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搜索文档
新蓝图鼓舞人心 新征程催人奋进
辽宁日报· 2025-10-24 09:01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 议》,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在我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发强烈反响。 省直机关工委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大家表示,将把学习好贯彻好全会 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好全会精神的学习、宣讲、宣传,推 动省直机关迅速兴起学习好领会好全会精神的热潮,切实抓好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聚焦新目标、新任 务,发挥机关党建"围绕中心、建设队伍、服务群众"职能作用,持续推动省直机关以高质量党建促进高 质量发展,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篇章、实现"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目标贡献省直力量。 省发展改革委党员干部表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 时期,也是辽宁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事关服务国家战略全局、事关辽宁振兴发展、事关全省人民福 祉。将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推 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前瞻布局培育未来产业,积极谋划实施一 批强牵引、 ...
10月24日投资早报|友发集团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2320.53%,华工科技筹划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今日一只新股上市
新浪财经· 2025-10-24 08:40
全球主要股指表现 - A股市场三大指数集体收涨,沪指报3922.41点,涨0.22%,深证成指报13025.45点,涨0.22%,创业板指报3062.16点,涨0.09%,市场个股涨多跌少,上涨个股超2900只,沪深两市全天成交额1.64万亿元,较上个交易日缩量239亿元 [1] - 港股三大指数探底回升,恒生指数涨0.72%报25967.98点,恒生国企指数涨0.83%报9300.74点,恒生科技指数涨0.48%报5951.45点,全日成交额为2452.56亿港元 [1] - 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涨,道琼斯指数涨0.31%报46,734.61点,标普500指数涨0.58%报6,738.44点,纳斯达克指数涨0.89%报22,941.80点,标普500指数反弹完全收复上一交易日约0.5%的跌幅 [1] 新股动态 - 市场有1只新股上市和1只新股申购 [2] - 新股超颖电子上市,证券代码603175,发行价格17.08元/股,发行市盈率28.64倍,公司主营业务为印制电路板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显示、储存、消费电子、通信等领域,是国内少数具备多阶HDI及任意层互连HDI汽车电子板量产能力的公司之一 [3] - 新股大明电子申购,证券代码603376,发行价格12.55元/股,发行市盈率17.97倍,公司专注于汽车电子零部件配套领域,是专业从事汽车车身电子电器控制系统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的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主要产品包括驾驶辅助系统、座舱中控系统、智能光电系统等 [4] 政策导向与产业发展 - 四中全会公报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 [4] - 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 [5] - “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包括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到2035年实现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等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5]
专访张占斌:未来十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期、决胜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0 20:33
记者丨王峰 编辑丨曾静娇 见习编辑张嘉钰 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研究制定"十五五"规划建议,旨在对未来五 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推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围绕以中国式现代 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 面发力的关键时期。 放眼2035年,未来五年、乃至十年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有哪些?21世纪经济报道近日专访了中共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 《21世纪》: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动荡变革期仍在持续,未来十 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怎样的外部环境? 张占斌: 近十多年来,中美战略博弈成为影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重要因素。当前中美已从 贸易摩擦升级为科技、金融、人才、地缘的全方位角力,中美战略博弈竞争出现多维格局与 长期化趋势。仅以半导体为例,中国28nm以上成熟制程芯片产能约占全球的30%,但7nm以 下先进制 ...
2025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论坛举行,一批成果集中发布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17 18:43
论坛核心观点 - 论坛强调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相互依存、彼此赋能,形成驱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3] - 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需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一体发展,形成教育"育人才"、科技"强人才"、产业"用人才"的同向发力[5][6] - 科技创新源于对未知的坚持探索,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以兴趣为引、让科研成为爱好[3] 合作项目与政策发布 - 北京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分别签署共建北京人才高地战略合作协议[4] - 首批11个"北京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示范项目"获得授牌,包括北京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基地、北京中关村学院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基地等[4] - 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试行)》,在筹集青年公寓、推出创业空间等方面出台举措支持青年人才[4] 人才培养理念 - 一流研究型大学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战略支撑点,高水平人才自主培育需从"引"到"育"掌握主动权[3] - 寄语青年研究者保持好奇,在"小观察"中孕育"大突破"[3] - 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绝非单一主体、单一领域所能完成,需加强各方交流合作[1][5]
争当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先行者 陈吉宁为复旦大学师生代表作形势与政策报告
解放日报· 2025-09-29 09:32
科技创新战略导向 - 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 争当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先行者[1]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阐述了为什么建设科技强国 什么是科技强国 怎样建设科技强国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1] - 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科技强国建设站上了新的更高起点[1] 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举措 - 紧盯关键和裉节 狠抓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聚焦实现全过程创新[2] - 加快建设基础研究先行区 引导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研究 建立健全健康的学术交流制度和评价体系[2] - 推动高校加强与产业界协同 在技术路线选择中比选寻优 动态纠偏[2] - 以新型研发机构为切入点和突破口 带动高校明确在创新链的定位[2] - 支持探索以项目经理人为主责的科研项目管理体制 建立全链条孵化机制[2] 复旦大学发展定位与支持 - 以建校120周年为新起点 支持复旦大学坚定追求卓越 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3] - 在国家创新布局中找准定位 厚植特色 不断对标对表 优化调整[3] - 大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推动学术研究向基础性 战略性导向转变[3] - 以科学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 加速科学发现 培育更多复合型人工智能人才[3] - 持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做好人才引进和培育 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承担颠覆性技术创新任务[3] 人才培养与学风建设 - 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结构和能力素质的需求 培养可堪大用 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3] - 引导教师把更多时间 精力和热情放在学生身上[3] - 注重价值塑造 能力培养 知识传授"三位一体" 引导学生怀爱国之心 立报国之志 增强国之能[4] - 深化学风建设 弘扬追求真理 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 引导师生专注于科研 醉心于学习[4]
更好为国家试制度探新路服务大局 市委深改委会议举行
解放日报· 2025-09-27 10:39
改革总体方向与目标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五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强化改革的整体设计和系统集成 [1] - 把改革先行先试和成果复制推广抓得更实更细更深入,更好服务全国改革发展大局 [1] 浦东新区法规与立法工作 - 授权制定浦东新区法规是党中央重大决策,旨在推动浦东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 [2] - 提高立法工作质效需聚焦中央赋予的重大改革试点任务,瞄准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制度需求 [2] - 立法工作需按照企业所需、监管所要提出需求,强化协调对接,确保立法与改革协同推进,为优化营商环境和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法治支撑 [2] 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 - 围绕企业有需求、市场有潜力、各区有场景、监管能接住的原则,加强重点区域改革成果复制推广 [2] - 职能部门需做好统筹协调和指导服务,抓好政策解读和业务辅导 [2] - 各区需积极发挥改革效应,将改革措施落实到具体部门、园区和企业,以拓展业务领域、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提升监管能力 [2] - 在实践中培养一支洞察行业发展、熟悉制度规则、具有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的干部队伍 [2] 高等教育改革 - 按照"四个面向"要求,紧扣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以凝练办学定位为先导,以人才培养改革为核心 [3] - 牵引高校更好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 [3] - 用好"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完善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评价调查机制,推进办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 [3]
科技部:将从五方面着手开展“十五五”时期科技工作
新华财经· 2025-09-18 21:49
核心观点 - 科技部将在十五五期间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为建成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1][2] 科技创新战略布局 - 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围绕国家战略亟需超前谋划布局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 持续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 [2] -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加快建设概念验证和中试验证平台 带动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 [2] 人才发展机制 -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 强化科教协同育人和产学研融合用人 在重大科技任务中培养造就一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构筑人才竞争优势 [2] 科技体制改革 - 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联动 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发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策源功能 健全国家科技评价制度 [2] 开放创新生态 - 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继续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积极发起和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2]
信长星在苏州调研时强调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着力培育壮大城市发展新动能
苏州日报· 2025-08-20 08:06
城市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 - 苏州北站综合枢纽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于一体 打造站城融合模式 衔接车站功能与城市功能 提高人流物流聚集疏散效率 培育各类业态 提升城市发展能级[2] - 综合交通枢纽需高起点规划 高水平设计 高质量建设 高标准管理 打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工程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2] 城市更新与存量资源盘活 - 美罗文化创意园由老旧仓库改造而成 坚持修旧如旧 融入园林特色 推动业态焕新 探索土地混合开发利用和建筑功能合理转换 有效盘活存量资源[3] - 阳澄数谷产业社区形成研发办公+人才公寓+商业空间的复合业态 需完善教育医疗托育等公共服务 提高城市宜居宜业水平[3] - 城市更新需保持定力耐心 建立可持续模式 让工业遗产成为城市新富矿 践行人文经济学[3] 科技创新与产学研融合 - 德龙激光与苏州大学设立协同创新中心 联合开展科研攻关 协同培养科技人才 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4] -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紧密合作 营造无围墙创新生态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4] -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改革 助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多出科技成果并转化为生产力[4]
扎实推进科技强国建设
经济日报· 2025-06-20 09:12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动力和关键举措,核心要素包括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3] - 需聚焦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等瓶颈领域加大技术研发,确保产业链自主可控[4] - 加快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等前沿技术,推动人形机器人、6G等应用推广[4] - 强化5G、AI等数字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4]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 企业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的主力军,需强化其主体地位,鼓励加大研发投入和核心技术攻关[5] - 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与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攻关,完善产学研融通创新机制[5] - 80%全社会研发投入和人员来自企业,注册制改革后超半数创业板公司获私募基金支持[10] 科技成果转化 - 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加快概念验证、中试平台建设,推动样品到产品的转化[6] - 发挥科技金融作用,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培育耐心资本加速产业链应用[6] 基础研究与开放合作 - 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强度仍低于发达国家,需提高组织化程度并鼓励自由探索[11] - 已与160多个国家建立科技合作,签署118个政府间协定,参与近60个国际大科学工程[15] - 发起"深时数字地球"等国际计划,推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至70余家[15] 科技体制改革 -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11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数字经济占比达10%[18] - 需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支配权,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21] 教育科技人才协同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6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年,大学文化人口超2.18亿[23] - 职业教育为现代制造业输送70%一线从业人员,需加强交叉学科和拔尖人才培养[25]