[5] - 与潍柴集团、一汽-大众等企业共建14个产业学院和670个校外实训基地,形成"1+1+N"校企合作模式[6] - 近三年助力29家企业入选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共同开发63门定制化课程,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项430项[6] 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 - 山科职院团队将新能源汽车技术跨界应用于农机领域,8个月内完成专用智能电控平台研发,使合作企业产品利润率提升30%[2] - 毕业生团队在潍柴动力数字化车间完成涡轮增压器支架建模,精度误差小于0.02毫米[2][4] - 教师将智能检测系统研发案例融入《机器视觉技术及应用》课程,开发"检测流程设计"等实训项目[6] 基础设施与未来规划 - 政行企校多元主体共同投入5.8亿元建设山东省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和国家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6] - 校内搭建4条智能生产线和海尔卡奥斯互联网平台,4.3万平方米的国家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即将投用[6][7] - 计划未来三年推动80%专业群与链主企业共建命运共同体[5]
经济强市叠buff,密集迎来“新”大学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24 22:36
新型研究型大学概况 -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大湾区大学获教育部批复将于2025年开始招收首批本科生 近年来多所新型研究型大学相继成立或筹划建设 包括上海科技大学、西湖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理工大学、福耀科技大学等 [2] - 这些大学办学定位聚焦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国际化 硬件一流并聘请大师院士坐镇 对标斯坦福、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等顶尖名校 [2] - 三所新大学均位于GDP超万亿的东南沿海城市(宁波、东莞、福州) 这些地区产业基础好但缺乏优质教育资源 [3] 招生与专业设置 -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2025年仅面向浙江省招生 福耀科技大学面向福建等5省招50人 大湾区大学在广东省招80人 [5][6] - 专业设置集中在"新工科"领域 强调数学物理基础科学和跨学科交叉 如计算机、智能制造、材料科学、生物技术等 [7] - 选科要求普遍要求物理和化学为必选科目 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采用综合评价与普通高考结合招生 [8] 办学模式与产业联动 - 福耀科技大学实施"双导师"制度 引入制造业顶尖导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毕业生证书相当于工程师水平 [17] - 大湾区大学与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及华为等龙头企业建立合作 通过弹性学制鼓励学生长期实习 [17] - 新型研究型大学构建"产业需求驱动科研、科研反哺教学"闭环 解决传统工科教育与市场脱节问题 [14][15][16] 区域经济影响 -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聚焦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和新能源 对接长三角核心技术需求 [19] - 大湾区大学专业设置与广东新兴产业高度匹配 东莞区位优势可30分钟通达广深港 整合科创资源 [19][20] - 大学集群有助于打破城市群壁垒 促进人才技术资金流动 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20] 办学理念与发展目标 - 杭州市与钱塘教育基金会合作筹建钱塘大学 聚焦理学工学交叉学科 培养战略科学家和卓越工程师 [11] - 福耀科技大学对标斯坦福 大湾区大学借鉴麻省理工和加州理工 旨在通过科教产融汇重构教育生态 [12] - 新型研究型大学被视为第四代大学 以颠覆性理念重塑知识生产模式 应对全球科技挑战 [11]
2025央视网名校之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5新增5个前沿专业+三维培养体系,在“新农科”沃土绽放青春梦想
央视网· 2025-06-24 15:21
学校概况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学府,以农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 [3] - 建校90年累计培养近30万名人才,28位校友成为两院院士,农业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0.1‰ [3][4] - 地处陕西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现有专任教师2610人,全日制在校生37600人 [4] 2025招生政策 - 响应国家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2025年本科扩招200人 [4] - 新增生物信息学、数字经济、土地科学与技术、生态修复学、智能建造5个前沿交叉专业 [5] - 1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3个学科进入前1‰ [4] 人才培养体系 - 构建"强基计划+卓越班+微专业"三维培养格局,扩大生物育种强基计划招生范围 [6][7] - 设立6个卓越班(植物生产类/动物医学等)和葡萄与葡萄酒工程卓越工程师班("3+1"校企联合培养) [7] - 推出五大特色微专业方向,学生可跨学科选修5门核心课程获得微专业证书 [7] 国际化发展 - 与34国110所院校合作,开设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食品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环境科学) [8] - 实施"2+2""3+1"等联合培养模式,支持本科生赴国外交流访学 [8] 学生发展支持 - 实行大类招生,1-2年后分专业,提供无门槛转专业机会(除国家规定限制情况) [9] - 开设4个辅修学士学位专业,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和书院制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